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的「鲁尔区办公桌」CBD——媒体港更新之路
文 | 李海涛 摄影 | 李忠 何锋 郝荣福 陈迎 龚慧娴 夏连珠
关键词:
河港改造 | 媒体产业 | 旅游目的地
地标建筑 | CBD | 城市竞争力
国家:德国
区位:北威州杜塞尔多夫港
面积:3.79平方千米(改造区0.3平方千米)
人口:约62万(2019年)
特色:工业码头区转型为新产业中心
1
1st
德国媒体产业的办公桌
从空间改造到产业转型
▲ 杜塞尔多夫城市肌理
位于莱茵河畔的港口城市杜塞尔多夫,是华为、爱立信、富士、浦项钢铁等全球超过4000家大型企业入驻的城市,还因其拥有4家世界500强公司总部,被称为「鲁尔区的办公桌」。
而位于杜塞尔多夫港区的媒体港,可谓是「德国媒体产业的办公桌」:这里不仅有德国三大广告公司(总部均位于杜塞尔多夫)BBDO、GREY、阳狮传媒的办公场所,还聚集着奥美、电通、博报堂等来自全球超过800家媒体企业的分支机构。▲ 杜塞尔多夫媒体港
回到上世纪70年代,杜塞尔多夫港曾是一片衰败景象,运营难以为继。1976年,港区开始改造,然而更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大拆大建,却事倍功半;之后抓住时代机遇,引入媒体产业,并以此为核心成为城市发展新能级,成就今日的城市CBD。
航运,进出口枢纽(20世纪中叶前)
▲ 1903年的杜塞尔多夫港(来源:marina-duesseldor)
20世纪初,鲁尔区煤矿、钢铁等产品出口与德国农产品进口,均需要依托杜塞尔多夫港,导致港口的货运量激增,很快超过百万吨。经过不断扩建,一战前夕,杜塞尔多夫港成为莱茵河最大的内陆港口。虽然港口在二战中严重受损,但由于莱茵河的进出口贸易迅速恢复,杜塞尔多夫港再次崛起。
更新,大拆大建(1976-1989年)
▲ 上世纪70年代改造后的杜塞尔多夫港(来源:marina-duesseldor)
20世纪中期开始,在莱茵河沿线钢铁产能过剩,内河航运经济性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到1975杜塞尔多夫港连续多年出现赤字,走向衰败。
1976年,杜塞尔多夫市议会通过决议,首先对港口区域靠近城区的10公顷土地进行开发更新。更新主要任务是全面改造老港风貌,建设地标性建筑,如莱茵塔、北威州议会大厦。但是大投入的形象改善,并没有改变港口持续亏损的局面,也没有成为城市培育新产业的土壤。▲ 北威州议会大厦
更新,聚焦产业(1990-2002年)
1980年代末,「谨慎城市更新」理念(保护老建筑,改善区域经济、自然、社会和环境条件,使其全方位复兴)在德国盛行。受其影响,杜塞尔多夫港开始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
进入80年代末,正值德国广播业进行私有化热潮,媒体港抓住机遇,借助传统媒体产业发达的基础(德国三大广告公司以及莱茵邮报总部所在地),聚焦媒体产业,吸引西德电视广播、CNN等媒体企业入驻。到1996年,杜塞尔多夫已成为北威州最大的媒体产业集聚区。▲ 第一阶段更新建设的莱茵塔,促进早期的媒体企业入驻
▲ 杜塞尔多夫媒体港示意图
2
2nd
有的放矢的「标新立异」
为「酷」产业,定制「酷」形态
▲ 杜塞尔多夫「在传统与前卫之间」的城市风貌
杜塞尔多夫城市风貌被誉为
「在传统与前卫之间」,
古老的建筑群落中时常夹杂着前卫新建筑。
每当这一现象出现时,
意味着城市一次新的产业注入,
例如老城中心是金融业聚集区
