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7日零时13分,武汉天河机场迎来了一架来自印度的特殊航班,这是印度总理莫迪的访华专机。
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领导人,莫迪选择半夜三更去另一个大国进行临时增加的非正式访问,不按套路出牌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不同寻常的讯息。
据早些时候我国外交部透露的消息,关于本次非正式访问,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将围绕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战略沟通,并就中印关系未来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为中印关系发展把握大方向,树立新目标,开创新局面。
敲黑板!下面划一下重点: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问题”
“大方向,树立新目标,开创新局面。”
按照惯常的描述,领导人相互访问,一般不都是“亲切友好的会晤”,“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广泛交换意见”吗?
这些非常规辞令,再结合当前中美贸易战乃至火药味渐浓的技术战争的背景,以及美国曾经倡导的用于围堵中国的“美日印澳四国联盟”,“印太战略”,就更显得不同寻常。
上一次可以称得上两个大国就“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把握“大方向,树立新目标,开创新局面”的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
恐怕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吧?
尼克松访华,可以称得上是冷战时代的重要转折点。中美关系从此破冰,从隔离对抗走向友好接触,进而发展成经贸合作伙伴。由于重要地缘玩家中国的转向,美苏对抗的形势逆转,变得越来越对苏联不利,最终导致苏联倒台。而中国开始承接来自美国的产业转移,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崛起之路。
莫迪此次访问中国,是否能起到与尼克松访华同样深远的影响呢?
以下从从地缘和历史两个维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度分析。
1
在《中美"冷战",朝鲜"改开",接下来是否……大国解体?》这篇文章中,北山曾说过朝鲜的体量太小,它的转向不足以撬动整个地缘形势的变化,最多对中国东北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助力。
印度是完全不同数量级的概念。
印度是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唯一人口超十亿的大国,GDP的世界排名也是世界前十。在中美逐渐走向对抗的大背景下,印度就如同当年的中国,它选择站哪一边,就会对整个战略局势造成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会左右胜负结局!
如果从地缘形势上看,印度的地缘甚至比中国还要重要!
要理解这个判断,首先要明白世界地缘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形势。
当今世界是一个海权的世界,海权论的实质,是将海洋看作交通命脉,最终的落脚点还是陆地,控制海洋,归根结底是为了控制陆地(的物质财富)而服务。
通过海洋控制陆地,那么就要控制陆地上的战略区域。这种战略区域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交通要冲,主要航线上关键的运河和海峡。控制了交通要冲,就可以获取大量的利益以及战略优势。例如地中海的西出口直布罗陀海峡,东出口苏黎世运河、曼德海峡,印度洋上的马六甲海峡,南北美之间的巴拿马运河,中东石油的出口霍尔木兹海峡等等。次一级的还有麦哲伦海峡、英吉利海峡、台湾海峡等等。大洋虽然浩瀚无垠,但是扼守住这些关键节点,就控制住了海洋的脉搏。
世界主要海峡和运河
第二类就是财富或资源集中区。控制交通要冲,无非就是可以收收过路费;控制财富和资源集中区,才可以直接攫取财富。因此,第二类区域比第一类更加重要,可以称得上是核心战略要地。
这些战略要地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1、临近海洋,拥有优质的港口,也就是可以与海洋无缝对接;
2、拥有大片相连的平原,优良的内陆交通,足量的人口,也就是足够的战略纵深。
地球上有七大洲,但可以称得上是第一流战略要地的地方屈指可数,一个巴掌就可以数的过来:
其中欧亚大陆上有四块,分别是欧洲、中东地区(一堆伊斯兰国家)、东亚地区(主要是中国)和南亚地区(主要是印度及巴基斯坦、孟加拉)。美洲大陆上有一块,就是美国。
这里之所以把当今世界领土第一大国俄罗斯排除在外,是因为其人口密度不足,纬度太高,气候寒冷,缺乏不冻港。如果气候变暖,北冰洋能够实现常年通航,则俄罗斯就可以跻身一流战略要地行列。同理被排除的还有第二领土大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阿根廷这些只能是地区大国,这里就不具体分析了)
