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是不是都有点受迫害妄想?

Dieguez,S 酷炫脑 2019-04-10

作者 | Sebastian Dieguez

翻译 | 严佳静

审校 | 酷炫脑

编辑 | Mandy


《审判》,卡夫卡 | flickr


“准是有人诬陷了约瑟夫 K,因为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他无缘无故地被捕了。”小说《审判》是卡夫卡在 1914 年至 1915 年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这本小说于 1925 年发布,卡夫卡并没有完成这本小说,他的好友马克思·布洛德违背了他死前的遗愿——烧掉这份手稿。而是选择在卡夫卡死后将小说整理出版,使的这本巨作流传至今。那么约瑟夫 K 的罪名是什么呢?我们无从得知。卡夫卡的日记中指出 K “有罪”但并没有给出详细的罪名,这本小说也没有交代 K 的罪名。对于银行经理 K 来说,罪名本身并不重要,他真正关心的问题是“是谁指控了我?哪个机关负责处理这件案件?”他询问了一名警员,但没有得到任何答案。从一开始,约瑟夫 K 就陷入了不确定和怀疑的痛苦中,而且这种痛苦一直伴随着他。在等待审判的过程中,他被剥夺了自由,他试图为自己辩护,他试图搞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当时的时间。随着深入了解 K 的不幸遭遇,我们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即这个险恶的世界不过是他的内心妄想症的外在投射:毫无根据地指控其他人故意对我们不好。无论如何,这只是这本奇妙的小说的一种解读方法(还有其他无数种解读)。除了心理学角度的解读以外,还有存在主义角度的解读(即 K 的存在就是有罪);神学角度的解读(这是正在审判的人的原罪);政治角度的解读(卡夫卡预示着极权主义政权的武断性)。这种叙述方式,是多么的含糊不清、模糊、抽象和奇异,你可以用任何角度来解读。心理学家,比如我,自然会用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这本小说,主人公 K 就是个非常吸引人的例子,他也许患有妄想症。我们已经知道这种情况十分常见,我们也知道一点点关于这种病症的起源,不过我们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给出更清晰的解释和更好的治疗方法。


卡夫卡式的精神世界


电影 Le procès 海报 | 网络


《审判》,就像卡夫卡的其他作品一样,都揭示了无耻的官僚体系充满着悖论和瓶颈,它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无法忍受,而这种特质并不是体系本身固有的。在卡夫卡书中,这些“卡夫卡式”属性存在于他的主人公们的大脑中。是人类的大脑把一种情况变得“卡夫卡式”。比如说,在缺少明确的信息和指导下,K 就是那个在审判过程中采取最多行动的人。实际上,他是所有发生的事的源头,即使他看起来并不知情。值得注意的是,当他找到正确的审讯室时,他给出的理由是:“法与罪是互相吸引的;既然如此,审讯室就应该位于 K 偶然选中的这道楼梯的上面。”于是自然的,他找到了审讯室。《审判》所描述的世界——无尽的走廊,令人眩晕的楼梯,不合逻辑的转折,以及令人窒息的房间都可以被视为一个妄想症患者的内心世界的折射。而且 K 的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的妄想狂的行为:他对别人的轻轻一瞥、笑声、窃窃私语和闲聊都极度敏感。他怀疑所有开他玩笑的人,他觉得那些人在谈论他时在用一些“神秘的信号”。他不断的感觉到自己被威胁。接着,他整个人生以及他整个世界都被卷入了这场审判中,使他变得绝望。


妄想狂的连续统一性


《审判》这本书出奇得使人着迷。就像 K 一样,读者也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为什么被指责?那个神秘迫害者到底是谁?还有,最后的结局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会陷入这个角色的逻辑呢?如果我们发现我们和 K 有一样的疑问,那就意味着他的大脑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我们直觉上能够理解他的偏执狂妄想是如何运作的。偏执狂妄想症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严重精神病状态的标志。但在今天,它被视为一个连续统一体。例如,有些人有点怀疑其他人不同意他们;而另一些人会觉得他们被秘密地观察着;还有一些人他们认为他们感受到了一些坏人威胁的逼近。在这个症状的最后阶段,他们确信自己正在对抗强大而邪恶的力量(这种情况被称为被害妄想症,这个术语是由法国精神病学家 Henri Legrand du Saulle 于1871年提出)。有时候这些妄想者还会产生幻觉。


