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新文科的使命
本文转自“民俗研究”微信公众号,原文来源于《大众日报》2021年4月20日,作者为王学典教授。
◉ 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在本体上就与西方不同,所以,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必须也只能用另一套话语来讲述、来表达、来呈现。
◉ 影响和制约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有三个矛盾或三大冲突。一是材料过剩和思想建构之间的冲突。二是学科建设与学科转型之间的冲突。三是国家民族的重大需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象牙塔化”的冲突。
◉ 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方面,文史哲诸学科均承担着特殊的任务。第一个是中国哲学与中国话语体系的形成。第二个是中国历史发展道路与中国话语体系的形成。第三个是文学与中国话语体系的形成。第四个是民俗学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问题。
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新文科的使命
王学典
作者简介
王学典,生于1956年,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著有《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20世纪中国历史学》、《新史学与新汉学》等。
往期推荐
观点
数迹
数迹
C刊公号热文——高校学报(1-3月)
数迹
数迹
数迹
C刊公号热文——教育学、心理学(1-3月)
数迹
数迹
C刊公号热文——社会学(1-3月)
数迹
数迹
C刊公号热文——政治学(1-3月)
数迹
C刊公号热文——法学(1-3月)
数迹
数迹
数迹
数迹
数迹
数迹
C刊公号热文——马克思主义理论(1-3月)
数迹
C刊公号热文——哲学和宗教学(1-3月)
方圆
刊界
书简
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之数据透视
智汇
撷英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 ↓ ↓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
觉得“好看”请点赞或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