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历朝鲜战争,明军真的全面碾压日军吗? | 循迹晓讲

warrior 循迹晓讲 2020-09-04



循迹晓讲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warrior

图片/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6600字,大约需要15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1598年,露梁海峡。


日本军队被重重包围,周围浓烟滚滚,杀声震天。原本平静蔚蓝的海面已变成了鲜红色,似乎正在沸腾。


明朝联军的水师来来往往,各式火器齐射。武士们在国内甚少遭遇如此凶悍的投射火力,许多人坠水身亡……在立花宗茂等人的接应下,这支日本舰队才逃出生天;侵朝第一军团的指挥官小西行长遥望了烽火连天的朝鲜海岸,感慨不已——这场千年以来日军首次征战他国的行动就此落下帷幕。

 

▲日军与朝鲜军队激战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壬辰战争,在日本也称文禄庆长之役,在中国又称万历援朝战争。是16世纪下半叶亚洲发生的重要战争。


日本两度入侵朝鲜,在明军的帮助下,朝鲜迫使日本撤军。中日韩三国一直对其有不同评价,对战役的过程结果争论颇多。


而国内近年来,受“明粉”这一网络极端民族复古主义群体的影响,对明军的水准常常有夸大、吹捧。


在众多不负责任的营销号影响下,“明军碾压日军”“日军打仗是村战”的这些说法四处传播,混淆视听。


笔者特来对壬辰倭乱中的中日两国作个简单对比,尽量澄清一些基本史实。



01
不领情的朝鲜人


在壬辰战争中,主战场便是朝鲜。然而一些学者,特别是今天的韩国人,对明军的评价很差,他们认为:朝鲜完全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击败日军,明军入朝只不过是趁火打劫。


后浪工作室出版的加缪尔·霍利的《壬辰战争》一书大概便是持这种观点。当然,该观点不太客观。


毕竟,明朝的体量数十倍于日本,对日本起到战略上的威慑。此外,尽管朝军打赢了众多海战,然而日军在陆上几乎是秋风扫落叶一般平推朝军。


▲在韩国拍摄的《鸣梁海战》中,李舜臣军队的装备过于精良 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日军的撤退有很大偶然性,比如丰臣秀吉的突然逝世,胜利的取得并非全靠抗战。


认为朝鲜能力扛日军是幼稚的。但认定明军在战争中与朝鲜方面配合失当,军纪废弛,在战争中作用有限并非空穴来风。


我们可以大致从将领、武器和结果等方面来对比明日两军,并对明军的表现得出一个公正的评价。


02
腐败透顶的明军


朝鲜这个憋屈小国,却有一人令世界所称道,在军事史上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他被称为亚洲的纳尔逊或者德雷克,这位伟人便是著名抗日英雄李舜臣。


在壬辰战争中,给日军最沉重打击的便是李舜臣——利用波涛汹涌的朝鲜海峡,他经常以微小的代价,击沉数十倍的日军战船,整场战争日军大名就死了一个,来岛通总,就是被李舜臣指挥击杀的。


▲电影《鸣梁海战》中,由崔岷植饰演的李舜臣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这个朝鲜史上少有的名将对明军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李舜臣并不认为明军是什么“国际主义勇士”,反倒经常与明军起冲突。李舜臣生前极度恼怒明军,并多次与其领导发生争执。明军方面有个叫陈璘的将领,不仅心胸狭窄,经常和朝鲜人较劲,听说朝鲜水军表现的比明军要强就心生嫉妒。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个陈璘还经常打骂手下,在国外东亚学者Stephen·Turnbull所著的《Samurai Invasion》中更是直言不讳,说这个陈璘就是个“Bad-tempered bully(坏脾气的恶霸)”。


Bully,在英语中有恶棍、仗势欺人的意思。学术作品中,用如此带主观色彩的词形容一个历史人物甚是少见,但看看明将的作为,只能说是名副其实。


陈璘(1532年3月3日—1607年6月2日) 图片来自网络


陈璘的部队经常杀良冒功,李舜臣斥责他说:“皇帝陛下命令你来消灭敌人,是为了拯救我国百姓,你反倒打算杀掉他们,这绝非陛下旨意。”在露梁海战结束后,李舜臣战死,没了约束的陈璘更是大杀特杀,把一堆朝鲜平民说成里通外国的奸细,斩首后去邀赏。

