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剪刀布”定董事长!收藏名酒数万瓶!涉案30亿!内蒙古反腐第一大案披露
把分管领域当成“私人领地”,把下属企业当成自己的“钱袋子”和“提款机”,动辄收受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亿,涉案金额达30亿余元……
27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披露了“内蒙古反腐第一案”——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原书记李建平受贿案细节。
李建平1960年5月出生,河北省霸州人。曾任呼和浩特市节水办主任,市节水、水资源管理局局长(副处级),水务局副局长、局长,春华水务公司董事长等职,2011年3月任呼和浩特市经开区党工委书记。
2018年9月,李建平被官宣落马,次年8月被双开。
当时,内蒙古纪委监委的双开通报十分严厉:李建平理想信念完全丧失,党性原则荡然无存,行为底线全面失守。把分管领域当成“私人领地”,把下属企业当成自己的“钱袋子”和“提款机”,长期“亦官亦商”,生活腐化堕落。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在落马之前,李建平还曾受过一次公开处分。2016年7月14日至8月14日,中央第一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内蒙古进行了环境保护督察,并将督察发现的17类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移交自治区。
2017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通报了追究问责情况。其中,因呼和浩特市水务局未按规定对企业违规取用地下水问题督促整改,李建平获党内警告处分。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报道披露,李建平案涉案金额30亿余元,被称为“内蒙古反腐败斗争史上迄今第一大案”。
报道称,那些年,从利用职务之便帮助他人承揽工程收受钱物开始,到后来穷尽所能将手中权力充分变现,金额从几万、几十万,逐渐增加到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亿,李建平胃口越来越大。
即使曾与他共事的经开区党工委原副书记、管委会原常务副主任白海泉在2014年被调查,李建平都没有一丝警醒,甚至变本加厉。
作为经开区一把手,李建平不仅把下属企业当成自己的“钱袋子”和“提款机”,还借他人之名注册公司而自己实际操控,以达到侵吞国有资产的目的。
为了扰乱监管视线,李建平以某酒店服务员王某、敖某和社会人员徐某三人名义,注册成立公司,法人为王某,但真实老板是李建平。更为荒唐的是,在初选董事长、总经理和监事长时,李建平竟然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解决,第一名董事长、第二名总经理、第三名监事长。
调查发现,李建平随意设置大大小小的空壳公司数十家,其中既有明面上的总公司,也有掩人耳目的一级、二级、三级子公司。在他直接策划和授意下,这些公司相互揽项目、做生意,大量国有资金在其间频繁流动、暗度陈仓,最后被挪作他用,意图“钱生钱”。
从简单的权钱交易,到成立空壳公司骗取国有资金,李建平大肆攫取巨额经济利益,涉案金额达到30亿余元。据李建平供述,除部分钱款用于赌博外,其余大多被用于购买收藏名家字画、古玩玉器、黄金珠宝、名贵手表,以及大量中外名酒,其酒窖中收藏的各类名酒达数万瓶。
自治区纪委监委相关办案人员透露,就在李建平被留置前夕,还妄想转走2亿多元资金。
经开区纪工委研究李建平案
李建平把分管领域当成“私人领地”,他的专横霸道、嚣张跋扈,让这个作为自治区首府发展重要引擎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元气大伤、濒临破败。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级经开区主要领导中有20名厅局级干部在任上落马,涉及19个国家级经开区。其中,湖北省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曾进生和副书记李建锋相继被查。
此外,在其他岗位上落马的省部级、厅局级干部中,40余人有在国家级经开区担任主要领导的经历。如贵州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副省长王晓光曾担任两年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海南省委原常委、海口市委原书记张琦曾兼任洋浦经济开发区工委副书记四年。
报道剖析,一方面,经开区存在的一把手问题集中、亦官亦商政企不分、甘于被“围猎”等现象;另一方面,经开区也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腐败问题易发多发问题。各级经开区的优惠政策多、工程项目多、资金多、开发土地多、自由裁量权大,一旦权力不受约束,“发展高地”极易成为“腐败多发地”。
在李建平案中,由于乱设临时机构、承担不合理的社会管理职能,经开区机关臃肿庞大、头重脚轻。“李建平在经开区分批违规进人862人,最多1批多达324人,使经开区机关从77人增加到868人。”针对用人乱象,自治区纪委监委督促呼和浩特市委对经开区进行改革,突出经济服务职能、剥离社会管理职能,调整原有“五园一镇”架构,除一镇继续由经开区整建制托管外,其他园区以撤并等方式脱离,通过机构“瘦身”实现尽快“转身”。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