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城更新」就是城市竞争力——利物浦老城区

1/6图片工作室 丈量城市 2022-05-21


文 | 李海涛    摄影 | 李忠  何锋  常瑶  李海涛

动画 | 李民    设计 | 王冰


关键词:

旧城更新 | 文化旅游 | 城市营销

科技创新区 | TOD


国家:英国

区位:利物浦中心城区

案例面积:约1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约49.8万(2019年)

案例特色:老城区转型世界级文化休闲区



01

更新造就「欧洲文化之都」

老城更新的「生与死」


MEASURE THE WORLD



老城更新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或许是特有的文化传承,也或许是辉煌历史的再现。


▲ 伦敦国王十字区更新


但对另一些城市来说,老城更新则意味着「存亡」,意味着城市的竞争力,被誉为「欧洲文化之都」的利物浦老城区,就属于这一类更新的代表。


▲ 利物浦老城区更新


提到利物浦,不免让人想起它曾是英国工业革命摇篮、英国海上贸易中心、泰坦尼克号母港等历史名片。


▲ 利物浦老城区俯瞰


殊不知,在1980年代初,利物浦却是英国失业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十年间市区人口流失超过10万人,导致老城空心化严重,破败不堪。从1980年代至今,「老城更新」成为利物浦城市发展最核心的主题,没有之一


▲ 俯瞰更新后的利物浦老城区


经过近40年更新改造,利物浦老城区成为「欧洲文化之都」的核心承载区,还是英国范围内国际游客到访量第四大的区域,访客经济达49亿英镑(2019年)。


▲ 更新后的阿尔伯特码头成为热门景点


全面复兴的城市,就业人口超过64.9万,经济增长率全英名列前茅。



利物浦老城如何实现逆袭?



因港而兴的城市中心

(16世纪—1930年代)


1715年,利物浦建成英国第一个船坞,发展航运业。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利物浦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当时经过利物浦的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40%


▲ 1890年时期的利物浦码头区(来源:wikipedia)


1830年,世界第一条客运铁路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开通,交通的便利使利物浦人口数量迅速增长。港口与莱姆街火车站之间的区域迅速发展成为城市中心,形成「港城一体」的紧凑结构。到1931年,利物浦人口总量达到85万的峰值。



因港而衰的老城中心

(1930年代—1980年代)


二战期间,利物浦遭受80多次空袭,城市中心超过一半的建筑被摧毁。


▲ 二战期间遭受轰炸的利物浦(来源:wikipedia)


战后,城市重建工作以恢复远洋贸易、制造业为主,远离市中心的海福斯码头成为建设重点,码头周边的居住、商业配套拔地而起,而老城区因资金不足重建工作缓慢。


▲ 城市远郊的海福斯码头


1950年代开始,随着制造业大转移以及深水化集装箱航运的兴起,到1970年代利物浦的产业优势消失殆尽,失业率居高不下,城市人口以平均每年1.5万人的速度流失,城市复兴势在必行。



欧洲规模最大的老城更新

(1980年代末至今)


1980年代开始,英国兴起滨水区更新的热潮,利物浦老城的阿尔伯特码头加入更新行列,试图通过海事博物馆、泰特美术馆等文旅项目,引领老城走向振兴。


▲ 1986年位于阿尔伯特码头的默西塞德海事博物馆开业


但是,一个文旅项目并不能将游客转化为居民,且带动的经济效益也有限,人口依然在流失。


▲ 1988年泰特美术馆开业


1990年代末,利物浦老城的惨状获得欧盟振兴基金扶持。1999年,以扶持基金为基础,由政府、企业联合创办的利物浦愿景(Liverpool Vision)成立,它是英国第一家城市更新机构。没有规划权和固定资金的利物浦愿景,开始以中间人身份主导欧洲规模最大的老城更新。


▲ 利物浦老城区分区示意图




02

老空间「旧生活」,留人

有了生活,才有信心


MEASURE THE WORLD



利物浦愿景为老城制定的首要更新目标是

「最宜居的城市中心」


▲ 利物浦老城更新第一阶段的项目区位示意


人口流动量最大、历史建筑云集、

配套基础完善的城市门户

——莱姆街火车站区域成为更新先行区

寄希望通过创造老城繁华生活,

激发市民自豪感,降低车站带来的

人口流向曼彻斯特等城市的虹吸效应。


▲ 莱姆街火车站周边的历史建筑群



①. 激活站前繁华商业


莱姆街火车站前帕克街区域

曾是利物浦最繁华的商业区,

但随着老城的衰落,人们已经习惯跨过这里,

乘车去曼彻斯特、切斯特等地购物。


利物浦愿景对帕克街进行步行化改造

提升购物体验。


▲ 火车站站前商业区步行化改造


不久后,英国颁布《2003年地方政府法》,

鼓励城市成立商业改良区(BID)

