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挪威「鳕鱼港」更新,港城一体化新策略

1/6图片工作室 丈量城市 2022-05-21


文 | 李海涛    摄影 | 李忠  李民  李海涛

动画 & 分析图 | 李民    设计 | 王冰


关键词:

城市更新 | 海洋轴线 | 港口改造 | 城市文旅

海洋经济 | 绿色港口 | 低碳发展


国家:挪威

区位:卑尔根

城市面积:约465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约28.6万人(2021年)

特色:港城融合与海洋经济混合的发展模式




01

港口里的「蓝色集群」

从港口贸易到海洋科技


MEASURE THE WORLD



过去30年里,全球港口迁出城市中心的趋势愈演愈烈。这不仅成就新港区的崛起,更带来旧港区的衰败,城市更新无疑是激活旧港区的有效方法之一


▲ 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码头更新为城市创新区


然而,港口的迁出,对一些城市意味着经济减速,对缺少其它支柱产业的城市则意味着大衰退,以此为基础的港区更新可谓是九死一生。


▲ 阿尔伯特码头经过半个世纪起起伏伏的更新,终于获得新生


也有一些港口城市在经济蓬勃向上时,开始发展「第二曲线」*作为新经济的增长引擎,让此后的港口更新有了着力点。

卑尔根就是其中极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二曲线理论:「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就开始增长,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资源(金钱、时间和精力)承受在第二曲线投入期最初的下降。」

—— 查尔斯·汉迪



卑尔根曾经是挪威的首都,在中世纪时期,依靠鳕鱼交易垄断权、汉萨同盟贸易站的鳕鱼出口特权,发展壮大,造就出挪威最大的港口。


▲ 鳕鱼干一度成为卑尔根的经济支柱


20世纪中后期,北海油田的发现,让卑尔根「衣食无忧」。进入21世纪,卑尔根并没有按「既定轨迹」发展——它不仅成为挪威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更是欧洲最大的海洋科技集群


▲ 卑尔根布德峡湾更新后成为海洋科技集群


鱼、油无忧的卑尔根为何要转型?

这又与本期的城市更新主题有何关系?



「两轴一廊」港口再出发


自古以来,卑尔根有「七山之间的城市」称号,平整的土地一直是稀缺资源。港口的繁荣,人口的增长,造就了港口与城市相伴而生的紧凑「U」型结构


▲ 1580年代卑尔根的「U」型城市结构(来源:Wikipedia)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港」「城」之间对于城市空间争夺的不断升温,1880—2018年间,卑尔根开展过7次大规模「向北造港,向南填海」的城市建设,却依然没能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


▲ 1880年与2018年卑尔根海岸线变化对比示意


▲ 城市中心的丽莉·伦格伽斯旺湖原本是内湾,20世纪50年代填埋为湖泊


1990年代开始,港口进入更规模化、专业化,更高安防要求的时代,卑尔根的港口及配套舍弃城市中心的用地限制,开始向空间更大、距离北海入海口更近的区域迁移。


▲ 卑尔根港口的部分航运、造船功能,迁移到Ågotnes


卑尔根并没因港口的迁出感到慌张,而是为北海石油未来的枯竭(挪威官方统计,北海石油开采量已超半数)、全球低碳时代的来临而倍感焦虑。于是,释放出的港口空间成为押注城市未来发展的试验田。


▲ 北海Statfjord油田(来源:Wikipedia)


卑尔根认为城市的未来仍然来自「海洋」,提出塑造海洋魅力、开发海洋潜力、发展海洋生产力三者相融合的「海洋轴线」理念

目前,沃根湾的海洋风情轴和布德峡湾的海洋产业轴已逐渐成型。随着海岸线空间的释放,「海滨长廊」(海岸从私有到公有的魅力化打造) 成为公共空间更新的思路,提升海洋城市的吸引力。