 

此外,据李舜臣的日志记载,明军将领私通日本人,陈璘甚至被小西行长的“两头猪两瓶酒”所贿赂。


在顺天城之战中,陈璘接到刘綎的荒谬的指令,夜袭顺天城,李舜臣本来对此感到有顾虑,然而陈璘一意孤行,李舜臣总不能弃队友不顾。


结果联军被打的溃不成军,损失十九艘舰船,日军仅松浦久信一人便斩获36颗头颅。


▲刘綎手办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一个被中方史料大吹特吹为“晚明第一猛将”的刘綎,李舜臣也无甚好感,他对刘綎在得知战败后仓皇逃窜的行为表示反感。

 

这些行为看起来是演义,然而对晚明来说,是日常操作。


据传教士的描述,“这个国家大概没有别的阶层的人民比士兵堕落和更懒惰的了”“我们已经描述过,不管是官是兵,都像小学生一样受到大臣鞭打,这实在荒唐可笑”。


在战争打响前几十年,1575年葡萄牙传教士马丁·德·拉达与折罗尼莫·马丁任修士在随船队出使中国时,便评价:明国人像土著人那样怯懦无能,日本人和菲律宾人比他们勇敢得多。


▲明朝骑兵 图片自网


明朝采取世兵制,军户世代为兵,士气低落,这是为何洋人评价明朝军队“他们应召入伍并非出于爱国心,又不是出自对皇上的忠诚,也不是出自任何获得声名荣誉的渴望,仅仅是作为臣民不得不为雇主劳作而已。”


这样的士兵,怎能作战?明朝军官发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方法,只要手下交银子,就让他们都跑掉。


明朝也有募兵制度,但由于制度上的腐化,大量招兵却不能保证质量,军费漏洞越补越大。由此,明军战斗力低下,让朝鲜人看笑话也不足为奇。


03
改头换面的日军


而作为另一主角的日军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动员能力,在短时间便投入了一二十万人,分为九个军团,浩浩荡荡杀向朝鲜。


另有十万人在明护屋城待命。绝不是《明朝那些事》那种段子书所说的村战。而明军在朝鲜战争投放的兵力一直没超过十万。


之所以能调动如此大军,是因为日本身处战国时代。


▲ 身披大铠的小西行长(1558年-1600年11月6日,天主教教名John)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日本史上少有的大动乱,整个日本变成大大小小的小国,你来我往,杀伐不断。整个社会围绕着分裂与兼并开展活动,自然全民皆兵,军事发达。


在动员方面,日军可以说是胜明军一筹,然而在配合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传统的问题,比如过于注重“第一滴血”。


日军大多信奉武士道,经常为了一番乘(第一个上城墙)、一番枪(第一个带头攻入敌阵)和一番首(第一个斩获首级)这种事情争个不可开交。


比如细川忠兴的兄弟在攻打一座城池时便说:在我登上这座城池前,这梯子只许我一个人用。谁跟我抢我就砍他脑袋。结果他刚一上去就被刺成了筛子。


将领方面也有不少争端,比如第一军团的小西行长和第二军的加藤清正素来不合,两个人互相使绊子。


▲加藤清正猎虎图 图片


在第一次侵朝时,关于行军路线上有一处地名叫“药庙路”,加藤清正知道小西行长是商人出身,便挖苦他,要他走这条路。


小西听出加藤的言外之意,当然是拒绝,然而加藤还不饶人,说:“背军令,但贪私礼,何似商贾之行哉?”。小西行长被气的差点和加藤打起来。

 

与明军在朝鲜战场消极怠工相对应,日军也不想再朝鲜久留。整个侵朝日军分成了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


▲丰臣秀吉 (日语:とよとみ ひでよし;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图片来自网络


小西行长一直认为丰臣秀吉的理想不现实,希望早日结束入侵,多次私下贿赂同样懒得打仗的明军,甚至伪造文书两头忽悠,搞得明朝皇帝和丰臣秀吉互相以为对方向自己俯首称臣了,第一次入侵以和平解决。


