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峰|“枫桥经验”落实中的基层社会治理行动逻辑——以马长林群众工作法为例

王峰 上海市法学会 东方法学 2024-01-11
王峰

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副教授

要目

引言一、理论基础二、马长林群众工作方法的载体

三、马长林群众工作方法的启示

结语

以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根基为研究视角,对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马长林的群众工作方法开展研究。马长林是浙江省湖州市南太湖新区龙溪街道罗师庄社区民警,他继承和发扬“枫桥经验”,形成了一套“以人民为中心,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方法,在营建良性社区秩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对罗师庄社区新居民党支部、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阳光假日小屋、无偿中介服务等马长林群众工作方法载体的梳理,从角色定位、情感距离、有效沟通、多元互动等四个维度展现了马长林群众工作方法。

引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浙江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进一步对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做出了部署和要求,明确:“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鉴于此,从实践中发掘典型,探讨传承“枫桥经验”的基层社会治理,总结基层首创精神和社会治理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研究选择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马长林群众工作法为研究对象。马长林是浙江省湖州市南太湖新区龙溪街道罗师庄社区民警,他继承和发扬“枫桥经验”,形成了一套“以人民为中心,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方法,在营建良性社区秩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以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根基为研究视角,来梳理和总结马长林群众工作方法,探讨马长林群众工作方法的行动逻辑,展现浙江特色的基层治理经验。

一、理论基础

本文的研究关注基层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方法两个理论维度。

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结构性转型,国家权力对社会的管控方式从“单元分隔式”转向“政党国家、行政国家、社会化国家”模式;从“单位国家”转型为“社区国家”。由此,社会治理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学者从公共行政的视角认为,政府、公共组织等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预测、预警、调节和控制,有的学者从社会治理主体进行阐释,认为社会治理主体是由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自治力量构成的行动者系统。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创新性实践行动,学者们给予了高度关注。有的学者对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党组织嵌入和资源下沉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通过商品房社区的实证研究,认为以业委会为核心建制的社区政体系统,能够实现基层民主治理;有的学者基于调查数据,利用粗糙集理论和CRITIC权重法筛选出测量指标,形成评价体系和框架来分析城市社区治理绩效。此外,学者们认为将“枫桥经验”的基本做法嵌入基层社会治理中,能够有效调节基层社会矛盾。

关于群众工作方法的研究。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践行群众路线,把群众工作方法运用和贯穿到社会治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面对新时期发展目标,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掌握群众工作方法,扎实做好群众工作。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要正确树立群众观,要从自身做起,要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创新,创造性地掌握和使用群众工作的科学工具。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懂群众”。群众路线贯穿于国家治理之中,也是国家治理的中国之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做好群众工作需要把握群众工作的辩证法,要实现“为民”的价值认同和责任认同,做群众工作应转变思维方式切实凸显联动力。

以上研究,为本文开展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群众工作方法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二、马长林群众工作方法的载体

马长林是浙江省湖州市南太湖新区龙溪街道罗师庄社区民警,从事民警工作26年。马长林1980年7月参加工作,曾经在湖州市妙西乡、青山乡担任过乡党委委员、副乡长,1994年1月调入湖州市公安系统工作,长期扎根基层社区担任社区民警。因工作需要,2008年8月起调至湖州市南太湖新区龙溪街道罗师庄担任社区民警,2020年12月从罗师庄社区民警岗位光荣退休。罗师庄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郊结合部城中村,社区面积约1.65平方公里,辖区内有规模以上企业65家、个体工商户330余家、出租房屋726家,长期居住人口20000人,其中流动人口约18000人(来自全国26个省份、24个民族混居),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比9:1。罗师庄曾被湖州市公安机关列为治安乱点整治挂牌社区,“偷盗案件多、打架斗殴多、矛盾纠纷多”,社区情况复杂、环境脏乱差、摊贩摊点乱设。在上级组织和领导的支持下,经过民警马长林不懈的努力,积极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目前该社区成为了一个治安状况良好、社区环境提升、居民睦邻友好、平安幸福和谐的家园。在社区治理过程中,马长林民警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传承和发扬“枫桥经验”,以扎实的工作作风、热情为民服务的积极行动,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当靠山,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马长林群众工作方法”。

