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正猛:一个好的基金会秘书长,要“身兼六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善达网 Author 叶正猛
导读:
秘书长作为基金会的关键角色,对于基金会的运行至关重要。近几年,由善达网总编马广志担纲的“中国基金会秘书长访谈录”,陆续访谈了国内优秀基金会秘书长,挖掘秘书长的个人成长和担任秘书长的经验之谈。
本文为浙江新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叶正猛,结合“访谈录”内容,以及自己作为基金会秘书长多年的工作感悟,撰写的《基金会秘书长的角色定位》一文。在叶正猛看来,一个好的秘书长,有六个方面具体的角色定位,分别是“学习组长”“侦察排长”“参谋总长”“作战部长”“公关队长”和“秘书科长”。
▲ 本文转载自善达网,原题为“基金会秘书长的角色定位”,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孔子曰:“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论语·学而》)我虽在企业兼管慈善公益已有多年,但担任基金会秘书长则是2018年。专职“入道”之初,为免做外行,我除一直拜师修练(中国公益领军人物徐永光是我多年的师友,后添了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老师)之外,尽力寻找“隔壁家的孩子”。
“猛”然发现善达网刚好由总编马广志担纲在做“中国基金会秘书长访谈录”,全是中国基金会顶尖秘书长的经验之谈,还真对眼、受用,我一期不落地拜读(后来自己也被“访谈”了,那是另话),时间延续了两年多。通过较真的学习、感悟,逐渐体味到基金会秘书长是“干什么吃的”。于是,试作这一篇《基金会秘书长的角色定位》。
*浙江新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叶正猛
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秘书长是领导秘书处“组织实施理事会决议和章程赋予的其它职权”。基金会秘书长,有些责权大一些,有些理事会可能管得多,秘书长行事需多请示,但总体上如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原秘书长秦国英说的:“秘书长相当于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在机构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基金会秘书长是基金会的CEO,而且与企业不同,《基金会管理条例》特别规定“秘书长应当为专职,不能由理事长兼任。”职能定位更加清晰。
拿破仑说:“狮子带领的绵羊的部队,能够打败绵羊带领的狮子的部队。”秘书长是基金会、是慈善公益事业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当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秘书长意义重大。正如马广志反复说的:“现在人们越来越强调秘书长对基金会的作用。”“对基金会而言,秘书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基金会发展的好或不好,与秘书长是分不开的。”
访谈秘书长比较一致认为秘书长需要综合能力。安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翔说秘书长是“杂家”,这当然是谦词,但含义不错,优秀的秘书长,担负实际事务,实施具体管理,既做打杂角色,更是领军人物,能成为“隔壁家的孩子”,一定是个多面手,是复合型人才。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说:“基金会对秘书长的要求挺高的,尤其是要具备综合素质。这也是公益这个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业务范围往往涉及社会各领域,这需要秘书长对每个领域的社会问题要有自己的认知。” 深圳市慈善会秘书长房涛说,秘书长“最好是有理解政府的视角和能力、有企业家创业精神、有对话商业的敏锐、有社会组织的使命感和有效组织行动力。”
如果分开说,根据大家的“所作所为”,我觉得一个好的秘书长,有六个方面具体的角色定位——
1
学习组长
我做过多个行业,接触过更多行业人士,感到公益圈的学习氛围特别浓烈。读过访谈录之后,感佩至深,几乎每个被访谈的秘书长都说到了读书学习,积累更新知识。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已经是七十多岁老人了,他仍强调“要有创新意识,还要多学习。”
林文镜基金会秘书长刘洲鸿提到在青基会当了四年助理总干事后,再去香港攻读社会福利专业博士,再回来做秘书长。
曾任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秘书长缪力说:“站位要高,要有眼界,要研究世界上的公益创新模式,让自己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秘书长。”
按浙江传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涂猛说法,“工作和学习是融为一体的。”秘书长在带领大家工作的同时,首先带领大家学习,秘书长首先是一个“学习组长”。
