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M·专访 | 黄旭峰:冲动对于成为一名导演有多重要





IM:我们从李家和的《地儿》聊起,这部片子入围了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基石”短片单元。李家和导演与您似乎有一点点关系,您能不能讲讲他是如何进入您的视野的?


李家和与《地儿》

黄旭峰:我先说明一下,《地儿》与工厂大门没有什么关系,但李家和是我们公司的员工。有一天下班,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楼下,他对我说您认识二楼的人吗?我们公司在东艺产业园2楼C4的二层,我就问他要干嘛,他就说他想认识这家公司的人,他看见灯还亮着。我问他想干嘛。他说,他是个导演,拍了一部短片,他想来这家公司上班。我跟他加了个微信,第二天他就来公司了。工作两三个月之后,他告诉我《地儿》去了戛纳。我大致了解到《地儿》的操作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团队。李家和是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的,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东西,他自己一个人包办了编剧、导演、剪辑、调色、制片在内的所有的工作。

IM:我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从这个片子聊起。5000元成本的作品入围戛纳,加上李家和的背景履历,给人一种“小人物”逆袭的感觉。今年戛纳有三部中国短片获奖,而且都是年轻导演,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您觉得“短片”这种方式是年轻导演被大众认可的一种很好的渠道吗?


第75届戛纳电影节获奖中国短片《海边升起一座悬崖》海报


黄旭峰:短片肯定是一个年轻导演迈向自己创作的不可或缺的一步。创作短片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作为影展特别是青年影展,如何从头开始更完整地陪伴年轻导演,帮助他们从工作方法、工作流程方面梳理,了解他们的创作取向,从而一步一步地从短片到长片更长久地陪伴他们。这是做影展的意义。国内的影展基本上都有类似的在短片领域的这种训练营,就比如IM影展已经持续地做了两届了。电影的新鲜与活力,肯定来自这些一代又一代有想法的年轻创作者。



IM:假定一下,现在您是一个00后的年轻创作者,您还是会去坚持做电影吗?保持这种热情或者这种坚持,与您的成长背景有关系吗?

黄旭峰:在来北京之前,我开了6年书店、5年酒吧。我没有正式上过班,但看了非常多电影。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是最有大众传播广度的、最为公众化的艺术形式,它涵盖了音乐、绘画、摄影,甚至包括建筑等各种各样的艺术门类。我发自内心地热爱这种艺术形式。哪怕我是个制片人,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形式在有限的生命段落里用我的作品呈现出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4年来,我们公司做了18部作品,像《春江水暖》《气球》《回南天》等等,每部作品里都有一部分侧面传达着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IM:您怎么看文艺片和商业片这种分类?

黄旭峰:我们一直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张,我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创造美和善意的厂牌。美属于影像之美、电影之美,善意则是我在我这个年纪认为电影这种大众文化传播载体可能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可以去呈现生活的不容易,或者说揭露一些丑恶,但是最后电影上映的时候,我们可能想给观众的感受是要觉得生活是值得的。

如果观众们有心去看我们公司所有的作品,其实会发现都有这个特质。我们愿意去做那些有趣和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非常刻板地把产品划分为所谓的商业片和所谓的文艺片。我曾和我们公司的导演们聊:电影就分两种,一种是你拍给电影的电影;还有一种是为观众拍的电影,这两种电影都有它的受众和它的渠道。

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问题:年轻的创作者还是一定要持续地想自己为什么要做导演?自己对这个事情真的有看法吗?这个东西是自己想要拍的吗?这些问题特别重要。一个导演要用自己的电影语言传递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爱或者不爱、恨或者不恨、喜欢什么或者不喜欢什么、有可能赞同什么和有可能不赞同什么。



IM做制片人的时候,您觉得最爽的那一刻或者最开心的那一刻,是什么时候?

黄旭峰:最开心的时候,是我认为我找到了不错的材质——一位导演、一个想法、一个剧本或者一个大纲。我会见证整个作品产出的全过程,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成长和学习经历。

IM:我发现,有几位导演都是与您合作完第一部作品,第二部第三部又和您继续合作。比如说方亮,比如说魏书钧,你怎么会这些导演一部部合作?这个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黄旭峰:不太出意外的话,一个导演会找到一个专业的制片人。有时候我想签约一个导演,我说的很简单,我选择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我很热爱、我很专业。一个制片公司能帮助到一个导演完成TA的表达,同时让TA表达能够落地。因为当电影成为一个自主的生命体之后,最终的命运是见到更多的观众。如何让电影被更多的观众看到,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



IM:最后一个问题,还是回到李家和5000块钱入围戛纳。它让很多年轻创作者为之动容。钱不是问题,技术好像也不是问题,那么青年创作者到底会面临什么问题,或者TA最需要的是什么?您能再回答一下吗。

黄旭峰:最需要的,我认为是热爱和表达的决心成为导演的第一步是表达真情实感,永远不要虚以委蛇。所有的艺术创作首先要呈现一个最真实的自己,继而找到技术方式把它形成剧本,再去找你可能的合作伙伴与投资者。一个正确的方法论与做人的态度让我们成为导演,而不是别的东西:不是虚荣的部分,不是红地毯,不是电影节的欢呼,不是闪光灯……不是这一切。你最终发现你就是一个人,你孤单也好,你不孤单也罢,你活在这个世界上,你有一种想讲述故事的冲动。这个冲动使你成为一名导演。

希望所有想成为导演的创作者们,都能够通过自己的方法和努力去获得成为导演的路径,然后,用电影这种非常美好的艺术形式,完成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都能成功。

(本文感谢【凹凸镜DOC】张劳动老师大力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