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赵焱教授课题组AFM:基于溶度积理论的梯度析氧催化剂设计
▲第一作者:吴佳舜,杨桐
通讯作者:赵焱教授, 王兆阳博士
通讯单位:武汉大学, 湖北工程学院、四川大学
论文DOI:10.1002/adfm.202300808
全文速览
背景介绍
研究出发点
图文解析
空心CoNiFe-LDH纳米笼的制备过程和机理如图1所示。在第一阶段,经过一分钟腐蚀Cu2O模板后,Cu2O@Co(OH)2核壳前驱体被收集起来。Cu+和S2O32-之间的软-软相互作用和溶液中的S2O32-水解产生的OH-被释放到Cu2O模板的表面。然后,释放的OH-与吸收的Co2+结合,形成具有片状结构的氢氧化物纳米笼。Co(OH)2壳结构作为支撑框架,从而避免直接添加三种元素所引起的结构崩塌,为后续梯度结构的产生提供可能性。在第二阶段中,由于Na2S2O3进一步腐蚀了Co(OH)2内的Cu2O,继续释放出OH-,然后与Fe3+和Ni2+反应。最外层的CoNiFe-LDH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形成,而Fe在这期间大部分被消耗掉了。这是因为与Ni2+相比,Fe3+更为迅速与OH-结合,前者对应的溶度积常数较小。值得注意的是,整个纳米笼是一种介孔材料,它提供了许多离子传输通道。因此,Ni2+通过纳米笼中的孔隙扩散到内层,然后在纳米笼的内部产生CoNi-LDH,形成CoNi-LDH的中间层。有趣的是,在这里仍有一个不可或缺的Ni2+扩散过程,继续生成最内部的Ni(OH)2,并使Ni的分布范围最终比Co的分布范围更大。在这个过程,当氢氧化物在纳米笼上不断累积时,由于成分的不均匀,会形成许多界面,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孔隙结构和界面异质结构。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图像(图2b-c)说明CoNiFe-LDH纳米笼同时具有晶体和非晶体的特征,这代表了催化剂同时拥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EDS分析了CoNi-LDH纳米笼中不同元素的空间分布(图2e),证实了CoNiFe-LDH纳米笼中存在梯度分布,Fe的分布范围较窄,而Ni的元素分布较广。通过线扫描(图2f),更容易看到Fe元素在纳米笼内的分布情况,因为Fe的变化趋势与其他元素不同,在0.3和0.9 μm处尤为明显,进一步证实了梯度结构的存在。
在碱性条件下,CoNiFe-LDH纳米笼在10 mA/cm2电流密度下拥有较低的过电位,仅为257 mV。通过稳态测试,其具有最小的Tafel斜率(31.4 mV/dec),显示出最快的催化动力学。此外,在10 mA/cm2恒流测试中,催化剂在经过60 h测试后性能依然稳定。通过DFT理论计算,可以发现这种梯度设计可以改善催化剂的电子结构,降低决速步骤(*OH→*O)的反应势垒,从而提升析氧反应动力学。
总结与展望
课题组介绍
相关推荐1. 仪器表征基础知识汇总2. SCI论文写作专题汇总3. Origin/3D绘图等科学可视化汇总4. 理论化学基础知识汇总5. 催化板块汇总6. 电化学-电池相关内容汇总贴7. 研之成理名师志汇总更多科研作图、软件使用、表征分析、SCI 写作、名师介绍等干货知识请进入后台自主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