彭艳妮甚至发过一篇文章《不学习就灭亡》,很有点林纾的座右铭“读书则生,不读入棺”的意味(除上面少一张棺材图),引起圈内不少骚动。那么,基金会秘书长为什么对学习这么来劲呢?这段对话很解题:
马广志:从个人角度来讲,你成功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彭翔:学习,持续的学习。我是比较有危机感的,一直奉行的准则也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基金会秘书长们爱学习,首先是因为中国慈善公益行业的特殊性。新中国慈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几年之前中国的高等教育都还没有公益慈善方面的专业,没有科班。秘书长大多是半路出家、跨界发展,所以要像毛主席所说的“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第二,公益事业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彭翔说:“一个社会问题就是一个客户需求,要解决这个需求,没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是给不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的。” 要揽瓷器活,先有金刚钻。
第三,慈善公益行业是特别需要开拓创新的行业。徐永光在推荐彭艳妮《不学习就灭亡》文章时警示:“不创新毋宁死!”创新,需要丰厚的知识打底;创新,要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彭艳妮说:“互联网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超乎想象,而且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若想走得久远跟上节奏,必须不断学习。”
第四,陆游说:“功夫在诗外”,基金会秘书长大多跨界执业,换个角度看,带进了原有的经验知识,容易干出自己的绝活。因此,秘书长也需要对原有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我自己以往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研究国学的知识,在做公益时也都派上用场,但原有知识需要从新的视角重新“打理”。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学习当然不是死读书。袁枚说,读书有光芒,光芒有等差,“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次者数丈,次者数尺,以渐而差”。就是告诫人们,读书要有思想,思辨,思考。
*图片来自原文
慈善公益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向实践学习,向高手学习。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理事长(曾任秘书长)王平说:“(秘书长)学习是没错的。但如果以为读了秘书长培训班,去国外考察几次,熟悉一些西方的公益理念、概念和词汇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流程和法规,就是合格的秘书长了。这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合格的基金会管理者一定要了解中国的国情,向社会学习,向许许多多活跃在一线的社会创业家学习,做一个‘社会创变者’。”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林说:“我从来不盯着对手,而是盯着高手。我天天学习,关注公益之外的发展快的行业,学习他们捕捉发展机会的思维方式。……我们不能只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要持续地跨界学习,更能拓展思想的维度。”
学习与研究密不可分。马广志在访谈文章里写到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陆波“在实务工作之外,一直坚持理论研究,从国际到国内,不断地对公益慈善提供着有深度的、系统性的观察、研究和评论……不仅是中国公益慈善走向世界的尝试者,更在不断地实践中思索、研究。善行天下,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既然是“组长”,就不是一个人学习,要组织大家学习。胡广华说:“基金会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激发每个人的能动性。”而且,如马广志说的,人才匮乏是公益行业的广泛性“痛点”,基金会培训人才,人才在行业流动,“等于基金会是在为行业培养人才了。”
秘书长们的功力印证了朱熹《观书有感(其二)》所昭示的学习力量——“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学习,日积月累,久久为功,豁然贯通,其力无穷!
2
侦察排长
说侦察排长是一个比拟,指秘书长负责抓调查研究。或许有人觉得比拟有点牵强,我用涂猛的例子,你可能就心领神会了——
马广志:在2014年的一次发布会上,给你做的形象设计是“行者”,我觉得这很贴切,你每年都要多次亲临一线调研,累不累?
