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年,那些娱乐活动

大雁 雁引愁心去 2022-10-23

那些年,那些娱乐活动


那些年,玩具稀少、简陋、粗糙,尤其是在乡村。但比起现在的同龄人,当年的孩子们乐得更洒脱、更自在。

抓石子

叫“石子”也不一定是石头做的,一般把瓦片、砖头砸成比拇指肚大一点的小块,再把它们打磨成圆形;秋冬后常用野杏核、野桃核直接替代。野桃仁和野杏仁发苦,村里人可以用它们做出好吃的杏茶饭。野杏的果肉酸甜,比家杏含的纤维多,但口感粗涩。野桃的果肉很薄,不但不可食用,还和家桃一样覆盖着一层绒毛,触碰后奇痒难耐。做“石子”的过程竟然摸索出一些野果的特性。

踢毽子

毽子不是今天的鸡毛毽,而是用旧布头或裁缝铺里的边角料裁成六块,做成立方体的模样,装上秕谷、荞麦皮、麸皮、小米等粮食的边角料。人们习惯叫这样的毽子为“兜兜”。踢得时候,“兜兜”触碰在脚的感觉柔软、熨帖、温暖,还簌簌发响比赛形式有单人踢、双人踢、多人踢,比赛规则差不多和今天一样。

扔沙包

参加者分甲方、乙方,一般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进攻者和防守者。进攻者把人一分为二,防守者站在进攻者的折中线上,腹背受敌。如果进攻者扔的沙包砸中了防守者,防守者就“死”了,“死”后就只能惋惜退场;如果进攻者的沙包被防守者用手接住并没有触碰到身体,他就可以得到一次“复活”队友的机会。进攻者一直扔,防守者一直守。拼的是体力,协作,协调性、反应力等等。

跳皮筋

跳皮筋也是比较普及的活动,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还有花样跳,尤其是多人跳,不但考验技术,还非常考验团队的默契感。有人轻盈如燕,有人笨重如熊,姿势分高下,快乐却不分多少。

跳方格

跳方格是女孩子喜欢玩的一种游戏。用废弃粉笔头在院里或打麦场上三下两下画出格子,把“兜兜”扔进第一个方格,双脚再跳进去,用脚夹住“兜兜”跳起时把它依次甩到第二格、第三格,最后跳出方格时双脚夹着“兜兜”把它弹跳在空中,再回头用手接住,第一关就算过了。然后晋级第二关、第三关,最先过完所有关者为赢者。活动的注意事项是跳起来再落下去的脚不能压了方格的线,脚和“兜兜”必须按规定放到指定的方格内,不能压线,如接不住空中的“兜兜”也算输。

“过家家”

这是小小孩,尤其是小女生喜欢的活动。石块、瓦片、铁皮、空瓶、木片、木条等小物件当锅碗瓢盆来使用。在院畔随手薅一把野花、野菜,食材就全活了。小孩子有的扮演厨师,有的扮演妈妈,有的扮演孩子,有的扮演客人。热热闹闹的场面不逊于如今的“PARTY”。

滚铁环

铁环似乎是从一些废弃不用的木桶上取下来的箍,搭配的手柄为有弧度的钢筋或粗壮的铁丝。对平衡性、协调性要求比高,生疏者连方向也控制不了,熟练者可以像杂技演员一样游刃有余地快速滑翔。铁环从地面滑过,发出“呲呲”的声响,营造出一种声势,有几分气派。

 看电影

 指的是到各村巡回放映的露天电影。一般为黑白片,偶尔有彩色的,有《地道战》《少林寺》《七品芝麻官》等,基本为战斗片和武打片。胶片带放映时,发出“刺啦啦”的声音,有时候干脆黑屏或者呈现星星点点的雪花。

看戏

 到了庙会或者其它重大节日,乡里会邀请剧团前来演出。具体是什么剧种、什么剧情,不太清楚,也不关心,只是对戏台后面的化妆间充满了好奇,对戏院密密麻麻的小摊充满了神往。

