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古代楹联集》序【作者:邹宗德】
【编者按】说起邹宗德,联界中人都很熟悉,是一位誉享全国、德才兼备、全能型的实力派联家,不仅对联写的好,在对联理论研究方面也是颇有建树,我们会陆续刊发邹宗德先生的对联作品和系列联理文章,敬请期待!
本文作者:邹宗德近照
【作者简介】邹宗德(1964-)湖南隆回人,中国联坛十秀之一、湖湘楹联七子之一。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楹联学会对联研究院副秘书长,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兼教育委员会主任,邵阳市楹联学会会长,2014年获中国楹联界最高奖——梁章钜奖,曾担任邵阳市十一届政协委员。
出版的著作有《对联散论》、《邹曾联墨》、《湖南楹联》、《百家联稿·邹宗德卷》、《湖湘楹联七子作品选》、《湖湘楹联七子创作档案》、《城步隐字联探秘》、《楹联知识读本》、《对联快速入门》、《邵阳历代名联鉴赏》、《邵阳古代楹联集》、《邵阳现当代楹联集》《大学实用语文·对联》《邵阳对联故事》《邵阳联坛三十年作品选》等。
《邵阳古代楹联集》序
文/邹宗德
楹联,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艺术的珍品。短短两行文字,却蕴含丰富,美不胜收,她能写景状物,能言情述志,能叙事说理。几乎具有一切文学形式的功能。她能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美学境界,在平仄对仗的外衣里面包含抒情美、理性美、意象美、含蓄美、简洁美、空灵美、音韵美,对联的普及性也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无法相比的。她可以雅俗共赏,艺术特色多姿多样,诵读这些对联,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
自清代以来,楹联文化蓬勃兴起,其影响已大大超过诗词。湖南是全国的楹联大省,而邵阳乃全省之楹联大市,无论从创作水平还是创作队伍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应该说,邵阳的楹联文化是值得我们邵阳人为之自豪的,首先,邵阳楹联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邵阳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因为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魏源是我们邵阳人,魏源创作的对联不少,也是我们邵阳联坛的代表人物;其次,邵阳喜欢楹联的历史名人众多,魏源、蔡锷、魏光焘、刘坤一、谭人凤、贺金声、邓葆之等众多邵阳名人都是楹联高手。另外还有一些非邵阳籍的名人写了一些与邵阳有关的楹联,曾国藩题洞口曾氏宗祠联:
资水如带,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
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
邹汉勋去世,咸丰皇帝写了挽联:
叔绩已死,天下无能为矣;
寡人虽生,国家有所拯乎?
对邹汉勋给予了高度评价。第三,古代的对课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出自序古代楹联集邵阳人车万育之手,这可以说是邵阳人对楹联文化的一个重大贡献;第四,邵阳楹联文化的影响很大,邵阳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应该算双清公园亭外亭上吴德襄的那副“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吧?这楹联曾在上海《文汇报》设立争鸣专栏,在全国引起轰动,几乎所有的名胜楹联类或名联书籍都会收录这副对联;城步的古隐字联和武冈浪石古楹联村轰动海内外;第五,各种典籍对邵阳楹联文化的记载不少,如隆回清末廪生魏定南著有《听桔轩稿存》二卷,其中对联成就最高,刘坤一的《刘忠诚公遗集》中收录对联 54 副;魏源的联语被当代学者魏寅整理成《魏源楹联辑注》出版。民间流传的对联抄本更是数不胜数。下面请看民国著名对联家吴恭亨《楹联话》中关于邵阳的联语记载:
宝庆在宋为邵州,因理宗以藩邸入承大统,改今名。资水绕城,江山胜绝,又多饰为亭阁,游观者每喜题咏,如双江六岭十景塘,其著者也。今录题联如下:
一双清亭云:
把酒涤凡襟,任天涯草绿,世界尘红,此心澄似双江水;
凭栏豁望眼,看细雨帆樯,夕阳楼阁,胜概多于六岭春。
一观澜亭云:
云带钟声穿树去;
风吹帆影过江来。
一亭外亭云:
好景欲仙,何必重寻三岛;
引人入胜,尤须更上一层。
各联虽雄奇不足,而描抚当地云物,亦有澄潭见底之妙。又资江北岸回澜亭联云:
唤渡竟奚为,莫贪著蜗角微名,蝇头细利;
临行何所赠,好记取东城白水,北郭青山。
右节苹庵《棃云忆语》。
邵阳楹联之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我曾在《邵阳日报》撰文介绍邵阳现存最早的对联是明末人方以智题洞口竹篙塘金龙山寺院联:
拔地千寻,碧汉空中悬古寺;
离天尺五,白云堆里响残钟。
但在编辑这本书时,我发现明代的对联还真不少,如邵东范家镇洪桥村洪桥联:
洪水长清歌利济;
桥梁永固发安澜。
龙山郁郁连衡岳;
邵水滔滔下洞庭。
自西自东欣远道;
既来既往乐亨衢。
水秀山青开画景;
鸢飞鱼跃悟天机。
洪桥位于邵水上游,原名太平桥,明正德十六年知府周思正重修时易名洪桥。联语的创作时间可能是联语提供者根据修桥年代来推论的,我没有作深入考证。邵东三多桥联也是明代之作:
红泥千顷润;
黄犊一犁轻。
三多桥位于邵东简家陇乡境内蒸水上游,明时修建,后数易其位。清同治时增建桥亭,以“山多青水多秀人文多起”而命名“三多”。联文被刊入《堆头刘氏族谱》内,今复刻于桥亭上。此联系未增设桥亭之前的联语。看来联语提供者对于联语的创作时间好像很有把握,但我也未实地考察过。邵阳县塘田市古寺题壁联的时间作者都镌刻在石壁上:
山光云海;
苍松古刹。
联语落款曰:天朝万历甲戌三月张居正题。可见这副联语的时间是毫无疑问的了,只是联语的平仄不合联律,不知作者是作为题词还是对联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本书中收入最早的对联还算不上明代,应该追溯到宋代了,那就是朱熹题绥宁吴氏家祠正殿联:
后稷以农事开基,泰伯以至德让流,瓜绵万叶千枝,九公莒源为嫡派;
季扎有延陵名世,隐之有翰墨流芳,蝉联儒宗经学,三吴仁里共家声。
此联是否为托笔之作,是否为朱熹题其他某地吴氏宗祠之作,我亦不敢妄下结论。顺便提及,以待专家学者考证之。本书中值得考证研究的对古代楹联集联还有很多。如车万育题“得得园”联:
满架书陈,今古已曾明白过;
当门山好,晓昏常自泼青来。
车万育的《声律启蒙》是一部深入浅出专门引导儿童领悟汉语言音韵格律方面的启蒙读物,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成为当时学子们学练属对的最好的启蒙教材。“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的琅琅书声曾经响彻华夏大地。但是车万育的对联至今还没有发现过,如果此联确为车万育所作,那也是一大发现。
邵阳的古代楹联艺术,自然具有了一般楹联的普遍特色,其特殊性在于它置于了湖湘文化、宝古佬文化的这种氛围之中,具有典型的湖湘文化、宝古佬文化特点。概括起来,邵阳的古代楹联艺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讴歌邵阳胜境,为秀丽山川锦上添花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作了精辟的论述:“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名胜楹联能令名胜风景生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优秀的名胜楹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邵阳大地,凡名胜景点,大多传有名联。名胜因名联更添异彩,名胜赖名联而传之遐迩,二者相得益彰。旅游者置身于资邵的山光水色之中,欣赏领悟着一副副情文并茂,理趣俱佳的名胜楹联而受到教育和启迪,或深刻领会景物之精华,历史之厚重,或感悟人生之哲理,生活之意趣,陶冶高尚之情操。邵阳有着壮美秀丽的山川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历代以来,许多文人骚客为邵阳名胜题写了大量的风景联,如清代秀才黎晓垣题隆回县岩口乡膝头岭仙迹亭联:
客从何来,者番劳碌征尘,极岭峻山崇,世路几经奇险处;
我行且止,到此放空眼界,看云奔雾逐,众峰都在急忙中。
此联最精彩的一句即是“众峰都在急忙中”,作者要表达的主观情思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可以概括的,即所谓“言不尽意”也,而通过“众峰都在急忙中”这一意象,使其人格化,委婉地阐述了作者的意图,只是这意图从读者的角度则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正是联语的高明之处。新宁放生阁联的写景运用生动的比喻,写得十分灵动:
细雨洒平潭,水面文章,连圈密点;
轻烟笼远岫,山间图画,淡写轻描。
又如谭人凤题隆回茅亭子界茶亭联:
孤亭耸立人家远;
细草萦回山路长。
联语意境幽远,给人一种旷越空灵之感。
这一类只纯粹描写风景的对联,只有大手笔才能抓住景点最美的特点
去写。如魏源题隆回司门前金潭石龙庙联:
石撑古刹云围脚;
龙跃寒潭月点睛。
联语把这一景点在一年四季,一天昼夜中最美的一面呈现给了读者。
将邵阳风景写得最为灵动、最为有名的当属清代醴陵人吴德襄题邵阳市双清公园亭外亭联:
云带钟声穿树去;
月移塔影过江来。
站在亭外亭上,可俯览江水,每当清秋月夜,江天一色,水月双清,美不胜收。此联生动地刻画了景物的神韵:白云、钟声、银月、塔影融合成一种空灵清幽的境界。白云带着悠扬的钟声穿树而“出”,银月悄悄地把宝塔的身影“移过江来。”这钟声有两种说法,一种指双清亭六角翘檐上悬挂的小铃铛随风摆动时发出的清脆如钟的铃铛声;另一种说法是指城中东山寺的钟声,为宝庆十二景之一,名曰“山寺晓钟”,明嘉靖年间(1522-1566)移县署钟楼之“景泰铜钟”于寺内。每当清晨,嘹亮的钟声远播于街巷闾里和资、邵二水的行舟渔船之上。联语有声有色,以动写静,化静为动,意象优美,文采斐然。
2、凭吊邵阳先贤,感悟宝古佬文化之厚重
邵阳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历代名人留下了许多的历史遗迹,供后人景古代楹联集仰凭吊。名胜联语中的吊古抒怀之作占的比重很大。这类作品大致可分为怀古、伤古、叹古、颂古、论古几种类型。
怀古:流露出对历史典故中的人和事的怀念之情,如清代云南昆明书
法家钱澧题邵阳市爱莲池君子亭联:
人同心,心同理,数语遂成定说;
美斯爱,爱斯传,千秋犹见高风。
这副对联就是怀念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的。周敦颐于宋治平四年
(1067)以永州通判来邵摄事,辟爱莲池种莲,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人同心,心同理”乃周敦颐之哲言。
颂古:对历史典故中的人和事或敬仰,或倾慕,或歌颂。如魏源题隆
回白马山宝莲仙寺联:
避乱入山,倒印蹄痕迷寇贼;
绩麻度日,尚存心迹救民生。
相传元末有王氏三女逃至白马山下时,为迷惑追兵,故意倒骑白马,使蹄痕倒印。三女入山后,以绩麻度日,现山上尚有绩麻水凼古迹。三女
并为山中百姓治病,不取分文。联语表达了对王氏女的机智和善举的赞颂。
伤古:流露出对历史典故中的人和事的伤感之情。如郑煜卿挽诸葛亮联:
矢志定中原,军渭水,出祁山,关洛数千里,寸土未收,人事终难回汉运;
偏安保西蜀,六尺孤,百里命,涕泣十余年,鞠躬尽瘁,表书读罢哭忠臣。
联语表达了对诸葛亮鞠躬尽瘁却未能恢复汉室的扼腕之情。
叹古:感叹历史典故中的人和事,流露出惋惜、遗憾之情。如魏光焘
题市双清公园关圣殿联:
翊汉明忠,山犹西向;
吞吴饮恨,江自东流。
此联不落俗套,借典抒情。上联的意思是说,关羽对蜀汉一片忠心,连这里的山都是面向西边,因为四川在西面;下联是说,因为关羽的原因
而造成了吞吴饮恨的后果,但不管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有多少悲歌壮举,江水还是永远向东流去。联语不无感叹之慨。
论古:对历史典故进行评论,观点分明。如佚名题洞口县高沙镇关帝
庙联:
吾犹是一武夫耳,为神为圣,所尊何事?
君曾读三国志乎,尽忠尽义,能见几人?
