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能源周报:Nature、Nat. Energy、Nat. Nanotechnol.、Angew、AM等大合集!

能源小分队 研之成理 2022-05-13
温馨提示:本推文包含21篇文献,预计阅读时间约21min,大家挑感兴趣的关注。p.s.文末会附有过去三周周报链接。

1. Nature:锂金属固态电池的动态稳定性设计策略

固态电解质有望以较高的机械强度抑制锂枝晶的渗透。但是,实际上,实现电池的锂金属负极仍然具有挑战性,因为在电池组装或长时间循环过程中,陶瓷颗粒中经常会产生微米级或亚微米级的裂纹。一旦形成裂纹,锂枝晶就不可避免地渗透。在这里,我们描述了一种具有界面稳定性结构(对锂金属响应)的固态电池设计,以实现超高电流密度而无锂枝晶穿透。我们的多层设计具有一种不稳定的电解质结构,该结构夹在更加稳定的固体电解质之间,这可以防止在不稳定的电解质层中通过局部分解而导致锂枝晶的生长。提出了一种类似于膨胀螺丝效应的机制,其中任何裂纹都由动态生成的分解产物填充,该分解产物也受到很好的约束,可能是由分解引起的“锚定”效应引起的。锂金属负极与LiNi0.8Mn0.1Co0.1O2正极配对的电池的循环性能非常稳定,在20倍率(8.6mA/cm2)下,经过10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到82%,以1.5倍率(0.64 mA/cm2)进行2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到81.3%。我们的设计还可以在微米级正极材料级别实现110.6KW/g的比功率和高达631.1wh/g的比能量。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486-3

2. Nat. Nanotechnol.:氟化界面可实现可逆的水系锌电池化学

金属锌因其理论容量高(820 mAh g-1),氧化还原电势低(相对于标准氢电极为-0.762 V),高丰度和低毒性而成为理想的负极。当用于水系电解质中时,它还具有本质安全性,但存在严重的不可逆性。库仑效率低,枝晶生长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是由于在镀锌和提取过程中放出氢气,使原位形成固体电解质中间相成为不可能。在这里,我们报告了一种水锌电池,其中带有烷基铵盐添加剂的酸性电解质有助于形成坚固的,传导锌离子的固体电解质。该固体电解质的存在可实现出色的性能:在钛锌不对称电池中以99.9%的库伦效率进行无锌枝晶剥离1000次;在锌对称电池中进行6000个循环的稳定充放电;和高能量密度(在Zn || VOPO4全电池中超过6000次循环,功率密度达到136 Wh kg−1,容量保持率为88.7%;在锌氧全电池中超过300次循环,功率密度达到325 Wh kg−1;在锌二氧化锰全电池中超过1000个循环功率密度达到218 Wh kg−1,容量保持率为88.5%。形成的固态电解质还允许Ti || ZnxVOPO4袋式电池在100%放电深度下可逆操作100个循环,从而将水系锌电池确立为实用的电池系统。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1-00905-4#Sec9

3. Nat. Energy非拓扑定向反应使富锂正极材料具有高倍率性能

锂离子电池的高倍率正极材料需要快速的锂离子传输动力学,这通常依赖于拓扑定向锂的嵌入/脱嵌,因为它对锂的传输路径的干扰最小。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是,我们证明了用非拓扑定向反应代替拓扑定向反应可以显著提高富锂阳离子无序岩盐正极的倍率性能。过渡金属从八面体到四面体的简单和可逆的迁移使得快速的非拓扑定向锂化反应成为可能,这促进了锂的运输,而不是阻碍锂的运输。利用这一概念,我们证明了当某些过渡金属含量可以在八面体和四面体位置之间可逆切换时,锰和镍基阳离子无序岩盐材料可以获得高倍率性能。这项研究为高性能正极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展示了锂和过渡金属迁移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有助于快速非拓扑定向锂的插层/脱嵌。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1-00817-6

