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6.7【数学思考】教学视频 | 学习教材 | 同步练习题 | 人教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每天获取免费精品课程
微课视频辅导
课本再现
课后作业
先
思
考
再
看
答
案
答案:
1.(1)25 36 49 20 16 13 21 127 255
(2)66 190 (3)180° 360° 720° (4)16 (5)10 (6)22 10
2.3×3=9(种)
教学设计
数学思考
教材第100~104页。
1. 通过画图、列表等直观手段,使学生能进行推理、判断并从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而得出结论。
2. 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通过画图,使学生能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师: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数学的魅力就在于思考,经过思考探究,得出的结论再运用到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在体会到成功喜悦的时候,数学就展现了它独有的魅力!
1. 出示教材第100页第1题。
(1) 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每两点之间都能连一条线段。
(2) 质疑:6个点到底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呢?你有什么好方法找到答案吗?
学生:动手画一画,连一连。
(3)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启发谈话:动手画一画、连一连是个好方法,那么是直接画6个点、8个点去连、去数,还是从2个点、3个点开始寻找规律呢?
①课件出示操作要求。
要求:
•从2个点开始画,逐渐增加点数,找一找规律。
•边画边按要求填表。
•通过表中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把自己的发现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表格如下:
点数••—
增加条数
总条数1
②交流汇报。
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从2个点开始。(板书:2个点共连 1条)
生:3个点共连3条。
师:这3条线段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一条线段。前面有2个点,就增加2条,所以有3条)
〔板书: 3个点共连 1+2=3(条)〕
生:4个点共连6条。
师:这6条线段又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一条线段。前面有3个点,就增加3条,所以共有6条)
〔板书: 4个点共连 1+2+3=6(条)〕
师:观察算式,6条是从1开始的几个什么样的数相加的?
生:从1开始的3个连续自然数相加。(板书)
师:你们能快速说出5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吗?是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板书: 5个点共连 1+2+3+4=10(条)〕
(从1开始的4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师:6个、8个、12个、20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生:6个点共连 1+2+3+4+5=15(条)
(从1开始的5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8个点共连 1+2+3+4+5+6+7=28(条)
(从1开始的7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12个点共连 1+2+3+4+5+6+7+8+9+10+11=66(条)
(从1开始的1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20个点共连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190(条)
(从1开始的19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③总结规律。
师:如果有n个点,你能说出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吗?你会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规律。
教师小结:本题的规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n个点可连线段的总条数就等于从1开始的(n-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也就是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
用算式表示为1+2+3+4+5+…+(n-1)。
2. 出示教材第101页第2题。
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读题,理解题意。
师:①三个班一共有几个班长?分别用什么表示的?(6个班长,A、B、C、D、E、F表示三个班的6个班长)
②“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通过这句话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开班长会时,同一个班的两位班长不同时参加)
③题中还有哪句话能让你了解到一些信息?
生: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B、C三位班长不同班;
第二次到会的有B、D、E,说明B、D、E三位班长不同班;
第三次到会的有A、E、F,说明A、E、F三位班长不同班。
师:同学们把题目中所反映的信息都想清楚、弄明白了,我们就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师:这些信息条件都孤立地放在那里,不便于观察、思考。有没有什么方法能使复杂的条件一目了然呢?
生: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的方法。
(2)课件逐步出示表格内容。
教师边介绍边出示:竖栏表示次数,横栏表示6位班长,中间部分表示每位班长在哪次参加班长会的情况。
教师示范填写第一次的情况。用“1”表示到会,用“0”表示没到会,也可以用“”表示到会,用“✕”表示没到会。
学生填写第二次、第三次的情况。
(3)根据表格条件,先独立思考,分析推理,然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生1:从前两次到会的情况看,B去了两次,第一次和A、C,第二次和D、E,没有和F一起开会,所以B和F同班。同理,A去了两次,第一次和B、C,第三次和E、F,只有D两次都没到会,说明A和D同班。因为B和F同班,A和D同班,所以剩下的C和E同班。
生2:从第二次到会者是B、D、E的情况来看,排除了B、D与E同班;从第三次到会者是A、E、F的情况来看,排除了A、F 与E同班。所以C与E同班。从第一次到会者是A、B、C的情况来看,排除了B、C与A同班;从第三次到会者是A、E、F的情况来看,排除了E、F与 A 同班。所以D与A同班。
知道了C与E同班、D与A同班,所以剩下的B与F同班。
(5)小结:从已知条件可以看出,A、B、E各到会两次,因此A、B、E都可以作为“突破口”,从A或B(或E)入手推理。实际上,只要找到A、B分别与谁同班,剩下的两位就一定同班,不用再作推理。
3. 出示教材第101页第3题。
师: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
生:一般情况下,我们是用一种符号替换另一种符号,这样一个等式中出现的就只有一种符号,我们才能依据倍数关系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就叫做等量代换。
师:题目(1)中该怎样替换呢?
生:一个△等于三个□的和,所以△+□=24就可以变为□+□+□+□=24,即□=24÷4=6,那么△=6×3=18。
师:题目(2)中也能这样等量代换吗?该怎么办呢?
生:不能采用等量代换。但是因为两个等式都等于160,所以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等式仍然成立,即○=◎。
4. 出示教材第102页第4题。
师:什么是平角?平角与直线有什么区别?
生:180°的角就是平角;平角的形状像一条直线,但是它是由两条射线和一个顶点构成的,而直线上没有顶点。
师:你能看图回答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第4题图)
生1:每相邻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平角,即∠1和∠2,∠2和∠3,∠3和∠4,∠4和∠1,这样一共能组成4个平角。
生2:因为∠1和∠2、∠2和∠3都能组成平角,也就是说∠1=180°-∠2,∠3=180°-∠2,所以∠1=∠3。
【设计意图: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的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第8课、生活与百分数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第9课、圆柱的认识第10课、圆柱的表面积第11课、圆柱的体积第12课、圆锥的认识第13课、圆锥的体积第四单元、比例第14课、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15课、解比例第16课、正比例第17课、反比例第18课、比例尺第19课、比例尺的应用第20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第21课、用比例解决问题第22课、自行车里的数学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第23课、鸽巢问题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第24课、数的认识第25课、数的运算第26课、式与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