此联同样是写关羽,但他由关羽而联想到三国人物,引发作者对忠义之议论,更衬托出关羽忠义精神之可贵。
3、重视联语的教化作用,彰显邵阳教育的特点
邵阳教育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古代邵阳教育一直具有传道履仁、经世致用、开拓创新、兼容并蓄等特征,形成了邵阳教育史上重教兴学、人才辈出的局面。邵阳教育不仅表现在学校教育方面,而且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上。邵阳楹联中敦教化、劝世风之类的楹联就体现了邵阳文化中重视教育的特点,可以说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恐怕是邵阳人才鼎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邵阳的书院遗迹众多,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楹联,书院楹联成为当时
勉励学子立志修身,表达教育思想,宣传教育方法的最庄重的载体。如清代武冈州廪生曾源泗题洞口高沙镇观澜义学讲堂联:
无隐亦无言,俯视仰察,百物四时皆道妙;
善学还善悟,静存动会,落花流水尽文章。
悟道之妙虽然不是隐藏起来的,但也是不说话的,要靠我们去仔细观察,精心感悟,这样,不管是落花还是流水都会成为笔下文章,这是告诉我们如何读书,颇具教育意义。
这类教育联语在其他名胜景点如亭榭、庙宇、戏台、名人故居比比皆是,大多为敦教化,劝世风之作,为纯化社会风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洞口县原峡口市(今洞口镇境内)曾设衙署,清末洞口廪生(曾任贵
州长蔡县长)其题联即颇具教化意义:
记曾自田间来,今日忝为民父母;
敢妄从法外作,他年贻累我儿孙。
这副对联通俗易懂,既像誓言,更是哲言,对为官者颇具教育意义。
禅门联大多是阐明佛理禅机的,但有些禅门联则十分通俗明白地教育
人们行善积德,如洞口县花园镇燕岭古禅院门联:
取人不可贪多,死后还得空手去;
舍己只宜嫌少,生前本是赤身来。
多么朴实的道理啊!清罗值乾题邵东长风亭联:
长径长来,名利关头谁打破?
风迎风送,炎凉世态尽消除。
自古以来,名利关头谁能打破啊?只是在这长风亭休息一会儿,沐浴
着这里的清风,你才能置身世外,消除世态炎凉之感,多么富有人生哲理啊!
下面两副庙宇联更具令邪恶胆怯之势。一副是新宁的城隍庙联:
做事光明,到此无须惧胆;
为人险诈,看你怎样下场。
联语警示人们要光明磊落,不要阴险狡诈。另一副是邵东范家山镇上
桥庙联,更见咄咄逼人的镇邪之语:
好大胆,敢来见我!
快回头,莫去害人!
联语对仗工整,通俗易懂,其教化意义不可小视。
4、体现了宝庆人的独立根性的特点
辛亥革命时的湖南志士杨毓麟将湖南人所具有的独立不羁、不肯调和、
不肯轻易服人、不求依傍、浩然独往的精神特征概括为“独立根性”四个字,认为这种精神是湖湘文化的“根性”即根本特性。他说湖湘文化“其岸异之处,颇能自振于他省之外。”钱基博对湖湘文化精神中的“独立根性”曾作过概括分析,指出了地理环境对这种“根性”形成的影响。他说:“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固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囿。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宝庆人被称为宝古佬,湖南人的独立根性的特点在宝庆人身上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贺金声就是典型的宝古佬精神。贺金声(1853—1902 年),又名尚义,字意诚,今邵东县(原邵阳东乡)檀山铺人,清末著名爱国主义者,“大汉佑民灭洋军”大元师。1902 年 9 月 21 日被湖南巡抚俞廉三等诱捕,9 月28 日被暗杀于今双峰县青树坪。贺金声被捕入狱后,自知必死,因而写下了感泣山河的自挽联四副,以叙平生事业。如:
白发老母在堂,此去长留千载恨;
青史原心定论,他年应得一纸书。
视死早如归,说什么刀锯鼎烹,使人寒胆;
一生安足惜,只天下颠连困苦,令我伤心。
樊锥,字文谷,号春渠,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新邵雀塘人。
光绪丁酉拔贡,鼓吹维新,一时被人称为狂士,曾设馆于邵阳雪压岭(市沿江桥头山坡上),蔡锷、岳森等名人,均曾出其门下,他的自署联更是刻画出了他的“独立根性”的特点:
顶天立地三间屋;
绝后空前一个人。
没有这种独立根性,樊锥恐怕也成不了维新运动的思想家。
宝古佬精神也体现在个性倔强的一面,这种不肯调和的个性也导致思
想的保守。邵阳也有像王夫之一样的人,如清末秀才萧少白挽魏光焘联就与王夫之的“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颇为相似:
甲子七秩有九龄,奠中兴一代将相诸亡,看蓬岛归真,欢聚胜朝遗老;
丙辰三月十二日,前两江总督部堂公卒,愿史官把笔,莫系民国五年!