4. Angew. Chem. Int. Ed.:钌配合物型移动催化剂增强非质子型Li-CO2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锂二氧化碳电池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的电化学器件,对理解锂空气电池具有重要意义,在航空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放电产物碳酸锂的形成,它会积累和失活多相催化剂,造成巨大的极化。采用Ru(bpy)3Cl2作为锂二氧化碳电池的液相催化剂,是目前筛选出的最有效的催化剂。光谱和电化学分析表明,Ru(II)中心既能与二氧化碳作用,又能与无定形Li2C2O4中间体相互作用,从而促进电还原过程,延缓碳酸盐转化。结果表明,在3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充电电位降至3.86V,放电/充电循环次数超过60次,放电/充电循环的固定容量为1000mAh g-1。我们的工作为利用高效的移动催化剂提高锂二氧化碳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105892

5. Angew. Chem. Int. Ed.:高性能锂硫电池防漏电解液化学

众所周知,电解液泄漏是市售锂电池的一个严重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在袋式电池应用中。以高挥发性1,2-二甲氧基乙烷为溶剂,能量密度超过500Wh/kg的锂硫电池泄漏危害更加突出和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调整电解液化学成分,精心设计了一种防泄漏电解液,以实现高性能锂硫电池。我们用Li6PS5Cl-接枝的强极性基团聚氰基丙烯酸乙酯的锂离子导电大分子来功能化1,2-二甲氧基乙烷基工业电解液,它可以通过氢键与铝塑填料层相互作用,使电解液固定化。更重要的是,周围环境中的水分可以催化大分子的进一步聚合,从而封闭袋式电池的泄漏点,从而有效地解决渗漏问题。因此,所设计的电解液使锂硫电池具有稳定的充放电行为和卓越的安全特性,即使在人工切割的袋式电池中也不会发生任何泄漏。值得注意的是,在裸硫负载量为4.9 mg cm-2的情况下,由于其极性基团抑制了多硫化物穿梭,以及防渗漏电解液的高离子导电性,电池可以提供良好的耐久性能。这一贡献启发了防泄漏电解液的设计,并为安全特性显著增强的高性能锂硫电池奠定了里程碑。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103209

6. Adv. Mater. :双溶剂锂离子溶剂化使高性能锂金属电池成为可能

新的电解液设计以进一步提高锂金属电池的循环性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设计合成了含氟1,6-二甲氧基己烷作为溶剂分子,延长了-CF2-主链,提高了电解质的稳定性。同时,采用1,2-二甲氧基乙烷作为共溶剂,提高了离子电导率,大大降低了界面电阻。将双溶剂体系与1M双氟磺酰亚胺锂复合,可获得较高的锂金属库仑效率(99.5%)和氧化稳定性(6V)。使用该电解液,20µm Li||NMC电池在25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大约80%的容量,而Cu||NMC无负极袋式电池在大约2.1µL mAh−1贫电解液条件下可持续120次循环,容量保持在75%。如此高的性能归功于阴离子衍生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这源于锂离子与溶剂环境中高度稳定的氟1,6-二甲氧基己烷和多个阴离子的配位。这项工作展示了一种新的电解液设计策略,使多溶剂锂离子溶剂化的高性能锂金属电池具有合理的分子结构和比例。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8619

7. Nat. Commun.:长期应用于固体氧化物电池的有序纳米复合材料中的高熵锰氧化物

纳米复合氧化物的实现为开发具有增强电化学性能的新型功能材料开辟了道路。在这里,我们报道了直接适用于高温能量转换器件的垂直排列的镧、锶、锰酸盐和掺杂氧化铈纳米复合材料的实现。通过使用互补的最先进技术(包括原子探针断层扫描结合氧同位素交换)的详细分析,我们评估了局部结构和电化学功能,并允许直接观察局部快速氧扩散路径。由此得到的有序介观结构具有高度的电化学活性和抑制了掺杂偏析,其特征是具有一致的、致密的垂直界面阵列。根据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后者归因于自发的阳离子混合使晶格稳定。这项工作突出了功能氧化物纳米工程的局域无序和长程排列的相关性,并介绍了一种用于质量传输现象的局域分析的先进方法。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2916-4

