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对合院形制的再读——四合宅 / 韩文强
中国传统的庭院可以说是伴随着礼制而来的相对统一的建筑语言表达。“合院”作为一个中国语境下的经典母题,不只是一种建筑形态,也塑造了一种空间模式、城市或社会肌理以及生活方式。建筑营设计工作室有许多围绕着“院宅”或“合院”形制的实践。除了较单纯、直接的庭院手法,建筑师也根据不同项目的特定条件加以不同的处理,希望设计出建立在人的感知和体验基础之上的建筑。
在《建筑实践》2020年6月刊《Build-ing》特辑中,我们采访了建筑营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韩文强,请他与我们分享对合院形制的解读。
访谈全文刊载于《建筑实践》2020年6月刊
购买请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文末二维码
AP: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贵司有许多围绕着“院宅”或“合院”形制的实践,不管是对四合院的改造,还是这一传统形式的变体,这是否与您坚持的设计理念相关?
对“庭院”或“合院”形制的实践既是建筑营设计理念的一部分,也包含我自己的兴趣。
建筑营的第一个项目是在四合院区域做的一个小房子。项目用地很小,我们希望在局限的空间内产生特殊的庭院感,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让人与自然融入建筑中。也正是这个机遇让我们开始关注院子,后来一系列的实践中不自觉地开始将“院”的概念延伸到各个项目,不论是四合院的改造,还是室内空间,亦或是其他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这种形制也与建筑营一直追求的建筑形式及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我们想要设计出建立在人的感知和体验基础之上的建筑,它与身体、记忆、自然的联系极其密切。
除了较单纯、直接的庭院手法,我们会根据不同项目的特定条件去做不同的处理,核心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感知。例如在水岸佛堂项目中,我们使用现代建筑语言去表达宗教精神,“山洞”的空间原型代表了最早的僧人修行的空间,它也与建筑所在场地的特定条件产生了对应性关系。它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连通许多“洞”的“人造山洞”,有的洞从侧面打开,成为窗户或门,有的向天空开敞,可被理解为庭院,表达着禅宗顺其自然的理念。
水岸佛堂入口 © 王宁
AP:“合院”不只是一种建筑形态,也塑造了一种空间模式、城市或社会肌理以及生活方式。您是更注重此种形态的物理构成、空间体验还是社会属性呢?合院改造项目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上个建筑快速发展的时期更多是满足了建筑增量和基础性的需求,当下的时代对空间和环境上的追求越来越高,但这种追求建立在人的感知和体验基础之上。所以使用庭院,或者说用“院”这种组织模式去思考建筑,是利用一种载体去回应空间的自然属性和历史原型,以及人与空间的行为感知层面的关系,从而使设计获得一种延展——设计相当于一种工具或是途径,把“关系”落到人的感知和体验上。
AP:你们的项目大多强调材料的运用,除了将其作为空间的塑造要素,也很注重人的直接感观(视觉、触觉、心理等等),建筑与人的关系很近,给人亲近感或是有所互动,这似乎也模糊了传统意义上建筑设计与室内,甚至是装置艺术的关系。这是你们的预设之一吗?
设计的根本落脚于人的感知与记忆。好的建筑没有门槛,而非为特定的人或文化服务,这样才能够激发广泛的共鸣。我们经常会从“原型”的角度去思考设计,因为“原型”就是一种抽象概念,存在于人的潜意识里,可以让绝大多数人产生共鸣。
七舍合院 © 王宁
AP:您似乎是在用当代的建筑语汇去重新架构、改造这种传统的建筑形态,我们能看到设计中传统和现代的材料、构造、形态、结构相互结合。能否谈谈具体建造中,对这些材料或构造的感知与处理方式?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建筑对此形制的运用在设计上有很大差异吗?
“合院”的形式在私人的单体建筑改造和大型公共建筑上的表现一定是有很大区别的,无论是对设计还是建造。尺度非常重要,它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感知和体验。此外,项目特定的条件和需求,对处理项目的方式、运用的材料到最后产生的空间都会有所影响。比如有机农场项目,它本身规模较大,我们希望通过插入庭院的设计手法将其单位空间的尺度缩小,从而和人能够产生建立更多的联系。而对于小尺度的建筑,相应的考虑更加细微——庭院作为设计原型,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情况去做不同的调整,以适应具体条件和需求。
谈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我认为首先需要去尊重旧的、已存在的东西,再适当加入新的元素,使新旧和谐共处。在旧四合院改造项目中,我们也会去考虑新的设计能否和传统的概念产生联系。在新旧关联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业态、使用方式或是材料做出更多延展。例如在七舍合院项目中,游廊的设计既补足了功能,又重塑了空间性格,在传统的三进院基础上生成新的庭院关系。游廊以竹钢为结构材料,其色彩和肌理的特质与旧木头能够产生一种关联——新旧材料的使用带来了时间叠代的印记。
另外,由于旧建筑在建造和做法中存在一些基础的功能不足问题,比如缺少隔热和防水,空调、下水等,所以新的设计需要改良旧建筑物理性能。
新旧材料 © 王宁
<< 滑动查看更多 >>
七舍合院 © 王宁
AP:“合院”作为一个中国语境下的经典母题,您对其有怎样的独特理解?怎样跳脱模式化的设计框架?您是否认为这个母题是中国式的、带有文人色彩的?它还有怎样未被挖掘的潜力?