此联以史笔写成,在挽联中别具一格,可见作者笔力之健。魏光焘本
来是民国五年去世的,他却说“莫系民国五年”,还恋恋不忘清政府,可见遗老气十分顽固,明显流露于笔端。但是,在清末民初这种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他的心态也十分复杂的,如他题新邵县顺水桥亭联:
英雄下马拜秋色;
古木归鸦乱夕阳。
此联意境幽深,文采熠熠,字字珠玑。每易一字,都会损其意境,暗
其文彩,可称得上联圃中的珍品。由于地处偏僻,故鲜为人知。顺水桥亭位于今新邵县与隆回县高坪接界处,在河边的石壁上有一栈道,恰好一个人高,地势非常险要,当地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岩壁断裂处有一座桥顺水而架,这就是顺水桥。此联很可能体现的是作者那种郁闷烦乱的心态。当然,也可能是在为异乡游子、告老英雄、失意情人写意,究竟作何理解,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全联以景托情,情寓于景,情景妙合无痕,文字凝练,清新俊逸,自然浑成。“秋色”、“古木”、“归鸦”、“夕阳”都援引自马致远散曲名篇《天净沙·秋思》,似无新意,然一“拜”一“乱”,文势陡升,如千年古树顿时绽出鲜嫩的新芽,一字用活,全联生辉,将空灵美发挥到了极致。
5、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经世致用的特点
所谓经世致用,又称通经致用,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经邦济世,这
是中国儒家的一种优良学风,湖湘文化更是具有经世致用的突出特征。有学者认为经世致用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精神,不能将它视为湖湘文化精神特点,王兴国先生对此辩析道:“诚然经世致用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他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表现是有程度不同之区别的。便如清代汉学盛行时,在某些省份经世致用思想是不被重视的,但是在湖南却是始终一贯的,到了近代则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
在宋代,随着湖湘学派的创立,湖湘经世致用的学风正式形成。清初,序湖湘文化讲究实学,王夫之是代表人物。后来,政治经济改革的名臣陶澍也是一位倡导经世致用的大学者,他与魏源、贺长龄等人一起身体力行,形成了一个影响很大的经世学派。在经世致用学风的熏陶下,除了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外,近代以来湖南还产生了一大批经邦济世的人物,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学术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为世人所称道。我们邵阳的魏源、蔡锷、魏光焘、刘坤一都是经世致用的代表人物。
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学风和践行在邵阳名胜楹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
现。魏源的许多联语都阐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如魏源题金潭沙洲故宅书斋联:
功名待寄凌烟阁;
忧乐常怀报国心。
凌烟阁,凌烟阁是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在
皇宫内三清殿旁建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魏征居首,魏源公在此公用以自励,忧乐心,是借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充分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邵阳县人陆蔚奇有联曰:
何必读尽圣贤书,能以致用,便为实学;
纵然周知天下事,不识时务,定是愚人。
这是一副典型的经世致用联语,它主张学以致用,主张识时务,与时俱
进。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与湖南人自强不息、坚忍不磨的奋斗精神相结合,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便使湖湘人物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产生出“天下舍我其谁”的高度自信。刘坤一题位于江西省城的湖南会馆联虽然是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但亦可见其希望为国建功的决心:
千里来游,问此间山色湖光,何如湘岳?
一行作吏,愿吾辈砺名砥节,无愧枌榆。
这副联语的上边是说,我们这些湖南游子,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请问
各位同乡,这里的山色湖光,比湖南的山水如何?言外之意是我们在这里不要忘了家乡;下边是说,我们一行到这里来做官,大家要努力工作,成就一番事业,坚守自己的节操,不要给家乡丢脸啊!朴实诚恳的话语里蕴含着经世致用的道理。
6、体现了邵阳文人诙谐幽默的特点
邵阳的楹联家喜欢运用楹联这一载体,注入幽默诙谐的细胞,嬉笑怒骂,情趣盎然。如清代邵东人谢陆平挽两代业师叶舒平父子联曰:
恭喜老先生,既带秀才来,又带秀才去;
可怜贫弟子,昔日书斋暖,今日书斋寒。
因为叶氏父子均为清代秀才,二日内竟相继去世,作者从这一特点构思,用喜悦之词而作挽联,俏皮的天性流露无疑。他还有一副题厕所联:
但愿你来我往;
切莫屎少屁多。
他利用厕所这个平台,用十分通俗幽默的语言发表了“在其位就要谋
其职”的道理,不要占着茅坑不拉屎,让人在如厕时也能有启迪。
以上六个方面,仅仅是我对邵阳楹联文化特色的一点肤浅认识,难免
以偏概全,只是抛砖引玉而已。
在古代,楹联被文人们视为雕虫小技,鲜有人将自己的楹联作品收入
到自己的诗文集子中,所以能流传下来的楹联是很少的一部分,这些楹联大多靠手抄口传,如不及时搜集整理,许多联语都会渐渐失传,所以对邵阳古代楹联的搜集整理是一项划时代的工作。早在 20 世纪九十年代,邵阳市楹联学会就开始部署对古代楹联的搜集整理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挖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又恰逢《邵阳文库》编辑出版的大好时机,《古代楹联集》得以纳入其中,幸哉!