直到秀吉接待明朝使臣时才发现自己上了当,下令第二次西征。小西的死对头加藤当然就是主战派,克服千难万阻也要完成秀吉的宏愿。


日军数量虽有十万之巨,然而内部还是各种宗族势力作怪,不同家族的不同派系就有不同的目标,这也是造成日军最后将吃进嘴里的朝鲜又吐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04
双方武器对比

        

明朝军队的火器,几乎是全面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粉津津乐道的三眼铳,不过是早期火门枪的一种,欧洲14世纪就有了,并将它迅速淘汰。而明朝一直到死都还在用三眼铳。


▲同时期,明朝与欧洲的火器对比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三眼铳到底差在哪。


首先在动能上,三眼铳就与16世纪的火绳枪差十倍百倍。从威力上讲,用弓弩甚至都可以打出相同的效果。


因为,早期的铳多半使用球形弹丸而箭矢多为尖头或者锥形,穿透力更胜一筹,如果没有足够的动能,就不能体现出火器的优势。


而中国古代也一直没放弃骑射战术,从明到清,西方早已不用的弓骑兵都还在东亚战场上扮演重要角色。

 

▲12-16世纪主流武器提供的能量  图片来自网络


火门枪和火绳枪的差别并不仅仅在于威力,更在于击发方式。


火门枪需要用明火点燃火药,也就是说,射手一只手持枪,另外一只手要拿引火物点火。本身枪杆子就很长一只手拿不稳,拿引火物点火这一动作更是加大操作难度。这种武器的准头也没有保障。


并且就是与近百年前的欧洲火器对比,三眼铳也比欧洲手炮要差。


如下图是1500年的火门枪,可以看到已经有了简易的枪托和准星,不是像明军那种一根光杆子了。

 

▲1500年的火门枪  图片来自网络


之后,欧洲火器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了有蛇杆的火器。火绳枪机的出现,使得射手不用将一只手用来手持引火物,可以双手持枪,认真瞄准。


▲带有简易蛇杆的火枪  图片来自网络


亚洲国家中,日本在老大哥明朝之前用上了火绳枪,在海盗头子汪直的帮助下,日本可以获得最新式的火器。


而明朝直到16世纪中期与倭寇的交战中,才了解了这种神器。铁炮在日本得到迅速推广,在明朝,鸟铳的发展却步履维艰:明政权已是日暮西山,再过不到百年就要翘辫子,根本无力负担装备火绳枪的开支。


对于射手来说,用火门枪甚至比用火绳枪安全,因为明末的制造水平,仿制出来的火器对使用者的威胁大于敌人。与其用随时可能炸掉自己半边脸的鸟铳不如用以前的三眼铳存货。


▲ 片来自网络


所谓的“鸟铳宜南不宜北”不过是中原王朝的国情造成的丑剧,倒在今天被“明粉”作为明军火器强于欧洲的证据。

 

而在日本,铁炮的发展极其迅猛,甚至有传教士认为日本人手里的火绳枪的数量超过了英国。


尽管就质量来说,明日两国的火绳枪都不如欧洲,它们的火绳枪都是以轻型火枪为主,像重型火绳枪这样的盔甲杀手在东亚战场上并不常见。


但矮子里面拔高个,日军铁炮还是强于明军鸟铳,这点明朝人自己也承认:“即其机以品骘各国之器,则未有合机、轩辕、三长之先,噜蜜为最大,西洋次之,小西洋又次之,倭铳实属下品。……又有谓先年南方鸟铳,其机与倭铳一般,毕竟不如倭铳之火易发”。


▲ 明军鸟枪鸟铳明显动能较低 图片来自网络


防具方面,日军由于御贷具足的政策,足轻都有机会借到铠甲,因此披甲率较高。至于网络世界盛传的“日军竹甲论”是纯粹的谣言。


奈良时代日军基本装备的就是铁甲了。甚至连杂兵戴的阵笠都有铁做的,还刷了厚厚的大漆。


除此之外,武士的铠甲对枪弹都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著名的舶来板甲南蛮胴因装备稀少,无法确定是否可在朝鲜战场见到,但即使是本土的当世具足,都可以挡住子弹。