涂猛:累是很累的。比如我做“传化·安心驿站”公益项目,和卡车司机跟车有时要跨好几个省,一直在车上,很辛苦。公益是以服务群体需求为导向设计项目的,你不跟车就不了解他们,不知道他们的需求。
缪力盛赞涂猛因为“深入基层调研,发现社会问题,了解需求”,“推出了一个非常优质的‘安心驿站’公益项目”。这里,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慈善公益调查研究的意义不凡与实施艰辛。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干事之需、成事之道。调查研究是干好工作的“金钥匙”和“敲门砖”。而基金会尤其需要做好调查研究,特殊性在于,其一,基金会工作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其二,基金会工作对象中相关社会群体。所以更要花大力气,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调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成功的基金会,都会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和项目,而战略的设想、目标的设定、项目的设计都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做决策要靠调查研究找依据,破难题要靠调查研究找答案,抓效能要靠调查研究促落实。毛主席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说,基金会在筹备起就开始调研,一年左右时间开展了四方面的调研,一是走访了知名跨国公司,以学习和了解它们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二是走访和调研了当时中国公益慈善界,主要是走访了基金会。第三方面就是针对腾讯公司创始人和管理层的进行了深度的调研和访谈。第四方面,去了贵州黔东南贫困山区走访。“通过深度走访调研,腾讯基金会确定了一直延续至今的战略目标。”
房涛则是在受聘秘书长前调研学习了足足两个月,形成了自己对慈善全球发展态势的理解,促成自己成为一名全职慈善工作者。
*图片来自原文
调查研究是一件苦差使,首先要用笨办法,要沉下去,跑起来,做实、做深、做细、做透。有意思的是,我想起《诗经》里有一首诗《皇皇者华》,写一个使者出外调查民情,真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周爰咨谋/周爰咨度/周爰咨询。)”译注者将之翻译成现代诗——“驾起马儿真高骏,六条缰绳多滑润。赶着车儿快快跑,广泛访问城和村(到处访问老百姓/到处访问细调查/细心察访勤探索。)”可见,勤快是调查研究成功的要诀。基金会秘书长们真是做到了毛主席对调查研究所要求的:“要亲身出马。”
调查研究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做企业,开展项目要做尽职调查,公司并购要做商业审查,因为事关项目得失成败、事关公司的经济利益,所以做得全面、周详、细致、精准。我主张基金会开展调研,也仿照企业做“尽职调查”、“商业审查”。
顺便说一下,大家都知道“温良恭俭让”,这个在《论语》里实际上讲的是调查研究的态度——孔子每到一个地方都调查政事,了解真情,他为什么能够做到呢?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我们当“侦察排长”,态度要好哦。
3
参谋总长
秘书长主要职责是实施理事会决议,而秘书长最有价值工作是为理事会决策提供方案,“裨谌草创”,当好参谋。之所以说是“总长”,秘书长当参谋是拿总的,既汇集各方计策,集思广益;又打磨自己主见,厚积薄发。
中国公益史上最成功的参谋案例,就是徐永光担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为团中央领导当理事长的理事会决策提供了“希望工程”的大策划,多少年以后,社会则公认徐永光为希望工程创始人。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一个出色的“参谋总长”对基金会的发展乃至对公益行业发展的伟大意义。
可以说,当好参谋是秘书长的基本职责。访谈的秘书长们都是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辛劳地做这方面工作。彭翔说:“我在安利基金会这些年,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每年都要做一份三年战略规划,包括计划要开展的项目及资金需求,划分清晰的任务分工,确定完成任务和目标的时间范围,要设定评估效果的标准,等等。”没错,马广志认为当好秘书长“就要能够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非只是简单的执行。”
对基金会来说,战略决定成败,思路影响出路,项目成就效能。访谈秘书长们多是围绕这三个方面下“参谋”的功夫,编制好脚本,展示大手笔。
在战略方面:
马广志:你(彭艳妮)学习力还是比较强的,南都先后进行过三次大的战略调整,你在其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彭艳妮:处于这样一个转型期的历史背景下,基金会需要不断地调整适应这种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战略不能是一成不变的,理事会也要求秘书处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在思路方面:
马广志:当时你(时任爱德基金会秘书长丘仲辉)好像提出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理念。
丘仲辉:党的十三大(1987年)不是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吗?当时我就“拿来主义”,提出了在农村发展工作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两个基本点。
马广志:我注意到,早在你(房涛)上任之初,慈善会就确立了与企业积极互动,从“化缘慈善”到“公益经营”的发展路线。
房涛:简单来说,“化缘”就是要钱嘛,“公益经营”,实际上是主动公益,不再被动“等钱上门”。
在项目设计方面:
马广志:近些年妇基金会打造了“母亲健康快车”“母亲水窖”“贫困英模母亲资助计划”“母亲邮包”等多个品牌项目。为什么这么重视品牌建设?