以上述这五块战略要地之中任一为根基,辅以控制海洋的能力,就可以通过海权战略称霸天下。
上述五大战略要地中,美国的安全形势最好,离其他大国最远,但是反过来,它距离主要的市场也最远。因此美国掌握世界贸易霸权,其实是一种十分不自然的现象,它必须想办法在欧亚大陆上扎下钉子(英国、以色列、沙特、新加坡、台湾、韩国、日本),还要布设大量海外军事基地,甚至必要的时候制造动乱,才能实现目的。
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说穿了,其实就两条:
一,使得欧亚大陆保持地缘均衡,也就是处于对称性破碎状态,防止出现一个实力超强的大国统合欧陆;
二、将世界的主要海洋航线控制在手中,进而掌握贸易和金融霸权。
美国的地缘战略可以说非常成功,上世纪九十年代肢解了苏联,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仍然百密一疏,美国的战略出现了一个巨大破绽,那就是对西太平洋的控制不力,令中国崛起。
实际上,美国的地缘战略,还存在一个现在看起来不太明显,但可能是将来的致命隐患,那就是印度。
印度如果完全背离美国利益行动,很可能成为美国霸权崩溃的起点。
印度洋,是世界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带,是海洋航线集中的航运重地,也是世界工业矿物质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唐代以来,印度洋贸易,也就是中国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占据世界贸易的主流千年之久。
地缘和资源这双重诱惑,招致近代以来几乎所有强国都将目光锁定在印度洋,并为此展开了生死博弈。
大英帝国当年直接控制印度,以英属印度为支点,可以十分轻易地控制印度洋,从而执掌世界之牛耳。英俄之间的世纪大博弈,实际上争夺的目标也是印度。
美国的力量核心位于北美,却在距离印度洋最远的地方。美国实力虽然超强,但是如果要从本土将力量直接投射到印度洋,还是力有未逮,因此美国的世界霸权中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美国和印度洋地缘力量之间的联盟持续存在。
与美国正好相反,印度是距离世界核心利益区域最近的大国。
所谓的“印度洋地缘力量”,很显然就是印度。
2
印度举足轻重的地缘意义决定了,一方面,印度是全球霸权争夺的焦点,地缘政治玩家们都不能对此掉以轻心;另一方面,在冷战时代,印度是美苏这两大地缘政治力量都难以触及的地方。
战略玩家们的相互制衡之下,印度反而可以保证一定的独立性,又能够左右逢源。而中国和欧洲都处在美苏力量的交界,除了选边站队之外别无选择。
印度独立后的首位总理尼赫鲁,就是一位具备如此全球战略视野的政治家。
尼赫鲁
尼赫鲁强调,“有些国家可能会垂涎印度,但其他国家会行动起来阻止这种可能,没有任何国家会允许其他国家取得对印度的统治权;如果一旦发生侵略,其他所有的国家就会阻止和挫败侵略者,这种对抗本身就是使印度免遭侵略的最好保证。”
尼赫鲁说:“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这句名言时至今日,仍是印度人耳熟能详的名句,也是印度大国战略的最好注释。
尼赫鲁的战略认知虽然到位,但是印度建国并不是像中国那样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印度的领导层并没有经历像中国那样的生死考验,并不具备如同中国那样的凝聚力,也不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行动力,很难凭借自己的力量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
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产生各种跑偏……
印度是在反英的殖民地斗争中独立的,天然带有反英、反帝国主义的一面。然而,随着印度国内的形势特别是冷战的发展,对印度外交的取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战后初期,印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灾荒和经济困难,迫使印度不得不向西方国家,特别是向美国提出经济援助的请求。
为了尽快获得美国的援助,尼赫鲁很快就自己打脸。1949年4月22日在印度人民院发表演说时,他对于“不结盟”政策路线进行了“灵活的”解释:
“当我说我们不应同任何一个大国集团结盟的时候,很明显,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与这些国家的关系的亲疏完全一致。目前你们可以看到,我们事实上同西方世界某些国家的关系就比同其他国家的关系亲密得多,它部分源于历史原因,部分出于其他因素,这种亲密关系无疑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我们也将会全力推动这种关系的发展。”
