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假装一位精神病人?
编译 | 王心玥
制版 | 赵利
1
什么是验证性偏差?
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Rosenhan在《科学》上讲述这样一个理论:我们无法在精神病院里区别神智正常与不正常的人。他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为了证明验证性偏见(confirmation bias)对日常生活乃至专业领域造成的影响,Rosenhan找了八位“假病人”,他要求这八位被试面对精神科医生描述实际并不存在的幻听症状,其他一切按正常回答,结果只有一位病人被诊断为精神正常,其他几位都“患有思觉失调,并需要入院治疗”。这些假病人正常的言行举止,也会由于被诊断为不正常而被解读为思觉失调的症状表现之一。
验证性偏见,是一种认知现象。人们普遍偏向于能够验证自己假设的证据,而忽略不能佐证观点的证据。即使受过专业训练的精神科医护人员也会被验证性偏差误导,普通人在生活中则更加难以逃脱它的影响。我们都愿意选择性地看到有利于自己选择或偏好的证据,忽视不利于自己立场的证据。我们喜欢那些赞同我们意见和看法的人,引之为好友;排斥持有截然想法意见的,即使他们的证据坚若磐石。
往常的观点认为,这种验证性偏差仅出现在涉及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和利益、复杂的高级认知活动中。不过,今日发表在《当代生物》 Current Biology上的一份研究发现,验证性偏差还可以出现在不涉及我们个人效能的简单认知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我们的决定。
2
验证性偏差比我们所想更强大
德国汉堡大学医学中心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为了寻找验证性偏差在中立情况下对我们的影响,设计了两个全新的实验。第一个实验中,被试首先观看一组白色小点在白色背景上运动的短片(是的,真的很难看清楚),并回答小点的移动方向,即相对于某一基准线的移动方向为顺时针还是逆时针。随后,他们会观看第二组类似的短片,并用鼠标指明他们对小点移动的方向的猜想。
这一实验中,被试的个人形象与这个中立甚至无趣的认知任务完全没有关联,他们的个人利益也不会因为实验中的决策受到任何影响。由于小点的移动十分难以辨认,被试的估计可以说都是基于最初级、简单的认知感受。
即使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近似于真空的实验条件下,研究人员发现被试的决策还是会受到验证性偏差的影响 – 在第二次决策中,他们普遍选择了和第一次决策相似的小点移动方向。他们所做的初始选择,也为后续对证据的认知打下了基础,即使做决策的时间那样少、可供决策的蛛丝马迹也那样模糊。
第二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被试首先快速观看了一组两位数数字,并让他们决定这组数字的平均值在50以上还是50以下。随后,被试再次观看一组数字,并提供一个10到90之间具体的平均值估值。他们再次表现出验证性偏差,也就是两次估值均在同一范围内。
3
是什么造成了验证性偏差?
长期以来,许多研究对验证性偏差的来源说法不一。有的研究认为是因为,在做了一个决定之后,人们对新的信息变得较不敏感。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人们在潜意识中过滤掉了与内在认知相冲突的信息,以减少与已经做出决定的冲突。而这一研究的作者认为,由于注意力是一种有限资源,人们会基于初始决策将注意力集中在与之相匹配的证据上,因为造成了验证性偏差。
换言之,无论时间但还是复杂的认知活动,由于人们将有限的注意力投射在自己更关注的证据上,导致爱者愈爱,恨者愈恨。
这是身为认知心理学家的洞见。人之为人,或许就是无法逃脱自己的局限性。
所以下一次,当你在网上见到执迷不悟的杠精时,安慰自己一句:他们也只是看到了自己想看的。
推荐阅读
参考文献:
[1] Rosenhan, D. L. (1973). 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 Science, 179(4070), 250-258.
[2] Nickerson, R. S. (1998). Confirmation bias: A ubiquitous phenomenon in many guise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2), 175.
[3] Current Biology, Talluri and Urai et al.: "Confirmation Bias through Selective Overweighting of Choice-Consistent Evidence"
版权声明:
本文由《健康学人》负责编译,欢迎转发。投稿、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healthcaresci@hotmail.com,或添加微信号JKXR_KK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