秦国英:在公益市场上,品牌就是机构的名片,就是区别其他基金会的特色公益产品,就是核心竞争力。品牌项目既可体现基金会的社会价值,也可在公益领域、企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图片来自原文
缪力说:“项目要创新,这是慈善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们的‘免费午餐’‘社区发展暖心工程’‘授渔计划’‘蓝豹救援队’‘919大病救助工程’‘孤老助养’等都是创新项目。”
彭翔未当秘书长就先作策划了项目,“我就带着策划和设计的‘中华绿色版图工程’项目进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工作。”
彭艳妮在英国文化协会工作期间,主持设计和实施了“社会企业家技能”项目,将社会企业的概念引入中国并推动了社会企业在中国的发展。
秘书长不少兼任社会职务,积极为行业发展提建议意见,更高层面发挥参谋作用。丘仲辉连续做了15年省政协委员。“通过这个平台,我也可以提交包括公益事业等各种提案,为公益事业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访谈秘书长们当好参谋总长的共同特点和成功关键,可用一个词来概括——格局。窦瑞刚说:“要一只脚踩在泥地里,深入所关注的领域,找准社会需求和自身能力的契合点。另一方面,要适当的抽身出来站在行业的角度来看公益的发展。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 “如果用10个字来概括获得大格局的方法,那就是——位置、方向、方法、步伐和节奏。”(吴军《格局》)秘书长们当得矣!
4
作战部长
都说秘书长是干事的角儿,是“干事长”,是实干家。“实干家不是那种只是指手画脚的人,而是那种采取行动的人。”(罗斯·佩罗)正像王林说的:“我一直用四个字对自己加以约束。一是坚持,二是行动。这个行业不需要‘嘴把式’,是要‘真把式’,认准的目标就要行动,不能光说不练。”涂猛则说:“我首先是一个‘事本主义者’,以事为本,恪尽天职,共创希望。”是的,没错!这是行业性质所决定的。
行善就是要“行”,这理念八百多年前朱熹就说过:“善在那里,自家却去行他,行之久,则与自家为一。为一,则得之在我。未能行,善自善,我自我。”——一个“善”字,它是客观存在在哪里的,问题是自己要去做——行善。好事做久了,善就和自己合二为一了,善就成了自己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方式了。如果你不去做,那么,善是一回事,我又是一回事,两者永远是分开的。个人如此,作为慈善组织更是如此,所以,“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朱子语类》卷十三)
前几年,许多地方扶贫办都把自己比作脱贫攻坚作战部,借这个比拟,可以把基金会秘书长称为“作战部长”。“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孔子家语•入官》)访谈秘书长们都讲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为什么呢?彭艳妮说是理事长在盯着你——“徐永光是需要有执行能力很强的人跟他配合的,他的好多想法需要有人帮他落地。” 卢迈说员工在盯着你——“要有奉献精神,要带头把工作搞好,早来晚走,大家才会跟着你走。集体行动的前提就是有人愿意付出,组织才有凝聚力。” 涂猛说是事业在盯着你——“要不断地让自己处于一个运动的上升姿态,就是要不断地做事。”
马广志说得好:“公益是一个更讲奉献与付出的行业。”
秦国英:是的。做公益确实需要付出很多,因为需要做的事太多了,我每年有大量的时间都在出差,遇到忙的时候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所以很少顾及到家里。”
王林:做公益确实需要很大的付出,我基本上没周末,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到办公室。……而且总是出差不在家,我的身体也不是太好。”
在缪力的访谈篇中,我们看到的照片多是她深入偏远山区“访贫问苦”。
以上三位加上卢迈(当然还有一个我,呵),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依然“不待扬鞭自奋蹄”,如缪力所言,公益是可以做一辈子的。