就在同一个月,印度最终决定留在英联邦。对美国和西方而言,鉴于印度此前长期的反英立场、中立主义和反殖政策,印度留在英联邦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尼赫鲁公开倒向西方集团一边。
《纽约时报》称赞印度的决定是“历史性的一步……它不仅促使英联邦前进,而且限制了共产主义的扩张,从而开辟了比大西洋更广阔的防务前景。”而苏联则将印度加入英联邦视为尼赫鲁投靠西方的又一证据,认为尼赫鲁“已经与英国帝国主义和印度反动派做交易来打击印度人民”。
中国大陆的解放战争的走向,对美国南亚政策产生了巨大的的影响。随着美国在中国大陆选择的代理人蒋介石彻底退出大陆,转进台湾,印度在美国亚洲战略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国民政府要员及其美国盟友们
1949年底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48号文件明确指出,“如果印度和巴基斯坦落入共产党的控制之下,美国及其盟国在亚洲大陆可能会没有立足点”;一个中立的印度将成为“抵抗共产主义扩张的堡垒”,美国应探讨使英联邦所有成员国在同美国的合作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保证南亚地区的安全。
1957年年初,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大规模援助印度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5701号文件。
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批准这一文件时强调:“美国对外援助的基本目标是向非共产党的政府提供援助,以避免它们陷入苏联的统治之中。假如我们不援助印度这样的国家,苏维埃俄国肯定会那样做。”
国务卿杜蕾斯,啊呸,是杜勒斯的一句话,可以明确表明冷战初期美国对印度政策的实质——联印遏中。
杜勒斯
杜勒斯指出:“印度是全世界最大的自治国家。它同共产党中国约有2000英里的共同疆界。现在这两国之间出现了这样一种竞争:是自由方法还是警察国家方法能实现更好的社会进步。这种竞争直接影响这两个国家的八亿人民,它的结果最后也会影响整个人类,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适当地继续给予印度某种技术援助和物资,使它能完成它的五年计划,是完全符合我们的利益的。”
1954年2月19日出台的题为《美国对南亚的政策》国家安全委员会第5409号文件(NSC5409),系统地阐述了印度经济发展对于美国冷战大局的重要作用。
报告承认,尼赫鲁的中立主义常常会导致印美之间的冲突,但尼赫鲁继续当政则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因为对印度民主的未来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而印度的民主反过来将对整个亚洲产生巨大的影响。
文件特别指出,印度和中国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通过截然不同的道路正在寻求解决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印度已经选择了西式民主的途径,而中国正在走共产主义的道路。如果证明印度没有能力实现比中国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西方世界将会在一枪未发的情况下,把发展中国家拱手送给共产党。
因此,印度的发展对美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印度的经济发展失败了,经济上的麻烦将极有可能导致政治危机。这样,在发展问题上的斗争,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印度是在“民主的框架内继续发展”,还是“沦入共产主义的控制之下”。美国应“重审对印度的经济援助政策,以便通过援助和投资行动对印度的政治和经济前途产生最大的影响”。
在美国决策者看来,“印度为了发展以及为了增加在亚洲的影响,正在同共产党中国进行竞争,因此美国已经在印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利益”。
(兔子拿出小本本,默默记下了这一切)
国家安全委员会第5409号文件的重要性就在于,美国决策者明确认识到,亚洲的经济发展同美国安全之间的关系。国务卿杜勒斯在1954年8月的时候表示:“我个人开始相信,如果我们不能用一些方法在提高生产水平方面超出共产党的那种大规模努力的好几倍,要阻止世界上许多地区落入共产党控制之下将是非常困难的。”
肯尼迪政府更将印度的地位提高到空前的高度,特别强调将印度打造为第三世界国家中“民主的典范”。
肯尼迪相信,“印度和中国的斗争,是两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为争夺东方的领导权、争取全亚洲的尊敬以及寻找机会证明,谁的生活方式更美好而进行的斗争。这种斗争的结果将极大地影响整个亚洲的前途,影响共产党国家和自由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而且必然影响我国的安全和地位。”
知道为啥各种公知超爱夸奖印度,甚至达到肉麻的程度了吧?