▲ 「两轴一廊」示意




02

海洋风情轴

再现老港繁荣,营造北欧风情


MEASURE THE WORLD



鳕鱼与汉萨同盟,

确定了布吕根码头的城市中心地位。

之后,汉萨同盟的解体、

新型远洋码头的崛起,

使布吕根码头区丧失发展方向。

即便布吕根码头于1979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也没改变衰败的命运。


▲ 布吕根码头1979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海洋轴线」战略的实施,

布吕根码头区域转型为海洋文化体验区,

成为城市海洋主题游的引擎。



①. 强化「旧」形象名片


布吕根码头是汉萨同盟时期的木质建筑群

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

就一直是卑尔根的旅游名片。


▲ 布吕根码头的木质风格建筑


该区域更新以布吕根码头为核心展开:

为了避免周围建设,

破坏木质建筑群的标志性轮廓,

规定其周围无论是老建筑更新,

还是新建筑,风貌都要向木质建筑群靠拢

此外,色彩上均要弱于木质筑群

以保证建筑群的「焦点」地位。


▲ 从建筑外观到色彩改造,确保布吕根码头的「旅游名片形象」



★ 拥挤而繁华

木质建筑群的62幢建筑修旧如旧,

功能上以上手工坊、博物馆、餐饮为主,

增加人们游览体验。


修复过程中,

刻意通过加设风雨廊、二层连廊的方式,

制造街道的拥挤感,营造出汉萨同盟时期,

熙熙攘攘的商业氛围。


▲ 「制造拥挤」形成繁忙的街道氛围


此外,卑尔根有「雨城」之称

(平均年降水量2250毫米),

为了减少雨水带来的沉降破坏,

建筑群内引入了雨水花园。


▲ 保护建筑群的雨水花园



②. 再现旧港「烟火气」


13世纪开始,布吕根码头区域

成为渔民售卖海产品的集散地:

海面上船只来往如织,

岸上充斥着渔贩的叫卖声。

卑尔根希望通过更新,

重现这种「渔港」风情

增加城市的旅游吸引力。


▲ 1835年繁忙的布吕根码头区域(来源:Wikipedia)


首先,布吕根码头

改造原本适合大船停靠的泊位,

整理出800多个民用船泊位,

压缩私有比例,增加公共泊位数量,

恢复港口的「繁忙」。


▲ 布吕根码头改造增加公共泊位


其次,扩大露天鱼市的面积,

规定租户营业天数不得低于280天。


▲ 再现次繁荣的鱼市


2012年,还加建了鱼市综合体,

增加鱼市全天候的吸引力。

布吕根码头已成为海鲜美食之旅的目的地。


▲ 鱼市综合体(挪威海鲜中心、旅游服务中心等功能)



③. 多样性「文化之路」


1991年以来,

挪威先后成为「欧洲委员会文化之路」

——汉萨同盟线路、维京文化线路的

重要组成部分。

卑尔根在2000年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一跃成为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

