6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任免名单,免去蒋惠岭的最高法院审判员职务。此间距离其进入最高法,已有33年。
两天后,6月22日,蒋惠岭对“政事儿”说,他已经到同济大学法学院报到,“我现在的身份是同济大学法学院的特聘教授”。
蒋惠岭资料图
蒋惠岭出生于1963年10月,1987年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进入最高法。他曾先后在最高法研究室、办公厅、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司法改革办公室等部门任职,1997年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为最高法院审判员,2006年出任最高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副主任,2015年任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2018年来到国家法官学院从事法官培训工作,后任国家法官学院副院长。在最高法工作其间,蒋惠岭多年参与司法改革工作,曾被评价为“司改干将”,“最高法院从事司法改革工作时间最长的法官”。早在1995年,参与最高法司法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时,他发表了司法改革系列文章,其中提出了“职业化”“去地方化”“去行政化”等观点。此后,他参与了人民法院第一至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的起草;参加了中央司法体制改革方案的起草和最高法院司法改革方案的研究、起草。2018年,蒋惠岭所著的《司法改革的知与行》一书出版发行,他在书的序言中写到:作为一个长期在司法岗位从事司法改革的法律人,我已习惯于从司法视角观察法治发展,以改革思维审视司法工作,从全球视野分析中国问题。30多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经历已经让我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与中国司法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如果司法感冒了,好像我也在发烧。但愿本书的一些观点和思想能像抗感冒药一样,从理论上支持和维护我国的司法制度正常发挥作用,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此番告别最高法转入同济大学,蒋惠岭表示,“其实在我50岁刚晋升正局级时就有名校法学院诚邀加盟。我当时觉得,司法体制改革大潮将至,‘架梁立柱’,蓄势待发,自己真不情愿错过这个历史性时刻。随后的几年中,我与同事们身处其中,摸爬滚打,殚精竭虑,经历了这段如火如荼的改革过程,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了一些工作”。他对“政事儿”说,有了33年的最高法工作经历,转入学界之后,更有时间将所思所想所为提炼升华。(转自政事儿)
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任免名单,免去蒋惠岭的最高法院审判员职务的6月20日,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0届线上毕业典礼”上,特邀嘉宾蒋惠岭致辞以及线上的学位授予仪式。蒋惠岭向同学们贡献了四个锦囊。第一个锦囊:度过一个平凡的人生;第二个锦囊:为社会做出或多或少的贡献;第三个锦囊:共守宝贵的人文精神;第四个锦囊:竭力远离“乌合之众”。
尊敬的McConnaughay院长,Lehman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能在这样一个特殊场合与各位“云聚”在STL2020年的毕业典礼上并作为嘉宾致辞,我感到十分荣幸!毕业典礼,年年有之。每年的这种场合,有一部分人总会参加,那就是教育过你们以及你们的学长们的各位领导、老师。而真正让今天这个场合有存在意义的,是你们,是各位毕业生以及站在你身后的家长们。所以,不管程序多么常规,不管致辞多少雷同,这是你们的经历,是你启航的码头!毕业典礼,对你们来说是在大学期间最有纪念意义的场合之一。你们的好奇和关注一定驱使你们事先阅读了STL前些年的毕业致辞,阅读了其他学校的毕业致辞。每一场典礼中都会有校长、院长、老师、嘉宾的忠告、提醒、期待,如果统计起来,说有成百上千条是不算夸张的。加之你们的导师、家长在你们上学期间不厌其烦地拧着你们的耳朵谆谆教导,“硬灌鸡汤”,不倒胃口就算是好学生了。在这方面,院长、老师、嘉宾们总是无比慷慨,毫不吝啬,为毕业生熬制了一碗碗的“鸡汤”。仔细回味起来,每一碗鸡汤别有滋味:2018年,裴显鼎大法官用修身、法治、民族情怀、世界视野这几个关键词为你们2018级的学长们送过四句寄语:“做一名道德高尚的纯粹人、信仰坚定的法律人、无愧时代的中国人、造福人类的地球人”;2017年,奚向阳高级法官为你们2019级的学长们提出了六条忠告,即包容妥协;独立思考;干净做事;奉献精神;公正之心;专业技能。2015年,张月姣大法官对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生提出四点期望: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刻苦学习,钻研新知;勤勤恳恳,持之以恒;身体力行,造福社会。