秘书长作为作战部长又不能一个人在战斗,带兵打仗,要带领、指挥团队作战。上述扶贫办作为作战部,他们的要求是——落实部署要快,统筹协调要勤,工作标准要高,责任之心要强。基金会“作战部长”要制定任务书、作战图,明确各阶段的进攻目标,逐步有序推进;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运转顺畅;攻城略地,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问题,盯紧看牢重点、难点,逐个突破;要不断总结经验,呈现亮点,改进不足,扩大战绩。秘书长既亲力亲为,带头实务;又分工授权,明确责任。重要的是,按列宁说的,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完全负责。
由此可见,公益行业领导是最讲求知行合一的。徐永光、李小云每次与我碰面都谈知行合一,他们自己不仅有慈善公益的创新理论,而且都做了公益项目的“拳头产品”。
*图片来自原文
知行合一应该成为公益界最重要的理念。掉个书袋吧——《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其实就是讲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 有人当“复习”来解,我一直觉得不对劲,后来读了大学问家吴小如先生的《读书丛札》,找到依据。他作了系统考证,“习”是“践习”!如果把“时习”只是讲成“按时温习功课”,则下面的“不亦说(悦)乎”就没有什么深度了。“时习”在《论语精要》和宋代王日休《龙舒净土文·习说篇》里讲得十分透彻了。“一个人如想真正掌握业务或证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确实符合客观实际并对社会有用,那就必须在‘学’了之后抓住一定的时机加以践习,正如鸟之习飞,或人之学游泳,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心中自然喜悦。”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论语》的第一个金句能“治”公益乎?
5
公关队长
基金会是个社会组织,许多工作需要与外界合作进行;同时,基金会可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许多事情有求于人。要把工作做好,就要协调很多内外关系。业外人所难以想像,秘书长还要当“公关队长”。
公关不是个贬义词,通俗点说,为了基金会发展,我们要与人为善,作好沟通,合作共赢。彭燕妮说:“(秘书长)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基金会的利益相关方很多,接触面很广,需要能跟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进而达成合作,既是活动家,也是谈判专家。”
做好公关是基金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卢迈在访谈中“全方位”展示了基金会的公关合作:“实际上就我们基金会来讲,有这样的一些合作伙伴:第一个是政府部门;第二个是地方政府;第三个是学界,我们只有和学界联系起来才能做研究;第四个企业界,企业界的捐赠对我们非常重要;第五个是国际组织。国际组织给我们很多的支持和帮助;第六个,就是媒体。可以说,单独一个组织做一点事情可能是可以的,但是要是能够更有效率,做得更好,那么就需要与多方面有很好的合作。”
基金会一项重要工作是筹款,要把人家钱款的“第三次分配”刚好“分配”到你这里,要有许多工作艺术,其中一个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马广志说:“有句话说得好,‘任何不筹人的筹款都是费工夫。’若想建立深一层的好感,激发多次捐赠与大额捐赠,就需多一点体贴与心思,创造不一样的公益体验。也就是说,只有用心把‘人’维护住,才有足够的可持续性。”这里很可以看出一个秘书长的公关功力。
*图片来自原文
遇到非常时刻,基金会秘书长还要做危机公关,这是更考验秘书长能力的当口。我曾在关于“授人以渔”的讲座中,半开玩笑地说,做基金会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以啥,千万别授人以柄,尽量少出犯众怒的错,以免把自己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房涛说:“在工作过程中,我比较有危机意识,如履薄冰。一不留神就会‘创新’变‘闯祸’,从巅峰到谷底,一步之遥。”有时你的那个“队友”出错了,你就要娴熟地运用危机公关的手段,化解困局。这是一个大学问,也是秘书长必备的基本功。访谈中,有两个成功的危机公关案例,值得大家学习。
一个是“年薪事件”,
马广志:当年发生的“25名员工平均年薪为10.9万元”争议事件,你(房涛)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承受着来自社会的质疑。
