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星云大师讲《心经》 | 自由真的自在吗?

星云大师 花雨满天生命家园 2020-08-22


  • 共读书籍:星云大师讲《心经》

  • 推荐理由:以生活事说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间沉浮中找自在

  • 本期共读:本期内容为《星云大师讲<心经>》第五课

▲星云大师手书《心经》




【下卷】透过故事读《心经》


下卷将《般若心经》经文分段阐述。星云大师通过一个又一个事理、一则又一则故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奥义,若能体会并活用,胜过世间一切法宝。




自在最难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至于“观世音菩萨”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名称,属于意译;“观自在菩萨”则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是直译。所以,不论“观自在”或“观世音”,都是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叫作观自在,“观自在”用白话文说就是:你观照自己在不在?看看自己现在在不在?一般说来,往往人是在了,可是心不在。或许有人说:“我的心在。”但究竟是什么心在呢?往往是妄想心。


观自在就是要观境自在、观照自在、观用自在。


所谓“观境自在”,就是用般若观照自己的世界圆通无碍。


所谓“观照自在”,就是观照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离一切障碍,一切明明了了,证得实相。


所谓“观用自在”,就是观照自己的用,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从体起用,可以神化自在。


人最可怜之处就是不自在,一般人都没有为自己而生活,都是在为别人生活。我想要你欢喜,就说:你好美丽、那件衣服很好看、头发那么漂亮、高跟鞋样式好新。其实,衣服很好看,与他何关?高跟鞋样式新,又关他何事?但他却因此而高兴万分。我若想要他不欢喜,那么说他几句坏话,骂他一下,他马上就不欢喜了。我们要他欢喜就欢喜,要他烦恼就烦恼,那么他究竟是为谁而生活?不过是给人牵着鼻子走,人家要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罢了。


还有,环境可以改变我们,人事可以改变我们,物质可以改变我们,语言可以改变我们,这个世上,改变我们、改造我们的外在力量太强了!自己似乎是不存在的,东风吹也倒,西风吹也倒,人家说我好话我就欢喜,说我坏话我就苦恼,这样的人生很悲哀。


所以,我们讲“观自在”,如果你觉得自己“在”,那么你自己就有了力量,别人舆论的好好坏坏,种种的闲话或好话,又与“我”何干?


宋朝的大学士苏东坡和佛印禅师两个人都打坐,苏东坡修行比不上佛印禅师,心里一直不服气。有这么一天,他在打坐的时候就说:“禅师,禅师,你看一看我,我坐在这里的样子像什么?”佛印禅师一看,说:“像尊佛。”苏东坡好开心:“今天很好,禅师终于称赞我像佛。”


佛印禅师并没有因此放过与他论道的机会:“大学士,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样子啊?”这时候,苏东坡心想:“逮到机会了,平常给你欺侮,今天终于可以报复你一下了!”于是他说:“你像什么样子啊?你像一堆牛粪。”牛粪堆成一坨,就像一个人打坐的样子。佛印禅师听了,还是一样很高兴地坐在那里。


苏东坡兴奋极了,觉得终于赢了佛印禅师一回。他的妹妹问:“哥哥,你赢了什么?”“禅师说我像佛,我说他像牛粪。”妹妹一听,说道:“哥哥,你已经输了。”“我怎么输了?”“因为禅师的心中是佛,他看你就是佛;你心中是牛粪,你看他就是牛粪啊!”苏东坡一听:“完了,今天又输了。”


好与坏并非在嘴上搬弄的,要有实际功夫。你自己在,你肯定了自己,就有真功夫;你不能肯定自己,要通过外在来肯定,要用别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要用别人的荣耀作为自己的荣耀,甚至狐假虎威,那些都是虚假的。


我们要观照自在,要用般若把自己的佛性之光观照出来。


日本有一位很有名的白隐禅师,有一户人家拜他做师父,对他极为恭敬。


主人家的小姐跟外面的一个青年谈恋爱,怀孕了,爸爸知道之后,气急败坏地追问孩子的父亲是谁,女儿不敢讲,怕一说出来,男朋友会被父亲活活打死。后来被逼急了,女儿想到父亲平日那么相信白隐禅师,于是就说:“小孩是白隐禅师的。”