下面这个男人就是始作俑者,这种风气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持续到今天,已经有六十多年了。
肯尼迪
在未就任总统之前,肯尼迪在1958年发表文章就指出:在所有的第三世界的国家中,印度已成功选择了在民主制度下发展的道路,“如果印度崩溃了,整个亚洲都会失去”。肯尼迪还强调,假如印度内部发生分裂或与中国一起加入共产主义阵营,那么“自由世界将不再是自由世界了。”
肯尼迪政府对外经济援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制定在第三世界同苏联的经济攻势作斗争的长期规划。
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之后,肯尼迪在1963年进一步强调说,“今天的斗争不在欧洲,而是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他还告诉国家安全委员会,“我们不能允许那些自称奉行中立主义的国家投入共产主义集团”。因此,“我们不能看到四五个国家突然投向共产主义仅仅是由于我们没有提供相当的援助……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对外援助的问题,把援助视为可以最好地服务于我们利益的基础”。
(兔子拿出本子,又记了一笔)
美国希望印度作为遏制中国的棋子,但是由于尼赫鲁在冷战初期奉行所谓的“不结盟”政策,希望在美苏之外形成国际政治中的第三支力量,对遏制战略和亚洲的冷战的反应与美国决策者的期望相差甚远,印度由此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同美国产生了重要的矛盾和分歧。
是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尼赫鲁时期印度同美国第一个重大分歧。
不顾美国人的强烈反对,尼赫鲁主张承认中国。
然而,他的主张实际上包含着一定的祸心:他认为中共内部存在矛盾,而外部压力撤去后会释放这种潜在的矛盾,引发中共的分裂。
尼赫鲁预测,中国不久就会形成“比铁托主义更强大”的力量,西方国家应尽其所能鼓舞这种势头。从这点来看,不承认北京政权和继续支持国民党将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因为当共产党人面临着西方的敌视时,他们就能够把自己未能实现的革命的许诺,归咎于“外国恶魔”。如果他们没有外部的敌人,“其自身的问题就会增多,内部分裂的趋向也会上升”。
尼赫鲁认为,在毛泽东的支持者和周恩来的追随者之间存在着“真实的分裂”,前者完全执行莫斯科的路线,而后者则寻求扩大中国对外联系的途径,因此西方外交的目标应当是鼓励后者。
从谋略的层次上,尼赫鲁显然要比他头脑发热的美国盟友技高一筹。堡垒从来是从内部攻破,外部压力反而会导致内部的团结,这是经过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的规律。根据绝大多数历史案例推断,未来可能正如尼赫鲁所料那样的发展。
然而,中共的领导层,正是历史上那罕见的例外!
事实上毛泽东比任何人都要更加反对莫斯科的遥控,这种倾向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中共内部确实如他预测的那样出现了重大分歧,但是毛泽东运用他的威望和手腕,压制了分歧的进一步扩大,而周恩来则起到了关键的压舱石作用,保证了政权的稳定。
3
尼赫鲁对中共的判断出现了失误,但是他的判断却恰好可以作为印美同盟之间关系的最好注解。
尼赫鲁的“大预言术”,出现了“伤害反弹”。
美国一方面对印度进行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又渐渐感到印度是一个不容易操控的大国。特别是朝鲜战争中,印度与美国发生分歧,不听美国人的号令对中国施压,令美国认为印度不是一个合格的棋子,开始考虑重申对南亚的政策。
时任副总统的尼克松和国务卿杜勒斯建议,美国应把南亚政策的重点放在巴基斯坦。尼克松说,巴基斯坦是一个“他愿意为之做任何事情的国家,它的人民要比印度人更为单纯,巴基斯坦人非常坦率,哪怕是它受到伤害的时候”。
说白了,尼克松认为,巴基斯坦很容易当枪使,既然要在南亚布局,为何不找一把听话的枪?
1954年2月25日,艾森豪威尔公开宣布美国军事援助巴基斯坦的决定。5月2日,美国和巴基斯坦签订了军事援助协定。巴基斯坦还是第一个签订巴格达条约的国家,成为“美国在亚洲最为可靠的盟国”。
土豪就是任性,撒钱就能换来朋友! (兔子默默地把这点记在小本本上,并附注:我们除了撒钱,还要谈感情)
由于印巴分治后两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美国此举在印度人看来,无异于背后捅刀。
尼赫鲁在1953年初就告诫印度驻美大使:美国同巴基斯坦结盟对印美关系来说将是灾难性的。而在美国决策者看来,印度实在是反应过度,“一个象印度那样拥有3.6亿人口的国家会害怕一个人口仅有7600万的国家的侵略,那简直是荒谬之至”。
随后,印度就对美国的举动做出回应。1955年尼赫鲁访问苏联,美国《新闻周刊》评论说,尼赫鲁正在带领印度直接投入苏联阵营。随后赫鲁晓夫回访印度,同印度签订武器协定,苏联同意以印度准备向英国购买飞机的价格的一半向印度出售战斗机。
杜勒斯1956年3月同尼赫鲁的会谈时,表达了美国对印度购买苏联军火的强烈不满。杜勒斯说:“您可以从英国人那里买飞机,也可以从我们这里买,我就不明白,您为什么要从俄国人那里买,而您也知道这样做将会使美国在您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大规模援助您的努力几乎成为不可能了。”
杜勒斯也就是这么一说,为了始终把印度拉在美国一头,美国的援助只增不减。
通过这次会谈,杜勒斯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印度对巴基斯坦的担忧,特别是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对立,以及印度对美巴结盟和美国向巴基斯坦提供军援的强烈不满。
尼赫鲁是一个很懂得在美苏之间游走战略钢丝的政治家。随后,他宣布在年底访问美国。美国舆论对尼赫鲁1956年12月访美的反应空前热烈。
《纽约时报》称,“在尼赫鲁领导下的印度已经成为对抗共产主义成功的重要力量”。《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评论是:“同尼赫鲁先生对苏联采取友好的中立立场相比,印度作为非共产主义世界的一员,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更为重要”。《华盛顿邮报》则指出,大多数美国人不再认为尼赫鲁是一个“潜在的共产党分子了”。
(兔子心里在咆哮:此处需要划重点!
