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不做中国的宣传员,也不是要做美国的宣传员


作为第二届IM两岸青年影展青年影像人物,知名导演柯文思在影展期间向大家做了题为《在中国拍纪录片》的分享。讲述了自己在中国拍摄的感受,以下是本次论坛的实录。 


柯文思  MALCOLM CLARKE 


好莱坞知名导演。从事纪录片和剧情片创作 30 余年,拍摄足迹遍布全世界 80 多个国家,作品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包括 4 次奥斯卡提名、2 座奥斯卡奖、16 座艾美奖、5 座有线电视杰出奖等。

柯文思担任了 2015 年上海电影节纪录片单元评委会主席,2016 年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评委,2018 年北京电影节纪录片单元特邀嘉宾。


我跟中国最早的缘分要追溯到1981年,那时刚到美国加入ABC(美国广播公司,简称“ABC”),当时他们想拍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变化的大型纪录片,ABC工作室有11个导演,只有最年轻、资质最浅的我没有拒绝,所以我就来到中国。


当时我很紧张,一方面还年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项目,怕把它搞砸。另一方面,这也是非常好的机会。在中国,我花了9个月做调研,从边境新疆、西藏到中国的大小城市,几乎每个地方我都去了,当去到偏远的地方我可能要和当地老乡一起睡在牛棚里面。


但是我非常享受这个旅程,因为我看到了很多我之前不曾见过和不曾想象到的东西。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人的这种隐忍辛劳。



比较可惜的是调研后,中美关系又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所以那个项目就“流产”了,这也是我的一个遗憾。


2013年再回来的时候,和我那时候所看到的是完全两个不一样的中国,在我看来这算是中国的复兴,因为历史上中国就一直是大国。当时我被邀请来拍《善良的天使》,是讲中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这个片子我们前后做了有4年的时间,当时也正好是川普当政,所以大家可以想像当我们片子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所遇到的阻力。


对我来说,我讲述中国的故事给世界纯粹是因为我认为中国跟美国之间,中国跟西方之间存在一个信息逆差,在这边实际发生的事情和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是不一样的,是被扭曲和故意曲解的。


拍完《善良的天使》后我想挑战自己,决定去更多的了解中国,了解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事情,也更多真实地去讲述中国。


在这些讲述里面,我不忌讳去批评中国的一些错误,因为中国就像每个国家一样都会犯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你的批评是一个建设性的批评,你不是想让任何人难堪,不想任何人掩卷沉思,我觉得这是一种好的方式。


我也同时注意到中西叙事问题都带着一种很强的偏见、很单一的视角,西方对于中国的报道角度都是批判式的,纯粹有时候是为了批判而批判的。我决定在中国,以一个比较中立、客观的视角去做纪录片。我不是要做中国的宣传员,也不是要做美国的宣传员。



之后我们做了一个关于新冠疫情的片子。在新冠爆发的时候,西方曾对中国各种指责。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很多措施让中国很好地控制疫情,然而美国疫情依旧还在蔓延。


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中国政府智慧地听取科学家的意见,采取了科学的措施。所以其实概括来说,我会尝试从一个西方很偏见的角度之外去讲述中国真实发生的故事。



青年影人,不要爱上自己的素材


接下来,我想给在座青年电影人分享一些实际的建议,这些经验是我从错误中获得或者从我这些年工作中获得的,也许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首先是关于拍摄对象的选择。你一定要找到一个有趣的人,要有一个更大的受众。因为他们不像演员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而是在展示自己的真实生活。


在这个层面上,首先这个主人公得跟你有足够的亲近度,愿意向镜头去敞开自己。


其次,他得有趣,得把这些东西给展现出来。所以要尊重、信任被拍摄者,并且让他在摄影机前要感觉到安全感。如果说大家拍摄只是在拍摄前跟拍摄对象认识一天、两天,不管是什么题材,不太可能会出来很有力量的片子。


