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曾说“夜饭饱,损一日之寿”,就是说晚上吃撑一顿,就是在减损一日的寿命,故晚餐宜少食为养生之道。
晚餐有“鬼食”之称,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乏道理,晚餐吃得不好,引起非常多的疾病,给身体埋下无数炸弹……
01晚餐不宜太过丰盛
“四高”都是吃出来的。
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糖、高尿酸
“平时要吃清淡点啊”“怎么和你说了还不忌点口”“你呀,都是吃出来的”。
其实,得了这些病多是因为未完全消化或转化的物质。
为什么现代人身体消化转化不了?一是吃的多了,二是脾胃功能弱了。脾胃功能的下降,则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节。
《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说,大饱伤脾。就是这个道理。
胃肠怕堵不怕饿饿一饿更健康
曾有个糖尿病患者,当谈起饮食对于她疾病的影响的时候,她很肯定的说:我已经很注意了,早餐中餐都吃得很少,就晚餐吃饱一些。
但她想错了,也吃错了。医师告诉她,人体晚上消化机能最差,阳气都收敛潜藏起来,吃的营养越丰富,越转化不了,剩下的就是垃圾,反而容易导致疾病。
一日三餐中,晚餐要吃得最少,才是养生之道
患者仍然担心地说,我身体虚,晚餐那顿一定要吃饱,马无夜草不肥。如果我晚上不吃饱,半夜都会饿醒。
其实哪会呢?记住:我们的肠胃怕堵,不怕饿。半饥半饱,人身体轻快精神,吃得肚子鼓鼓,反而疲劳没劲。营养不是越多越好,恰到好处最妙。
就好比耕田种地一样,肥料要淡淡的,稍微过浓一点,反而会把植物的根给烧掉。所以古人说“过犹不及”。我们吃饭,要宁留三分饥,也不十成饱啊!
夜饭饱,损一日之寿
后来,上面的那位糖尿病患者把晚餐减成半饱,结果最大的受益就是以前老容易心慌,把饭量减半后,心就不慌了。
可见心慌未必尽是气血不足,对当代人来说,更多是饮食过度,胆胃不降,堵在中间造成的心慌。其实只要管住嘴,保持半饱状态,使六腑保持空灵,五脏没有压力,心也就不慌了。
中医的经络理论中,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化食物的能量来源于心脏,小肠脉不通,会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对于心的功能不够强大的人来说,饮食非但不能大补特补,还要吃得少量,要注意节制,不能让小肠有壅滞阻塞。
老人尤其是这样,老人多数心的功能有所降低,胃肠动力也不够,吃的过多,心与小肠都受损,不可不戒!很多老人都是在大饱后去世的,特别是晚餐吃饱吃撑,就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去了。
孙思邈那句“夜饭饱,损一日之寿”,就是说晚上吃撑一顿,就是在减损一日的寿命,故晚餐宜少食为养生之道。
现代烹饪注入“清、薄、淡、少”的特质
“富贵病”也找上年轻人
“四高”疾病已不是中老年人专利了,现在心脑血管、内分泌专科,见到越来越多的是年轻人。
年轻人大部分朝九晚五,搏于工作,早餐中餐,草草了事,只有下班了,才有把晚餐搞得丰富点,晚上应酬也多,不醉不饱不归,有些人还有常年吃夜宵的习惯。
年轻人的心胃功能好一些,所以对一时饱食没什么感觉,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时间长了,脾胃一伤,毛病都找上门,这跟现代饮食文化误区分不开。
在此推荐李辛对食物的观点,供参考,食物可用厚、薄、清、浊几种特质划分,清、薄:大多数蔬菜,不油腻的烹调方法。
在重视感官刺激的现代烹调习惯里,注入“清、薄、淡、少”的特质,避免“厚、浊、重、多、杂”的取向,这对健康更有益,尤其是晚餐,此时人体正缓慢关机,进入充电休整状态,少食简食对四体不勤的现代脑力劳动者而言,这是个合适的选择。
饭吃七分饱,健康活到老
民间和中医一直有“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这是真的吗?
“饭吃七分饱”,从科学的角度看是十分正确的!