爸爸一听,心里顿时天崩地裂:“白隐禅师,我平常把你当成佛祖一般地信任,你怎么可以做出这种坏事?”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去打了禅师一顿,白隐禅师一句话都不讲。最后女儿生下小孩,做父亲的就把外孙抱到寺院里,朝白隐禅师一掼:“这是你的孽种,给你!”白隐禅师一句话都没说,就把他收养了下来。


为了养活孩子,白隐禅师只好四处去化缘奶水。走在路上,不断地有人骂他是坏和尚、野和尚,甚至连小孩子都在后面用砖头丢他。他却很能够忍辱,就这样,慢慢地把小孩带大了。


过了几年,跟主人家女儿私通的年轻人回来了,他问:“我们的小孩呢?”女孩说:“我们的小孩,我还能把他留下吗?我只好说是白隐禅师的。”那个年轻人也是白隐禅师的徒弟,一听她这么说,忙喊:“糟糕,糟糕!你怎么能这样做呢?他是我们的师父,你怎么这样害他呢?我要去向你父亲自首。”


这个爸爸一听:“唉!你们这两个畜生,误了事情,误了事情啊,怎么办呢?”一家人跑到白隐禅师那里去忏悔:“师父,我们对不起你!”白隐禅师回答:“为什么对不起我?”这个爸爸说:“那个小孩不是你的,是我们的。”“是你们的,你就抱回去吧。”禅师一点不高兴的样子都没有,一点气都没有生。“你说是我的,就是我的;你说是你的,你就抱回去吧!”由此观之,白隐禅师真是伟大。


所谓“观自在”,能有自己的自在,不需要别人给予自在,他人的毁谤、赞美也都跟我不相干,这种修养要通过般若智慧才能养成,否则谈何容易!


所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就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能照见五蕴皆空,离开一切苦厄,对于我们的生活何其重要!

 

说到“观自在菩萨”,我们必须先了解“菩萨”


常有人以为菩萨一定都是神通自在、飞行去来、神通变化的,其实菩萨的意思不是这样。菩萨在印度话叫“菩提萨埵”,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一、大道心众生,二、觉有情。


所谓“大道心众生”,人人都有份,只要是发大道心者,就可以称做菩萨。只要是觉悟的有情,就可以称做菩萨。


过去有一个出家人问惟宽禅师:“禅师,什么是佛?”


惟宽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为什么呢?我请示你,你怎么不告诉我?”


“告诉你,你不会相信的。”


“禅师,你的话我怎敢不相信呢?”


“你问我什么是佛?你就是佛。”


“我就是?我怎么不知道我是佛呢?”


“因为你有‘我’,所以就不知道了。有我执在,有假我在,那不是真我。”


“有‘我’在,不能认识佛,不能认识菩萨。那么,禅师,你觉得你是佛,你能够见佛吗?”


“唉!糟糕,刚才有了一个‘我’,就已经不是佛了,现在又加了一个‘你’,更不是佛。有‘我’有‘你’的分别,就不能见如来。”


“那么无我无你,我们就是佛了?”


惟宽禅师说:“无我无你,谁是佛?”


有我有你,不是菩萨、佛,那么无我无你,谁是菩萨谁是佛呢?菩萨和佛,在离开你我,在不执著、无分别的平等性之上。所以“众生一体”,大家都是菩萨。


有人会想:“那我可了不起了,想不到才来读个《般若心经》,马上就成菩萨了。”对的,大家都是菩萨,不过和观自在菩萨一比,还是差了一大截。


菩萨有五十一个阶位,等于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的学生都称作学生,但是幼儿园学生和研究院学生一比,程度却是差了一大截。同样的,观自在菩萨就好比是研究院的研究生,而我们则还是幼儿园的学生,是初学菩萨。


在佛教里,自称菩萨的人很多,例如太虚大师有一首诗说:“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你说我太虚是比丘,惭愧不敢当。为什么?比丘戒,我虽严持了,但是并不圆满,所以我不敢自称比丘。而说我是佛吗?更不敢当,我还没有成佛。那怎么办?“但愿称我为菩萨”,我已经发菩萨心,已经发菩提心,我已经是大道心众生,我已经是觉有情,所以你们可以称我为菩萨。因此,人们常称太虚大师为太虚菩萨。慈航法师也自称菩萨,他写信给人都自称“慈氏菩萨”,表示直下承担发心发愿。


