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上没有一桩爱情是错误的 | 性取向的基因解释与后天原因

健康学人 健康学人 2019-07-0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健康学人》


撰文 | Anser

排版 | 赵利


       同性恋,指同性之间存在的浪漫关系、性吸引力或者性关系。性取向是由基因还是后天决定?同性恋在除了人类之外的物种中也存在吗?同性恋人群在过去曾经面对怎样的对待?所谓性传染病高发人群,是谣言还是有数据支持?同性恋家庭通过代孕、精子银行、领养等各种方式养育孩子,会和异性恋传统家庭有区别吗?《健康学人》本着立足循证数据的宗旨,接下来将推出一系列文章,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一检视。


图 | Unsplash


       1973年,英国将同性恋从心理疾病列表中除名。1986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将所有关于同性恋的条目从《精神障碍疾病及诊断标准手册》中删除。


       2017年5月,台湾通过立法确认了同性婚姻的合法性,在性别文化相对保守的亚洲成为首个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区,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24个同性恋合法的地区。


       事实上,早在1997年,我国已经将同性恋非罪化,也就是说,在精神疾病分类方面,我们并不比大多数国家走得慢。在二十一世纪到来之前,双方同意的同性交往行为已经不是列入刑法条例的罪名。


       2001年,我国将同性恋从《中国精神障碍疾病及诊断标准》中删除。这意味着,病理诊断不能将同性恋定为一种疾病。


图 | THE DAILY BEAST


       那么,同性恋是基因决定的吗?


       这个答案至今仍然众说纷纭。目前为止,信度最高的一种是: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后天性取向。可以说,30% 到40%是由于遗传决定,而其余的因素取决于后天成长。


       1993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的哈默(Dean Hamer)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分析114个家庭成员的性取向与这些家庭儿子的性取向,观察到当儿子为同性取向时,其表兄弟和母亲兄弟的同性取向机率随之升高,这一趋势在父系家族没有出现。哈默和同事们进一步分析了40个家庭双胞胎儿子的基因,发现在X染色体的Xq28区位上的多态性标记与性取向有较大关联。


       在遗传基因与性取向关联研究这方面,哈默首开先河。随后,不断有遗传研究确认并深化这一发现。


       1995年,哈默课题组再次证实,Xq28染色体标记与男性同性恋的出现有确凿关系。2015年,芝加哥大学的桑德斯教授和同事们研究了409对同性恋双胞胎后,再一次肯定了男性性取向与八号染色体着丝粒区以及之前发现的Xq28区位有关。


       两年后,他们通过一场更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与神经发展相关的13号染色体上一种名为SLITRK6的基因影响了间脑体积,而后者又与男性性取向相联系。此外,14号染色体上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TSHR的变化,或许能够解释男性同性恋家族中存在的甲状腺功能异常。


图 | 健康学人


       基因对性取向的影响是一种自然演化中正常产生的现象,它不仅出现在人类社会中,也出现在自然界的许多物种之中。灵长类动物中,有些雌性日本猕猴会主动选择其他雌性作为自己的性伴侣,有时她们甚至还会跟男孩子抢对象。其他的哺乳类动物中,山羊、海豚、非洲狮等动物同性之间都会出现超越兄弟之情、闺蜜之情的亲密关系。


       果蝇的同性恋不仅存在,还能够通过敲除特定基因来进行诱发。芝加哥大学的龙漫远教授课题组发现,通过敲除果蝇某个特定基因,竟然能够增加雄性果蝇们之间互相追求的行为。也就是说,至少在果蝇男孩子身上,基因对性取向这件事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不过,有这类基因并不意味着个体一定会产生同性恋的倾向。有学者认为,后天环境对性取向的影响从子宫里就开始了。


图 | Unsplash


       2017年的一组研究发现, 母亲的免疫系统对Y染色体相关蛋白质的反应直接影响了男婴大脑发育,从而能够影响孩子的性取向趋势。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兄长越多的男孩子,他们的母亲体内这类特定免疫系统反应相应地累计增加,进而加大了幼子成为同性恋的可能。这种反应在直男和女孩的母亲身上都没有出现。


       社会心理层面的研究显示,同性恋男性在童年时期的女性特质与高于平均水平的分离焦虑有关。也就是说,相对于异性恋男性,当他们回忆起童年与家长、照顾者分开时的体验,他们的焦虑、不安、害怕等消极情绪明显更强。男性同性恋和女性异性恋对父母的关心和留恋与其女性特质互为关联。这是他们性取向特质在成长过程中一种表达。2017年的一项跨文化研究发现,他们对自己的侄子侄女身上投入时间更多、对家庭成员的照顾和参与感更强。


       如此一来,同性恋人群对家人亲友的照顾和强烈依恋,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是否对种族生存一定有害呢?


