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注意!这些错过关键时期,再做引导和干预就很困难

点👉关注 奶舅吴斌 2022-04-04
#奶舅新书专栏#No.71【孩子的哪些行为让你无法理解】微博粉丝群「直播」完毕,小编整理了干货,一起来看看哟!我们相信点滴收获都将成为大家育儿路上的小锦囊。
【一生气就咬东西】
男,19个月,从几个月开始一生气就咬自己的手,或者自己面前的一切物体。
奶舅分析:
这个案例如果养育者把咬手或咬东西,理解成哭闹就很好理解了,属于幼儿情绪和想法表达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比起哭闹,更让养育者苦恼和捉摸不透。 
毕竟,哭闹最多是让其他人觉得吵和烦,但打人和咬人则会演变成破坏和伤害行为。如果养育者不加以制止和引导,会容易出现新的问题。 
婴儿(1岁前)阶段出现咬人或咬自己的行为,通常是无意识行为,或者说是探索性行为。有时是因为孩子好奇做出了这样的行为,有时是因为出牙使得口腔内环境发生,孩子不得不做出一些啃咬行为,还有时是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或者模仿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生理感官的发育成熟,幼儿这些行为会逐渐消失。而1岁半左右幼儿出现这种行为虽比较好理解,但主要与养育者的引导和应对方式有很大关系。 
也就是说,1岁半到2岁是幼儿自主意识爆发的阶段,如果在1岁半之前,养育者没有及时制止和引导幼儿某些有破坏倾向的行为,而是选择默许或积极回应,会被幼儿视为一种行为鼓励,增加这些行为出现的频率。 
当幼儿自主意识爆发后,本来只是因为好奇或好玩的行为,会逐渐变成幼儿表达情绪和想法的常规策略。
换句话说,咬东西的行为可被视为幼儿表达情绪和想法的方式,随着年龄增加和亲子互动,这种行为策略趋于固定,孩子遇到问题或困扰就会使用该策略(咬东西)。 
因此,养育者需要在自主意识爆发之前,就要及时观察到幼儿咬人和打人的行为,并加以制止和引导,再之后做引导会难上加难。
如果1岁半之后遇到这样的问题,往往需要养育者通过一系列奖励和许诺的方式进行引导。当幼儿出现上述行为时,养育者通过行为制止和示范正确的行为方式,鼓励幼儿模仿和重复,并呈现一些常规的物质奖励。 
最后奶舅很想说,规则的培养会贯穿幼儿成长的每个小的发展阶段。从学习概念,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都需要通过反复观察和各种行为的反复进行。有些行为的引导会受到幼儿发展规律和特点影响,养育者没有引起重视而错过了关键时期,之后再做引导和干预就很困难了。


奶舅微博「直播」干货今日更新告一段落,如果奶舅在微博、公众号、B站、网易云音乐及喜马拉雅平台上的科普文章、视频、音频,无法帮你解决特殊育儿困惑,可预约舅咨询(传送门,点击进入预约通道),咨询结束后会收到奶舅的千字咨询报告,为你养娃提供更好的指导。
也欢迎将奶舅推荐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同事,育儿路上我们一起走哈!
#奶舅新书专栏#No.72【外出旅游如何避免亲子矛盾?】已发布,快去微博@奶舅_吴斌 围观哦!如果你通过我们分享的专业知识涨了姿势,记得动动手指转发到朋友圈参与积分哟!

你还不能错过
 奶舅吴斌1098天、103个幼儿案例观察追踪…奶舅团队发现

奶舅吴斌“你不要生气了,好不好?”当娃跟你说……

奶舅吴斌3岁前,养育者尽可能少用生气的方式引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