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访 | 诗人彭志强:酒,是流动的诗;诗,是诗意的酒
彭志强,1977年生于四川南充,现居成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诗歌委员会委员,有“文物诗人”、“行吟作家”之称。著有杜甫诗传《秋风破》、长篇历史散文《蜀地唐音》等诗集、散文集多部,曾获北京文学奖、李杜诗歌奖、海燕诗歌奖,以及全国十佳华语诗集。曾在中央电视台《传奇中国节·端午》等多部专题片、纪录片饰演杜甫,被杜甫故里河南巩义市授予“杜甫文化推广大使”,迄今已在全国各地主讲杜甫诗学专题讲座近60场。
10月13日至17日,由中国作协《诗刊》社、中国诗歌网、中国歌剧舞剧院、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中视华凯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五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在酒城泸州举办。活动期间,记者对有“文物诗人”、“行吟作家”之称的著名诗人彭志强进行专访,请他聊了聊对泸州、对诗歌的体会和感想。
彭志强:诗与酒,常常相互滋生力量,一起参与公众生活。没有酒,李白可能就不会留下千古名诗《将进酒》,杜甫也不会留下“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等佳句。国际诗酒文化大会,这些年以酒城泸州为诗意集结阵地,对于推动全国诗人交流、构建中外诗人沟通桥梁,尤其是推进中外诗人了解泸州、认识四川功不可没,有目共睹。当代新诗,应该怎样书写、书写什么、怎么参与现实生活,就在酒城泸州进行了百家争鸣,我想这种争鸣的意义更为重要。
记 者:您的诗歌总是倾情于对历史文物的凝视、对名胜古迹的考释、对文化名人的沉吟,请问是什么缘由让您想要写这类作品?彭志强:其实我也写现实题材作品,比如《电线杆》组诗,在《诗刊》作为“头条”发表,影响还很大。至于这些年潜心创作出版影响更大的杜甫诗传《秋风破》,以及长篇历史散文《蜀地唐音》等历史题材专著,可算是我的历史视角偏爱。我喜欢逛博物馆,可能因在成都工作生活,便常去成都的金沙遗址、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博物馆等东逛西逛,有时是独自去探寻宁静,有时是呼朋唤友酣畅群游,更多时候是带外地朋友去看看成都出土的文物,让他们更了解成都,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感情,甚至可以给朋友们讲解成都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遗迹,于是我还写了《金沙物语》、《草堂物语》、《二十四伎乐》等成都文博题材和成都历史烙印的专著。我的写作,扎根成都,追逐蜀地的历史文化,大致源于此。
记 者:我们知道,您是研究杜甫的专家,您也专门写过一本关于杜甫的诗集《秋风破》,您为何会如此崇敬杜甫?是因为杜甫在成都生活多年吗?抑或是因为杜甫的伟大成就?彭志强:研究杜甫,致敬诗圣,最早可追溯到小时候背诵《春夜喜雨》,这些故事,我于2020年9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散文《相识成都细雨中》。真正开始系统性研究杜甫和他的一生诗歌踪迹,起源于2012年,也就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这年,这年发生了一个叫“杜甫很忙”的网络事件,网友们纷纷涂鸦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杜甫画像,我便开始反思:杜甫和他的诗歌为何在当代还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从这年开始,我决定重走杜甫路,也就是把杜甫从出生到去世的一生踪迹走了一遍,探究一下他的所有诗歌写作幕后故事。《秋风破》一书,便是我试图还原杜甫真实一生的致敬之书。此书,也让我沾了杜甫的光,先后获得了李杜诗歌奖、北京文学奖等多项大奖,被杜甫故里巩义市授予“杜甫文化推广大使”,甚至多次被央视专题片或纪录片选中饰演杜甫。至于杜甫在成都生活留下的茅屋与故事,我写过一本《草堂物语》,可说是杜甫诗传的补充书目。致敬杜甫,从杜甫诗歌汲取创作灵感与文学营养,可能会成为我一生追寻的事。
记 者:您近期有出版的计划吗?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目前或者下一阶段的写作计划吗?彭志强:最近两年,我的诗歌、散文产量较少,基本上是在业余时间全力以赴重新研究杜甫,多跟杜甫学界的研究者打成一片,计划在明年杜甫诞辰1310周年出版50万字左右的长篇非虚构专著——新版《杜甫传》。未来,可能会给“诗仙”李白、“诗王”白居易写一部诗歌传记。
记 者:您认为诗歌与普通大众的距离遥远吗?彭志强:其实,诗歌跟大众的距离并不遥远。事实上,每个中国人,只要上了小学、中学,都会背诵几首唐诗或者宋词。诗歌,如今跟大众看似有距离,可能是不少当代新诗的书写内容出了问题,导致流传度不是太高。诗歌,最早起源,就是跟老百姓的劳作息息相关。到了唐宋达到巅峰,在于诗歌既有诗意之美也有音乐之美,很利于吟唱,并在大众中传播。如今,诗歌之“歌”,被流行音乐拿走了,只剩下诗歌之“诗”,所以传播率相比唐诗宋词差了许多。我想,今年在泸州探讨诗歌的现实与诗意,论及诗歌如何参与公众的现实生活,一定会对诗人们的写作有所影响,继而影响未来面对公众的诗歌。
记 者:这是您第几次来泸州?这座千年酒城给您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彭志强:我是第三次专程来泸州了。说老实话,泸州人热情好客,文化基因强大,尤其是酒文化弥久留香,只要是个写作者,都会愿意到泸州出差或者游居。泸州久负盛名,并非当下才说,早在唐代,诗圣杜甫也来过泸州,可能不止一次造访此地,他还留有一首《泸州纪行》,这里可以分享一下:“自昔泸以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生。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三杯入口心自愧,枯口无字谢主人。”
记 者:中国诗酒文化历经千年,发展至今,您希望赋予其哪些新的含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诗人、文学家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国诗酒文化、更好地推动以诗酒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彭志强:走向世界,核心是持续深入地加强中外诗歌交流,核心中的核心是翻译,也就是把优秀的中文诗歌翻译到世界各地,同时把外国的优秀诗歌翻译成中文引进来。
有一种说法是:酒,是流动的诗;诗,是诗意的酒。诗酒文化不分国界也不分民族,诗与酒的交响曲二重奏,只要随着诗歌佳句的持续催生,不仅是诗酒文化本身能够得到有效传承,而且对于走向世界也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END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