       需要留意的是,目前对于女性性取向的基因遗传研究尚且不完善,这或许是另一种性别不平等,亦或许其中有非遗传层面、更复杂的原因,值得科学家们继续深入探索。


图 | Unsplash


       为什么要谈遗传研究和后天发育对性取向的影响?这与如何看待“为什么我是同性恋”这个问题息息相关。许多人认为,基因解释把不同性取向的产生作为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来看待,就好比皮肤颜色深浅、体形高矮胖瘦一样,因而有利于同性恋的非病化。


       不过,也有人不愿意接受这种被动原因。在成长中,他们面临与主流人群取向不同的冲突和矛盾、种种挣扎,最终选择认同自己的真实取向。因而他们认为自己的性取向来自于主动选择。有科学家发现,美国黑人同性恋者更愿意用后天自主选择来解释自己的性取向,而白人同性恋者则偏好基因解释。


       综上,无论是遗传还是后天成长的原因,都不应该成为同性恋人群面临歧视的原因。



本系列文章后续内容:




       1)介绍历史上许多国家同性恋人群承受的残酷“治疗”,包括电击、前额叶切除和激素疗法。


       2)通过回顾实证研究,关注中国同性恋人群是否是性传染病高发人群以及原因。


       3)现在有不少同性配偶选择通过代孕、领养、精子银行等途径为人父母。我们将通过实证研究,阐述同性恋家长能否教育好孩子,以及他们是否会教给孩子“正常的”性取向等问题。

敬请关注《健康学人》后续报道


附:中国社会实例之一




       2015年 5月,中山大学女生秋白发现同性恋在教材中仍然位列性心理障碍的一种,与恋童癖、恋兽癖等同为“性变态”。秋白向教育部申诉无果,将后者告上法庭。2016年1月,秋白撤诉,表示诉求已经达到。然而,在教材上澄清同性恋非病之路道阻且长。由于教育部多次对其反映的教材问题无视,同年5月,秋白再次将其告上法庭。法庭以其申诉为信访问题为由,不予立案。



参考文献:


[1]. 高校教材称同性恋为疾病,女大学生起诉教育部。纽约时报中文网(2015年8月21日)。来自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50821/c21sino-texts/


[2]. 女生秋白再磕教育部:举报教材同性恋问题没回复,提行政复议(2016年5月19日)。澎湃新闻。来自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71409


[3]. Bogaert, Anthony F., Malvina N. Skorska, Chao Wang, José Gabrie, Adam J. MacNeil, Mark R. Hoffarth, Doug P. VanderLaan, Kenneth J. Zucker, and Ray Blanchard. "Male homosexuality and maternal immune responsivity to the Y-linked protein NLGN4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201705895.


[4]. Dai, H., Chen, Y., Chen, S., Mao, Q., Kennedy, D., Landback, P., ... & Long, M. (2008). The evolution of courtship behaviors through the origination of a new gene in Drosophil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5(21), 7478-7483.


[5]. Hamer, D. H., Hu, S., Magnuson, V. L., Hu, N., & Pattatucci, A. M. (1993). A linkage between DNA markers on the X chromosome and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Science, 261(5119), 321-327.


[6]. Hu, S., Pattatucci, A. M., Patterson, C., Li, L., Fulker, D. W., Cherny, S. S., ... & Hamer, D. H. (1995). Linkage betwee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chromosome Xq28 in males but not in females. Nature genetics, 11(3), 248.


[7]. Jayaratne, T. E., Gelman, S. A., Feldbaum, M., Sheldon, J. P., Petty, E. M., & Kardia, S. L. (2009). The perennial debate: Nature, nurture, or choice? Black and White Americans' explanations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3(1), 24.


[8]. Khazan, O. (2016). How older brothers influence homosexuality. The Atlantic.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6/04/gay-brothers/480117/


[9]. Sanders, A. R., Beecham, G. W., Guo, S., Dawood, K., Rieger, G., Badner, J. A., ... & Gejman, P. V. (2017).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Scientific reports, 7(1), 16950.


[10]. Sanders, A. R., Martin, E. R., Beecham, G. W., Guo, S., Dawood, K., Rieger, G., ... & Duan, J. (2015). Genome-wide scan demonstrates significant linkage for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5(7), 1379-1388.


[11]. VanderLaan, D. P., Gothreau, L. M., Bartlett, N. H., & Vasey, P. L. (2011). Recalled separation anxiety and gender atypicality in childhood: A study of Canadian heterosexual and homosexual men and women.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0(6), 1233-1240.


[12]. VanderLaan, D. P., Petterson, L. J., & Vasey, P. L. (2017). Elevated kin-directed altruism emerges in childhood and is linked to feminine gender expression in Samoan fa’afafine: A retrospective study.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6(1), 95-108.


版权声明:


本文由《健康学人》负责编译。


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healthcaresci@hotmail.com,或添加微信号whatever_zlj进行咨询。未经授权的转载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


加入我们:


《健康学人》长期招募实习编辑、撰稿人、翻译,有意者请发送简历及个人作品至healthcaresci@hotmail.com。欢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加入我们!


往期精选

悠着点喝!多国均需下调饮酒推荐标准 | 控酒专题系列


增加烟酒软饮税收,

有效应对慢性疾病


这个基因好特别:一边让你喜甜食,一边帮你降体脂


人类的好帮手:狗狗辅助疗法有助改善肿瘤患儿健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