2018年,王利明教授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毕业生提出四点希望:怀揣法治理想、献身法治事业、守护公平正义;坚守法治底线,追求“德法兼修”;秉持人文情怀,弘扬人文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做事脚踏实地。不过,我还是要不厌其烦地再加上一位美国同行2017年在卡迪根山中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有人戏称这篇致辞为“毒鸡汤”。这就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罗伯茨首席大法官(Chief Justice Roberts)。这份致辞当时在网上疯传刷屏,或许同学们也仍然记得。他说:在未来的岁月中,我希望你们时不时会遭遇到不公平待遇,这样你才会理解正义的价值(justice);我希望你们时不时会尝到被背叛的滋味,这样你才会领悟到忠诚的重要性(loyalty);我希望你们时不时会有孤独感,这样你才不会将友谊当作理所当然而不加珍惜(friends);我希望你们时不时会有运气不佳的时候,这样你才会意识到机遇是多么重要,你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他人的失败也并非理所应当(chance);在你们遭受挫折失败时,我希望你的对手会幸灾乐祸、嘲弄讥讽,这样你才会真正理解竞争过程中的精神风范是多么重要(sportsmanship);我希望你们时不时会受到别人忽视乃至藐视,这样你才会理解倾听别人、关注别人是对人多大的安慰(listening);我希望你们时不时感受到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样你才会知道富有同情心的精神慰藉该是多么珍贵(compassion)。真的够多了,不能再列举了,否则我的致辞时间都要被他们给占用了!如果按照国家机关办理文件的风格,我完全可以直接批示:“同意上述观点,送请同学们认真学习领会!”但实际上我心里还是有另外一个问题:在各位毕业生即将启程远行的孤帆之下已经承载了如此之多,你们的小船会不会超载啊?你们会不会营养过剩呢?还需要我在已经喝不了的鸡汤大锅里加一碗水吗?再说了,我又在哪些方面比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你们更有优势呢?即使有些优势,也一定是暂时的。我的成就、修为你们迟早都会追上甚至超越;我的缺点、不足你们一定会聪明地避免、坚决地克服的!或许,唯一的优势就是我的年龄了,你们永远都追不上的!或许,我也正好可以从我的年龄优势(我还不想说这是我的劣势),以一个率先达到五十多岁这个年龄的法律人的身份,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同学们作一下交流,提前“预警”,作为友情提示。我把要说的话放进了四个包裹之中,就充当是古代的四个锦囊吧!在同学们的人生旅途中,如有需要,便可以取出来看看。今天先透露给大家,此时此刻没有共鸣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用上的。我是一个普通人,你也是。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为了心智发展而求学,为了心智应用而工作,为了家人而陪伴,为了体验人生滋味而蹉跎青春。对于家人,你就是他们的慰藉。对于组织,你便是他们的构成。在平凡的人生中,你会遇到些风浪,那是为了让你反思人生;你会有些得失,那是为了检验和显示你的气度;你会有些挫折,那是为了检验你的勇气。而正是这一切平凡的经历刻画出了你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从此人们才有了对你的概念,才认可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人走到你身边成为朋友,有一些朋友离开你身边而成为路人。然后,你去普普通通地成家立业(当然有少量人未必成家),普普通通地从事自己满意或不太满意的工作,不知不觉达到退休年龄,然后去过普普通通的退休生活……这些都是你和我普普通通的人生。但是,请各位也要做好准备,准备接受偶尔发生的、在不特定时刻出现的传奇人生,经历超乎寻常的喜怒哀乐。虽然机率微乎其微,但总会发生。这就不普通了吗?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你能端正心态,向罗伯茨首席大法官说的那样,心中有一种“中彩票”的感觉,那么,这种乐观态度之下的你便回到了普普通通的人生之路了。有一个合适的中文成语表达,那就是“返朴归真”。原来,普普通通是一种精神素质,是身心健康、人格健全、通情达理、的境界。如果你确实有此境界,请放心,一定会有人过来说你“看似普通,实则特别”。这话也是可以相信的。五十多年的人生之路走过来,我觉得对一个人最暖心、最宝贵的评价,乃是说这个人“有情怀”,而这种“情怀”现在已经上升到“初心”“使命”的高度,那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有人或许会怀疑,我作为一个势单力薄的个体,又怎么能与如此“高大上”的“情怀”联系在一起?这还是我平凡人生的组成部分吗?其实,我相信在STL受过教育的毕业生一眼便能看穿这种“疑问”的本质:这是一种借口,是在论证虚无主义、乃至所谓“精致利己主义”的正当性呢!亲爱的同学,你的贡献永远都体现在你与周围事物的共存关系中。