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机构整合削弱了反垄断执法力量……
眼瞅着,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和商务部三部委反垄断执法局合并已经过去一年了,地方各省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人员编制调整也逐渐进入尾声。反垄断执法力量究竟是加强了,还是削弱了?这是许多人很好奇的问题。
因为,反垄断执法周期相对比较长,个案执法流程透明度有限,反垄断执法机构组织透明度欠缺,所以外界很难对此做出直观判断。相比之下,反垄断执法编制可以作为量化指标,通过对比初步判断机构整合后,国务院层面反垄断执法力量的变化,以及各省对反垄断执法工作的重视程度。
首先,在国务院层面可以做下对比。
综合以往的新闻报道,三大反垄断执法机构整合前,
商务部反垄断局执法人员总量在40人左右,按行业划分了3个经营者集中审查处、1执法监督处、1个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1个竞争政策处、1个综合办公室,共7个处室,局长吴振国,副局长徐乐夫(机构整合前已转任他职的副局长有郑文、韩春霖,已退休局长尚明现任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竞争政策与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
国家发改委反垄断执法人员分别大约有15人左右,按行业划分了执法一处、执法二处,各4个编制,另设一个处负责查处滥用行政权利限制竞争和公平竞争审查,一个竞争政策处;局长为张汉东,分管领导为李青副局长、卢延纯巡视员,其他副局级领导有副局长张光远、副局长庞锦(机构整合前已转任他职的前局长许昆林现任上海市副市长分管市市场监督局,已退休局长李镭);
工商总局反垄断执法人员分别大约有15人左右,按行业划分了执法一处、执法二处,各4个编制,一个竞争政策处;局长为杨红灿,分管领导为陆万里副局长,其他副局级领导有副局长刘烨等(机构整合前已转任他职的前局长任爱荣现任山东省副省长分管省市场监督局,已退休局长宁鲁望);
机构整合后,根据媒体报道,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现有52人任职,实际编制应为41人,与原商务部反垄断局人数相当。这两个数据比机构整合前国务院三大反垄断执法机构合计执法人员数量减少了近20人,减少约30个编制。所以,单单从人数上看,说这次机构整合相当于“剪掉”了工商和发改委反垄断执法局,也不为过。
相比之下,德国联邦卡特尔局2017年年报http://t.cn/E4A5Bvj显示该局在波恩有350个员工,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编制的8倍以上。
从目前人数和以往反垄断日常工作分工看,现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应包括常设的处室可能有(仅供参考):
综合处
竞争政策与国际合作处
执法一处(调查垄断协议)
执法二处(调查滥用行为)
执法三处(调查滥用行政权利限制竞争)
审查一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以第一产业为主,具体行业划分未正式公开)
审查二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以第二产业为主,具体行业划分未正式公开)
审查三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以第三产业为主,具体行业划分未正式公开)
监察执法处(查处未依法申报的经营者集中,或违反经营者集中附加条件的行为)
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反垄断执法协调处)
按照上述内设机构推算,每个处室工作人员约为4到5人,此外可能还有少量实习生、临时借调人员若干,辅助工作。
因为个案调查依法需要至少两名执法人员,因此如果假设每个省局每年有1个以上未结的垄断协议案件、1个以上未结的滥用支配地位案、1个以上未结的滥用行政权利限制竞争案件,需要国家局审查授权,或者督办指导的话,那么每个执法处的工作人员都可能每年面临超过15个案件。在这样的工作负荷下,国家局独立办理全国范围的重大反垄断案件的可能性已经显得非常渺茫,严重力不从心了。
综上,至少在国家局层面,反垄断执法人员的配备是严重不足的。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因为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反垄断局编制大量减少,根据前述内部处室分工预估35人,现有人员主体为原商务部反垄断局人员,所以导致大量拥有相对丰富的一线执法经验的原发改委、工商总局反垄断执法人员没有能够继续留在反垄断执法岗位。
据笔者了解,机构合并前后
国家发改委原价监与反垄断局局长张汉东已退休,后被聘为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顾问成员,未担任组长或副组长工作;
国家发改委原价监与反垄断局分管反垄断执法的副局长李青已于2019年初退休,
国家发改委原价监与反垄断局原巡视员卢延纯已在2017年升任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主任;
国家发改委原价监与反垄断局综合处处长陈达,在机构整合前已转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贸司副司长;
国家发改委原价监与反垄断局反垄断一处处长徐新宇,已转任赣州市副市长(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4593385020070749&wfr=spider&for=pc);
国家发改委原价监与反垄断局执法一处副处长吴东美也已调离反垄断执法岗位;
国家发改委原价监与反垄断局曾主要负责调查滥用行政权利限制竞争和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的王火旺处长、李常青处长也转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曾一度被安排负责公平竞争审查工作,但也没有执法权,而且不久之后又被调入其他司局;直接调查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的职权留在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
原工商总局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局副处长宋玥、殷杰转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其他司局;曾参与不少重大案件调查的史楠也调入其他司局。
原商务部反垄断局处长叶军,在机构整合前已转任商务部条法司副巡视员。
在各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整合方面,地方工商与物价局价格监督执法系统的整合以总体上以工商为主导,部分省份仍在继续整合当中。但目前没有关于地方反垄断执法机构编制显著增加的消息。
据笔者了解,已知
某北方省级市场监督管理局反垄断执法局有执法编制6人,含原工商系统执法人员4人,物价执法系统2人;
某东部发达省级市场监督管理局反垄断执法局有执法编制17人,含原工商系统执法人员4人,物价执法系统13人;
某西南省级市场监督管理局反垄断执法局有执法编制10人,含原工商系统执法人员>10人,物价执法系统0人。
以上信息,还有待官方正式公布信息确认,但可以确定的是,各省有关部门对反垄断执法的重视程度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客观上已经反映在过去十年各地反垄断执法工作中了,例如在办案数量上。
反垄断执法与市场供需发展,保障各行业价格竞争、优胜劣汰直接相关,更影响着百姓民生和各地营商环境。实现反垄断执法常态化,是反映一省、一国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而要首先反垄断执法常态化,保障必要的执法编制,提高执法透明度,引入广泛的社会监督,是基本的先决条件。在这些方面,削减编制、或维持最低限度的编制、或加剧执法人员老龄化、调离部分有反垄断执法经验的一线执法人员,都客观上会起到削弱反垄断执法力量的效果。
如何扭转反垄断机构整合导致变相削弱反垄断执法力量的局面,是社会各界,包括外国投资者、外国商会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扭曲的竞争会形成新的市场进入的壁垒、阻碍优胜劣汰和市场拓展,导致价格信号失灵,诱发更多底线竞争,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积聚,不利于中国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升级,并威胁就业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这样的问题客观上已经在国内互联网行业、建材行业等领域有所体现了。
--
延伸阅读:
《国务院机构改革︱反垄断执法能否更透明》,2018年03月20日载澎湃新闻网
《刘旭:反垄断执法机构整合 下一步人、事如何安排》,2018年03月13日载财新网,同一题材的采访另参见《反垄断执法有望“三合一”》,2018年03月13日载南方都市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