 

▲ 有弹痕的具足 图片来自网络


而反观明军甲胄,连他们自己人也看不上,“如下马地斗,能舍命顶当,需要盔甲,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观,内里铁叶,一片数个眼,锈烂惟存铁形,还是好的,其空落如筛子一般,敌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军工实在是腐烂至极。


即使是明军精锐,披甲率也很低。


在松锦之战后,清军检查明军尸首,发现披甲率不到三分之一。在缴获日军铠甲后,明军羡慕得直流口水“一向只说倭贼易杀,如此观之,骁当在今敌之上,今只势耳,若论军器,十不当一。”

▲出行图中的明军骑兵 片来自网络


▲ 朝军的布面甲 片来自@幻想狂刘先生


中朝联军真正在日军之上的,只有重型火器与战马


日军倒是百般强悍,只是火炮实在不行。也许是因为本土地势崎岖而当时的炮多为直射炮,日本人不爱用重型火器。其实朝鲜海拔也山地广布。


但武士们真正吃大亏的场合在海上,李舜臣发明了龟船,并善于运用手上的船只


李舜臣不爱与日本船只在沿海近战,因为日军是陆战强手,而喜欢利用地形,诱日军深入,并拉开距离,用绝对的火力优势击沉日军船只。


如果没有李舜臣的力挽狂澜,日军的补给线就不会受到影响,那么,定可以长驱直入,占领更多领土。


此外明军的战马要比日军高大,在野战中,日本喜欢用长枪叩击敌人,而非像欧洲方阵那样以戳刺杀敌。这是其长枪材质的原因造成的。武士在野战环境中对明军骑兵的抵抗力较弱。


05
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战争的走向大致如下:日军首先发动进攻,打得朝军节节败退。在陆上战场上,日军占有优势,占领大量领土。


明军出师不利,祖承训在平壤中了日军的空城计,五千辽东铁骑被杀得七零八落,“一夜驰二百里,还至安州城外”。


事后还倒打一耙,把责任推到朝鲜人身上。之后的碧蹄馆之战,李如松的精锐家丁遭受重大伤亡,几名将领都战死。


▲幻想出来的明军铁骑完虐日军  片来自网络


这场战役后,双方开始和谈。明朝后院失火,蒙古造反,巴不得早点脱身。在双方各自忽悠自己老大的基础上,谈判达成。但不久后漏了陷,秀吉开始第二次侵朝。


尽管明军在第一次侵朝中把国内的种种臭习惯都带到了朝鲜,搞得当地鸡飞狗跳。


但我们要看到,明军说到底也是起了作用的,首先,第一次侵朝时,秀吉希望连带明国一起吞并了,第二次侵朝时剑指朝鲜,不再提打明国本土的事了。


其次,第二次侵朝中,日军被压制在海岸线周围,以独特的倭城进行防御作战,而不像以往那样有主动性了。


所以说,也不能完全否定明军那大几万人的作用,虽然直接杀伤不大,然而战略上日军还是有所忌惮的。


▲李舜臣的龟甲船  片来自网络


两次侵朝中,给日军造成巨大杀伤的还是李舜臣,他连战连胜,使得日军粮草接济不足无法深入内陆。日军在无法速战速决的情况下,渐渐的战意减弱,随着秀吉的逝世,战争结束。


从结果上来说,三家都不能称自己为胜利者


日军虽然掠夺了很多战利品,但殖民朝鲜的战略目的没有达到。明军所谓的“万历三大征”劳民伤财,损失精锐士兵还惹了一身骚。


泗川战役中,明军尸骸枕藉,到今天这座城市还有当年明军尸体堆积而成的小土堆,甚至有说法认为联军仅在这一场战斗便阵亡三万余人。朝鲜整个伤亡就更不用说了,有说法死了三十万。日本还抓了十万朝鲜人做奴隶。


日军由于秀吉是远程遥控式指挥,对伤亡的统计相对规范,秀吉甚至要求将人的首级或者鼻子处理后装船运回国内,现在还有耳鼻冢的景观为其作为证据。


有人也许说日军可能存在杀朝鲜平民的行为,不过就当年朝鲜的情况来说,军民是不分的,平民也会成为游击队一类的准军事人员,所以将“扫荡”作战的人头算入战果也不算太过分。