“庭院”这种形制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它是一个非常基本的空间设计形式,拥有强大的变体能力,包括在尺度上、材料上、功能上、空间属性上等等。
中国传统的庭院可以说是伴随着礼制而来的相对统一的建筑语言表达。但朝代更替也会使其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些也都体现出庭院的“变体”适应能力。不管是私人居住还是公共建筑,或是在不同时代,其本质都是将人的生活以一种建筑形式呈现出来,并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管尺度大小,庭院都会让人和自然的关系更近一些。
庭院还有另一层很重要的特质——共享。一般来说,庭院都是对外封闭、对内开放,带给人分享生活、分享自然、分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态度。
对外封闭对内开放 © 王宁
AP:对于“合院”的使用,业主方是否也有他们的执念?他们对场地的选择和对项目的需求、预判一般是怎样的?使用者的反馈是否与你们的预期相符?
业主们关注更多的还是功能方面,明晰的诉求有利于双方更好的协作,这也是我比较希望遇到的。我们一般都会与业主保持良好的关系,在设计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建筑师应该多听听不同人的想法,转化他们的想法到设计这一过程很有意思。
现在这个时代很多甲方会追求网红效应,需要人们在短时间内记住其产品,促进品牌的识别度和传播。我认为“网红”是中性的,好的建筑也需要抓人的设计。只不过不能从一开始设计就围绕这个概念入手,若为了追求所谓的网红效应,把设计思维模式化、固化,这样就很没意思了。
总体来讲,我不希望去做太夸张的东西,更多还是希望设计与场地、与环境、与使用者能够产生比较正向的关联。空间设计和运营在某些方面联系密切,我偶尔也会参与少许的策划设计。但不管是运营还是空间设计,本质追求的都是人的感受。
七舍合院 © 王宁
AP:您是否会感到大量“合院”相关的改造、设计项目正在成为一种桎梏呢?
我其实很想在北京以外多做做项目,“庭院”或“合院”在不同地方,面对不同的个体需求、特征或限制,呈现出的设计肯定也截然不同。
AP:您怎样理解“营造”这个词?是否有自己的“营造观”?怎样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大背景下实践您心中的“营造”?
“营造”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建造。“营”单独讲有经营的意思,但对于我,营造可能更多侧重在“造”上面,即建造。光有想法是不行的,怎样通过一系列方式让其落地,这个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现在概念谈的太多了,真正去落地并保障项目品质和完成度更重要。
当代建筑的背景追求多样性,也追求个性。尤其在这个存量建筑时代,设计应让人与物质环境产生更多的情感连接和记忆依赖。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该改变还是会改变的。足够幸运的话,我希望我们的设计在时间维度上可以停留稍长一些。
四合宅夜景 © 王宁
四合宅 / 建筑营
四合宅地处市郊,地势平坦,周边由果树林、农田和溪流环绕,风景优美。场地东侧比邻着一座粮食加工厂,这是由建筑营早年设计的坡屋顶围合式建筑。用地上曾有一栋木屋,是十多年前典型的木结构产品样式。为了追求更好的空间品质,户主决定对其拆除并在原址新建一座房屋。建筑的基本功能是休闲度假,既可以居住,也可以用来接待客人。
俯瞰四合宅 © 王宁
从四合院到四合宅: 设计概念源自传统居住空间原型——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内向型的建筑,由四向房屋围合一个庭院。建筑外部是封闭的,进入内部则完全开放,这使得个体生活缺乏私密性。结合这个特定场地和度假休闲的使用条件,我们决定把四合院变型成为“四合宅”。在保持四向房屋各自独立的条件下,将“院”置换为有顶的厅,将四面围合转变为四面开放,让厅堂与外部优美的风景互通共存,同时保证个体生活的私密性与接待活动的开放性各得其所。
客厅 © 王宁
屋中有院,厅外有台: 整座建筑建立在台基之上,四向房屋分居于台基的四角,共同构建出建筑的领域界限。四个房屋对外封闭,对内则包含不同尺度的内院,为室内提供景观和采光。房屋容纳了住宅中私密性功能和服务空间,比如卧房、书房以及厨房、设备间等,它们相互隔离避免干扰。由四向房屋向内支撑起一片坡屋顶。屋顶之下是一个自由灵活的公共活动区域,包括会客、就餐、钢琴演奏等公共活动在此发生。透过透明的玻璃门窗,公共活动亦可向外延伸至四个方向的室外平台,共享周边绿意盎然的风景。
客房 © 王宁
现物料的朴素之美: 控制空间、结构与材料的逻辑关系,围绕乡村休闲空间的基本特征,呈现物料的本真之美。四间房屋采用钢框架与混凝土板结合的结构,现浇木模板混凝土顶板直接显现于室内空间之内。墙面使用了一种米黄色页岩砖。设计利用双层清水砖墙构造,在墙内空腔设有保温层,保证热工性能的同时,也保持了内外一体的砖材料肌理和质感,并隐藏结构、空调等设备管线。墙面在庭院部分由实砖渐变为漏砖,让房屋内外保持着光线和空气上的流通,室内外台基地面也全部由米黄色砖铺砌而成。公共空间屋顶采用了木结构密肋梁,屋面覆盖火烧板屋面瓦。木与砖材料的结合,共同营造出室内空间朴素、温暖、自然的氛围,并且由壁炉、餐台和钢琴进一步定义了不同公共活动区域。
材料细节 © 王宁
四合宅夜景 © 王宁
项目名称:四合宅
项目地点:河北省唐山市
设计:建筑营设计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韩文强
建筑及室内设计:姜兆、胡博
结构设计:张勇
水电设计:郑宝伟
暖通咨询:JAGA
用地面积:820㎡
建筑面积:265㎡
材料:砖,木,玻璃
设计周期:2017.5–2017.8
建造周期:2018.6–2019.1
摄影:王宁
本文图片由建筑营设计工作室提供
采访 / 徐抒文
编辑 / Carmill
© 建筑实践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