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蹭蹭蹭更进一步
作者 | 李欢乐
编辑 | 太喜
自我否定如今是再常见不过的事儿了,我们特别擅长抬高别人,贬低自己。即便有时候的谦虚纯属客气。
但如果你对人类的自信、自尊感甚至自恋稍加研究的话会发现,适当的骄傲会使人进步。只是在中国,骄傲比对自己的不满要难多了。
我的朋友静静,当她想一个人静静的时候,就会陷入一种自然而然的自我批评之中。在她看来,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分明是理所应当的,至于不好的地方,那自然要痛定思痛,大加鞭挞。
她尤其善于在心里默默将自己跟他人全方位对比,“在为人处世方面,我比他好,在业务能力上,我好像比他差点。”似乎她必须要不断对比,才能踏实,所以一直沉迷于自我批评中,不可自拔。
事实上,这些都是我们常常做出的与现实不符的归因。如果你摆正态度,好好观察,会发现这种思维很魔幻。极度自我批评和极度自恋,都是我们对于自己和世界的不恰当的幻想。
盲目对比。如同上边讲的静静的例子,自己的“好”似乎只有在跟他人比较中胜出了,才是真正的好。但其实,我们的自尊感分成内在自尊和外在自尊,前者侧重于内在体验,后者更涉及到社会比较。如果只有外在自尊,这个“自我”显然是不稳定的。
片面想法。比较常见的比如说“我学习成绩不好,我完了”,“这件事情我没做好/没别人做得好,我一无是处”。这就像是观察一大张白纸上的一个黑点,我们越是长久地盯着黑点,就会发现黑点越来越大,自动忽略掉黑点之外的部分。这不是自我审视或者内省,说是自我苛责比较恰当。
不合理幻想。大多数人并不相信王子公主的童话,但不代表我们未曾尝试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唉,我要是什么都能做得很好就好了”,“应该哪方面都比别人强才说明自己好吧”。
不合理幻想带给我们两条路径:一条是,你要拼命努力,朝“完美”飞奔而去;另一条是,沉溺在幻想的完美之中,反而无法接受不完美的现实,让自己变得消沉和抑郁。
东野圭吾的《白夜行》,除了觉得每个人的成长都要走过幽暗和罪恶的低谷以外,最感叹的莫过于家庭的缺位会给人带来多大的影响。
所谓追求自己的生活,其实是希望得到认可、得到爱。暗夜中行走的人,寻找当年未曾得到的家庭安全基地。
家庭给我们最初的一种关于世界的“镜映”:这世界是安全的吗?我是好的吗?我值得被爱吗?
孙艺珍版《白夜行》剧照
如果这些得到肯定,你会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自尊,会知道,自己并不完全是由那些外在的东西决定的。你就是你自己,这已经足够好了。
如果父母呈现出自尊、自信,并且对孩子本身、以及其能力给予信任、鼓励,那么对你来说,这是你生命中出现的第一个模仿对象,你会学着建立自信。
可惜的是,除了缺位、失败的模仿和镜映以外,大多数时候家庭教育方式是控制、威胁和否定的:“你必须按我说的做,否则……”、“你就该按我说的这条路走”,“照镜子看看你自己,干啥啥不行。”
在这样的话语熏陶之下,我们会遇见无数过分谦虚、小心翼翼的小孩。他们长大后容易成为卑躬屈膝、善于讨好别人的人。
其实不用那些控制和否定型家长让我们照镜子看看自己,人类“照镜子”的历史可谓悠久。
希腊神话里的少年纳索西斯(他的名字Narcissus后来在英文中成为“自恋”的意思),少年无意间透过湖面看到自己惊为天人的美貌,为此深深倾倒,顾影自怜,日渐消逝,最终变成一朵水仙花。这或许是最早的自恋例子。
纳索西斯久久凝视水中自己的倒影,为之销得人亦瘦,终化为水仙花
想必大多数人并不会疯狂到沉迷于自己的美貌,我们现在所缺的恰恰是那么一点点自恋,足以让我们保护自尊就可以了。
不否认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但需要分清自己与镜子里的那个人。
在纳索西斯的故事里,所谓主体自然就是少年自己,而客体,是他看到的那个美貌的自己。这样的主客体关系是不恰当的自恋,还有另一种客体关系不是理想化自己,而是理想化他人。
比如在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当中,“缺席但永远在场”的作家,在女主角心目当中就是被理想化的客体,简而言之,如果没有这个人,她的存在就完全没有意义。
这其实是对他人与自己的双重不真实想象。
试想在我们狂热的谦虚背后,其实质是不是就是在主客体关系中,贬低自己,将他人理想化。
所以,是该好好照照镜子了,你真该为自己感到骄傲。
弗洛伊德认为人最重要的是要拥有爱与工作的能力。客体关系理论的建立者科胡特在其基础上说:要有为自己拥有爱与工作的能力而感到快乐和自豪的能力。这种能力即是“成熟的自恋”。
成熟、健康的“自恋”、自我认同,而不是自我中心,或者极端的自恋型人格,这种能力是可以被重新训练的。我们在自己身上、家庭教育方式、早期理想客体当中没有得到过的自尊、自信和自恋,在成年期之后,其实都拥有一个叫做“自己对自己再教养”的机会。
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大人,在小的时候都被保护得很好、被真诚而温柔地爱过。他们学会了爱自己,学会了“健康地自恋”,知道即便自己不是最优秀的,但在人群中,“我”的存在依然是独一无二的,是好的。
可惜,世界不是童话,而是黑色童话。
我们无法选择什么样的家庭和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可以操作的唯有自己。慢慢建立一个不需要比较和评判的,自己的价值体系。
虽然开始为自己骄傲、开始喜欢自己,并不是容易的事,但至少下次被夸奖“你这件衣服真好看”或者“你这件事做得真好”的时候,可以试着笑眯眯地回应一句:我也很喜欢!
积极的体验一次次积累,滚雪球一般,把我们带向一条理性而又骄傲的路上,正所谓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有时候我们得带着一点点挑剔和警惕,有对强权说不的勇气。这强权既是成长过程中,站在对立面的曾经的自己,曾经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时也是所谓体制、社会关系。
就比如在男权社会中,有人研究“身体自尊”,在这个议题上,性别差异是显著的。女性的身体焦虑被放大,女性的身体被要求和苛责,其身体自尊程度更低,而这会给整体自尊带来影响。
即便在社会化的前期一路顺利,你有家庭的安全基地,你的稳定自尊帮你隔离了魔幻思维,社会关系的主客体性也很清晰,但是有时候如性别这般小小的偏见,就会成为前行和成长的拦路虎,因为它无孔不入。
所以,停止自我厌恶吧,你还得骄傲地迎接各种挑战呢!
最后分享卓别林的一首诗,生活里的他并不像银幕上那般喜剧化、乐观、健谈,而是独自经过了幽暗的岁月以及反复的自我较劲、抗争,写下了:《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
[1]董劭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自恋心理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23(02)
[2]李海东.工业组织心理学中自恋人格研究述评[J].集美大学学报,2013,16(01)
[3]尤双从,马乃欣.我国身体自尊问题的研究综述[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03)
[4]郑涌,黄藜.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J].心理科学,2005(05)
[5]金燕飞,熊丽娜,高飞,金昌德.中文版自我厌恶感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护理学杂志,2016,31
[6]黄凯杰,李丹,赵倩.自尊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4,29(08)
点击图片,可查看以往的文章:
◆ ◆ ◆ ◆
年底彩蛋:扫码抽取你的2018上上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