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造孤儿的悲与欢

涂洋洋 循迹晓讲 2020-09-12


编者按:这些被收养的“孤儿”,他们是不幸的,同时,他们也是幸运的。

 

 

8月21日,刚出生没多久的婴儿被其家人活埋

 

从弃婴讲起

 

笔者把因为各种原因被抛弃的孩子,称之为“人造孤儿”;因为,这些孩子之所以成为孤儿,正是源于人为原因。

 

比如,文章开篇的活埋婴儿的事件,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

 

然而事实上,将婴儿的遗弃或杀害的习俗古已有之;《韩非子》一书曾说:“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其大意是:父母生孩子,如果生下男孩就皆大欢喜,而如果生下女孩就杀掉。

 

《韩非子·六反第四十六》


当然,这毕竟是两千年前的思想观念,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如今的人们弃婴或杀婴的原因就各种各样了,仔细分析后,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 重男轻女型

农业社会,生养男孩的确比生养女孩更有收益,杜甫那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只是个别时期特殊现象。儿子除了成为劳动力之外,男丁兴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受欺负”。

 

比如:让戚继光印象深刻的义乌械斗,就是农村生活的缩影;义乌和永康两地为了银矿可以持续械斗6个月,而普通农村地区也是经常为了一亩三分地发生各种争斗。

 

名将戚继光像


这个时候,哪一方男丁兴旺,哪一方在争斗中的获胜几率就会更高。

 

而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女孩不仅在体力劳动上较之男孩要弱,成年出嫁后还要准备嫁妆(传统习俗不需要女儿负担父母养老)。

 

因此,在很多老一辈人的嘴里,女儿又叫做“赔钱货”;既然赔钱,贫苦人家溺杀女婴也就“情有可原”“理所当然”了。

 

而那些没有被遗弃或者杀害的女婴会遭遇什么呢?

 

除了被父母取名“招娣”“来娣”之类没文化的名字外,还有可能遭遇扎针迷信。

 

往自己女儿体内扎针,下一胎就能生男孩


比如:2013年8月,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医生爆料,两个月大的孩子前后两次被针扎,第一次被扎入1针,第二次被扎入3针。

 

随后,女婴父亲向警方自首,他这么做的动机是迷信“在女孩身上扎针下胎生男孩”。

 

这种现代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屡见不鲜,可见一些人的大脑中“重男轻女”的思想流毒有多深多顽固。

 

如何让这些思想停滞在两千年前的现代人接受男女平等?

 

唯一方法就是让他们认识到是女儿有用,你还别说,还真有相关的例子。

 

在苏北农村重男轻女比较严重


1996年的时候,刚结婚三年的陈玲夫妇,家里已经有了一个女儿,望孙心切的长辈们,希望他们生一个儿子,结果那年他们又生了一个女儿,这让长辈们非常失望。

 

所以在陈玲夫妇一生下二女儿之后,长辈们就要求陈玲夫妇把二女儿送给别人领养,好再养一个儿子。


前面答应不说孩子的身世,为了就小儿子还是说了


送走二女儿之后,陈玲夫妇果然生下了一个儿子,十几年之后,小儿子患病急需骨髓移植,结果领养那家人不干。

 

二女儿的回答


于是陈玲跑到二女儿学校门口抢人,等到二女儿知道前因后果后,明确回答:“我不认、我不捐”。

 

可见,当女儿有用的时候,就算遗弃了16年还是会想起来的。


打着“孝道”的旗号作恶


当然,也有反例,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家道中落,郭巨为了让老母亲吃饱饭,就想把儿子埋掉,以节省口粮供养母亲,这就是著名的“埋儿奉母”的典故。

 

在同样畸形的“孝道”下,儿子也不管用。

 

2. 无力抚养型

 

2015年有一个报道,全国多地弃婴岛因超负荷运转,被迫关闭或暂停。

 

笔者平心而论,愿意把孩子送到弃婴岛的父母比随意丢弃的父母更有责任感,他们遗弃婴儿的原因更多是处于无奈。据报道,厦门市婴儿安全岛试点一年,共接收了近300名弃婴,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有先天性疾病或残疾的婴儿。

 

面对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往往无力承担今后的治疗费用;一个残疾或者重病的孩子往往能让一个家庭彻底破碎,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是强调患儿父母的责任感。

 

一种无奈的选择


在比如:2018年6月25日,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在辖区一处河道内发现一具女童尸体。因为女童的病情(女童智力低下,生活无法自理;不能自主走路、进食,无法治愈,终生需要有人看护、照顾)导致夫妻离婚。


虽由爷爷奶奶照顾,然而此时女童的奶奶罹患癌症;担心今后无力照顾孩子,于是女童的爷爷和爸爸合谋,于2018年6月23日将女童推入句容河中致其溺亡。

 

最终父亲和爷爷分别获有期徒刑十一年和十年六个月


女童的爷爷爸爸是凶手没错,但笔者并不认为法律能彻底阻止这样的悲剧发生,健全残疾人保障制度,或许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

 

当然,这句话说起来轻松,实行起来非常困难。

 

3. “被迫”遗弃型

 

2011年,据媒体爆料,在湖南省邵阳市辖区内的两个县,为获得社会抚养费作为地方财政收入,将疑似未婚先育、超生、抱养、不符合收养规定的孩子强行“没收”,随后向被强行“没收”孩子的家人索要约万元人民币的社会抚养费,用钱来赎回孩子。