很多长寿老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民间养生理念都涉及节制饮食、适可而止的‘七成饱’现象,很有意思。比如我的外婆今年 96 岁高龄,她每顿饭都控制量,绝不多吃。
七分饱到底是怎样的感觉
七分饱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感觉,有点抽象不好衡量。专家认为,可以用下面这个方法来衡量七分饱:
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但习惯性地还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换话题转移注意力,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
有一个标准需要牢记,那就是:如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固定,这顿吃了七分饱,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饥饿的。也就是说,如果提前饿了,就意味着没吃到七分饱,可以适当再增加一点饭量。
- END -
孙思邈曾说“夜饭饱,损一日之寿”,就是说晚上吃撑一顿,就是在减损一日的寿命,故晚餐宜少食为养生之道。
晚餐有“鬼食”之称,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乏道理,晚餐吃得不好,引起非常多的疾病,给身体埋下无数炸弹……
01晚餐不宜太过丰盛
“四高”都是吃出来的。
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糖、高尿酸
“平时要吃清淡点啊”“怎么和你说了还不忌点口”“你呀,都是吃出来的”。
其实,得了这些病多是因为未完全消化或转化的物质。
为什么现代人身体消化转化不了?一是吃的多了,二是脾胃功能弱了。脾胃功能的下降,则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节。
《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说,大饱伤脾。就是这个道理。
胃肠怕堵不怕饿饿一饿更健康
曾有个糖尿病患者,当谈起饮食对于她疾病的影响的时候,她很肯定的说:我已经很注意了,早餐中餐都吃得很少,就晚餐吃饱一些。
但她想错了,也吃错了。医师告诉她,人体晚上消化机能最差,阳气都收敛潜藏起来,吃的营养越丰富,越转化不了,剩下的就是垃圾,反而容易导致疾病。
一日三餐中,晚餐要吃得最少,才是养生之道
患者仍然担心地说,我身体虚,晚餐那顿一定要吃饱,马无夜草不肥。如果我晚上不吃饱,半夜都会饿醒。
其实哪会呢?记住:我们的肠胃怕堵,不怕饿。半饥半饱,人身体轻快精神,吃得肚子鼓鼓,反而疲劳没劲。营养不是越多越好,恰到好处最妙。
就好比耕田种地一样,肥料要淡淡的,稍微过浓一点,反而会把植物的根给烧掉。所以古人说“过犹不及”。我们吃饭,要宁留三分饥,也不十成饱啊!
夜饭饱,损一日之寿
后来,上面的那位糖尿病患者把晚餐减成半饱,结果最大的受益就是以前老容易心慌,把饭量减半后,心就不慌了。
可见心慌未必尽是气血不足,对当代人来说,更多是饮食过度,胆胃不降,堵在中间造成的心慌。其实只要管住嘴,保持半饱状态,使六腑保持空灵,五脏没有压力,心也就不慌了。
中医的经络理论中,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化食物的能量来源于心脏,小肠脉不通,会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对于心的功能不够强大的人来说,饮食非但不能大补特补,还要吃得少量,要注意节制,不能让小肠有壅滞阻塞。
老人尤其是这样,老人多数心的功能有所降低,胃肠动力也不够,吃的过多,心与小肠都受损,不可不戒!很多老人都是在大饱后去世的,特别是晚餐吃饱吃撑,就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去了。
孙思邈那句“夜饭饱,损一日之寿”,就是说晚上吃撑一顿,就是在减损一日的寿命,故晚餐宜少食为养生之道。
现代烹饪注入“清、薄、淡、少”的特质
“富贵病”也找上年轻人
“四高”疾病已不是中老年人专利了,现在心脑血管、内分泌专科,见到越来越多的是年轻人。
年轻人大部分朝九晚五,搏于工作,早餐中餐,草草了事,只有下班了,才有把晚餐搞得丰富点,晚上应酬也多,不醉不饱不归,有些人还有常年吃夜宵的习惯。
年轻人的心胃功能好一些,所以对一时饱食没什么感觉,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时间长了,脾胃一伤,毛病都找上门,这跟现代饮食文化误区分不开。
在此推荐李辛对食物的观点,供参考,食物可用厚、薄、清、浊几种特质划分,清、薄:大多数蔬菜,不油腻的烹调方法。
在重视感官刺激的现代烹调习惯里,注入“清、薄、淡、少”的特质,避免“厚、浊、重、多、杂”的取向,这对健康更有益,尤其是晚餐,此时人体正缓慢关机,进入充电休整状态,少食简食对四体不勤的现代脑力劳动者而言,这是个合适的选择。
饭吃七分饱,健康活到老
民间和中医一直有“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这是真的吗?
“饭吃七分饱”,从科学的角度看是十分正确的!
