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当前学术批评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本文原载于《北京日报》,作者为何中华教授。


◉ 学术批评是形成学术生态良序须臾不可离的前提。追求真理乃是学术的天职,这也正是学术的神圣性之所在,是学术之所以真正令人敬畏和向往的根本原因所在。

◉ 从当前我国学术界的现状看,学术批评存在着不少值得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对学术批评缺乏必要的热情

造成对学术批评缺乏热情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多栽花、少栽刺”思想作祟。二是碍于利益关系、利害关系、人情关系、面子关系,讲究哥们义气。三是怕引火烧身,批评别人,树“敌”过多,犯了众怒。四是各种“潜规则”太多,下河蹚水的风险太大。

其二,认为学术批评与宽容会相互妨碍

宽容仅仅意味着无条件地捍卫论敌存在的权利,并不意味着与对方的观点妥协或让步,不是那种乡愿式的和稀泥。

其三,学术批评中羼杂个人恩怨等非学术因素

正常的学术批评应该坚持“五个提倡”:提倡使用指名道姓,这样既是对被批评者的尊重,也是批评者磊落的表示;提倡就事论事,反对上纲上线;提倡彼此尊重,反对相互诋毁;提倡理性态度,反对感情用事;提倡以理服人,反对以势压人。

其四,学术批评的制度化建设相对薄弱

只有把学术规范变成一种制度安排,它才能够超出有良知的学者的个人偏好和个人行为的有限范围,变成一种涵盖学术共同体的契约性力量。


当前学术批评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何中华

依笔者看来,所谓学术批评,大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规范方面的,二是学术内容方面的。前者旨在捍卫学术规则,对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加以揭露、谴责、鞭挞,以维系学术尊严;后者则是为求真达道而展开争论、辩难、质疑、商榷,以求得真理的开显。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前者也是为了后者。应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目前我们学术界不能说已都做得尽如人意。

学术批评是形成学术生态良序须臾不可离的前提。离开了学术批评,学术共同体就潜在着走向腐败和自我塌陷的危险。就学术内容方面而言,批评意味着对话,对话导致真理的发生。追求真理乃是学术的天职,这也正是学术的神圣性之所在,是学术之所以真正令人敬畏和向往的根本原因所在。离开了学术批评,就无法同“真理”照面。

但是,从当前我国学术界的现状看,学术批评存在着不少值得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这里仅提出以下数端略加申说,以与学界同仁商量。

对学术批评缺乏必要的热情

造成对学术批评缺乏热情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一是“多栽花、少栽刺”思想作祟,保持一团和气,和和稀泥,拿“表扬和自我表扬”代替“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一种典型的“乡愿”(表面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实际上却不能明辨是非的人)哲学。二是碍于利益关系、利害关系、人情关系、面子关系,讲究哥们义气,以至于学术规范的严肃性总是被偶然的“例外”所颠覆。这种江湖气同追求真理毫不相干,甚至背道而驰、南辕北辙。三是怕引火烧身,批评别人,树“敌”过多,犯了众怒,自己反而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这样的担心不能说多余,但真金不怕火炼,只有经得起批评,才与真理有缘。在批评中要么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要么放弃自己观点存在的权利。只要对学术保有一种真诚和虔敬,就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才是。四是各种“潜规则”太多,下河蹚水的风险太大。与其赴汤蹈火,不如少说为佳,三缄其口,以便规避风险,明哲保身。这种自私心理,从来就未曾超出那种把学术当作“敲门砖”的狭隘动机。

《哲学:走向本体澄明之境》


认为学术批评与宽容会相互妨碍

认为学术批评与宽容会相互妨碍其实是一种误解。学术批评同宽容并不相悖。因为宽容仅仅意味着无条件地捍卫论敌存在的权利,并不意味着与对方的观点妥协或让步,不是那种乡愿式的和稀泥。眼下学术界似乎存在着两个极端,要么“捧杀”要么“棒杀”,这都不利于学术批评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术本身的积累和发展。多年以来,笔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常常受到学界朋友们的批评,这本身十分正常,而且鄙人从中受益匪浅。笔者和同事之间也发生过正常的学术批评,但并未因此而有伤彼此的情谊,相反,通过批评,我们相互间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在学术争鸣中,最难以令人接受的,就是商榷文章中带着一种非学术的、不是与人为善的措辞。诸如此类的充满傲慢与偏见的“批评”,很难说是一种善意的对话。它恐怕早已超出了正常批评的范围。鲁迅先生说得好“:恐吓和谩骂决不是战斗!”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而且有足够的权利捍卫自己的偏好。但有一个底线不可突破,即在探究真理时必须放弃对自己偏好的固执,尤其不能利用自己的特权地位和话语权,把学术偏好伪装成一种“公意”强加于他人。总之,我们必须时刻提防学术批评被滥用的危险。

《社会发展与现代性批判》


学术批评中羼杂个人恩怨等非学术因素

学术批评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真理,因而不应当羼杂个人恩怨等非学术因素。这是维护健康学术批评的不可或缺的要求。笔者认为,正常的学术批评应该坚持“五个提倡”:提倡使用指名道姓,这样既是对被批评者的尊重,也是批评者磊落的表示;提倡就事论事,反对上纲上线;提倡彼此尊重,反对相互诋毁;提倡理性态度,反对感情用事;提倡以理服人,反对以势压人。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重申一下也似乎并非多余。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我们能否走出这种陋习的阴影?

《重读马克思》


学术批评的制度化建设相对薄弱

努力实现学术批评的制度化,应该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只有把学术规范变成一种制度安排,它才能够超出有良知的学者的个人偏好和个人行为的有限范围,变成一种涵盖学术共同体的契约性力量。仅仅诉诸学者的学术良心发现,往往是靠不住的。因为道德总是有失灵的时候,特别是在整个社会的良序建构尚未完备和成熟之时。这已经为学术界出现的种种失范现象所一再证明。道德失效之后,制度就成为不可或缺的补偿。当前的学术批评亟待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同时必须看到,即使有一沓纸厚的制度,也不如一次有效的判例。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如何增进制度的权威,才是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


作者简介

何中华,1962年生,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著有《哲学:走向本体澄明之境》《社会发展与现代性批判》《重读马克思》等。

相关链接

● 建立学术规范和开展学术批评

● 雅正的批评如何可能

● 我们应如何开展学术批评和争鸣


往期推荐

观点

学术批评与教育学发展

书简

编辑是能成为专家学者的

撷英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主题论文汇编

刊界

第七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活动正式启动

方圆

政府工作报告双语学习词典

数迹

2022年度CSSCI源刊出版数据初览(扩展版)

智汇

2022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编辑部出品


● 声明

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持图文完整,并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二维码、作者,谢谢!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

觉得“好看”请点赞或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观点」当前学术批评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