8. ACS Energy Lett.:天然木质结构应用于锂金属电池

高能量密度锂(Li)金属电池(LMB)的寿命很短,这是由“死”Li和Li枝晶造成的。实现空间均匀锂离子通量和快速锂离子输运而产生稳定的人工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将相应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首次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去除10nm厚的凹坑膜状纳米木材,并设计了一种天然木材结构界面作为人工SEI。人工SEI在自然组装的平行纤维素分子之间具有纳米通道,调节Li沉积的均匀性。同时,纳米木材上相互连接的微孔和丰富的亲锂基团促进了锂离子的快速迁移。受纳米木材保护的LMB具有∼140mAh·cm-2的容量,800次循环平均库仑效率高达99.6%。这种基于纳米木材的、高性能的、可扩展的、具有离子通量调节功能的仿生SEI是解决实际LMB寿命短的一个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energylett.1c00629

9. Adv. Funct. Mater.:Ti3C2MXene纳米片上的单一半金属硒原子作为锂氧电池的优良负极材料

充电锂氧电池由于其能量密度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受缓慢的氧还原/演化动力学影响。开发高效催化剂,提高锂氧电池的催化活性,减轻氧化还原过电位是一个重大挑战和重要课题。本文开发了CO2辅助热反应策略,以制备高性能锂氧电池用的半金属硒单原子掺杂Ti3C2 MXene催化剂(SASe-Ti3C2)。单硒原子催化中心的分离部分可作为活性催化中心,显著提高其固有的LiO2吸收能力,从而从根本上调节过氧化锂(Li2O2)放电产物的形成/分解机理,从而显著增强了氧化还原动力学,有效地改善了过电位。理论模拟表明,硒参与部分与Ti3C2衬底的相互作用,极大地提高了LiO2的内在吸收能力,从根本上促进了电极与Li2O2产物之间的电荷转移,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往返过电位。设计良好的SASe- Ti3C2电极作为锂氧电池的阴极显示出电荷/放电极化(1.10V vs Li/Li+),超高放电容量(100 mA g1时为17260 mAh g-1),以及卓越的耐久性(200 mA g-1时循环170次)。研究结果对今后研究的高性能含氧体系催化剂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010544

10. Adv. Energ. Mater.:基于VO2阴极和与聚丙烯酰胺-甲壳素纳米纤维水凝胶电解质的化学自充电柔性固态锌离子电池

传统的自充电系统通常比较复杂,并且高度依赖于能源的可用性。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二氧化钒(VO2)阴极和聚丙烯酰胺-甲壳素纳米纤维(PAM-ChNF)水凝胶电解质的化学自充电柔性固态锌离子电池(ssZIB)。功率密度为139.0 W kg‐1时,ssZIBs可提供231.9 Wh kg‐1的高能量密度。ssZIBs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归功于VO2阴极坚固的隧道结构和PAM-ChNF电解质的纠缠网络,为离子扩散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所设计的ssZIBs可以在环境条件下通过阴极和氧气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化学自充电。在空气中氧化6小时后,ssZIBs在0.2 A g-1下表现出263.9 mAh g-1的高放电容量,显示出良好的自充电能力。在水凝胶电解质中加入少量醋酸,恒电流放电和化学自充电循环可达到20次。更重要的是,这种ssZIB能够在化学或/和恒电流充电混合模式下运行良好,显示出优异的可重用性。这项工作为设计用于便携式自供电系统的柔性化学自充电ssZIB带来了新的前景。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003902

11. Adv. Energ. Mater.:高性能双离子电池用浓电解液的高氧化电位≈6V

双离子电池(DIBs)具有工作电压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但传统的电解质通常不能同时满足宽电压范围和高浓度的要求,导致循环耐久性差和能量密度有限。本研究以四亚甲基砜为溶剂,制备了一种4.0M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电解质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优点:i)FSI-在石墨阴极可逆地插入/脱嵌的高氧化电位≈6.0 V,ii)在高工作电压下显著抑制气体形成,以及iii)显著提高DIB全电池能量密度。用这种电解液构建的DIB能显示113.3 mAh g1容量和在200 mA g−1展现≈4.6 V介质放电电压, 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4.7%。此外,这种DIB提供的能量密度为≈180 Wh kg1(包括有助于容量和电极材料的电解液),是DIBs相关工作中性能最好的之一。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100151