甚至可以理解为,七十年代中国转向美国,其实印度已经提前趟好路了……)
在这一背景下,艾森豪威尔在1957年1月4日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要求重新检讨对巴基斯坦的政策。他说,我们以前决定让巴基斯坦成为一个军事盟友,现在显而易见的是,要实现这个目标代价太高。艾森豪威尔强调,“这可能是我们做出的最糟糕的计划和决策。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但我们现在看来是无可救药地卷入其中了”。
在讨论对印度进行援助时,财政部长汉弗莱(George Humphrey)强烈反对,其原因是印度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的差别微乎其微”。
面对财政部长的指责,艾森豪威尔被逼得脱口而出:“在美国也有不少社会主义的东西”;如果美国不援助印度这样的国家,“苏维埃俄国肯定会做的”。
得,一着急,实话都说出来了……
各位公知们,桑你们心的男人就长下面这样……
艾森豪威尔
参议员布里奇斯(StylesBridges)向艾森豪威尔抱怨,美国根本不要去援助南斯拉夫、印度以及印尼这样的国家,因为他们不可能对共同安全有所贡献。艾森豪威尔则反驳道,印度有3.5亿人口,如果美国去防卫印度,那就需要守卫同中国接壤的1800英里长的边界,耗费高昂。
艾森豪威尔认为,印度应该是世界上一两个可以保持“中立”的国家之一。尽管美国没有义务防卫印度,但也决不允许其他国家征服印度,“如果这个国家走向共产主义,那么我们将走向哪里呢?”
(兔子小本本又掏出来了,这是重点!印度就算不是我们这头,也不能是敌人那头的)
从1951年至1967年印度的3个五年计划中,美国提供了印度全部外援的54.3%,在1961年至1966年的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印度60%的外援来自美国。特别是1957年夏,印度第二个五年计划进展得极不顺利,经济形势恶化。
为了防止印度这个“民主样板”失效,美国给予印度大量贷款和赠款,用纳税人的钱补贴印度。(公知们,再出来走两步?)
