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专访丨诗人冯娜:写诗是“长命功夫长命做”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没有审视和思考的写作也是值得怀疑的。”在采访中,诗人冯娜谈到自己的写作观时如是说道。



10月13日-17日,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五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在中国酒城四川泸州再度启幕,自2017年起,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五年来,大会吸引了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位国外诗人、4000多位国内文化名人、超百万诗歌爱好者参与其中,文化传播和交流成果显著,成为具有国际国内广泛影响力的一大文化盛事。

 

活动期间,记者专访参会诗人冯娜,请她聊了聊对国际诗酒大会、对诗酒关系的一些感想和理解。



冯娜写诗的年头已超过20年,自200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云上的夜晚》,冯娜陆续写出诗集《彼有野鹿》、《寻鹤》、《无数灯火选中的夜》,散文集《唯有梅花似故人——宋词植物记》《颜如舜华——诗经植物记》等多部作品,并获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华文青年诗人奖、美国The Pushcart Prize提名奖等多个奖项。同时,她还是首都师范大学第12届驻校诗人。


记者:您如何看待诗酒之间的关系?

冯娜:诗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系一直是非常密切的,李白、陶渊明等大诗人都写过很多饮酒的诗,泸州老窖诗酒文化活动,将诗酒的关系推向了现代性和国际化的视野。尤其是疫情期间,“让诗酒温暖每一个人”这个主题,让酒的烟火气和诗思的飞扬融合到一起,感觉在唤醒每个人心灵最深处的热望。

记者:能跟我们介绍一下您写诗的历程吗?

冯娜:我写诗差不多有20多年了。今天,几乎所有中国人诗歌启蒙都是从唐诗宋词开始,唐诗三百首我们从小就会背,但并不不定能从小就能深入了解它们的内涵。我读高中的时候开始写诗,开始在图书馆看到了一些现当代诗,比如雪莱、歌德、莎士比亚等,我觉得它们照亮了整个昏暗的图书馆以及我的心灵。


在写诗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很多老师和朋友们的鼓励。渐渐地,与诗歌相处多年,它与你之间就仿若充满了心灵感应的老伙伴。在你生活的幽暗、狭窄处诗歌安慰你、鼓舞你;在你静心与它对话时,你们的世界相互敞开,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受。

记者:我看到您的很多作品当中,有很多是关于生命的感悟,这和您的经历有关吗?

冯娜:这是每个诗人都会关注的问题,往大了说,人处在宇宙当中;往小了说,我们生活在此时此地,在这个社会和时代中。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生命去经历、去体认在时空中存在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不断去体会自己生命的真意。

记者:您写作的题材很多元丰富,如何做到这一点?

冯娜:我是一个不容易满足于一个题材或几个题材的人,因为我兴趣非常广泛,求知欲也很强。我在高校图书馆工作,在那里能涉猎各种各样主题、不同方向和学科的书籍,见识到这个世界上知识包罗万象、不可穷尽。自己也会产生敬畏感,对创作也会一种谦逊的心态。


其次,我个人尊崇的博尔赫斯、纳博科夫这样的大家,他们的创作题材也是非常丰富的,我也很希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到现在为止,我的兴趣和视野还在不断拓展,我的题材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方向。

记者:您现在写诗的灵感和触发点是什么?

冯娜:突然想写一首诗,就把它写出来,这在很多人青春期写作的时候比较多。我很早之前就认为,一个成熟的诗人是不会完全依靠灵感去写作的。灵感在什么时候降临不可捉摸,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抓住那瞬时的灵感。如何把握属于诗歌的瞬间,然后将它转换成比较成熟、完整的作品是有一个过程的,就像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如果没有审视和思考的写作,我觉得也是值得怀疑的。


比如,去年11月份我第一次到泸州,跟一些诗人朋友晚上聚在一起聊天,有一个诗人叫江非,据说他之前做过海员,在海上航行时短则十几天,长达数个月。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当时有一个海员在夜晚看到月光铺平了海面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走在家里的地板上,顺着甲板径直走到大海里去了。