(超过300家全球金融、保险机构),
城市北部则是会展业聚集区
(每年超过24场国际展览会),
莱茵河北岸的莱茵威森公园区域
则是沃达丰、华为、爱立信等电信企业的聚集区。
▲ 新旧结合的老城区
作为极具创意的媒体产业,
媒体港的建设改造注定要标新立异。
1998年开始,
媒体港举办国际规划、建筑设计竞赛,
吸引全球60多家设计事务所参与,
将媒体港改造为城市新地标区域。
▲ 建筑「标新立异」的媒体港
随之公布的弗兰克·盖里、戴维·奇普菲尔德、
斯蒂文·霍尔等建筑大师的设计方案,
成为媒体港「未动先热」的营销手段。
城市新地标
新海关大楼(Neuer Zollhof)
是媒体港最先落地的新建筑之一,
它是由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设计。
▲ 媒体港地标——新海关大楼
建筑采用打破传统的流线型设计,
实体与水中倒影交相辉映,动感十足,
因此被称为「舞动的房子」。
▲ 「舞动的房子」细部
建筑从方案公布到落地开幕,一直备受关注,
如今它是城市最著名的建筑景观,
是游客必到的景点。
建筑博物馆群落
媒体港吸取第一阶段更新急于改头换面,
大拆大建的教训,
新一轮的更新改造格外注重新旧建筑的有机融合。
▲ 媒体港建筑风貌
新旧建筑交叉出现,
整体保持「求同存异」的形态统一,
追求局部差异化。
这种新旧建筑对话的设计语言,
使媒体港成为有活力的建筑博物馆群落。
▲ 媒体港新旧结合建筑群落
对于旧建筑改造,遵循艺术化点缀原则,
提升旧建筑观赏性,降低成本。
例如2001年,
由设计师诺伯特·温克尔斯设计,
低成本翻新的「罗根道夫房子」,
通过立面的艺术化设计提升建筑的观赏性,
同时也成为追求「低租金」的初创公司聚集地。
▲ 艺术化的改造——罗根道夫房子
▲ 港口前端大厦中点缀的艺术化建筑
媒体港可谓是建筑更新的试验场,
除了常规的修旧如旧、全面翻新,
还有「新旧共生」的改造方式。
港口事务中心,
就是新旧共生改造的代表,
在保留老仓库的同时,融合新时代元素,
将旧建筑与新建筑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 新旧建筑结合的港口事务中心
如今,媒体港的建筑博物馆群落,
已成为城市旅游的一大新磁极,
2019年超过306万人到访该地。
3
3rd
催化作用的公共空间
交流促进创意,参与提高人气
媒体产业不仅需要华丽的外形,
更需要完善的生活配套留住创意人才。
公民的参与是杜塞尔多夫发展成功的秘诀,新建立的地区(媒体港)必须有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 Richard Erben杜塞尔多夫城市规划主任
▲ 建筑间的交流场所
媒体港有超过30家不同的餐厅及酒吧,
除此之外咖啡馆、理发店、花店、
诊所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 滨水岸线的交流场所
同时,借助港区滨水的环境特点,
很多服务功能与岸线结合,
形成点多面广的非正式交流空间,
成为激发创意人才思维碰撞的「灵感空间」。
水面有功能
媒体港的服务空间并不局限于岸上,
还延续到水面上,
使水不仅是一种景观,
还成为可用的特色服务空间。
▲ 游船是为商务活动的另一个发生地
被誉为「水上包厢」的Lido餐厅,
建立在河道中央,
是港区最具特色的就餐场所,
也是最受创意人群喜爱的交流场所。
▲ 水上餐厅
「人气」大公园
媒体港的绿地占开发面积的7%,
这些绿地主要位于与老城接壤的区域。
▲ 延伸的公园系统将媒体港与老城连接在一起