12. Adv. Energ. Mater.:用硝酸盐预处理的锂粉复合材料实现超薄金属锂的强循环

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需要用较薄的锂制作锂金属电池。锂金属粉末(LMPs)有利于实现薄锂的简易制备、电池的柔性化设计和镀/剥锂的三维控制。然而,商用LMPs的非均匀表面限制了其在LMBs中的实际应用。这里是介绍了一种为稳定LMP表面而合理设计的20µm厚LiNO3预涂LMP(LN-LMP)复合电极。向浆料中添加LiNO3可通过富N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均匀地修饰LMP表面。预先准备好的LiNO3进一步作为一个蓄水池,可持续地释放到电解液中,从而在循环时修复SEI。与对照电池相比,含有LN-LMP的LMBs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在87.3%保留率下进行450次循环),甚至优于含有LiNO3电解质的电池。通过对LiNixMnyCo1–x–yO2(NMC)阴极的高负载进一步验证,证明了实际电池的可行性以及薄的LN-LMP阳极与先进电解质结合的多功能性。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170072

13. Adv. Energ. Mater.:锂氧电池中具有直接Li2O2生成/分解催化能力的MoSe2@CNT核壳结构纳米颗粒促进剂

锂氧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强氧化剂中间体和副产物是导致其电化学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寻找直接生成/分解Li2O2的高效催化剂是LOBs发展的关键。在这项研究中,具有均匀MoSe2涂层的MoSe2@CNT核-壳纳米结构被有目的的合成,通过简单的水热策略以解决负的中间产物和副产品问题,从而提高电池性能。连续多壁MoSe2层不仅可以作为晶粒促进剂,在高速率下诱导Li2O2等轴晶在阴极表面的初始形核和长大,而且可以防止碳与电解液间腐蚀副产物的形成。此外,密度泛函理论(DFT)的计算揭示了依赖于2D MoSe2直接生成/分解催化能力的本征层和放电/充电过程中LiO2可避免的反应途径,从理论上揭示了Li2O2的直接外延生长机制。因此MoSe2@CNT 阴极展现出超过32000 mAh g1的优越比容量、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在500 mAg-1的高速率下具有280次循环的超长寿命。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170069

14. Adv. Energ. Mater.:电动汽车电池富镍层状阴极的微结构设计

Li[Ni0.855Co0.13Al0.015]O2(NCA85)的Nb掺杂改变了其一次粒子的形貌,使其微观结构得以精确裁剪。Nb掺杂剂(1 mol%)拉长一次粒子并使其在径向上对齐,从而形成有效地消除由H2↔H3电荷端附近的相变引起的内部突然应变。内应变的消除大大提高了Nb掺杂NCA85阴极实现的长期循环稳定性;在1000次循环后,它保留了90%的初始容量,而未掺杂的阴极保留了57.3%。此外,机械化学稳定性增强的Nb掺杂NCA85阴极实现了快速充电;掺杂Nb的NCA85阴极即使在3 C下充电也能稳定循环500次(20分钟内完全充电)。掺杂Nb的阴极在老化和热负荷下也表现出增强的化学和结构稳定性。本文提出的在NCA85锂化过程中引入Nb离子的简单策略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保证电池寿命、快速充电和安全性的同时,又不影响下一代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100884

15. Nat. Commun.: 一超高能量密度和电容的微型超级电容与无线充电无缝集成的装置

将能量存储与无线充电相集成的微设备可以为电子设计(例如移动式充电)创造机会。本文中,研究者们通过利用无线线圈和电极都是石墨纸的设计高度一致的材料系统,无缝集成无线充电微型超级电容器。无线充电的传输功率效率为52.8%。得益于独特的电路结构,完整的器件显示出低电阻和出色的耐压性,电容为454.1 mF cm-2,优于最先进的传统平面微型超级电容器。此外,创纪录的高能量密度463.1 Wh cm−2超过了现有的金属离子混合微型超级电容器,甚至超过了商用薄膜电池(350 Wh cm−2)。充电6分钟后,集成设备的功率输出可达45.9 mW,可立即驱动电动玩具车。这项工作为非接触式微电子学和柔性微机器人带来了参考价值。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2912-8