在印度头两个五年计划的213亿美元的全部投资中,美国及其盟国投资52亿美元,美国本身投资33亿美元,而苏东集团的投资仅为9.438亿美元。在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全部218亿美元的投资中,美国及其盟国为50亿美元,其中美国20亿美元,苏东集团为9亿美元。在1971年财年,美国向印度提供了5.5亿美元的发展援助基金,占该财年美国全部对外发展援助基金的2/3。
斯大林去世之后,在赫鲁晓夫的带领下,苏联迅速拉近了印苏关系。1955年7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公开宣称,如果印度在中国之后加入社会主义阵营,那么西方资本主义将决定性地衰落下去。因此,苏联无需过早同西方发生冲突,而应该在欠发达地区展开攻势,而印度就是主要的用力方向。
美苏博弈的重点,演变成了竞相拉拢印度。美苏就像两个狂热的追求者,对印度这个美女送房子送车,不求天长地久,但求勾勾搭搭。印度左右逢源,收钱收到手软。
赫鲁晓夫在与中国交恶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印度的拉拢力度。早期,苏联向印度提供的援助主要集中在武器装备上。随后,在经贸、技术转移方面,苏联全方位援助印度。
从1953年至1980年,印度和苏联共签订了6个贸易协定;从1955年开始,苏联和印度之间的贸易额持续上升。1951年到1959年,印度和苏联之间的贸易增长了15倍。同时,苏联还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苏联还为印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到1977年,苏联为印度培养了8570名工程师和技师,48720名熟练工人。
在钓凯子方面(争取美苏经济和军事援助),印度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同时从美苏两个阵营收好处,享受被两个超级大国轮流伺候的待遇,放眼世界,这也是独一无二了。
由于印度同美国关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印度政策的变化,直接导致尼赫鲁的大国野心膨胀,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印度在世界上的地位,幻想挑战中国,甚至计划将西藏占为己有。
由于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和西藏问题的屡次挑衅,中印关系迅速恶化。为了遏制印度在边境上得寸进尺的势头,不断入侵挑衅和蚕食祖国领土的行径,毛泽东决定对印军发动一次反击,将印度打痛,然后再将其拖回谈判桌上。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作战时机。1962年10月15日,古巴导弹危机正式爆发,美苏以及全世界都将精力投向古巴,世界仿佛已经来到热核战争的边缘。而对于毛泽东来说,这正是千载难逢的解决印度问题的良机。10月20日,中国军队开始对印度的反击战。
中印之战成为尼赫鲁政治生涯中“滑铁卢”。精神上的打击和政敌的攻击,令他的身体和威望每况愈下。尼赫鲁抓紧了对女儿英迪拉·甘地的接班准备工作。在1963年清除了反对英迪拉·甘地的势力,完成了他政治生活中最后一项重要任务后,于1964年5月去世,终年74岁。
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就这样完成了世袭权力交接。(公知们对此表示视而不见
4
在大英帝国解体之时,英国人对印度这枚昔日“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关照”。加拿大、澳大利亚可以保持统一的国家形态继续存在,但是印度不行,实在是因为,印度的地位太重要了。
失去帝国荣光的英国人,显然不放心大好的印度基业继续保持统一状态,如果印度民族意识觉醒或者被其他人利用,成就新的帝国霸业,如此一来,大英帝国岂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英属印度通过“蒙巴顿方案”实现印巴分治,后来进一步分裂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等部分。其中印度又合并了葡属印度和法属印度,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印度共和国。
从历史渊源来看,美国这个最强大的民主国家,和印度这个最大的民主国家,原先都是英国的专属殖民地,都是大英帝国衣钵的“继承者”。两个国家有林林总总的相似之处。
换句话说,印度正是美国的“亚洲表弟”。然而在现实中,印度则是美国的隐性经济殖民地,经济资源源源不断地被美国汲取。印度本国工业体系建立不起来,成为外国商品的倾销地;印度的优质智力资源则源源不断地输出到美国,而印度廉价的英语人力资源,也成为美国的外包服务中心。
不要感到意外,这正是民主国家国际体系之间的正常关系,只不过印度表现得尤为典型而已。
美国传承了英国的清教价值观,接过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建立了超越大英帝国的海权,继承了在海权基础上的贸易和金融霸权,相当于继承的是大英帝国的“灵魂精气”;印度继承了解体后的大英帝国的核心地盘以及大英帝国遗留的行政体系,相当于继承了大英帝国的“尸体”。
按照修仙小说的套路,人和仙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神仙都是人修炼而成。人的精华在于“灵魂精气”,修仙的目的也是修炼“灵魂精气”,最终结成元婴,修炼证果,成为地仙、天仙乃至大罗真仙(至高神原始天尊也属于大罗真仙)。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比喻为修仙的过程,修炼成至高无上的“大罗真仙”(地球领袖和主宰),这也正是美国孜孜以求的目标。美国一直在将美式价值观包装为普世价值向全世界推销,尝试建立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秩序,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自由贸易秩序以及金融自由化,在各国培养“精神跪族”,进行颜色革命,正是美国的修仙证果之路。
美国修仙的终极目的,不是把自己变成修仙者的带头人,将修仙方法传授给大家,让大家都变成“神仙”(按照我国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而是为了把自己变成西方宗教价值观中的“上帝”,然后就可以成为世界各国跪着膜拜供奉的对象,其他国家必须绝对服从“上帝”,有什么好东西要奉献给“主”,以求获得“主”的垂青与恩赐。