文化旅游胜地,使得游轮到访量激增。


▲ 国际汉萨日期间的挪威卑尔根


市区的远洋航运功能外迁后,

卑尔根成为欧洲最大的邮轮港之一

(2个港区,每年接待50万游客)。

布吕根码头作为旅游核,

卑尔根希望通过打造其它交通节点

与其连接的「文化路径」,

带动周边「共同富裕」。


▲ 三条至布吕根码头的「文化路径」



★ 港口的文化过渡区

由于港口的独立性,

先天具有难与城市融合、影响景观等副作用。

卑尔根希望在港口与城市之间建立过渡区

解决这一矛盾。


位于布吕根码头与卑尔根港之间的过渡区,

由展现城市历史的卑尔根要塞、

方便游客的综合商业、

体验夜生活的酒吧餐饮区构成。

这样一来,游客到港后,

会在游览历史、休闲体验中到达布吕根码头,

降低港口对游览带来的影响。


▲ 卑尔根港至布吕根码头过渡区内的卑尔根要塞


▲ 码头老建筑改造的酒吧餐饮街区



★ 山城的建筑游览

在布吕根码头一山之隔的布德峡湾码头,

游客到港后需要翻过山脊,

穿越原本是城市边界的住区,

才能到达旅游核。


▲ 布德峡湾码头至吕根码头之间的山脊


卑尔根不希望山脊成为拦路虎

于是,山坡上蜿蜒的小巷

通过翻新木屋、石板路,

立面粉刷艳丽的「北欧色彩」

引入民宿、餐饮、手工艺等功能,

成为充满山城生活气息的体验区


▲ 更新后,充满生活气息的山区街巷


经过引导的人群,

在到达托加尔门宁根主街时,

居高临下、面向布吕根码头的地势,

成为留下城市「第一印象」的视觉通廊

此外,街道两侧1900年代初建造的

「挪威古典主义建筑群」,

与小巷的古朴风貌形成对比,

成为建筑游览路线。


▲ 街巷将游客引向「挪威古典主义建筑群」



★ 老城的赛博朋克

多数游客是由火车到达卑尔根,

穿过老城区到达布吕根码头。

2004年后,

乘火车到达卑尔根的年轻人突然激增,

是因为著名街头涂鸦艺术家多尔克

在老城墙面上发布了自己的新作,

此后,越来越来多的涂鸦艺术家在老城聚集。


▲ 老城区内的涂鸦


卑尔根觉得这是激活老城,

增加对年轻人吸引力的好机会。


在火车站至布吕根码头的街道两侧,

实施卑尔根街头艺术行动计划

(2011年-2015年),

邀请大批涂鸦艺术家

在老建筑上进行艺术创作,

以确保「卑尔根将引领街头艺术的时尚,

成为挪威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

一种表达方式」


▲ 火车站至布吕根码头沿途,与建筑、空间紧密结合的涂鸦作品




03

海洋产业轴

环境激发创新,「蓝色」产城融合


MEASURE THE WORLD



如果说海洋风情轴代表的是城市文化

那么布德峡湾的海洋产业轴则代表城市未来

这里曾经是海军基地(1818年-1962年),

后成为造船基地和货运码头,

1990年代走向衰败。


▲ 20世纪,布德峡湾布满码头与造船厂(来源:Wikipedia)


此后,

名为「明日之城」的港口更新在这里展开,

引领城市进入海洋科技新赛道。

目前,布德峡湾是欧洲最大的海洋技术集群

提供了5000多个工作岗位

代表着挪威海洋产业的新实力。


▲ 布德峡湾内的「明日之城」



①. 更新机制先行


「明日之城」是由政府、BOB(住房协会)、

GC里博(工业、科技集团)