很多长寿老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民间养生理念都涉及节制饮食、适可而止的‘七成饱’现象,很有意思。比如我的外婆今年 96 岁高龄,她每顿饭都控制量,绝不多吃。
七分饱到底是怎样的感觉
七分饱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感觉,有点抽象不好衡量。专家认为,可以用下面这个方法来衡量七分饱:
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但习惯性地还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换话题转移注意力,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
有一个标准需要牢记,那就是:如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固定,这顿吃了七分饱,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饥饿的。也就是说,如果提前饿了,就意味着没吃到七分饱,可以适当再增加一点饭量。
- END -
孙思邈曾说“夜饭饱,损一日之寿”,就是说晚上吃撑一顿,就是在减损一日的寿命,故晚餐宜少食为养生之道。
晚餐有“鬼食”之称,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乏道理,晚餐吃得不好,引起非常多的疾病,给身体埋下无数炸弹……
01晚餐不宜太过丰盛
“四高”都是吃出来的。
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糖、高尿酸
“平时要吃清淡点啊”“怎么和你说了还不忌点口”“你呀,都是吃出来的”。
其实,得了这些病多是因为未完全消化或转化的物质。
为什么现代人身体消化转化不了?一是吃的多了,二是脾胃功能弱了。脾胃功能的下降,则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节。
《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说,大饱伤脾。就是这个道理。
胃肠怕堵不怕饿饿一饿更健康
曾有个糖尿病患者,当谈起饮食对于她疾病的影响的时候,她很肯定的说:我已经很注意了,早餐中餐都吃得很少,就晚餐吃饱一些。
但她想错了,也吃错了。医师告诉她,人体晚上消化机能最差,阳气都收敛潜藏起来,吃的营养越丰富,越转化不了,剩下的就是垃圾,反而容易导致疾病。
一日三餐中,晚餐要吃得最少,才是养生之道
患者仍然担心地说,我身体虚,晚餐那顿一定要吃饱,马无夜草不肥。如果我晚上不吃饱,半夜都会饿醒。
其实哪会呢?记住:我们的肠胃怕堵,不怕饿。半饥半饱,人身体轻快精神,吃得肚子鼓鼓,反而疲劳没劲。营养不是越多越好,恰到好处最妙。
就好比耕田种地一样,肥料要淡淡的,稍微过浓一点,反而会把植物的根给烧掉。所以古人说“过犹不及”。我们吃饭,要宁留三分饥,也不十成饱啊!
夜饭饱,损一日之寿
后来,上面的那位糖尿病患者把晚餐减成半饱,结果最大的受益就是以前老容易心慌,把饭量减半后,心就不慌了。
可见心慌未必尽是气血不足,对当代人来说,更多是饮食过度,胆胃不降,堵在中间造成的心慌。其实只要管住嘴,保持半饱状态,使六腑保持空灵,五脏没有压力,心也就不慌了。
中医的经络理论中,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化食物的能量来源于心脏,小肠脉不通,会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对于心的功能不够强大的人来说,饮食非但不能大补特补,还要吃得少量,要注意节制,不能让小肠有壅滞阻塞。
老人尤其是这样,老人多数心的功能有所降低,胃肠动力也不够,吃的过多,心与小肠都受损,不可不戒!很多老人都是在大饱后去世的,特别是晚餐吃饱吃撑,就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去了。
孙思邈那句“夜饭饱,损一日之寿”,就是说晚上吃撑一顿,就是在减损一日的寿命,故晚餐宜少食为养生之道。
现代烹饪注入“清、薄、淡、少”的特质
“富贵病”也找上年轻人
“四高”疾病已不是中老年人专利了,现在心脑血管、内分泌专科,见到越来越多的是年轻人。
年轻人大部分朝九晚五,搏于工作,早餐中餐,草草了事,只有下班了,才有把晚餐搞得丰富点,晚上应酬也多,不醉不饱不归,有些人还有常年吃夜宵的习惯。
年轻人的心胃功能好一些,所以对一时饱食没什么感觉,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时间长了,脾胃一伤,毛病都找上门,这跟现代饮食文化误区分不开。
在此推荐李辛对食物的观点,供参考,食物可用厚、薄、清、浊几种特质划分,清、薄:大多数蔬菜,不油腻的烹调方法。
在重视感官刺激的现代烹调习惯里,注入“清、薄、淡、少”的特质,避免“厚、浊、重、多、杂”的取向,这对健康更有益,尤其是晚餐,此时人体正缓慢关机,进入充电休整状态,少食简食对四体不勤的现代脑力劳动者而言,这是个合适的选择。
饭吃七分饱,健康活到老
民间和中医一直有“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这是真的吗?
“饭吃七分饱”,从科学的角度看是十分正确的!