房涛:当时质疑的声音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但我们在第一时间迅速作出了回应,很坦诚地向媒体讲清楚了相关情况,当时深圳新招录的七级(本科)执法类公务员入职月薪就是7800元,只要进入这个系统,待遇就是这样的。
这件事教会我们:最重要的是“及时回应”和“真实面对”。
第二是“小数点事件”(儿慈会因会计人员报表小数点错误,变成“有一笔高达48亿的神秘现金悄悄进来,又神秘消失。”),
马广志:危机的另一面是机遇,可能也正是因为‘小数点事件’,也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让业内瞩目的儿慈会。
王林:风波刚发生时,大概400多家媒体,一共40天轮番轰炸,每天还要接上百通电话,都是负面的指责甚至是谩骂,压力非常大。但随着我们的处理和给公众的反馈,收到越来越多支持的声音。在小数点事件发生前,机构每天的捐赠额是23万,而事件过后的捐赠额反而达到了每天40万。
正如马广志所说,危机是一帖清醒剂,面对风波,阵脚不乱,稳妥熨平,化危为机,这是危机公关的最高境界。
我们不在真空里而是社会环境中工作,要不断适应环境,拓展空间。窦瑞刚说得好:“人生‘无往不在枷锁中’,所以要学会在资源以及各种外部环境的约束、限制下,努力去解决问题,推动改变。就是要学会带着镣铐跳舞,一方面推动镣铐尽可能松一些,另一方面自己要努力在镣铐中把舞跳的更美。”
6
秘书科长
以上五个角儿,已经够多了,看到下面这段文字后,我才感到秘书长还有一个角色,作文章高手,当“秘书科长”——
陆波:老一代的公益人都是文字表达的顶级高手,比如何道峰先生、徐永光老师等,但中生代能写好文章的人屈指可数。而新生代,写的文章很多都是碎片化的网络语言。其实,这应该是一个公益职业经理人或秘书长必备的能力,要打造影响力,要带动更多人,光靠长得帅怎么行?(笑)一定要多思考,勤练笔,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
马广志感慨说:“公益的本质应该是倡导,通过倡导影响更多的力量来投入公益。但是在唯筹款为上的今天,公益领域还能找出几个能愿意踏下心来写几篇文章的人吗?在我看来,陆波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著作中理性的思考和独到的睿见,对于中国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从业人员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读来都不无裨益。”
陆波自己说:“我愿意做一名学者型的公益经理人,愿意在工作期间写一些东西。公益经理人写文章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以这种方式推动公益进步。现在能够用学术方式来表达自己观点的公益经理人还是很有限的,恰恰又是行业发展所急需的。”马广志说:“这是通过发声来推动行业进步。”
去年,拜读了中国红基会秘书长刘选国赠送的大作《中国公益的修炼》,作者也是文章高手。陈越光在序中说:“……阅读之广,思考之深,落笔之勤,不仅让我深感敬佩,也确实在国内基金会一线领导中所罕见。”我们要他学习,做个“三之”秘书科长。
*图片来自原文
写作,不仅是推动行业所需要,更是基金会本身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所需要的。秘书长自己能出手,则为基金会大大增色。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付一然说,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受邀在中国妇女报开了个叫《善学门》的专栏,每周一期,写普通人怎么做好事,怎么又没能把好事做好的一些小故事。写了一年,反响还不错,收到了几万封读者的邮件,然后就顺势出版发行了。“就想告诉大家,行善也是一门学问,《善学门》就是这样的一个专栏和一本书。”
当然,作为“秘书科长”,既要会自己拿笔杆子,也要会用笔杆子。“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水平某种程度也反映了基金会的工作水平和外在形象,作为秘书长不可不看重。
马广志对我访谈时提问:“您认为一个合格的基金会秘书长应该是怎样的?”我当时回答说,我做公益确实时间不短,但秘书长一职,我还是新兵,这个问题说不好。今天我以这篇文章来作答。但这不是我的体会,而是根据“隔壁家的孩子”的经验与认知。
- End -
排版 | 陈晨
-近期热文-
点击“在看”,你最“好看”
欢迎将基金会论坛公众号CFF2008设为“星标”,点亮“赞”和“在看”,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