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倍晋三为何成为日本战后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 | 循迹晓讲

颜方平 循迹晓讲 2020-09-04




循迹晓讲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颜方平

图片/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8000字,大约需要20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2020年8月1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前往东京一家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去医院之前,安倍晋三已经屡感身体不适,相关新闻流出后,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普遍担忧。


在2006年,安倍第一次担任首相,仅一年就辞职,就是因为身体原因


这次安倍在去医院之前就表示,将在身体检查之后向社会详细说明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下一步打算。


政治人物不应当与普罗大众有同等的隐私权,身体状况必须向社会公开透明,是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共识。

 

▲2020年0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式宣布辞职 图片源于网络


在日本,人们不会对政治人物有极端化的爱恨,虽然反对安倍政策、或者对安倍不满的人为数不少,但几乎没有一个人因为安倍身体出现问题,可能要因病去职而感到“高兴”。


在医院停留了超过7个小时之后,安倍发表谈话,没有出乎人们的意料,他终究还是辞职了。


两次担任首相,总共近9年,其中第二次担任首相连续8年。不管是总任职时间还是连续任职时间,安倍晋三都已经是战后日本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


 

01
安倍晋三的出身


安倍晋三出身于日本山口县,他是山口县出产的第八位内阁总理大臣。


从明治时代至今,山口县是出产日本政治家最多的县份,被称为“政治县”,共有9位首相从这里走出,包括大名鼎鼎的伊藤博文。排第二的是东京都,却只出了5位首相,远不如山口县数量之多。

 

山口县之所以出身如此之多的政治人物,与历史渊源密不可分。


山口县古称长州藩,德川幕府后期,长州藩府曾经秘密派遣五位藩士前往英国留学,其中就包括伊藤博文。在积极学习西洋政治文化的氛围熏陶下,长州藩积极参与了倒幕运动、明治维新,越来越多的家族数代都投身于政治,在政坛号称“长州阀”。

 

其中,最大的三个家族是岸家、佐藤家、安倍家,他们在二战之后崛起于政坛,通过反复的联姻以及收养养子,牢牢地绑定到一起。


▲1950年代后期,岸信介(前排左三)与家人合影。其中,前排左四为安倍晋三 图片源于网络

战后日本许多首相都与这三个家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直接出身于三大家族的首相则有岸信介、佐藤荣作、安倍晋三。


其中,岸信介与佐藤荣作是亲兄弟,父亲佐藤秀助本姓岸,入赘佐藤家后改用夫姓,遂将两个儿子分别冠以本姓和妻姓。


岸信介的女儿洋子与安倍晋太郎成婚,生安倍晋三,所以岸信介是安倍晋三的外公。岸信介、佐藤荣作、安倍晋三都担任首相,被人们雅称“一门三宰相”

 

安倍晋三的父亲安倍晋太郎虽然没有当首相,却也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政治家。


日本实行议会制内阁制,行政机关对议会负责,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党魁自然就可以担任首相,所以日本政治家们的舞台主要是在政党内部。安倍晋太郎在自民党中树大根深,完全具备出任党魁的实力。


安倍晋太郎在联合国  图片源于网络


在1987年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安倍晋太郎、竹下登、宫泽喜一三人在选票上难分伯仲,他们没有一拼到底,而是自愿接受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的指定,中曾根最后指定由竹下登继位。


这次指定相当于安倍晋太郎把首相大位“让”给了竹下登,如果一拼到底就有可能导致自民党的分裂,安倍晋太郎是顾全大局之举。

 

竹下登担任首相后,接受安倍晋太郎的推荐,让小泉纯一郎进入内阁担任厚生大臣。小泉纯一郎担任首相后,任命安倍晋三担任内阁官房长官,最后成为首相接班人,在小泉卸任后继任首相。


安倍晋三患有溃疡性大肠炎,第一次担任首相整整一年之后,安倍就因病辞职,住院治疗。小泉前首相虽然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稳定执政,但他推动的邮政民营化法案遭到参议院否决,自民党内的同侪也不支持他,为日后的政局动荡买下了伏笔。


自民党前后两位总裁  图片源于网络


虽然后来小泉成功推动了这一法案,坚决反对的自民党议员遂决定脱党,导致了自民党的民意基础遭到破坏。

 