以改善各地出现的商业衰退的趋势。


随后,利物浦BID成立,

接手站前商业区的管理运营和整体环境提升。


▲ 利物浦BID统一管理的站前商业区


BID通过整体包装营销,

形成先游览圣乔治大厅、

利物浦世界博物馆等历史建筑,

再到站前商业区消费的都市休闲路线

吸引消费者再次回归老城。



②. 复原老城市井生活


与商业区一街之隔的绳索工场区,

曾经是航海缆绳的制造、销售区,

商店、仓库、住宅密集,

但随着航运业的衰败这里沦为贫民窟,

治安问题众多,影响着商业区的更新质量


▲ 绳索工场区


2000年,绳索工场区以音乐会广场为核心,

通过混合更新的理念,即公共空间为核心,

融合酒吧、画廊、创意产业,

形成吸引年轻人的磁极。


▲ 音乐会广场是绳索工场区改造的起点


之后,街区众多业主将建筑改造为餐厅、

书店、唱片店、咖啡馆、旅馆等业态,

绳索工场区成为夜生活聚集区


▲ 改造后的绳索工场区成为年轻人聚集区


2003年,

艺术与创意技术基金会(FACT)

入驻绳索工场区,

利物浦的创意产业发展壮大


▲ 艺术与创意技术基金会


有生活、有机遇、有创新的绳索工场区

不仅引来全国的创意人才,

更留住利物浦大学、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等

艺术与设计系大量的毕业生。



③. 创造滨水魅力生活


2003年,阿尔伯特码头再度更新完毕。


▲ 阿尔伯特码头


由默西塞德海事博物馆、泰特美术馆、

披头士博物馆组成的三大文化项目,

历史、艺术、音乐三个方面吸引游客


▲ 流行音乐迷必到的披头士博物馆


同时,阿尔伯特码头

还是利物浦双年展永久性的户外展厅

常来常新的艺术环境,成为热门打卡地。


▲ 利物浦双年展期间码头成为露天「艺术馆」


更重要的是,

码头区的功能也获得更新:通过功能混合

即引入商业、酒店、餐饮等业态,

从文化游览区转变为滨水休闲区

与绳索工场区等共筑老城多元化的生活,

留住人。


▲ 阿尔伯特码头滨水商业



④. 竖立城市商务形象


阿尔伯特码头北侧

曾是与航运相关的金融业聚集区,

航运业衰败后,此处的金融业萎缩严重,

写字楼空置率居高不下。


商务区的衰落,

不仅意味着税收和工作岗位的流失,

更是大众对城市丧失信心的重要根源之一


▲ 位于码头与老城之间的商务区


2000年后,这里的更新

一方面聚焦在吸引新兴企业总部入驻,

如优利系统、索尼互动娱乐(欧洲)等,

并通过写字楼的商业功能改造,

完善商务区配套功能。


另一方面,通过「资本交换」

(鼓励高容积率,换取优惠政策)的方式

吸引企业在此建设总部,

重塑商务区的天际线


▲ 办公与住宅混搭的「住宅公建化」新商务区,重塑城市天际线


老城区保护建筑众多,缺少住宅用地,

商务区成为新建住宅聚集区,

不过这里新住宅必须要符合

「住宅公建化」的要求,

以增加区域的商务氛围。




03

「新空间」新功能,引人

有了磁极,才有增量


MEASURE THE WORLD



老城更新初获成功,

社会资本开始加入下一步的更新建设之中。


利物浦愿景

将第二阶段的更新重点放在空间缝合上:

莱姆街火车站区域、阿尔伯特码头、

商务区虽然获得再生,

但彼此间的联系被老城中心最落破、最荒凉的

天堂街区域阻断,无法形成合力


▲ 天堂街区域区位


此外,老城的城市营销也同步提上日程,

以增强城市品牌影响力,

吸引更多游客、更多投资。



①. 步行购物天堂


2004年,天堂街区域更新改造启动,

主要包括站前区至港区之间的街区步行化改造

提升游客到达码头区的比例

(码头区于200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沿线布置足够规模的零售业态;