以及大学组成的联合体,共同开发。

政府层面,响应国家《海洋战略》

《绿色航运计划》等发展战略,

确定港区「绿色+蓝色」的发展方向,

投资4亿挪威克朗用于基础设施改造。


企业方面,在保护指定的工业遗迹之外,

获得了高密度开发的开发授权,

以建设紧凑型城市

解决城市迫切的居住问题。

大学及科研机构,

将相关研究中心迁移至此,形成研发集群


▲ 新城采用高密度开发,以缓解城市住房压力



②. 海洋生活新中心


港口新城目标是成为

生活、工作、休闲的城市新中心。

建筑风貌除了局部保留的历史符号,

新建筑均采用现代简约的北欧风,

并引入低碳技术,与老城形成鲜明差异。


▲ 新城现代简约的建筑风格深受年轻人喜爱


新城格外注重小而全的城市功能,

这里除了工作、生活、商业配套外,

还有儿童科学博物馆、运动中心、

剧院等超配套公共设施。


▲ 住宅顶部的共享花园


▲ 旧建筑改造的办公、文化空间



★ 活力公共空间

港口新城公共空间

除了星罗棋布的广场、公园外,

还是前文提及的「滨海长廊」计划

的先行示范区:建筑至岸线之间

预留不低于10米的公共活动长廊

设置大众亲水互动空间

如霍尔曼海运区滨海浴场,

具有连接、观景台作用的行人天桥等。


▲ 广场、长廊、天桥组成的公共空间


▲ 滑板运动场与海滩结合的的滨海浴场



③. 大集群孵化小集群


霍尔曼海运区是新城海洋产业的聚集区,

目前有超过150家科技公司聚集于此。

霍尔曼海运区并非白手起家,

这里曾经是卑尔根大学高科技中心,

价格不菲的海洋观测仪器和技术设备,

为孵化初创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科研硬件


▲ 海洋产业聚集区



「集群代表了知识的集中,使公司间能够相互学习,从而可以更具创新性,并促进价值创造。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与同类型单一公司相比,集群更具创新性,价值创造能力更强,生产力,即每位员工创造的价值,也更高。」

—— BI挪威商学院战略与创业系主任

Torger Reve



霍尔曼海运区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其周围还聚集着气候研究集群、

能源技术集群、金融技术集群、

多媒体集群等,这些集群之间

彼此的交叉碰撞形成的协同效应

进一步催化「蓝色」产业的高速发展。


▲ 海洋产业聚集周边其它产业集群示意


▲ 新城内的金融技术集群



★ 海洋即试验场

从布德峡湾向外延伸的海洋

成为科技的试验场


▲ 科技企业孵化器


如霍尔曼海运区滨海浴场曾被称为「毒坑」,

是由集群内的Eiendom公司完成净化处理;


▲ 霍尔曼海运区滨海浴场曾经是有名的「污水区」


再比如,近海的鱼类养殖场,

成为污泥转化为化肥及其再生资源的

材料来源地、技术实践地;

还比如,再远处波涛汹涌的北海,

是浮式发电机、发电风筝等

新一代风电技术的探索区。


▲ 北海测试区内的浮式发电机、发电风筝(来源:metcentre)




04

海滨长廊

岸线归还于民,重塑海洋魅力


MEASURE THE WORLD



卑尔根海岸线一度被港口占据,

与远洋作业高度工业化、

从业者骤降的叠加作用下,

市民们临海却不亲海,

使得海洋开始变得陌生。


▲ 由于空间限制等原因,城市缺少公共属性的海岸线


为了扭转这一趋势,

卑尔根抓住港口外迁的机会,

提出「海滨长廊计划」:

连通市内数十公里的海岸线,

打造为人们休闲、交流、运动、

举办活动等的公共空间

从而加强海洋与城市、市民的关联度。


▲ 「明日之城」建设过程中与海滨长廊计划紧密结合


实施中,

岸线的归属权、地貌都较为复杂,

海滨长廊计划提出海上步道、视觉通廊、

海岬观景点等具体解决手法,

以保障长廊的连贯性


目前在沃根湾和布德峡湾改造中均有应用,

增加了岸线的吸引力,

卑尔根也进一步向绿色、

紧凑的步行城市迈进。


▲ 海滨长廊计划岸线处理的几种方式


港口功能的外迁,

并不意味着城市走向去港口化,

卑尔根深知良港的战略意义,

已完成了从货运到客运的转型。


我们换一个视角,

从全球化的「碳中和」趋势来看,

卑尔根正在挤进「绿色港口」的新赛道

——完成欧洲最大的岸电系统

(为船供电,减少发动机排放)建设探索;

开发港口环境指数系统

(船只的碳管理工具),

正在争取成为全球通用工具;

还有数字化智能港口系统……


▲ 卑尔根港俯瞰


卑尔根「两轴一廊」的港口更新仍在继续,

塑造海洋魅力、开发海洋潜力、

发展海洋生产力,

是卑尔根给出的一种「港城融合」方式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推荐阅读




商务合作 | 转载开白

请添加微信:Moli198891



【版权声明】本平台及其中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