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迹」“盛名”之下:SSCI 里的中国发表(2009-2018)
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SCI论文相关指标已成为学术评价、人才评价等方面的核心指标,甚至出现了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过度、片面、扭曲使用情况。对此应转变论文“SCI至上”的现状,建立健全的综合评价体系,客观看待SCI论文相关指标。同样,我们也应当正确、客观地看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SSCI以及A&HCI数据库在科学研究以及学术评价中发挥的作用,防止可能的“SSCI崇拜”。
本文梳理了2009-2018年SSCI数据库中我国学者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发表状况,供学界参考。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今天的交流会,今天很荣幸向大家介绍一位大家在日常科学研究中的“常客”。
大家好,我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研发的大型综合性社会科学文献数据库。
不管是检索文献,还是了解最新学术动态,或是寻找学科前沿,SSCI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科研工作者使用频率最高的数据库之一。
那么,SSCI关心的领域有哪些?收录的期刊和论文基本情况如何?
简单说明一下,截至2019年12月,SSCI数据库共收录3400多种学术期刊,內容覆盖:
人类学 Anthropology、区域研究 Area Studies、商业金融 Business, Finance、传播学 Communication、经济学 Economics、法学 Law、管理学 Management、心理学 Psychology、社会学 Sociology等58个社会科学学科。
那能给我们介绍一下SSCI的整体论文收录情况么?
好的,我以2009至2018年这10年的收录情况进行说明。SSCI年度收录文献的总体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收录总量从2009年的22.52万篇上升至2018年的35.37万篇,十年收录数量的复合增长率4.6%左右。
我们中国学者的情况呢?
这10年间中国学者在SSCI收录期刊的论文发表数量逐年上升,占收录总数的比重从2.25%上升至7.46%。
注:图中百分比数据为该年度 “有中国学者署名的SSCI收录论文数量” 占 “SSCI收录论文总量” 之比。
看来中国的SSCI收录论文数量也处于逐年上升的态势,可以详细说明一下我国的情况么?
10年间,有中国学者署名的SSCI收录论文数从2009年的5,064篇上升至2018年的26,400篇;中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的SSCI收录论文数从2009年的2,394篇上升至2018年的19,351篇。2014之后年增速加快,年增长率均超过四个百分点。
从增长曲线看,中国学者的第一作者论文是增长的主要贡献者。看来中国的SSCI论文发表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那么与其他国家相比表现又如何呢?
和数量增长的趋势一致,在SSCI的国际排名也有显著进步。中国从2009年的第9位上升至2018年的第3位。
这些数据能反映很多问题。另外,中国这10年来的科研队伍愈发壮大,那么人均的发表情况是怎样的呢?
如下图所示,中国学者科研队伍的发展壮大并没有稀释人均发表。随着我国社科活动人口规模与社会科学类在校博士生的增加,SSCI的人均发表也在增加。2018年更是达到了308篇/万人。
我们还想了解关于中国SSCI发表的具体情况,比如学科、机构、区域分布等信息。
从学科上看,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是发表最多的4个学科。10年中这4个学科的发文量占到了中国总发文量的30%以上。
在增长率上,教育学和经济学是中国SSCI发文量快速发展的主要贡献者。10年中经济学发文量增长了约10倍,而教育学则增长了近29倍!
看来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学科增长的速度相对更快一些。那么机构分布和区域分布情况呢?
高校是中国SSCI发文的主要贡献者。在10年中高校每年都贡献了超过80%的论文,2018年则超过了90%。
从区域分布上来看,SSCI论文的发文数量较多的省份和当地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湖北省市每年都处于发文量前列,十年内累积贡献率超过60%。
我们发现,SSCI领域分类与中国的学科分类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其中还有一些中国学科分类中的“理工科”学科。SSCI定义的学科和我国现行的学科目录差异较大,即使是名称相同的学科,学科的内涵也不尽相同。这导致计量标准边界不清晰,统计结果的可比性会形成一定的挑战。
注:上图为"Web of Science"自动生成的矩形树图,检索年度为“2018”,检索地址为"CHINA"。
注:上图为"Web of Science"自动生成的矩形树图,检索年度为“2018”,检索地址为"CHINA"。
以上数据显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发表正处于稳步增长的阶段,但是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使用非母语写作以及客观存在的文化背景差异和意识形态隔阂,SCCI收录并不能全面反映中国学术的真实水平,国际发表并不是质量标准。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为学术研究提供高质量和重要的学术信息应当是SSCI数据库建制最主要的目的。当然,利用基于数据库的文献计量指标为学术评价、为同行评议提供具体、可靠的数据支持也是可行的,但是,切忌绝对化。
总之,我们一方面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进程中建立起面向世界的中国学术标准;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开展中西方对话与学术交流,在更多的学术领域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注:本文中的中国收录情况均不包含我国港澳台地区。
资料来源:Web of Science网站;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国家教育部官方网站;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官方网站。
延伸阅读:
破除高等学校论文“SCI至上”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
理性看待SSCI、A&HCI热
反思“SSCI热”势在必行
破除SCI至上: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将评估学术的权力还给学术界
后SCI时代的中文学术期刊
责编:羽青团
审核:闻 青
近期回顾
撷英
5月热文——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和集刊
刊界
书简
“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历届获奖著作概览
智汇
国家高端智库系列报告出版概览(一)
方圆
数迹
5月热点文章——综合性期刊和高校学报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