如果按照马列主义阶级斗争的观点来看,美国的终极目标,是要永远当世界的奴隶主,其他各国则按照能力大小以及与美国的亲疏远近,分别承担看家护院、打手帮凶,以及勤勤恳恳干活的奴隶等不同角色。
如今的中美矛盾,无非是天下苦美久矣,中国带头造反而已。
同样是按照修仙小说的套路,修仙者尸体的质量虽然远不如灵魂,但是也能自行修炼,练得好也能成就大道,变成尸仙,比如被孙悟空打了三次才打死的那个白骨精。
继承大英帝国的躯体炼成尸仙,这也正是印度所选择的道路。
印度到底依照怎样的修炼心法,才能在大英帝国的尸体上修炼成尸仙呢?这就是“三环外交”。
熟悉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三环外交”这个名词的版权所有人,是大英帝国的最后一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面对二战之后山河日下的局势,为了挽回英国的大国地位,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在保守党的年会上,正式抛出了其“三环外交”的方针。
他说:“当我展望我国未来时,我认为,在自由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
……第一个环自然是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这三个大环是并存的,如果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联合的力量足以推翻他们,或者甚至向它们挑战。现在假如你们想到这相互连接的三个大环,你们就会看到,我们是在这三个大环中都占一大部分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连结点上。这个岛位于许多空中航线的正中心,我们有机会把他们全部连结在一起”。
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思想,包括第一环英联邦、第二环英美特殊关系和第三环欧洲,其实质就是试图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乃是一个国力日趋衰微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的一种无奈选择,也可以看作是将断了的心脉重新接上,实现大英帝国“复活”的修炼心法。
印度真不愧曾经作为英国最忠心的奴仆,连修炼心法都要照抄英国人。继承了大英帝国核心领土的印度,将上述英国版的“三环外交”略作修改,就是印度的“三环外交”战略,其目的则是提升印度的国际地位,加强印度在印度洋上的存在,甚至将印度洋变为“印度的洋”。
第一环:整合南亚次大陆,寻求某种形式上的统一。最起码也要消除国内分裂倾向,将孟加拉、缅甸、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锡金、不丹、尼泊尔等邻国用共同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至少不能令其为竞争对手(中国)服务,而损害印度的利益。
这一步可以看作清除分裂遗毒,复活英属印度这个躯体。
第二环:联合印度洋沿岸的英联邦国家,特别是利用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上的渊源(大家共同作为大英帝国的前殖民地,共享相同的政治文化遗产),经略东南亚、中东与非洲。
由于世界地缘利益大都分布在印度洋周边,因此大部分英联邦国家都在印度洋,这实际上就是复活大英帝国的主要部分。
第三环:利用世界各大国在印度洋错综复杂的博弈关系,纵横捭阖,扩大印度的影响,建立印度的主导权,在印度洋建立印度主导的“香料之路”。
对于上述印度版的“三环外交”,印度政府有一个统一的战略规划,其实质就是在昔日大英帝国的尸体上“借尸还魂”,打造一个以印度为主导的、环印度洋“大印帝国”!
这三环中,不仅每一环都会与中国的利益发生冲突,而且假设真是按照印度的想法成功实现“季风计划”,世界地缘利益博弈的焦点——印度洋,将会被打造成印度的后院。世界各大国的印度洋利益,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利益受损最严重的就是英国和美国。印度相当于在英联邦中鸠占鹊巢,排除了英国的主导地位。对于美国来说更是如此,美国如果失去对印度洋的控制,那么美国的世界霸权也就会一同失去。
因此对于遏制印度的野心膨胀,世界各大强国利益是一致的。
尼赫鲁正是印度版“三环外交”的实际奠基人,而现任总理莫迪则是这一路线的继承人。
莫迪上台后,将90年代印度提出的“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意味着印度将以实际行动确保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着力塑造印度在该地区的战略主动性。在遏制中国这一议题上,印度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不谋而合,双方在争夺亚太战略利益上有契合点。
去年的洞朗事件,可以看做随着中国的强大,实力的外延,印度感受到了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压力,想主动在军事上出击来抵御空间的压缩。
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又喊了多年的重返亚太,进入印度也不让人感到意外。但印度这个国家的民族自尊极强,崇尚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印度曾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之一,不会任由美国摆布。
中美印俄之间的关系,只会是过去复杂四角博弈的延续。印度不会成为任何一个大国的坚定盟友,它继续会走钢丝,玩外交平衡,在其他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印度就是这样一块吹不得、打不得,又极端重要不能忽视的牛皮糖。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中美博弈是基础,其他问题都从属于这一基本问题。
首先必须承认,印度的人口、经济体量足够大,地缘位置也极度重要,因此它有资格作为一名地缘玩家,尽管略有些跛脚。
如果中国声势过于凌厉,让印度感受到压力,那么它就会联美制中;但如果美国像现在这样奉行坚定的经济民族主义,损他而肥私,那么印度就会自然向中国靠拢。
然而,随着中美对抗逐渐浮出水面,世界的局势又发生重大的变化,印度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如果参照四十年前的中美苏三国博弈,印度可以扮演中美之间举足轻重的第三方,它倒向谁,谁获胜的可能性就大增。
那么,印度到底会采取怎样的选择呢?