当时我被这个故事给震住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小说或诗歌题材,但是我没有办法一下子将它写出来,这个故事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直到今年大概7月份,我终于将这首诗写出来了,中间差不多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所以如何把一个想法转化成成熟的写作,我觉得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推敲,我是一个腹稿时间会打得非常长的诗人。



一个海员的日记

——冯娜


第34天,亚丁湾的海水盐度很高

听说这里的海峡被称为“泪之门”

第58天,鹰嘴豆变硬而难以下咽

大海只属于站在岸上的人

在海中,大海只代表消亡

汽笛不是为了祝福

第107天深夜

一位船员像踩踏家里的木质楼梯

安静、顺从地走向月光铺平的深水

第199天,有时会隐约听见号角

好似橡树、椴树在火中发出“噼啪”声

时间抛掷出一枚硬币

反面落在冰冷的绳索上

极光毕竟难得一见,第208天

天空忍受的,是否和海水一样多?

我曾在法罗群岛见过同样的弧形

那时我年轻,还没有学会写航海日记

如今,它独自在这里闪耀

也向我亲切地坠落

第209天,尽管这一天没有日出


记者:您出生在云南,是白族人,这对您写作有什么的影响吗?

冯娜:其实在当下,一个人的民族性很多时候是被动的意识到,并不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当你发现外界跟你不同的时候,你才被动地意识到这其间的差异性。的确,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这种差异,我也开始思考“如何把民族地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勾连起来,能不能在作品中去体现这种文明的冲突或者融合”。并不是每个作家都拥有这样的经验,这是一种与生而来的财富。

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居住的环境中,同时并行着很多不同的民族语言,语言背后是不同的思维和逻辑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经历今天依然还在发挥着作用,童年经历是命运珍贵的馈赠。

记者:我读您的诗,感觉文字很细腻,传递出女性温柔的力量,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感性的人吗?

冯娜:以前有一个诗人朋友问我,“你这么一个理性的人,你是怎么写诗的?”我觉得,一个诗人当然需要感性认知世界,但是感性和理性取得某种平衡才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如果只有理性,有可能成为一个富有逻辑的评论家;但只有感性没有理性,也只能表面化地描述和呈现一些事物。当然,感性和理性是需要生活阅历和智性沉淀来进行平衡的。

记者:您如何保持创作的激情?

冯娜:我把创作的激情理解为是一种富有理性的激情,我的长期职业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这是一份较为安静的工作——毕竟图书馆的整体氛围决定了我的工作环境是低噪音的、相对封闭、少有人打搅的。图书馆适合喜欢阅读、写作、独处的人,但它要求我朝九晚五坐班,有时会觉得不太自由。另外一个角度看的话,某种意义上也使我被动拥有大量独处的时间,训练我规律地阅读、写作。广东有一句老话叫“长命功夫长命做”,意思是一个毕生的工作和追求,必须保留自己的才华和心智,慢慢去做,徐徐图之,而不是一下子把自己的才华和激情挥霍完了。

记者:您觉得怎么样算是一首好诗呢?

冯娜:每个人心里的好诗标准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维护了诗歌多元化的审美诉求。如果从个人的爱好上来说,我喜欢的诗歌特质是:保持汉语的纯粹典雅、丰富的结构性、审美性。做到这些其实很难,比如古代诗歌是一种“雅言”写作,是有门槛的。但在当代的写作中,这种“门槛”被解构掉了,诗歌的语言变得鱼龙混杂,很多非诗的因素介入其中。

记者:你如何评价现在的中国诗坛?

冯娜:我觉得当下的诗歌生态还是很多样化。诗歌活动很多、诗歌传播方式也有很多新的尝试,显得热热闹闹生机勃勃,但真正好诗好作品很少,写诗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坚持写作、持续出好作品的诗人很少。

作为一个诗人,还是要有一个冷静的态度,内心要有自己的立场,保持好自己的独立性。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与世界打交道,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你体认到的世界,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END
● 名家专访 | 金石开:诗歌的专业性,体现在它的“破圈”能力上● 名家专访丨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曹宇翔:充分发挥诗歌温暖人心的建设性作用● 名家专访 | 诗人彭志强:酒,是流动的诗;诗,是诗意的酒● 以诗酒之约架起文化之桥,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扫码关注我们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让诗酒温暖每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