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可怕!儿子竟然也在学烂梗…
伙伴们,大家好。
不久前跟儿子探讨过人际交往的问题,儿子也在向着那个交友的小目标积极靠近:
特别是日常会跟同学主动打招呼了。
只是前浪未退,后浪又起。
和同学的交流中,他经常因为跟不上大家的聊天节奏而感到自卑,总觉得自己知之甚少。
同学脱口而出的一些梗更是他闻所未闻、不曾听过的新名词。
夸人的时候喜欢说“666”,怼人的时候形容“你这个老6”,至于“蓝色妖姬你不爱”这样的新词......
别说是儿子,有时候就连我们大人都不太了解。
儿子的描述让我大开眼界,没想到现在的孩子竟然将网络名词玩的滚瓜烂熟。
我们这一代在小的时候,最多也就是捧着小霸王游戏机,玩玩魂斗罗和俄L斯方块。
只不过这些东西也并非我当时的爱好;
那时候我也觉得跟同学有很大的差距、有聊不到一起的隔阂。
面对这种差距与隔阂,我并没有想过做出弥补。
一来不是真的喜欢,二来是觉得没有必要。
然而儿子正在经历的却是他必须要面临的问题,相比于我们那个时候,他的年龄更小,面对网络流行语时还没有太多的分辨能力。
儿子如此,他的小伙伴们亦是如此。
现在这种网络流行用语的出现,则更像是人们用来划定圈子的手段。
有很多人想要通过说梗来证明自己是这个圈子里的人。
它听起来有点像某些行业的“黑话”,存在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辨别圈子,也可能是为了交流更加方便。
当它把一件你所不知道的事情变成了一个梗,而这个梗让听到的人觉得舒服,会让他们产生自我认同感,“黑话”便流行起来。
“网络黑话”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扩展性。
某些圈子的“黑话”只会在特定的圈子当中流行,而“网络黑话”却可以扩展到各个层面。
年轻人与互联网之间,本身就具有紧密的联系,对“网络黑话”也更加具有认同感,这也是“网络黑话”加速流行的主要原因。
高中生以上在接触“网络黑话”时已经具备了分辨能力,因为他们的语言体系已经成熟。
对他们来说,就好比学了一门“外语”,但也不会对自己的“母语”产生多少影响。
然而,当“网络黑话”下沉到了“母语”,到了那些还未成熟的幼儿人群里;
这便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这些孩子既没有价值观上的辨别能力,也没有建立成熟的语言体系。
跟风、随大流地说些“口水话”倒还其次,阻挠孩子的语言系统发展才事关重大。
在面对手机、短视频、游戏的三座育儿大山时,家长们就已经焦头烂额,网络流行语的侵蚀可谓是让大家感受到了“山外有山”……
“网络世界”和“快餐文化”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肉眼可见的负面侵蚀;
也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这样一个问题:
烂梗下沉到低龄幼儿当中,这究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还是社会发展导致的整体文化水平的倒退?
还记得,90年代曾经流行过的“火星语”和“火星文”,成为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流行。
QQ签名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文字,它是年轻人非常热衷追逐的“非主流”。
不过在当时的那个年代,“火星文”的出现更多的还是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并没有向下延伸。
这与PC网络大有关系,当时的人们对网络的使用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几乎只限于从电脑上获取信息,并不是人人都具备上网条件。
现在移动互联网发达,PC网络端从电脑发展到手机;
直接导致了网络低龄化的出现,年龄更小的孩子过早地进入了网络世界。
在他们还没有搭建完成的语言体系里、世界观当中,网络烂梗横冲直闯,有些甚至还带有侮辱和D俗的负面色彩。
孩子们只是觉得好玩就进行跟风,潜移默化中就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
耳濡目染下更不会利于孩子成长,也就难怪会被央视痛批了。
儿童语言体系的建立有“难”“易”之分。
人们日常使用的口语词汇比较简单,用语也并不丰富;
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学习一些书面语体系,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深度的表达形式。
然而深度的表达意味着要有深度的思考。
不论是阅读理解还是作文表现,这些都代表了思维与表达的深度。
语文的学习过程,除了看书识字,更多的是在锻炼深度思考的能力。
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
我儿子在进入三年级以后,写作文的要求开始从简单的表达过度到要求从多个角度深入描写。
这时候,语文对他的思维要求开始提高,孩子写作和表达的压力也就相应出现了。
想象一下,当我们正要带着孩子深入写作、深入表达时,“网络语言”就像是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用一种基本不需要动脑的成型体系去顺应人性懒惰的一面:
只是为了求快,求简单。
哪怕已经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恍然大悟”与“不明觉厉”,都会被一个更简单的“666”替代。
这种简单化的表达让孩子们感觉找到了一种新奇、时尚的东西,打破了他们的价值观认知:
原来这才是正统的表达方式。
可想而知,这对孩子们语言系统的形成有多么致命,对语文的学习、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又有多么巨大。
我儿子前两年参加过一个夏令营,同组的一个5岁孩子喜欢念一首“儿歌”,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句话:
人之初,性本善,不做作业是好汉,老妈发现怎么办?拿起菜刀跟他干,干不过,怎么办?跳楼去找奥特曼!奥特曼,飞得慢,飞到凌晨三点半!老爸发现怎么办?拿起锤头跟他干!干不过,怎么办?跳楼去找芭蕉扇,芭蕉扇,很破烂,实在不行放Z弹!炸得爸妈稀巴烂!他们不死怎么办?接着再放个手L弹。
而我儿子还一直跟在后面学。
但整首儿歌充满了对学校和父母的仇恨、逃学和B力,甚至还有很多叛逆。
一个5岁的孩子就已经将这些东西烂熟于心、引以为荣,而我儿子却还在因为不知道这些“流行”表现得十分自卑。
小朋友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成年人的我听得直冒冷汗。
孩子们在无法甄别的年纪每天被灌输这样的思想,未来会发生什么呢?
而央视也发文痛批“5G”儿童,其实这也是在给我们敲响警钟:
短视频以及网络主播需言之有度。
现在我对于儿子同龄社交的问题也淡定了许多。
如果孩子的合群是跟更多的人合拍、打成一片,凭借网络用语进入他们的圈子,那么我觉得,这样的群不合就不合了吧。
移动网络对孩子的伤害是应该得到重视了!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