开阔的绿地和休闲娱乐功能,
吸引市民频繁往来,
为港区带来持续的「人气」,
使港区融入城市。
位于媒体港最东侧的比尔克莱茵公园
(占地面积7.6公顷),
已成为城市最热门的休闲场所,
人们在这里举行各类活动,
也是媒体港举办「铁人三项比赛」的赛场之一。
▲ 热闹的比尔克莱茵公园
邻近老城区的岸线,改造出延绵的大台阶,
成为市民休憩与社交的场所。
▲ 台阶延续至老城区
改造的岸线吸引市民前来散步、休憩,
为媒体城带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 岸线改造的休憩台阶
这里还是举办「日本节」
(杜塞尔多夫是德国第一大日本人聚集区,
每年5月会举办推广日本文化的活动)
重要的承载场地,
促使媒体港进一步融入城市生活。
▲ 借助岸线的高差变化,改造出的滨水餐饮空间
4
4th
新旧联手转型CBD
从一个服务业,到多个服务业
▲ 位于媒体港的Petzinka总部
媒体港是杜塞尔多夫与老对手科隆的新的竞技场:
北威州两大重点媒体聚集区
分别是杜塞尔多夫媒体港和科隆媒体公园;
同样的政策、同样的起点、同样的旧区改造,
不同的是科隆媒体公园选择「独闯天涯」,
而媒体港选择与老城区联合的策略。
▲ 杜塞尔多夫与科隆的空间关系
▲ 科隆媒体公园
为此,1990年代,
杜塞尔多夫将分割媒体港与老城的高架桥拆除,
改为2千米长的地下隧道(花费5.7亿马克),
上方筑造「城市之门」
(建筑公司Petzinka总部,1998年开幕),
打造路面步行、公园系统,
促使媒体港与老城区无缝连接,
成为老城区功能承载地。
▲ 改造后的高架桥区域将老城、新兴办公区、媒体港连接到一起
增加商务功能
伴随着媒体港开发壮大,
只依赖媒体产业已装不满庞大的开发面积。
媒体港也意识到这一点,
在《杜塞尔多夫港展望》中指出:
「杜塞尔多夫老城区
已经没有进一步的办公空间开发的位置,
中长期来看,办公空间需求很大,
而媒体港区临近老城区、莱茵河畔,
非常有潜力发展成高质量的工作区域。」
▲ 位于媒体港的E.ON能源贸易公司、优栈网等企业总部
随后的规划调整增加综合办公空间,
积极引入企业总部,增加商务配套,
特别是酒店(引入凯悦、万豪、怡思得等)、
公寓配套。
▲ 凯悦酒店
高效内部网络
目前,
媒体港与外部的交通网络超过9条,
至老城中心仅需10分钟,
对外交通足够便利。
内部交通网络采用了
「洋葱圈」式的人车分流结构,
即以水面为核心
向外交错出现人行、车行专用道路。
▲ 「洋葱圈」式交通网络示意
媒体港「U」型结构,
造成两端办公区通勤不便,
随着生活桥(2005年)的贯通,
媒体港高效的人车分流网络才真正实现贯通。
▲ 步行道路
2010年,媒体港成为城市新的商务区,
其产业机构中,
媒体相关行业依然占据榜首(16%);
老城区部分法律、税务、建筑行业迁移至此
(占比均超过11%);
城市新兴的时尚、娱乐、信息通信等行业
也有高速增长(占比均超过9%),
媒体港已成为一个产业多元化的城市CBD。
▲ 媒体港北侧港区兼具生产、航运功能,影响居住环境
目前,媒体港面临着住宅配套不足、
居住环境不友好的问题
(港区生产、及航运噪声等因素),
随着港口更多的功能迁移到对岸的诺伊斯港
(与杜塞尔多夫港同属一家公司),
相信媒体港会再次解决发展瓶颈。
▲ 媒体港更多航运、生产功能正在向诺伊斯港迁移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推荐阅读
丈量城市
世界看得见,我们只看图说话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