在一般人群中,大约有 10% 到 15% 的人会有偏执妄想的想法,并且高达 3% 的偏执妄想者的妄想严重程度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得一比。有趣的是,研究表明,在某种场合感到偏执妄想的人,在其他场合常常也会有类似的妄想:如果你觉得有外星人想要绑架你,那么你也会感觉你的同事看你的眼神很奇怪,或者你会觉得食堂里那个笑声是在嘲笑你。偏执妄想的想法一起创造出了一个只是围绕你的世界,换句话说——约瑟夫 K 的世界。


什么情况下你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妄想呢?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和期望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和一个人交往之前,我们最好搞清楚一个人到底是敌是友,当我们不确定的时候,假设一个人是敌人可以帮助我们免遭背叛。但问题在于,这种人类认知中至关重要的警觉性如果过于频繁地出现,就很容易让思维变得混乱。对于偏执妄想的人来说,它会使这些人的人际关系变得混乱。因为我们没有人有读心术,所以需要从别人的言语和行为中猜测他人的想法。而偏执妄想的人就总是会充满怀疑地解读别人说话和行为的蛛丝马迹。


大脑的超级威胁探测器


双胞胎的研究表明,遗传特征童年创伤(如虐待或任何形式的排挤)对偏执妄想症的影响大致相同。其他研究表明,妄想和大脑部分负责读取社交信号部位异常的活动有关,尤其是大脑的杏仁核。这个大脑区域负责探测潜在的威胁和不同刺激的强度,相比于普通人,偏执妄想者的这个区域特别活跃。另一个约瑟夫 K 所表现的常见的偏执妄想的特质是,他很难摆脱被害妄想的想法。这一思维特征表明偏执妄想者曾经经历了精神上的变化,使得他们总是过快地得出结论,然后难以摆脱受迫害的想法。这就是所谓的“认知僵化”:他们所有的推理能力都投入到了支持他们偏执的信仰上去了。当他们被详细询问时,三分之二的偏执妄想症患者都无法给出任何客观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有人要迫害他们,除了因为纯粹的恶意。


牛津大学神经学家 Daniel Freeman 做了大量研究尝试来弄清各种可能影响会偏执妄想症的因素。他与计算机科学家合作,一起创造了虚拟现实 (Visual-Reality) 的环境,提供了可以对实验参数完全控制的优势。例如,在一项实验中,VR 环境被打造成了地下火车车厢,虚拟人物窃窃私语发出笑声,并在虚拟场景中对被试者的注视给出了反应。研究人员将这些虚拟人物设置成中性的表现,以此来观察被试者对这些被侦探,或者被嘲笑的反应,从而判断他们是否有偏执妄想。


我们都有偏执妄想吗?


研究者发现在参与实验的普通人中,超过 40% 的人曾经至少有过一个类似偏执妄想的想法。这进一步证实,即使妄想并不常见,很多人还是偶尔会冒出一些偏执妄想。感到焦虑的人尤其容易产生偏执妄想。因为这类人对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十分敏感,有着认知僵化或者曾经经历过一些压力事件(如被虐待或被霸凌)。研究者们希望未来可以了解更多有关遗传、神经生物、认知、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偏执妄想的影响。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are-we-all-a-little-paranoid/




原文链接:

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are-we-all-a-little-paranoi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往期文章:




想看更多文章,还可以在公众号“酷炫脑” 搜索关键词:
记忆、抑郁、强迫症、上瘾、睡眠、衰老、意识、专注力、发育、冥想、精神病、迷幻药、智商、情商、抗压、心理弹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