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吐槽】“哦你太敏感了吧!我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 日常生活中的微冒犯(上)

Pei Artlog 2021-12-03




因为之前发的“疫情之下的ZZ歧视”的文章被和谐了八百次,可我又对种族议题充满执念,特别是亚洲人/亚裔身份在全球语境下与种族问题的割裂和其低可见度以及与性别、阶级等的交织问题,所以这次尝试以一个不那么触及公众号敏感点的方式(希望如此)来简单谈一下针对亚洲人/亚裔的种族微冒犯(racial microaggression)。文中出现的大部分例子都是来自于我本人和我交流过的亚洲人的真实体验,部分来自网络或者文献。



英文里常出现的三连是我每次听到就白眼翻上天的:

"Hey, no offense..." 

"I'm just saying, just chill..."

"Don't take it so seriously!"


中文里的如:

“有句话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我不是针对你哦,但是。。。” 

“别往心里去啊!”


这些话大家听着听不陌生吧?为什么我会反感这些看似人畜无害的话,其实是它们紧随其后的内容往往令人感到不适。大家常说的那句“我有感觉被冒犯到诶...”中的“冒犯”到底是怎样的冒犯?而我们为什么会感到被冒犯?而当你认真说了这句话后,为什么说话的人又不以为然,一句“哦你太敏感了吧,我只是开个玩笑而已!”甩在你脸上,噎得你无话可说,可又有些生气?其实这一切都来自于微冒犯,它们潜藏在日常生活中,乍看之下并无恶意,可是细品之后,就是一股浓烈的歧视意味。

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遭遇过微冒犯(之后有投票!),不仅是来自生活中的个人真实经历,还是影视、媒体中以多元化之名而进行的文化挪用,或是在万物皆可商品化的今天,商家为了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讨好式的或刻意迎合式的将亚洲人身份、文化习俗和价值观等符号化甚至高度刻板印化(hyper-stereotyped),实则确是以其傲慢和偏见的姿态,忽略一个族群的内部差异,以偏概全地呈现其单一、刻板的面貌。在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不一定所有展现具有亚洲代表性的文化或价值观等社会产物的行为都是以微冒犯出发而需要加以批判的,因为微冒犯本身所具有的“非蓄意”性,使得“特色”稍微走偏就会进入刻板的这一困境,导致行为发出以后,很难界定其根本意图,这个下面也会稍微讲到一些。






   ——“亚洲人数学都无敌厉害!”   ——“亚洲人学习很用功,学习成绩也超好!”   ——“你说英语根本没有一点口音,你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吗?那你其实来自哪里呢?”   ——“(你们)亚洲人都长得一样诶!但你长点一点也不像亚洲人!”
…………

这些听起来并不陌生吧,如果你曾经与人有过上述或者其他对话,那你恭喜你成功地被微冒犯了!然而作为当事人的你,只是觉得这些话听起来怪怪的,可是又说不出来哪里有问题;感觉自己不知不觉中被“歧视”了,可是对方也没有很恶意的行为和态度啊,ta也没有叫我“Chink ”(中国佬,针对中国人的歧视性言语)、“Ching Chong!” 或者对我做“slanted eyes ”(眯缝眼,针对亚洲人相貌的歧视)的动作啊,至少比起“xx不允许入内”之类的区别对待这样明目张胆的歧视,这个也不算什么吧?



上:韩国线上女主播Giannie Lee在德国直播时遭遇路人的“眯眼缝”嘲讽和骚扰|下:视频











01

所以到底什么是微冒犯 (microaggression)?






随着1964年的民权法案和其后(黑人)反种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及在多方面的去殖民化过程中,我们似乎曾看到过一丝光芒,妄想如法案中所倡导的那样 — 一个理想社会即将实现,人们不会因为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再歧视彼此,这一切被牢牢地封印在了法典里。然而人们又深知(问黑格尔),人的存在和其主体性是无法与一个区别于自我的“他者”分开的,在一定程度上主体的自我意识是建立在“他者”意识上的,而我们又受制于自我/他者之间总是存在着冲突和矛盾的永恒悖论,所以差异和区别本身是无法消除的,而当把这两者放在诸多社会因素中时,就极有可能产生一种针对他人的差异和区别而做出的一种行为——歧视(discrimination)。


正如上面所说,法律的保障并不等同于歧视的消失,而在一个极端两极化的大势中,它被治标不治本的“政治正确”转化成了一种全新的、不容易觉察的形式,利用其微妙的、间接的、甚至是伪装过的“阴阳怪气”,使接受者心理上承受一种看似无伤大雅的、甚至可以被忽略的、实则是暗含着针对种族的冒犯,而这样的冒犯就被称作为种族微冒犯/微歧视。