16. Nat. Energy:具有支链侧链和改进的分子堆积的非富勒烯受体,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效率超过18%

非富勒烯受体的分子设计对于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至关重要。支链烷基链修饰通常被认为是违反直觉的方法,因为它可能会引入不良的空间位阻,从而降低非富勒烯受体中的电荷传输。在这里研究者们通过用支链烷基链取代基于Y6的二噻吩并噻吩[3,2-b]-吡咯并苯并噻二唑核心上的噻吩单元的β位置,显示了高效的非富勒烯受体家族的设计和合成。发现对不同烷基链长度的这种修饰可以完全改变非富勒烯受体的分子堆积行为,从而导致改善的结构顺序和薄膜中的电荷传输。单结有机太阳能电池实现了空前的18.32%的效率(认证值为17.9%)和81.5%的填充系数。这项工作揭示了支链烷基链拓扑结构在调节分子堆积和共混物形态方面的重要性,从而改善了有机光伏性能。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1-00820-x

17. Adv. Mater.:非卤化溶剂加工的聚噻吩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超过13%

得益于低成本和简单的合成,聚噻吩(PT)衍生物是有机太阳能电池(OSC)最受欢迎的供体材料之一。但是,基于聚噻吩的OSC仍比基于供体-受体(DA)型共轭聚合物的OSC的功率转换效率(PCE)差。本文中,研究者们引入了一种氟化聚噻吩衍生物,即P4T2F-HD,以调节本体异质结(BHJ)活性层的混溶性和形态,从而显着改善了OSC性能。根据表面能和差示扫描量热法计算得出的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表明,P4T2F‐HD与流行的非富勒烯受体Y6-BO,而聚(3 -己基噻吩)(P3HT)与Y6 - BO很容易混溶。结果,P4T2F‐HD情况在BHJ膜中形成了所需的纳米级相分离,而P3HT形成了完全混合的BHJ膜,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掠入射宽角X射线散射所揭示的( GIWAXS)。通过优化由非卤代溶剂加工的P4T2F-HD:Y6-BO膜的阴极界面和形态,证明了基于聚噻吩的OSC的PCE达到了创纪录的13.65%。这项工作凸显了控制D / A相互作用对实现所需形态的重要性,并且还展示了用于潜在的具有成本效益的有机光伏的有前途的OSC系统。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008158

18. Adv. Energ. Mater.:合理的阳极工程使不同类型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取得进展

阳极改性对于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OSC)的设备性能至关重要。PEDOT:PSS是OSC中应用最广泛的空穴传输层(HTL)。在这项工作中,研究者们通过简单地将苯乙胺衍生物掺入市售的Al 4083中,通过调节羟基数,可以很容易地制备出三种改性的HTL,即PEDOT:PSS-PA,PEDOT:PSS-TA和PEDOT:PSS-DA。掺杂分子上的基团。它们都表现出增强的工作功能(WF)和电导率。与PM6:Y6组成的有源层相匹配,基于PEDOT:PSS‐TA的设备以17.10%的功率转换效率(PCE)实现最高性能,而PM6:ITC‐2Cl系统在具有以下特性的设备中显示出14.17%的最高PCE。PEDOT:PSS‐DA,基于PM6:PIDTC‐T的OSC的最佳PCE等于9.55%,而HTL为PEDOT:PSS‐PA。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掺假物在HTL中形成了不同数量的氢键,从而导致不同的界面形态和迁移率,并因此导致了不同程度的重组变化。之后,掺杂策略扩展到了新提出的高性能系统PM6:PY‐IT,并将其效率从14.78%提升至15.62%,这是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又一世界级突破。总之,本研究不仅通过改进PCE实现了一系列OSC,而且对PEDOT:PSS的改进有了深刻的了解。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100492

