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理工科研圈能否实现男女就业平等?
导语
在我国,理工科院校向来女生较少。从科研圈来看,传统“数理化工”行业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也很普遍。有科学家专门就此问题做了调查研究。是男性在理工学科领域有天生优势?还是女性在择业时因社会偏见而处于劣势?科研圈到底有没有必要采取措施去平衡男女性别差异?又该如何实施呢?
编译 | 徐一
责编 | 王心玥
制版 | 赵利
一直以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医学(STEMM)领域的职场性别差距颇为显著。最新研究表明,如果不采取更深入的解决措施,这些领域尤其是医疗、计算机、物理和数学方面针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还将持续数代。
权威期刊《PLOS生物》于4月19日发布了一项关于STEMM领域性别比例及差距的最新研究报告,墨尔本大学的霍曼(Luke Holman)等人在报告中统计了超过1000多万篇学术论文中男女作者的数量,对性别差距以及大部分科学和医学学科研究人员的性别变化率进行了分析。
1
理工科技行业性别平等依旧任重道远
图 | Pixabay
霍曼博士通过PubMed和arXiv数据库收集了长达15年,来自3600万位论文作者的统计数据,并根据作者姓名预估他们的性别。这些数据涵盖了几乎所有STEMM领域的学科和来自100多个国家的6000多种学术期刊 。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所涉及到的115个STEMM学科中,有87个学科相关论文的女性作者少于45%,仅5个学科中女性作者数量明显高于55%,其余23个学科男女比例相差小于5%。
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外科学和化学等专业的女性作者人数最少,而护理、助产和姑息治疗等与健康相关的学科中,女性数量最多。这符合传统学科对于性别角色的定义,即男性能够胜任科学家、数学家、医生的工作,而女性则擅长当护士、助产士。
性别差距最为显著的学科为物理学,目前仅有约13%的女性担任高级职位。研究者预计消除这一差距大约需要258年。看来“谢尔顿”们还是物理学的主力军。
另外,初级研究人员多为女性,而高级研究人员多为男性,这一现象与该学科的整体性别比率相关。也就是说,许多女性的科研之路可能止步于本科生、研究生,而男生上升成为博士、博士后乃至更高职位的可能性更大。是什么截流了原本或有巨大科研潜力的女性呢?传统社会中家庭观念对于女性的期望,比如相夫教子、稳定工作而非存在不确定性的科研之路,或许使他们离开了科研岗位。
近年来,国内仍常有人认为女博士还是第三属性。这种社会压力对女性在学术的职场中向上走造成了无形的玻璃天花板效应,能穿透这层压力的个体,往往不得不比男性做得优秀许多倍,才能获得同等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所讨论的研究数据来自多个国家地区,也就是说,这一现象至今在全球范围内的存在仍然十分普遍。
这份研究还提到,与标准期刊相比,权威期刊的女性作者较少。少数著名期刊,如《自然》、《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英国医学杂志》中出现女性第一作者数量较少。
论文的合作者之一豪瑟博士指出,在男性工作者比重较大的学科领域比如物理学中,改善男女性别比例、提高女性工作者数量的步伐相对缓慢。虽然绝大部分带有性别偏见的学科都在为实现性别平等而努力,有些学科实现男女平权大概需要或许长达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努力。
论文的合作者之一、墨尔本大学副教授Stuart-Fox指出,他们选择学术期刊作者作为研究主体,是因为学术期刊论文是当前传播科学领域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科学研究生产率的首要衡量标准,并影响着研究者未来的职业前景。
2
如何促进行业性别平等?
图 | Pixabay
令人振奋的是,目前已有一些有助于缩小STEMM领域职业性别差距的举措正待实施。其中包括改革学术出版和同行评议制度、确保女性研究者能够同样有机会和其他研究者建立专业联系,在评估研究人员成就时,女性在工作中的额外需求应得到更多认可,另外,确保女性在工作中获得平等机会、为女性提供更合理的育儿假等休假条款,还包括调整会议发言者的性别比率以及职业招聘时的平权行动等。
尽管这些传统男性主导的学术圈对女性工作者更为苛刻,我们仍然看到了许多杰出的女性,比如研发出青蒿素的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获得18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古生物学家张弥曼、获聘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职位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家颜宁,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性别平等,意味着男女要面对同等的责任、竞争压力、审视目光,意味着在传统定义之外,女人也能成为优秀的程序员、科学家,男人也能坦然自在地做家庭妇男、不必背负养活全家的财务压力。然而近年来一些对女性权益意识觉醒的负面评论,实际上并没有考虑长期以来两性所面对的、不同方面的困难。传统理工科技行业中女性所面对的问题,也不过是大环境下的一个反映。
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是行业内对女性更多的支持,包括生育所带来的额外负担,更是日常生活中作为父母、朋友、同辈对她们的理解。少一些“定义”,多一些尊重,让女性在这些行业有更多自由驰骋的空间,恐怕对所有人都会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http://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2004956
版权声明:
本文由《健康学人》负责编译。
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healthcaresci@hotmail.com,或添加微信号whatever_zlj进行咨询。未经授权的转载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
加入我们:
《健康学人》长期招募实习编辑、撰稿人、翻译,有意者请发送简历及个人作品至healthcaresci@hotmail.com。欢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加入我们!
往期精选
管管家里的小胖纸:
儿童肥胖或影响肝脏健康
预印本发表利于传染病研究
瘦身减脂,
什么样的体型美丽又健康?
在意自己的名声好坏,从幼儿园开始
世界上没有一桩爱情是错误的 | 性取向的基因解释与后天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