有别于广义的种族歧视,种族微冒犯主要是以一种不“明目张胆”、间接、并且多数出于施行者无意识而做出的言语上、行为上以及环境上的冒犯行为和轻蔑、侮辱态度。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微攻击(Microassault)、微侮辱(Microinsult)和微否定(Microinvalidation)【1】,前者主要是指较明确的贬低,利用言语(verbal)、非言语(non-verbal)或环境 (environmental)的方式有意识地对他人进行攻击;而后两种则是更为隐蔽、无意识、非故意的攻击方式,正因为是出于无意识做出的行为,所以施行者本身很难发现冒犯到他人,而被冒犯的人却更容易觉察,正如前面所说的“听起来怪怪的”。后两种更多的是在心理层面上导致对他人的冒犯,比如评价“你(长得)不像其他的亚洲人,你更…”或者“你能得到这份工作是因为你是少数族裔吗?(暗示吃种族红利)”;或者在交流中否定、忽略他人的感受或者情绪,比如“这怎么会是歧视呢,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你为什么反应这么激烈?你怎么这么小气?”或者对有色人种说:“我不看重人的肤色,我觉得大家都是人嘛!”(看似是统一标准,实则忽视了有色人种的文化和种族认同)。


他们会把所谓不经意间暴露的歧视和冒犯合理化成一种无意识的观点输出和“言论自由”,并且把所有错都转嫁到被冒犯的人身上,把被冒犯者的反对意见异化成一种“反应过度(overreact)”和“敏感过度(oversensitive)”。此时,你们细品,是不是有“受害者有罪”(Victim-Blaming)那味儿了?


“那个亚洲女孩”, Nameless, Ashley xu



正因为大多数微冒犯行为都是出于无意识的,行为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其实在践行一种歧视行为,所以这样的行为也很难辨识,从而得到解决。首先,被冒犯对象也许会觉得自己错误解读了对方的问题或者观点,从而告诉自己“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也许ta只是不了解而已”。其次,大多数这样无意识的微冒犯都来自于身边的朋友,邻居或者是同事,为了使得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因为这样一点“小事”而破裂或者不引起“不必要”的争端,被冒犯者倾向于内化精神层面受到的伤害,甚至因为对方的身份而选择合理化这样带有攻击性的言语和行为。


可是过后你仔细想想,你是真的觉得无所谓吗?这些真的是所谓的“小事“吗?在那些“不必要”的背后你有过不甘或者是“如果我当时指出来就好了”这样的后悔情绪吗?只因为你们是朋友,而选择无视ta对你冒犯的行为,之后你是不是更加难过了,因为不确定给你带来的苦恼使你在这段关系中进退维谷,你真的释然了吗?


所以这些无意识的微冒犯带来的痛苦和负面作用,有时候甚至比正面的歧视性行为更加让人无助。


“This contemporary form of racism is many times over more problematic, damaging, and injurious to persons of color than overt racist acts” 【2】









02

当我们在讨论微冒犯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前面举了很多例子,如果按照玩笑的方式去理解它们,你可能并不会觉得受到冒犯或者感觉到被歧视。但是问题就在于,在那些以你自己为主语的玩笑中,好笑和不好笑也应该由你来界定所以当觉得不舒服或者听起来怪怪的时候,不用纠结是否自己过度敏感或者玻璃心,因为那些看起来不合时宜的“玩笑”本质上就是冒犯和歧视。而我们之所以要在这里讨论微冒犯,目的就是让这些带有歧视和攻击意味的“玩笑”消失。


那么这些看似有些问题的例子,到底冒犯了他人的什么呢?


日常1: 


“作为亚洲人,你们不应该觉得被歧视啊,因为主流社会都认为你们是模范少数族裔(model minority),所谓「Asians are the new whites」,亚洲人其实相当于就是白人啊,你们比其他少数族裔厉害多了!”


这就是典型的用白人叙事视角来告诉你一个他们想让你深刻相信的道理:除开白人之外的所有族裔都是次等的,可是你们不是,因为你们比其他少数族裔更厉害。这里的“不是”是一种否定的肯定,其深层含义是把白人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而亚洲人之所以受到“褒奖”只是因为你们无限接近于他们罢了,可你们永远也不能是他们,因为你们永远都只是属于“其他”次等的这个范畴。同时,这样的“嘉奖”是必须以牺牲掉你自己的种族身份认同为代价的,为了得到这种无限与他们接近的可能,你只能“不是”你自己。


日常2:

——“亚洲人数学都很好!”