自制乐器

 鹅黄泛绿的春天,折一枝嫩柳条,三扭两拧把柳条上的外皮抽离出来,然后裁成手指长短的小段,在小段上穿几个小孔,就能发出笛子一样的声音。再过几天,杨树的叶子渐渐长大,随手摘取一片,也可以吹出口哨一样的声音。

有一种叫“二胡”的乐器由风干的玉米杆制作。选择光滑的一段,在其中一小节上用剪刀小心翼翼地穿个孔,再把另一节较细的玉米杆穿过这个孔,就做成了貌似二胡的乐器。向左或向右拉这根细的杆,杆与孔摩擦会发出类似于擦玻璃一样的声音。

 顶牛和挤暖暖

顶牛是一项力气活,男孩普遍喜欢。确定一条承重腿,单脚站立,把另一条腿自脚踝处折回搭在承重腿的膝盖上。分成几组相互撞击,平衡性不好或力气不够大的常常败北。

和顶牛一样需要力气的还有一项活动叫“挤暖暖”,在寒冷的冬天,找个向阳的墙根,分成两队,分别向对方挤去,直至把对方挤出规定的范围。类似于拔河,但使劲的方向正好相反。

荡秋千

一般利用比较高的、粗壮的树干,系上比捆麦子要长要粗的麻绳,两根绳子下面加块木板当底座。也有比较考究的,专门辟出一块空地,挑选出几根木头,横竖搭配做成支架,再把绳子和底座依次安置。

 蹚水和滑冰

那时候河里有水。河水清澈,孩子们和蝴蝶、蜻蜓、小蝌蚪、青蛙一样都是河水的伙伴。夏天最喜欢的活动是蹚水,冬天变成滑冰。用几块木头自制滑板,几个树枝、木棒之类的东西,划船一样驱动着滑轮在冰上行走。

 不过,大多数人都不带滑冰的工具,常常在冰上小跑一段利用惯性就可以让身子滑向很远。这种玩法口语里叫“打滑滑”。玩的渴了,随手掰块透彻的冰柱当冰棍。奇怪,很少有人闹肚子。

丢手绢和捉迷藏

丢手绢需要围成一个圆圈,丢手绢者把手绢丢在某一个伙伴身后,如这个伙伴在丢手绢者转一圈返到时还没有发现手绢就算输了;如果他比较机敏及时发现了身后的手绢就捡起来去追丢手绢者,如抓住为获胜。

捉迷藏干脆先将一人的眼睛蒙住,其他人躲避,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躲藏者并抓到,才算做获胜。

 东西南北和打宝

这两个游戏都需要利用折纸。“东西南北”先在白纸上写上调侃戏谑、希望、诅咒等词语,然后把这张纸折成特殊的形状,标上“东南西北”,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套进这个可以开合的玩具里,口中念着“东南西北”,便可呈现出相应对应的词语,最后根据所给词语的意义给与奖励或惩罚。

打宝也是将硬纸片按一定步骤叠成方形,一方将另一方的“宝”打得翻了个,就可以把这个“宝”赢走。

掏皮筋

土话叫“掏掏子”,这项游戏技术含量比较高,极富创造力,也有挑战性。须得心灵手巧,还必须有耐心。只有技艺高者才可以掏出多样的造型

 想象出来的玩具

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想象力反倒非常丰富。偶尔看见巴掌大的飞机从天上飞过,常常误以为飞机里的乘客都来自于书上的小人国,竟然产生想要把飞机攥在手心里玩的幻想。这种异想天开的思维天长日久形成一种习惯,直到现在还常常被朋友们当成笑话来侃。


以往文章回顾


厨房里的那些事

说说头发那些事

说姥姥心潮澎湃  忆轶事百味杂陈

说说故乡那些事

我的老师们

女儿  生命  关爱(中)


谢谢关注 谢谢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