形塑群众工作价值观

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保持社会和谐。社会治理就是围绕人民群众的福祉,客观面对公共事务治理问题,治理主体通过各种治理手段的运用,实现社会秩序的良性构建、社会主体的行为规范、社会关系的友好和谐、社会风险的预防化解。2008年8月马长林民警刚到罗师庄社区工作时,所面对的社区治理难题错综复杂,几乎接近失序的状况,怎样从失序走向有序,是马长林民警初到罗师庄社区要解决的重要治理难题。马长林民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找到了答案。马长林民警说:“我是一名人民警察,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只要人民群众有需要,就是我的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如何与人民群众互动,他创新性地开展了小喇叭宣传法、广场面对面交流法、社区治理民主协商法等。刚到罗师庄社区工作时,为了让群众认识自己,他自己组装了“小喇叭+录音机—便携式组合音响”,走街串巷推介自己,宣传国家法律法规,“有事情,找老马”这句话是当时罗师庄社区大街小巷经常听到的响亮声音。慢慢地群众认识了他。为了更好地听取群众的声音,只要能空出时间,马长林警官就把“办公室”搬到社区广场、公园、空地,拿出笔记本详细记录群众所想、所问、所求,笔记本记录下来的事情就成了他的“工作地图”。他就拿着这个“工作地图”为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活困难、工作困难。慢慢地群众接纳了他。社区没有停车场、经常发生自行车电动车被盗、大街小巷摊点乱设、垃圾污水随处可见,这些看似小事,实际上对群众的生活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怎样来有效解决?马长林民警想到了“人民警察的亲人—人民群众”,他主动地到社区居民家“聊家常”,和风细雨地与商贩“沟通交流”,诚恳地到辖区企业“登门拜访”。群众的眼睛是亮的,看到马长林警官不辞辛劳为群众的事情跑前跑后、跑里跑外。慢慢地广大群众被感动了,大家纷纷乐意与马长林民警说话聊天,并且主动协助他一起治理社区公共事务,一件件社区公共事务难题破解了。马长林民警说:“只要我们真正地把辖区里的每一位群众都当作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兄弟姐妹,带着感情、亲情、激情去为他们服务,他们就会相信你、支持你,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马长林民警长期在社区警务工作,始终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真正体现了“把群众当主人、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当老师、把群众当靠山”的群众工作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组建新居民党支部

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将社区党组织深深地嵌入其中,可以发挥坚强的引领作用。经过跟踪调研,我们发现,马长林民警对罗师庄社区营建的实践过程,也是社区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过程。马长林民警在人口调查摸底过程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中有不少的党员。怎样把这些党员组织起来,成为社区治理与营造的重要力量?这一思路涌上马长林民警脑海里,他向上级党组织汇报了工作思路。经上级党组织批准,2010年8月在罗师庄社区成立了新居民党支部,马长林民警担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成立初期的37名成员都是新居民中的退伍军人、民营企业负责人、企业骨干职工、大学毕业生。马长林民警带领党支部党员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组织核心力量的作用,新居民党支部成为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集体行动单元;通过党员的模范带头,更多的群众自发参与到了和谐平安社区的营建中,有的群众自发参与到夜间巡逻、贫困帮扶等志愿服务。马长林民警与新居民党支部的党员经常出现在社区街道,成为了“街面劝架的调解员”;经常协助公安机关,提供办案线索,成为了公安机关的“得力助手”;社区秩序由无序逐渐走向良性有序。新居民党支部也成了“群众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人民警察的警务驿站”。由于新居民党支部切实发挥了新时代基层战斗堡垒作用,2016年7月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建设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