我们的做法是会派调研员、制片人去跟拍摄者相处几周甚至几个月。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跟他们一起生活,一方面你可以跟他们建立更亲近的关系,另一方面你可以从他们的这些表层底下观察他们,观察到一些更深层次的情感或者他们动机的来源,也是这些东西真正呈现在片子中的时候是最打动人的。



同时,年轻的纪录片创作者要敢于去到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去把镜头指向那些被人忽略的东西,去把一个不管是被故意忽视还是被遗忘的一个角落展现给世界去看。


曾经我们拍摄新冠题材的片子也是冒着一些生命危险去到前线,这是很不容易的。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在中国做片子是有天然的障碍,一来自于我可以对中国人微笑,可以跟他们一起喝茶、喝酒,但是我没法理解他们在说什么或者让他们理解我在想什么。在这一点上,我就非常需要依靠于我的中国团队来帮我做这样的事情。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性格整体在我的观察中是跟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可以跟你认识第一面说可以跟你成为最好的朋友,会敞开自己。中国人其实比较慢热,他们在交友上也是属于比较谨慎,可能需要慢慢打开。


这是一种很好的品质跟性格,但是对于电影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你需要花点时间去建立这个信任。我想说得是如果没有一个情感上的连接,没有一个足够的信任是不可能拍出好的东西出来。


还有一个就是年轻电影人经常容易犯的错误是会爱上自己的素材,或者说是觉得自己这个片子要做一个长片。有些30分钟的片子我觉得放在5分钟会更有力量,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容易去犯的错误,因为拍的素材不舍得去舍弃导致力量被削弱。



希望更多年轻人向世界介绍中国


正如刚才讲的几部片子都是世界性事件,也是西方所关注的,当然西方关注的方式主要是以批评。


后来我又做了一个片子是关于小康的,对于我来说很激动。因为我看过中国曾经的样子,这些人他们经历什么样的变化,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们为什么可以从原来的一无所有到现在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对我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有趣去值得探究的一件事情。


再者西方并没有去讲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因为在我看来这个成就是巨大的,中国成功的让1亿多人脱离贫困,西方没有去讲。


▲ 《柴米油盐之上》,讲述的是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普通人生活里那些细碎却重要的日常。


对我来说,我希望我的西方同胞他们能感觉到我所感觉到的这种震惊,这种看到他的变化之大以及能量之大。


在这一点上,我也想跟在座年轻人所分享的是要把镜头对准中国普通小人物,不带着偏见,通过情感的角度去讲述他们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之后就可以形成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可以沟通中国跟美国或者整个西方之间的一个信息的鸿沟。



作为一个外国人,尤其是看到过去的中国跟现在的中国的这样一个局外人,我感受过中国历史的伟大文明成就,有很多优秀的故事需要被讲述。


也许你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很幸运,因为很多东西你们已经习以为常,但是我的视角我能看到一些你们不一定能看到的东西。


我想说的是真的中国有很多很值得向世界去讲述的事情,那年轻的电影工作者、纪录片工作者要珍惜这样一个软实力,通过文字的力量,通过影像的力量,因为这样的力量它可以向世界讲述真正的中国,去改变中国在西方人心中带有偏见,先入为主的印象。


这个可能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实现的,所以需要你们不断地去努力去进行一个改变。   


(END)



关于IMFF



IM两岸青年影展(In Moments Film Festival,缩写:IMFF)是以扶持高校青年影视创作力量为目标,集短片评比推优、论坛、展映等于一体的专业影像节展。

IM是“In Moments”简称,意为“从这一刻起”。作为高校青年影视创作人成长路上的支持与见证者,IM倡导青年创作人以影像为手段,呈现多元时代下社会发展的真诚表达。


In Moments Film Festival(IMFF)is a professional film festival including short filmcompetition, forum and screening, which aims to support youth film creation andprod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 is short for "In Moments", which means "from this moment on". As a supporter and witness to the growth of young film cre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 advocates young creators and filmmakers to present a sincere express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pluralistic culture era.


点击了解更多IM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