菩萨不是静静地供着给人礼拜的,菩萨是活泼泼地为人间服务,为人间布施欢喜,为人间勤劳工作的行者。


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菩萨像什么呢?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菩萨就像天上的一弯明月,哪里有水,它就在哪里映现。天上有月亮,河里面就有月亮;天上有月亮,盆里面也有月亮;天上有月亮,茶杯里面也有月亮。月亮是不偏心的,只要水清净,里面就能映现出月亮。同样的,只要我们众生的心里清净,菩萨就会在我们心里现起。所以,我们要想做菩萨,就要从清净自性、平等自性,从去除自私的心做起。

 

讲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好像读书,读到正有趣味的时候,我们会希望“你们不要叫我吃饭”;写文章,写到正要紧的时候,就希望“你们不要叫我做别的事情”;事业进行到某一个阶段,进入情况的时候,会说“我没有心管别的事”。可以说,我们都进入到某一种境界了。


观自在菩萨的修行与成就,到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就表示他已经完成自己,修行完成了。也就是说,他的般若智慧已经达到“般若波罗蜜多”了。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呢?就是在行持般若最得力的时候;就是由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再证入实相般若的时候;就是寂照不二的时候。


寂,是不动,如如不动;照,是功用,等于镜子,它虽没有分别心,可是朝这里一摆,人的整个面孔都会在镜里现前。就好比天上的月亮,它没有分别心,所以江、海、河、溪、盆里都会有月亮映现出来。


佛陀有一个名号称为“如来”,“如”是不动,“来”是动,从不动而动,而能教化世间,所以叫“如来”。我们要想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由心来运作,倘若紧张、着急,就为外境所动;菩萨度众生,是如如不动而来游戏人间、教化人间了。


观自在菩萨在静谧的般若智慧里,能同时运用般若智慧教化世间,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寂照不二的时刻,是一个自在无碍的时候;不同于凡夫,说到度众生,就感到好麻烦、好障碍,菩萨则能观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就是“能所双亡”——没有我是能度众生的菩萨,没有你是我所度的众生。


佛教有两个重要名词,我们要特别注意,就是“能”和“所”。我“能”讲经,你们是“所”听的人;我“能”喝茶,茶为我“所”喝;我“能”穿衣服,衣服为我“所”穿;我“能”吃饭,饭为我“所”吃。“能”是做的主动,“所”是被动。菩萨能所双亡,把主宾的对待关系忘记了,把“我”、“你”忘记了,把本体、现象忘记了,所以本体和现象融为一体。


能所双亡,净秽不分,能观察的智慧与所观察的境界便融而为一了,就是所谓实相般若现前的时候。这个时候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就是菩萨修行到功行圆满的时候。


什么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时候。这两句话在《般若心经》里是非常重要的。



在生活中,环境的影响、他人的评论、自我的欲望都会造成我们情绪的原因。所以,有人会评价我们为情绪化太严重。难听的话一说出口,当冲动退去的时候,马上就又后悔了。因为自己的情绪而伤害到自己最亲近的家人,着实该自悔。


记得有人问,当这种坏心情和冲动来时,怎样能控制的了呢?有位智友告诉我说,情绪用压制执法,是不可取的、也压不住人的火气。只有遇见状况时,打心里不动气,才会散气。就是说我们要依靠佛法,用“般若”的智慧,来关照本来的我在不在。而我们眼前的这一切,不过只是虚幻罢了。若我们为了虚幻的影像所生气,那岂不是太傻。


文中也有很多故事教导我们,要有自我的存在意识,千万别着了环境的相、他人毁谤的相、甚至虚幻的相。这一生我们的意识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肉身当中。肉身不能用了,死了,那么灵魂其实是不会死的。所谓今生因,来世果,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星云大师讲<心经>》作者为星云大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音频领读者和读后感作者为国信师兄。)

补课:星云大师讲《心经》

中途加入共读的师兄,点击下方蓝字,

即可查看以往课程


序言《心经》 | 用般若智慧,改变你的人生

1 | 《心经》 | 般若,不是知识,也不是智慧

2 | 《心经》 | 般若有何用?
3 | 得度的钥匙——波罗蜜多4 | 心经:心的道路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心经》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