 

▲耳鼻冢 片来自网络


这场战争并没有使三方中的任何一方得到好处。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本就爆发了决定天下命运的大战——关原之战。


随着西军的战败,秀吉政权风雨飘摇,安土桃山时代也将落幕。而东军之所以成功,和壬辰战争有重大关系。


在壬辰战争中,出钱出力的主要是西军大名,而德川家康由于地理上离朝鲜较远外加上此人阴险狡诈,有意无意地保存了实力。


此外,在壬辰战争中,以石田三成、小西信长为代表的文治派与加藤清正为代表的武功派矛盾加剧,而加藤清正尽管对秀吉忠心耿耿,但在秀吉死后无法抑制对死对头的仇恨,加入对丰臣氏图谋不轨的德川一方。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西军都凑出了八万大军。倘若没有壬辰战争,也许丰臣氏便不会被德川取代了。


至于东亚大陆上的两个国家,明朝已是自身难保,经过这么一折腾,不久后灭亡。


朝鲜可谓是引虎驱狼:赶走日本人后,烦明朝大兵烦得不得了,于是加快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巴不得快点摆脱明朝驻军。


▲电影《南汉山城》中的场景,仁祖李倧对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 片来自网络


不过马上朝鲜又要巴望着明军来救命了——不久后,清军入侵,朝鲜国王在南汉山城俯首谢罪,成为清朝的附庸。


但后来三国史学家都爱大吹特吹自己,韩国人吹牛的本领可以让国内明粉自愧不如,提出什么龟船是世上第一艘铁甲舰,还拍出诸如《鸣梁海战》一类的神剧吹捧自己。日本人在二战期间也编出大量朝鲜人菜的一批的段子来打击其民族自信心。


那么,这场战争的真正重要意义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在于其首创意义。


这是日本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入侵周边邻邦;这是第一次中原的武器科技落后于一个岛国;这是第一次中国打一个小自己几十倍的国家还打得如此吃力。这一切的一切是什么造成的呢?


▲ 瑞士方阵 片来自网络


在战国著名武将武田信玄念叨着:“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的口号时,在大陆的另一端,欧洲士官长的手杖上已经刻上了烫金的平方根表辅助其排兵布阵的计算;在明朝人还在讨论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之时,宗教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当朝鲜人还在吹捧龟船是首创铁甲舰时,西方人的大船早已绕地球转了好几个圈。 

 

三方所谓亮眼的黑科技,都是欧佬玩剩下来的,所谓糜烂数十里的红衣大炮,欧洲随便一门炮都可以甩它几条街;在土耳其版的重型火绳枪到18世纪中国才开始大量装备。

 

日本之所以能力扛两国,不过是因为它在分裂时期,学西方受到本国保守派的阻力小,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接触洋人多罢了。



结语

通过壬辰战争,只能看到一个在世界体系中日益边缘化的亚洲


正如我们说两伊战争是拿着现代武器打一战一般。壬辰战争的战争双方,虽然装备上有西化的痕迹,然而无论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议和,还是因领主逝世便前功尽弃的远征,再到杀良冒功的暴行,无不显示着东亚民族正逐渐被世界文明所抛弃。


某些后人却仍然站在狭隘的民族立场上来拔高参战方,却不懂得站在世界史的高度做反思。


他们想方设法将菜鸡互啄描绘成巅峰对决,在牵强附会的神话故事中自己成了战功赫赫的天龙子孙,当颅内的环境达到高潮的那一刹那,他们沉醉于幸福的梦乡中。


这些人,与幻想着一路吞并到印度的军国日本,自认为是天朝上国无坚不摧的明朝,以及一部分认为自己是万物起源的韩国人相比,不是一样的可悲吗?


(完)


体制的「金丝笼」:你会选择留下还是离开?| 循迹晓讲


定外卖、千叟宴、搞阅兵,古代君主如何过生日?| 循迹晓讲


挣2000元和挣3000美元相比,在哪里更舒服? | 循迹晓讲


谁让陈平、金灿荣们走红网络的?|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