社区工作如果都由几个人来承担,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出路只有一条,必须构建自己的志愿者队伍。2012年3月在马长林民警的带动下,成立了“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基地定期向社会发布服务需求信息,招募志愿服务者。经过马长林民警的多方奔走,基地与六十余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为了能够向社区提供更多的高质量志愿服务,马长林民警倡导在基地建立志愿服务公益孵化器机制,以项目制的形式将部分志愿服务项目打包给一定专业专长的志愿者团队,目前基地有疾病义诊、法律援助、帮扶孤寡老人等12支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基地还积极与企业、医疗机构、高校等建立志愿者共建共同体开通为民服务通道、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实习基地、建立法律咨询援助渠道。马长林民警通过建设学雷锋志愿者服务基地的支点,撬动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志愿参与到罗师庄社区的治理和营建中。由此看来,志愿者队伍是社会治理和营造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创建阳光假日小屋

在日常的工作中,马长林民警发现时有小孩交通事故、小孩溺水事故发生,甚至有小孩偷盗、打架、走失等案件发生,尤其是每到暑假、寒假,事故和案件发生量还会上升。经过调研走访,马长林民警发现这些孩子都是来湖州务工人员子女,事故和案件发生的基本原因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子女的教育和成长,放任自由、野蛮生长。为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能给这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成长环境,马长林民警经过反复联系,在浙江团省委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7月罗师庄警务室与湖州团市委合作创建了“阳光假日小屋”,是为了给辖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快乐的成长空间。马长林警官亲自做“阳光假日小屋”辅导员,他还邀请公安民警、高校师生、社会爱心人士组建了辅导员志愿者团队,在假期和周末轮值给这些孩子义务开展文化课补习、安全防范救护、思想品德教育,为丰富“阳光假日小屋”的学习乐趣,还免费开办了英语、科学、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兴趣班。通过“阳光假日小屋”喜闻乐见的学习,过去的“闯祸精”“淘气包”,如今都变成了维护交通秩序的“小警察”、爱护环境卫生的“小卫士”、尊老爱幼的“小天使”、互帮互助的“小雷锋”。“阳光假日小屋”的创建和运行,孩子们有了快乐安全的成长空间,消除了外来务工人员对孩子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马长林警官的爱心也感动了外来务工人员,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在日常的社区工作中,外来务工人员纷纷主动协助马长林民警开展各项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形成了社区公共事务的善治互动。

提供无偿中介服务

2008年年底,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罗师庄辖区的很多企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得不进行裁员,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被迫下岗失业,生活来源被切断。外来务工人员闲置在家、无所事事,闲逛于街头,没有其他就业信息。这给社区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马长林民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在巡防企业的过程中,也发现有部分企业不但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有用工需求。“能不能办一个免费的中介机构?打通用工与就业信息通道。”这一念头闪现在马长林民警的脑海里。出于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再就业和企业招工,同时从减轻社区不稳定因素的目的,马长林民警专门到市区走访了十多家中介服务机构,全面详细了解中介机构服务工作规范和流程。很快就在社区警务室,推出了企业招工和求职、

房屋租赁的无偿中介服务。为了获取更多就业信息,马长林民警每周都亲自到企业收集用工信息,每天下班后都带着简易公示牌到社区中心区域“摆摊挂牌”发布各类消息。在“摆摊”的过程中,他又收集了务工人员的求职和求租住房的消息,他再带着这些消息奔走于各个企业推荐务工求职者,到社区居民家介绍租房。就是在这样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增进了外来务工人员对马长林民警的感情,增进了马长林民警在企业和社区居民中的威望。在提供无偿中介服务的过程中,马长林民警既有感性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感性方面表现在,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外来务工人员当作自己的亲人,为他们跑前跑后寻求和推荐就业及住房;理性方面表现在,坚持依法服务,正确使用作为一名民警的权力,没有将权力异化,始终保持清廉的本色。