继续延续过去的策略,保持不结盟,左右逢源?这一策略坚持这么多年,印度确实收到很多好处,但是对于国家实力的提升,意义并不是很大。
别看印度左右逢源,其实大家也都是把它当凯子,能A点钱就A点,没人真心帮它强大,甚至巴不得印度的土地上再出几个甘地,曼德拉。
大国崛起这事,只有靠自己,靠别人是靠不来的。
中国崛起的过程清晰无误地告诉印度,只有发展自己的工业体系,才能真正获得强大的机会。
中美滑入新冷战,事实上给印度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复制中国的成功经验,倒向其中一方,吸收产业转移,才是上上之选。
那么问题来了,印度会像中国当年一样倒向美国吗?
答案是不会。
中国倒向美国的时代,美国是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并且产生了强大的对外转移产业的趋势。倒向美国则正好可以承接产业转移。
但今天的美国已经今非昔比,不仅没有什么产业可以对外转移,相反还要想方设法促成制造业回流。如今的美国产业结构正如当年的苏联,以军工和能源为支柱,印度倒向它,对于发展自身产业,好处极为有限甚至为负。
特朗普政府有一个特点,一切以美国利益为出发点,不惜打破长久以来的惯例,甚至屡屡突破底线。对于一个霸主来说,这是非常忌讳的做法,这会让其他国家无法对美国的行动产生预期,从而产生深深的不安全感。
特朗普上台后,印度屡屡躺枪,一遍又一遍被虐。首先是美国收紧工作签证,依赖侨汇的印度大受影响;说是打击中国的钢铁税,对印度打击大得多,因中国钢铁自用居多,印度才依赖钢铁出口。印度答应从美国多进口石油天然气,印度离中东很近,放着家门口的油气不进口,从大半个地球之外的美国购买,这是几个意思?而且按照惯例,美国对外发动金融攻势,全球剪羊毛的时候又该到了。以印度脆弱的金融体系,几乎每次都会成为受伤的对象,这次也难以幸免。
印度倒向中国,则可以一定程度上复制当年中国的成功故事。在这一个战略关口,对于中国来说,争取到印度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印度的市场对于中共来说是相当大的诱惑,因此可能会像当年的美国一样,进行相当程度的战略让步。
举个例子,美国对中国进行芯片封锁,中国如果用国产芯片或其他渠道替代的话,产品的技术含量可能至少下降一代。但是印度智能手机占有率还不高,甚至功能机还在大行其道,中国的电子产品在印度市场由于性价比高,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能够为中国半导体芯片的崛起赢得关键几年的发展时间。
甚至,中印人口加起来超过二十七亿,再加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么大的市场容量。在技术战争的背景之下,从头开始培育一个自主操作系统的生态,也不是不可能。
此外,中国具有全球最强的基建能力,最全的工业门类,最广泛的中低端产品的覆盖。印度正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一样,极度渴望产业投资和基础设施。中印之间深化经贸合作,可以达成双赢。
对于印度来说,这也是赶上工业化发展的最后一班车。
如果中美胜负已定,中国就不会有什么的动力向印度如此体量的国家转移工业,反而要开始限制印度的工业化,防止出现下一个全面挑战自己的对手。再过若干年,AI技术全面成熟落地,工业工人大量被机器人所取代,工业转移浪潮就此终结,印度就会被永远锁死在工业化的门槛之上。
这恐怕正是开头所提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问题”的真实含义。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北山浮生谈古论今(BSFS_View),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热帖推荐:
以金融视角看世界:从万历十五年到2017年,大国衰落的轮回又将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