对家人,你关心、爱护他们,为他们买菜、做饭,与他们谈心,便有了家庭的幸福;对同事,你与他们精诚合作,提供便利,相互帮助,共同促进目标的完成,便有了事业的发展;对当事人,你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法律服务,维护权利,实现正义,便有了职业的成就。其实,这些都是你在完成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承诺。如果说失败的话,那么如果你在十几年、几十年之后人们评价你“太自我、太自私”,这应当是最可悲的失败了。所以,希望同学们在为利己、利他而困惑时,掏出这个锦囊看看,忘却那些庸俗的纷扰,唤醒可能正在打盹儿的内心。如果你敢肯定地说:或大或小,我在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此时此刻,别人一定会发现你的脸上透出美丽的光彩,而这种光彩是化妆化不出来的。人文精神(Humanism)是人类的自我关怀,是最基本、最本质的精神文化现象,涉及人类的尊严、价值和命运。在中国,人文精神主张尊重精神的价值,具体包括人道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和人的价值。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大夫”精神非常相似。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经济改革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即“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冰心老人曾追问一句:“无士,将会如何?”对此,民间给出了答案。无士,也就是所说的没有人文精神,“社会皆土豪,皆粗鄙,皆自我,皆醉生梦死,皆丛林法则。”在一个时期,曾有人悲叹:士风荡然无存,士林已成绝唱。这种批判精神固然可贵,但也大可不必以偏盖全。在这里,我只想告诉各位同学,当你春风得意时,一定要踩下刹车,停下脚步,检查一下你的轮胎,让人文精神跟上你的步伐,不要让自己变成缺乏人文精神的行尸走肉。当你与他人共存时,注意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关心和尊重。我们在企盼一个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而你是什么样子,你的国家便是什么样子。检验你与这些要求之间的差距的标尺,便是你的行为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你或许要问:我有那么重要吗?的确没有那么重要,但依然是重要的。成为中华文明精神脊梁的常常历数那些历史英雄,但他们只是中华民族的显性的代表,而真正的脊梁是你所坚守的人文精神。既使我们是一只小猫咪,但你精神上完全可以归同于一只大老虎,因为大老虎是作为你的代表来为“猫科”撑腰的。注意,只要有人在你身边,你就可以掏出这个锦囊。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对社会心理学的剖析入木三分。人们未必完全同意他的所有观点,但他对我们这些个体,特别是年轻人的警告非常有用。他认为,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观而用自己正常的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约束的一面。群体的追求和信仰从来就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有简单而极端的感情。群体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往往陷于缺乏理性的冲动而不自知,丧失判断力,缺乏批判精神,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勒庞对“乌合之众”的贬斥是毫不留情的:“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这种叠加的“愚蠢”导致群体意志显现出冲动、易变和急躁,特别容易接受暗示,并变得轻信和草率,被夸张而简单的情绪化所左右,从而走向偏执、专横或保守。读了勒庞这样鞭辟入里的分析,你会不会吓得心惊肉跳、毛骨悚然?你是不是特别害怕自己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你是不是在这面直击心灵的镜子中已经发现了自己的影子?警惕吧,同学们!不要因为你深深融入社会而丧失辨别力,不要为了寻求安全感而失去自我。要抵制乌合之众的诱惑,避免加入其中的风险,以你自己今天所形成的坚定的信念支配你普普通通的一生!我已经把先辈们的鸡汤和我自己的四个锦囊如数献上,下面该结尾了。最后要对同学们说什么呢?如果我说“祝你好运”(Good luck),似乎要与某一碗鸡汤串味了;如果我说“祝你前程似锦”,这会不会有歧视在普普通通人生中偶尔遭遇不幸挫折者的嫌疑。所以,或许我最适合说的是:祝愿各位同学在未来的人生中活出自己的精彩风格,在普普通通的人生中,如《礼记》所言,完成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期待着在你我各自的人生旅程中再次相见!那时我最希望听到的话是“蒋法官送出的四个锦囊还是有用的!”谢谢各位,再见!(转自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