——“你们亚洲人学习都很棒啊!”


乍看之下,我们似乎会觉得,这是一种正面的夸奖啊,只要是积极的那么就一定不是歧视吗?所以有考虑过数学不好或者成绩不好的亚洲人的感受吗(比如我)?偏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度和看法,并不区分好与坏,因为这样一个忽略群体内部差异而对其进行统一概括的行为,在他们看来,纯属客观,“这难道不是事实吗?我见过的所有亚洲人都是这样!”。所以,当“所有”亚洲人都是如此时,那些不满足这样条件的亚洲人就要为了自己的身份得到认同而努力去满足大众对他们的社会期许,久而久之,这种操演就会变成一种社会规训“如果我数学或者成绩不好,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不是亚洲人了呢?”或者“为什么别的亚洲人都那么厉害?我是不是不如他们?”


日常3:

“亚洲女人都百依百顺,她们一定会是好的老婆,能够满足我的一切需求!”


种族问题从来都不是以单一形式出现的,性别和种族问题的交织一直以来都是女性主义和后殖民学者密切关注的方面。“他者”(Other)的形成与性别和文化的差异性息息相关。对于多数西方(West)殖民者来说,东方(Orient)和女人(women)是等同的,都是为了满足男人的欲望客体(object of desire),这两者始终从属于殖民者(男人)。虽然一百多年过去,亚洲脱离了殖民统治,可是亚洲女人在西方语境下仍然是满足西方白人(性)幻想的载体。东方在一种殖民视角的框架中被浪漫化、神秘化,而与此同时,作为“第二性”的女人,在其存在本质上就被男人归属成为“客体”的荒谬前提下,也难逃一劫,自然成为了西方眼中顺从的、温顺的、安静的、甚至任人操控的形象的再现。对亚洲女性的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偏见,实际上暴露了白人在追寻一种所谓“异国情调”时的虚伪,一种被文化多元所掩盖的Asian fetishism(真的翻译不出来QAQ)。而反过来,对亚洲女性的这种狂热迷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源于对亚洲“模范族裔”的普遍迷思(model minority myth),正如前面所说,这样的迷思透露出的本质是权力的掌控者–白人对其他少数族裔的主宰,以便他们“强化白人自由主义秩序,它声称维护多样性,却歧视黑人,使得白人有权决定「好人」,可以给予基本的尊严和平等权利”。【3】


日常4:

“种族问题从来都只是黑人和白人的问题,关你们亚洲人什么事?


其实和上面提到过的类似,被冒犯对象的感官和情绪都被冒犯者忽略。在西方话语之下,他们似乎早已习惯将种族为二分化,即种族问题中“只”存在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矛盾,言下之意就是说同样作为少数族裔的亚洲人并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可在现实中,亚洲人又似乎没有被白人社会完全接纳,始终被“他者”的视角注视着。这里说的接纳是指没有得到一种在西方社会中的亚洲人身份的自洽,也就是说,在多种族社会中,融入(integration)的前提并不是抹除自己的种族/文化身份,否则我们所倡导的融入就会变成同化。而亚洲人多数时候都处于这样的困境之中,他们既不会被接受,也不会被消除,只能夹杂在种族的真空之中,带着白人的面具,永远地隐形。



03

如何避免微冒犯?



虽然这会是个永恒的难题,可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视而不见。当歧视无法完全被消除的时候,作为说话者,我们或许只能选择开口之前多加思索,尽量换位思考,你我都不愿意被标签或者一两句偏见所束缚吧,或者当你已经冒犯了对方之后,并且对方已经明确表示这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时,请你收起你的不屑和玻璃心假说,真诚地说句“对不起”。





文章:阿沛

校对:阿崔


注脚:

1. 这三种译法是我根据自己理解的含义大致翻译的,没有任何权威性,还希望大家多多提出其他建议。详情见书:Zhou, Min (2016): Contemporary Asian America. A Multidisciplinary Reader, edited by Min Zhou and Anthoy C. Ocampo, New York, p. 465

2. Sue, D. W.(2003): Overcoming Our Racism. The Journey to Liberation. San Francisco, p. 48.

3. Audrea, Lim: 迷恋亚洲女性,极右翼白人至上者的黄热病,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180109/alt-right-asian-fetish/zh-hant/, 2018.1.9.







往期推荐:


【电影】万念俱灰之下的2020

【浅谈】概念艺术中的女性主义

【电影】李一凡《杀马特我爱你》“审美自由是一切自由的起点”

【茶话会】"性别盒饭"的背后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