设置举办活动的公共空间等。


▲ 更新后的天堂街区域成为城市活力中心


总之,通过一系列更新组合,

形成可逛、可买、可玩的购物目的地


2008年,天堂街区域全部更新完成,

到达阿尔伯特码头的客流量增长25%

次年,老城区在英国消费者最喜爱的

购物目的地评选中,进入前五


▲ 天堂街区域的步行商业街区



老城新中心

「利物浦一号」

是天堂街区域更新的核心,占地约17公顷

是由26名建筑师联合设计的城市新地标。


▲ 利物浦一号俯瞰


放射状的步行网络

将老城区内部的联系打通

任意两个方向的更新区

均能实现快捷的步行连接。


除商业之外,利物浦一号还具有

酒店、公寓、办公、公交枢纽等功能,

是一个复合型的城市中心


▲ 放射状步行网络连通城市


被利物浦一号包裹着的查维斯公园,

是城市活动、市民休闲聚集地。


▲ 老城绿心——查维斯公园


精心设计的台地结构,

使经过公园前往码头区的游客,

可以俯瞰码头区,

形成难以忘怀的「第一眼」印象



②. 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利物浦为了能在2008年欧洲文化之都大选中,

战胜伯明翰、布里斯托等城市,

从2003年开始,便以老城为舞台

开展连续的「文化主题年」活动

(如海洋年、杰作年等)。


▲ 港区成为「文化主题年」活动的主舞台


2007「遗产主题年」时 ,

码头顶区的利物浦邮轮码头扩建完毕,

是英国为数不多的位于市中心的邮轮码头,

与它一同亮相的还有修旧如旧的历史建筑群

——「美惠三女神」


▲ 由利物浦港务大厦、丘纳德大厦、皇家利物大厦组成的「美惠三女神」


游客可以一路跟随文化遗产,

从码头区游玩到老城区,

为城市赚足了「文化」口碑。



强化文化氛围

2008年,获得欧洲文化之都称号后,

码头顶区先后建设利物浦博物馆,

以及RIBA North文化综合体

(包括画廊、图书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

与阿尔伯特码头一起,

成为文化主题年活动永不落幕的舞台。


▲ 利物浦博物馆


▲ 码头顶区文化综合体


2015年,体验丰富的码头顶区,

获得英国最佳邮轮港大奖。



增强活动承办力

2008年,

阿尔伯特码头南侧的国王滨水区开始改造,

先后建设利物浦体育场和利物浦展览中心,

以增强老城区承接大型文化活动、赛事的能力,

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会展需求。


▲ 国王滨水区改造的利物浦体育场和利物浦展览中心


全面复苏的老城区,

吸引到越来越多的社会投资,

梅尔西河沿线各个老码头区

成为投资建筑热点区。


▲ 废弃船坞改造的水上运动场




04

新机遇新产业,聚人

有了产业,才能振兴


MEASURE THE WORLD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利物浦老城区的更新发展开始降速,

也正是这个阶段开始,

科技回归都市的浪潮席卷英国。


伦敦涌现出东伦敦科技城、国王十字区等,

通过老城更新促进科技产业发展的范例,

利物浦也将更新重点区域聚焦到老城区北侧,

大学云集的「知识区」,布局区域的产业发展。


▲ 老城北侧的知识区(包括利物浦大学、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利物浦希望大学、利物浦表演艺术学院,学生超过5万名)俯瞰



①. 吸引科技回归


「知识区」

的更新重点是扩大在专业学科的影响力,

吸引相关研究领域聚集。


知识区通过大学企业专区方式

(大学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促进成果转化)

先后更新建设利物浦科技园、

利物浦生物创新中心等等,

重点发展生命科学领域


▲ 利物浦科技园


2016年,由政府、企业联合建设,

皇家内科医师学院、皇家利物浦大学医院等

联合承租的帕丁顿村更新项目开始动工。


帕丁顿村是集研究、转化、教育、

诊疗为一体的生命科学创新区,

以扩大知识区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影响力。


▲ 更新中的生命科学中心——帕丁顿村


此外,结合区域物理学、材料学等领域优势,

通过厂区更新的方式建设传感器城,

带领知识区进军传感器、物联网等新兴领域。



②. 打造TOD知识门户


知识区吸引科技人才,更要留住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喜爱的多元交流空间、活力生活氛围、

文化艺术环境,老城区一应俱全


因此,老城与知识区之间的莱姆街火车站,

再次成为更新重点,

政府希望将它改造为「利物浦的国王十字区」

(伦敦老城内,依托车站的创新区)。


▲ 莱姆街火车站


莱姆街火车站周边路网展开步行化的改造,

以加强两个区域间的联系;

开发办公、酒店、公寓、学生宿舍等功能,

形成利物浦的知识门户

与老城协作,吸引企业、留住科技人才。


▲ 以莱姆街火车站为核心的知识门户


利物浦老城区更新仍在继续,

从其近20年的更新历程可以看出,

老城更新是一场立各方信心的持久战

更是一场围绕留人、引人、聚人的人才抢夺战


老城更新并不存在一招制胜的奇迹,

更需要依赖不同阶段的更新战略。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推荐阅读



丈量城市

世界看得见,我们只看图说话

长按二维码关注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文章版权或相关权益一律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所有,非经本公司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以摘抄、改编、复制、发行、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本刊文档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及传播,否则,可能面临相应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本公司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