 

新闻截图


倘若家属赎回不及时,当地相关人员则伪造文书,使婴儿身份变成“弃儿”,送到福利院。此后由外籍人士通过合法程序收养这些“弃儿”,福利院从中获得3000美元的“赞助费”,据称相关工作人员也会从中得到1000元人民币或更多的提成。

 

这批婴幼儿被称为“邵氏孤儿”。

 

上述三种类型,大约就是产生弃婴的主要渠道。

 

有遗弃就有收养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有遗弃就有收养。

 

从1993年11月10日中国颁布《外国人在华收养子女实施办法》起,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被外国人领养的中国孩子已经超过11万人。

 

美国驻华前大使洪培博和他的女儿杨乐意


而据美国国务院移民签证的统计资料显示,从2009年至2015年财年期间,美国家庭共收养1万8384名中国儿童,平均每年2626人;如果从1991年开始算起,美国家庭收养了超过十万多名中国儿童。

 

这其中大部分是“One-child policy”政策下被遗弃的女孩和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

 

不得不承认的是,美国人对于这些孩子照顾真是不错,他们在美国获得了更加美好的人生。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美国人都爱领养中国的小孩呢?

 

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中国弃婴多,领养制度规范,虽然要交3万美元的领养费用,但一般情况下领养过程是规范顺利的;2.可以领养孤儿的美国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比较稳定;3.出于基督教的普世观念,他们愿意去收养其他国家或不同种族的孩子,并且愿意收养患有先天疾病的孩子。

 

美国家庭一般更愿意领养中国女孩


比如:1992年3月24日,武汉硚口区宗关街街道办事处门前,一名女婴被人发现,送往了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彼时,42岁的美国单身女人Margaret Cook正在大洋的那一头,耐心等待。她的身份是一名教师,并且热爱中国文化,早在1991年就向中国方面提交了收养申请。

 

1992年6月,Margaret接过襁褓中的女婴,为她取名Jenna(中文名夏华斯)。

 

夏华斯(Jenna Cook)与美国妈妈Margaret Cook在一起

 

 

2012年5月25日,从耶鲁学习的夏华斯来到中国,讲述自己的经历试图找到亲生父母,这时,有50对夫妇挥泪来试图相认,但是DNA均不符合。

 

我们可以从这段故事中知道,至少有50多个家庭在1992年3月遗弃过他们的孩子。

 

外媒报道夏华斯寻亲的故事

 

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夏华斯没有美国国籍,不在耶鲁读书,她只是一个在中国福利院长大的普通中国女孩。

 

那么,还会有这么多的家庭,这么多“妈妈”来认亲吗?

 

再比如,据外国媒体报道,今年8月份,来自中国的2名孤儿申杰(Josh Clarkson)和国福亮(Liam Thurlby)先后被美国家庭领养。


国福亮(左)申杰(右)

 

申杰患有先天性脊柱畸形,一生下来就被父母遗弃了;国福亮和申杰的情况差不多,他患有小眼症,这个病使他一出生就成了“法定盲人”。

 

两个孩子都希望感受家人的爱和温暖,他们渴望被领养。

 

幸运的是,11岁时申杰被美国堪萨斯州的一个家庭领养,然而申杰没有忘记‘哥哥’国福亮,来到美国后,申杰把握一切机会,向美国家庭介绍他在孤儿院一起长大的‘哥哥'国福亮,努力要让他也来美国。


 在国福亮来到这个美国之前,这个家庭已经收养了一个中国女孩

 

终于,在申杰不懈的推荐下,2016年1月,瑟尔比夫妇与女儿卡洛琳飞至中国,经过层层严格审核,在即将超过法定收养年龄前,将国福亮接回堪州欧佛兰帕克市(Overland Park)的家,最终,兄弟两人如愿在美国重逢。

 

这些不幸又幸运的孩子,终于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可喜的是,近几年以来,跨国领养儿童的数量正在下降。

 

以中国为例来说,在2005年就有14496名中国儿童被外国领养,但到2014年,中国被领养儿童大幅下降到2800名,十年间数量锐减80%。

 

为什么跨国领养儿童的数量下降?

 

据国外学者分析,跨国领养儿童的数量下降背后主要有两大趋势:1.越来越少儿童被丢弃;2.各国内部领养数量的提升。

 

在祖国高速发展的今天,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几千年来的愿望,应该在我辈实现。


附视频:


下面这个视频是一位被领养的中国女孩,在美国试图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的视频。


笔者看过很多类似的案例,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被美国人领养的孩子,脸上一般都会有灿烂的笑容;而从婴儿时期被领养的孩子,长大后有很多人会主动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美国人到底如何教育这些孩子的?

建议在WIFI情况下观看


另:对于前天那篇《少年杀人犯,该死吗?文章,引起大家的广泛批评,再次感谢大家或善意或激动的评论,限于留言量的限制,后续的评论不能放出。


前天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死刑,根本无法根治青少年犯罪,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对有家暴行为的家长剥夺其监护权、对有犯罪倾向的青少年进行人为干预和心理疏导,尽量营造一个青少年可以健康成长的环境,这个至关重要,当然,这里说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


只有建立相对完善的社工体系,此类悲剧才能相对减少。下面这个视频,是美国一项干预青少年犯罪的项目,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参考。


建议在WIFI情况下观看


(完)




·近期好文推荐·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