很多长寿老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民间养生理念都涉及节制饮食、适可而止的‘七成饱’现象,很有意思。比如我的外婆今年 96 岁高龄,她每顿饭都控制量,绝不多吃。
七分饱到底是怎样的感觉
七分饱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感觉,有点抽象不好衡量。专家认为,可以用下面这个方法来衡量七分饱:
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但习惯性地还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换话题转移注意力,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
有一个标准需要牢记,那就是:如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固定,这顿吃了七分饱,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饥饿的。也就是说,如果提前饿了,就意味着没吃到七分饱,可以适当再增加一点饭量。
孙思邈曾说“夜饭饱,损一日之寿”,就是说晚上吃撑一顿,就是在减损一日的寿命,故晚餐宜少食为养生之道。
晚餐有“鬼食”之称,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乏道理,晚餐吃得不好,引起非常多的疾病,给身体埋下无数炸弹……
01晚餐不宜太过丰盛
“四高”都是吃出来的。
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糖、高尿酸
“平时要吃清淡点啊”“怎么和你说了还不忌点口”“你呀,都是吃出来的”。
其实,得了这些病多是因为未完全消化或转化的物质。
为什么现代人身体消化转化不了?一是吃的多了,二是脾胃功能弱了。脾胃功能的下降,则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节。
《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说,大饱伤脾。就是这个道理。
胃肠怕堵不怕饿饿一饿更健康
曾有个糖尿病患者,当谈起饮食对于她疾病的影响的时候,她很肯定的说:我已经很注意了,早餐中餐都吃得很少,就晚餐吃饱一些。
但她想错了,也吃错了。医师告诉她,人体晚上消化机能最差,阳气都收敛潜藏起来,吃的营养越丰富,越转化不了,剩下的就是垃圾,反而容易导致疾病。
一日三餐中,晚餐要吃得最少,才是养生之道
患者仍然担心地说,我身体虚,晚餐那顿一定要吃饱,马无夜草不肥。如果我晚上不吃饱,半夜都会饿醒。
其实哪会呢?记住:我们的肠胃怕堵,不怕饿。半饥半饱,人身体轻快精神,吃得肚子鼓鼓,反而疲劳没劲。营养不是越多越好,恰到好处最妙。
就好比耕田种地一样,肥料要淡淡的,稍微过浓一点,反而会把植物的根给烧掉。所以古人说“过犹不及”。我们吃饭,要宁留三分饥,也不十成饱啊!
夜饭饱,损一日之寿
后来,上面的那位糖尿病患者把晚餐减成半饱,结果最大的受益就是以前老容易心慌,把饭量减半后,心就不慌了。
可见心慌未必尽是气血不足,对当代人来说,更多是饮食过度,胆胃不降,堵在中间造成的心慌。其实只要管住嘴,保持半饱状态,使六腑保持空灵,五脏没有压力,心也就不慌了。
中医的经络理论中,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化食物的能量来源于心脏,小肠脉不通,会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对于心的功能不够强大的人来说,饮食非但不能大补特补,还要吃得少量,要注意节制,不能让小肠有壅滞阻塞。
老人尤其是这样,老人多数心的功能有所降低,胃肠动力也不够,吃的过多,心与小肠都受损,不可不戒!很多老人都是在大饱后去世的,特别是晚餐吃饱吃撑,就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去了。
孙思邈那句“夜饭饱,损一日之寿”,就是说晚上吃撑一顿,就是在减损一日的寿命,故晚餐宜少食为养生之道。
现代烹饪注入“清、薄、淡、少”的特质
“富贵病”也找上年轻人
“四高”疾病已不是中老年人专利了,现在心脑血管、内分泌专科,见到越来越多的是年轻人。
年轻人大部分朝九晚五,搏于工作,早餐中餐,草草了事,只有下班了,才有把晚餐搞得丰富点,晚上应酬也多,不醉不饱不归,有些人还有常年吃夜宵的习惯。
年轻人的心胃功能好一些,所以对一时饱食没什么感觉,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时间长了,脾胃一伤,毛病都找上门,这跟现代饮食文化误区分不开。
在此推荐李辛对食物的观点,供参考,食物可用厚、薄、清、浊几种特质划分,清、薄:大多数蔬菜,不油腻的烹调方法。
在重视感官刺激的现代烹调习惯里,注入“清、薄、淡、少”的特质,避免“厚、浊、重、多、杂”的取向,这对健康更有益,尤其是晚餐,此时人体正缓慢关机,进入充电休整状态,少食简食对四体不勤的现代脑力劳动者而言,这是个合适的选择。
饭吃七分饱,健康活到老
民间和中医一直有“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这是真的吗?
“饭吃七分饱”,从科学的角度看是十分正确的!
很多长寿老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民间养生理念都涉及节制饮食、适可而止的‘七成饱’现象,很有意思。比如我的外婆今年 96 岁高龄,她每顿饭都控制量,绝不多吃。
七分饱到底是怎样的感觉
七分饱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感觉,有点抽象不好衡量。专家认为,可以用下面这个方法来衡量七分饱:
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但习惯性地还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换话题转移注意力,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
有一个标准需要牢记,那就是:如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固定,这顿吃了七分饱,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饥饿的。也就是说,如果提前饿了,就意味着没吃到七分饱,可以适当再增加一点饭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