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心,亚马逊正在“窃听”你......

有态度的 机器人文明 2020-01-17
近几年,在科技圈最火的当属人工智能。在政策和资本的推动下,2017年人工智能进入应用阶段,开始从概念逐渐地走向产品,而智能音箱则是AI领域最火热的话题之一。

 

除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之外,智能音箱也被认为是生活场景的新入口,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这也是众厂商所觊觎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国内厂商的大举跟进,使得智能音箱价格大幅降低,越来越多家庭中开始使用人工智能音箱。然而,近期缺曝出重大危机。

亚马逊智能音箱监听用户?

 

对于智能音箱而言,由于其使用的场景更加私密,对于信息安全要求也非常高。但是,原本应该作为家庭助手的智能音箱,却成为监听用户隐私的工具。

 

12月20日,德国媒体曝光了亚马逊Alexa智能音箱监听用户隐私的事件。据报道,今年8月德国一名亚马逊智能音箱用户根据《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要求亚马逊提供自己的个人活动语音数据时,没想到对方竟然发来了1700份陌生人录音。凭借这些录音,甚至可以“拼凑”出一个人的生活细节和个人习惯。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家德国媒体根据录音确定了两名用户的身份,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对此,亚马逊发音人回复称:“这起不幸的案件是由于人为错误而导致,这只是一起孤立的个案。我们已经与这两位用户一起解决了问题,并将采取措施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流程。此外,作为预防措施,我们还联系了当局相关部门。”

 

然而事情,远没有如此简单。亚马逊智能音箱,在之前已经曝出多起隐私事故。

 

今年5月,美国俄勒冈州的一个家庭向媒体爆料称,其家中的亚马逊智能音箱Echo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将私人对话录音,并在主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将音频发送给了联系人列表中的人。

 

而早在2月至3月之间,已经有一些亚马逊Echo用户在Twitter、Reddit等社交网站上吐槽,称他们的设备在没有被触发的情况下、或是在被要求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会突然发出诡异的笑声。

 

一次又一次的事故之后,也反映出智能音箱整体的安全隐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一方面使得音箱越来越“智能”之外,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将用户数据上传至服务器,以便延伸更多服务,毕竟Facebook、谷歌、腾讯、百度、苹果等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们都曝出过隐私问题。对于这些企业而言,用户数据是其商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对此也有人戏称,互联网时代我们给个人都在裸奔。

急速膨胀的人工智能音箱市场

 

智能音箱开始爆红,始于亚马逊。自亚马逊2014年携Echo火爆全球开始,智能音箱领域已汇集了包括谷歌、苹果、微软、三星、索尼等在内的几乎所有国际巨头。在智能化的浪潮下,巨头们都在卡位“入口”,上演了一波接一波“百箱大战”。


 


谷歌2016年发布了GoogleHome,将语音助手及Nest智能家居整合在同一生态体系;在2017年的wwdc2017大会上,苹果发布内置Siri的智能音箱HomePod,在业界看来,苹果正在加入语音智能的“入口争夺战”。2017年,索尼公司也宣布未来一段时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首款智能音箱LF-S80D。截至目前,不仅爆款Echo累积销量已超千万台,行业间更是形成了语音交互将成为下一个世代之主流范式的共识。

 

而对于国内人工智能市场而言,2017年被认为是发展元年,而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居入口和家庭人工智能交互的切入点,自年初以来不断升温,吸引各路厂商竞相进入,成为2017年智能硬件市场一大热点。

 

截至目前,国内人工智能音箱领域已经集齐了BATJ等互联网巨头,还吸引了诸多AI“独角兽”发布新品。早在2015年,京东就曾携手科大讯飞联手推出了叮咚智能音箱,两年下来,销量已达百万台量级。2017年6月,喜马拉雅FM推出全内容人工智能(AI)音箱“小雅”2017年7月5日,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了智能音箱天猫精灵X1。2017年7月26日,小米发布了小米AI音箱小爱同学,定价299元。

 

而2018年智能音箱市场依旧火爆,苹果、亚马逊、LG、JBL Link View、数字家圆、腾讯云小微、阿里巴巴、联想、小鱼在家、TicHomeMini、苏宁、高通、JBL、创新科技、叮咚等企业都有相关产品推出。

小心你家的人工智能音箱

 

随着市场的大爆发,以及智能家居概念的进一步普及,未来越来越多的家庭中将会出现人工智能音箱的身影。根据拓墣产业研究院预估,2018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达6,225万台。2019年出货量预估成长至9,525万台,年增长率达53%。

 


从市场方面来看,目前亚马逊仍然稳居第一,约占全球销量四成左右。在产品品质方面,相较于其他小众品牌,亚马逊也是处于领先水平。然而接二连三地出现的隐私问题,不仅仅是产品本身问题,更多地反映出人工智能音箱背后,各大厂商的利益抉择。

 

其实对于人工智能技术而言,想要做到数据本地处理也并非难事。对于智能音箱应用场景而言,并不需要处理海量的数据,边缘计算的算力可以满足需求,不需要采用传统的人工智能实现模式,将数据传至云端处理。由此可见,监听用户隐私并不是人工智能音箱产品本身的错。

 

处于市场领导者的亚马逊尚且如此,其他厂商很有可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呢?请在下面投票或留言!




长按二维码加公号,留言微信号,入群“AI大爆炸”


往 期 精 选 


谷歌的“Dragonfly”,为什么就这么死了?
七位“福布斯科技女性” 影响全球AI
“AI国芯” 年度大盘点,你更看好谁?| 附“2018 AI芯片技术白皮书”中国未来二十年,就靠人工智能了?
一文尽观英伟达、谷歌… 2018 决战AI芯 !


我是广告:欢迎给“机器人文明”投稿~

好文请投:tougao@gsi24.com

— 完 —


机器人文明 服 务 内 容


广告投放 | 政府招商 | 产业报告

投融资 | 专家咨询 | 人才服务 | 论坛策划

↙合作需求,请点击“阅读原文”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