19. Adv. Funct. Mater.:有机光伏电池中电荷转移态的载流子隧穿

电荷转移(CT)状态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了解CT状态有效地分解为免费电荷的机制仍然是一个概念上的挑战。在这里,研究者们使用时间分辨的斯塔克效应实验,瞬态吸收和光电流测量,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探测了平面花菁/富勒烯光伏电池中与电场有关的电荷产生动力学。结果表明,热CT状态的分解是所有温度下的限速步骤。离解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场,但与温度无关。结果还表明,所产生电荷的产率与温度无关。静电模型计算表明,花青晶体相对于C60的特定方向在界面附近为电子产生排斥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晶胞的四极矩。结合电子-空穴库仑引力和电场诱导的势垒降低,形成了高能势垒,其窄的宽度为几纳米。提出电荷分离通过与温度无关的穿过该势垒的场相关电子隧穿机制发生。结果支持通过载流子隧穿进行CT状态解离的迄今为止被忽视的途径。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102000

20. ACS Energy Lett.:六水氯化钴在记录开路电压为1.20 V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辅助降低能量损失

SnO2被广泛使用,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中最有效的电子传输层之一。但是,SnO2膜通常包含有害缺陷,并且在能级对准方面也可能与钙钛矿膜不匹配,从而限制了开路电压(VOC)。管理缺陷和能带结构对于减少PSC中的能量损耗至关重要。在此,研究者们将六水合氯化钴(CoCl2·6H2O)引入SnO2膜中,这显示出良好的能级对准和更好的电荷提取。 相应地,获得了高达1.20 V的增强型VOC,效率为23.82%,这是平面结构PSC中光学带隙为1.54 eV时记录的开路电压。此外,目标器件显示出增强的稳定性,在连续照射下200小时后,其保留了其初始效率的83.5%。掺杂方法提供了减少能量损失,进一步提高PSC效率的有效策略。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energylett.1c00443

21. ACS Energy Lett.: 氟化芳香族甲酰胺间隔层提高层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的研究

层状二维(2D)钙钛矿是新兴的光伏材料,这归功于其良好的环境和结构稳定性,这归因于晶格中结合了庞大的有机间隔物。在高性能3D钙钛矿材料中,甲脒(FA)是必不可少的有机阳离子,而基于FA衍生物的间隔基在2D钙钛矿中仍未开发。在这里,研究者们展示了用于高效二维Ruddlesden-Popper(RP)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的一类芳香族甲酰胺(ArFA)间隔层,即苯甲脒和对氟苯甲脒。发现与未氟化的PhFA间隔基相比,具有氟化间隔基p-FPhFA的2D钙钛矿显示出显着改善的电荷载流子寿命,增强的迁移率和降低的陷阱密度。结果,基于p-FPhFA的2D钙钛矿(n = 5)装置产生的最高效率为17.37%,远高于PhFA-Pb装置(12.92%),这是2D PSC的创纪录价值。与基于FA的垫片一起使用。这些结果凸显了ArFA垫片,特别是氟化ArFA垫片在高性能2D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上的巨大潜力。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energylett.1c00620

能源周报:
2021.4.27-能源周报:Nature、Nat. Mater.、Angew.、AM等大合集!
2021.5.4-能源周报:Nat. Nano、JACS、Angew、AM、AEM、AFM等大合集!
2021.5.11-能源周报:Science、Nature、JACS、Angew、Joule、Chem等大合集!

相关推荐1. 仪器表征基础知识汇总2. SCI论文写作专题汇总3. Origin/3D绘图等科学可视化汇总4. 理论化学基础知识汇总5. 催化板块汇总6. 电化学-电池相关内容汇总贴7. 研之成理名师志汇总
更多科研作图、软件使用、表征分析、SCI 写作、名师介绍等干货知识请进入后台自主查询。 

科研交流微信群:
催化/能源交流群,请添加微信:yzcl93
科研绘图交流群,请添加微信:17857127498
写作/表征交流群,请添加微信:xueshan19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