二十多年来,作为邵阳市楹联学会的副会长、常务副会长、会长,我
把主要精力用在了邵阳楹联文化的研究上。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从一副对联,我发现了妈祖的祖先曾在邵阳当过刺史,这应该算是对邵阳乡土文化的一个重大发现;我还发现了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关于邵阳的联语记载;石达开围攻宝庆时,在邵阳留下了两副很有气势的对联;世传滕王阁一副名联的作者为刘坤一,我通过考证,以确凿的证据证明作者是另一邵阳人肖光南;咸丰皇帝挽邹汉勋的挽联,世人多有疑惑,我撰文对世人的疑惑予以一一辨析,对挽联予以确认。诸如此类的有意义的发现,我相信读者们会在这本书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线索。这也是本书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所在。有些联语很难断定是否为邵阳本地所独有,故原生态地保留了下来,以供后来学者们研究。如清代佚名题邵东旧时客栈联:
日之暮矣君何往;
鸡既鸣兮我不留。
这是一副有名的古客栈联,很可能是邵东旧客栈抄用的,但又不能确定,只好存疑。又如邵阳县霞塘云乡石塘湾村古庵堂联:
为善不昌必有余殃,孽尽则昌;
作恶不报还有余德,德尽则报。
这是一副流传很广的古联,但是不是最早出自邵阳县霞塘云乡石塘湾
村古庵堂,还很难说。塘田市古寺题壁联标明是清代宝庆府尹刘安所作:
登山起祥云,到此应带几份仙气;
进寺无俗障,坐定宜生一点禅心。
但此联与清代大联家李渔题庐山大汉阳峰颇为相似:
足下起祥云,到此者应带几分仙气;
眼前无俗障,坐定后宜生一点禅心。
是李渔的在前还是刘安的在前,要从他俩所处的年代等方面去考证才
能弄清楚。至于邵阳县阳乌岭上如张之洞、郑板桥等许多名人联语,其艺术水准与这些名人广泛流传的联语似乎有一定的距离,却也无法辨析,只好照录了。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有些对联因为作者的年代难以判断,分不了年代,所以古代卷中也可能混入了近代甚至当代的联语。有些联语的作者是 1911年前后的人,很准确地把联语分开也不容易,即使有的能够按年代分开,一个作者分到了两个时代也不好,故有的作者的作品干脆全部放在了古代卷或者全部放在现当代卷,如蔡锷,他是 1916 年去世的,1911 年以后只生活了 5 年,他 1911 年前后都有联语,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所以将蔡锷作品全部编在了古代卷;又如尹穆如(1873—1939),民初武冈县议会议员,曾任武冈县财政局局长,不赴。著有《柳溪诗文集》。因他在 1911 年前生活了 38 年,而在 1911 年以后只生活了 28 年,诸如这一类的作者,他的作品大多放在了古代卷,有些能确认是 1911 年以后创作的,则放在了现当代卷。
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邵阳市楹联学会的广大会员做了大量艰苦细致
的工作,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洞口的蒲朝庚先生,为了搜集资料,跑遍了洞口的山山水水,每一座古墓上的对联他都要去抄录,其精神令我十分感动。遗憾的是,他几年前就去世了,没能看到此书的出版。不过,现在这本书得以面世,足可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总之,编辑这样一部文献性的书,资料的来源很广,提供者学养的高低、治学的严谨程度各不相同,加之编者不可能一副一副去加以详实的考证,其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望读者在阅读、研究、引用时认真辨析之。
邹宗德于隆回二中寓所
二〇一五年十月
邹宗德系列作品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