三、马长林群众工作方法的启示

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社区群众。社区群众的广泛性使得群众工作显得愈加重要。社区公共事务的繁杂性,给社区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的民心工程,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给社区群众工作方法提出了更高的期待。马长林民警在长期的基层社区治理实践中,从思想上尊重群众,从情感上贴近群众,同时准确把握社区工作动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经过不断地探索,形成了一套实用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

角色定位:人民群众的服务员

从马长林群众工作的实践看,他之所以能够赢得社区居民的认可、信任、支持,就是因为在思想认识上他有一个清晰的角色定位,心甘情愿地当人民群众的服务员。怎样才能做到位?马长林民警首先是摆正自己的位置,人民警察就是服务于人民的;其次是放下自己的架子,在行为上去掉僵硬的外表;再次沉下自己的身子,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办实事。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行动上,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是自己工作服务的内容。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把自己定位在人民群众的服务员上;给予群众人文关怀、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体恤群众生活感受、尊重群众主体地位。马长林民警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日积月累,塑造出了自己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服务员形象。

情感距离:把人民群众当亲人
在对马长林民警的访谈中,他反复提到:“社区就好比是一个大家庭,社区里的每一个群众就是我的兄弟姐妹,我的亲人。”有了这份亲情,在社区治理和营造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马长林民警都是竭尽全力地帮助有困难的群众。通过拉进情感距离,把人民当亲人,帮助外来人员解决实际困难的故事还有很多。总而言之,就是通过亲情服务、亲情管理、亲情调解等有效的方法,实现了社区的柔性治理。
有效沟通:增强人民群众认同

有效的沟通是消除隔阂、增进信任的有效途径。若要实现有效的沟通,虚心倾听是前提。为了全面地听取群众的各种声音,马长林民警把办公场所从警务室延伸到了社区广场、街道空地、居民楼宇之间。为了能多渠道了解群众消息,他主动将自己的手机号码、QQ号码、微信告诉群众,以便能及时听到群众的呼声。为了打开工作局面赢得群众的认同和信任,无论在社区街道还是在警务室,马长林民警都主动与群众打招呼、拉家常,通过真诚的语言表达,营造温馨的沟通氛围,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做群众工作,若要架起有效的沟通桥梁,就要用群众的语言与群众交流。在长期的群众工作中,马长林民警的群众话语体系的构建非常接地气,无论是外来人员,还是本地居民,与马长林民警交流沟通都是无障碍对话。通过有效的共同交流,实现了心灵的共鸣,切实增进了人民群众对马长林民警的认同。

多元互动:实现社区有效善治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实现善治就要发动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社区治理和营造中。客观来看,罗师庄社区有常住人口两万多人,辖区有企业、工商经营实体等,如何把多元的社区力量发动起来、互动起来,增进社区公共利益,是马长林民警经常思考的问题。马长林民警运用了逆向思维,社区人多事情多,反之,就是人多力量大。社区实现有效的善治就要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通过自治实现善治。多年的工作经验,马长林民警非常有感慨:“无数事实和多年的实践告诉我,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只要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结语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离不开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基于此,全面阐释群众工作方法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时代价值。马长林民警在长期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从一元的社区警务治理走向了综合的基层社会治理和营造,将一个外来人口数量大于本地户籍人口九倍数量的社区,营造出了一个良性秩序共同体。马长林群众工作方法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的典型。

往期精彩回顾

孟德辉|新时代“枫桥经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四重逻辑:理念、关系、技术和目标
余纪萱|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现状及发展进路——基于枫桥镇的考察分析
张继峰|新时代“枫桥经验”语境下人民法庭的基层社会治理视野观
林昕洁|论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功能——基于N市“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实践考察
朱进|新时代“枫桥经验”指引下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协同——基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长兴实证研究
杨晔|“枫桥经验”与传统基层治理的经验和转化


上海市法学会官网

http://www.sls.org.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