继任的安倍年轻没有经验,上台之后没有妥善处理因邮政民营化而脱党的议员问题,进一步招致自民党的分裂。


由于分裂离党的议员带走了支持他们的选民,自民党的分裂也打击了坚决支持自民党选民的士气,再加上连续十年的自民党政权、连续五年的小泉纯一郎政权已经让人民感到厌倦,在从自民党脱党议员和民主党等在野党的合作努力下,2007年日本大选中自民党大败,失去了参议院第一大党地位。


执政失败和身体欠佳,导致安倍执政整整一年之后辞职。

 

2009年,安倍曾经准备复出,但是无奈自民党再次惨败,执政党地位都失去了,安倍的复出计划只得搁浅。


后继的几任民主党政府由于在经济问题上连续失政,又恰逢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以及后来的福岛核事件,民主党首相们没有能够处理好善后事宜,日本民众终于在2012年请回了自民党,安倍也正式复出,再度拜相,开启了长达近八年的第二次首相任期。

 


02
战后体制的建立

 

二战之后,日本被美军占领。


对于如何塑造战后日本政治形态,美国占领军有过一些争议。多美国人主张,应该废除日本的天皇制度,完全按照美国模式重塑日本的政治体制。


1945年9月2号,在东京湾停泊着美国的战列舰密苏里号,这里将要举行盟军对日本的受降仪式。


▲密苏里号日本投降仪式  图片源于网络


在密苏里号上,挂着两面美国星条旗,一面是1941年12月7号珍珠港事件当天白宫顶上飘扬的那面星条旗,另一面则是1853年佩里海军准将来到日本时,舰上悬挂的旗帜。


美国人作此安排,凸显了这次受降仪式的历史价值。

 

受降仪式中,日方代表外务大臣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降书上签了字。不过,在受降仪式之前,很多人都推测天皇应该出席,即使本人不出面签字,至少也要委派亲王级的皇室人物签字。


结果不仅皇族没有来,连负责天皇日常事务的“宫内省”也没有派人出席。


这种政治安排,在受降仪式之前,日本就与美国谈妥,美国接受了天皇不出席受降仪式,也就表示美国占领军认可了未来日本的政治重塑应当保留天皇。

 

▲麦克阿瑟将军  图片源于网络


1945年10月,占领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下令废除了言论限制,释放二战前和二战期间因为反战而被关押的左翼人士,放宽集会限制。


之后,麦克阿瑟指示新任首相币原喜重郎,重新制定宪法、赋予妇女选举权、劳工运动和教育自由化、破除财阀实现经济自由化,抹掉一切法西斯时代的痕迹。

 

尽管日本很多人对盟军的指令感到震惊,认为步子迈得太大了,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日本国会只得根据盟军的指令推出各种新法律。


日本开始拆分财阀,打破大地主的垄断,改革民法和刑法,实现地方自治。


▲由盟军最高司令部推动的日本“和平宪法”  图片源于网络


1946年2月,盟军最高司令部提出了新宪法,经过讨论和表决,9个月后颁布施行,日本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内阁制。


一个有数千年传统的民族,只在两年之内就完成了向岷族(不是错别字)宪政体制的脱胎换骨。

 

掌握这一切的,不是日本天皇,也不是日本政治家,更不是美国政府的老练政客们。


早在日本投降之前,美国国务院就向杜鲁门总统提交过报告,认为日本短期内无法建立西式制度。但麦克阿瑟没有理会专家智囊的意见,迅速掌握了重塑日本的主导权。


事实上,麦克阿瑟在日本的地位就是一个“太上皇”,他从不与日本人交际,两年间与他会面的日本人不超过16个,只是不断单方面对日本政府发送指示。


▲麦克阿瑟与昭和天皇在美国驻日大使馆内的合影  图片源于网络


麦克阿瑟在日本允许的言论自由,并不包括反对盟军和支持法西斯的自由,这种绝对力量,是日本迅速确立新体制的最大推动力。

 

毫无疑问,麦克阿瑟建立在军事占领上的绝对权力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麦克阿瑟本人不希望建立西式制度,而是要建立传统的天皇独掌大权、文官政府襄赞、议会监督制约的制度,也一定能够成功,甚至会比重塑制度更成功,也更容易。


好在麦克阿瑟没有这么做,这是日本民众之福,这种好福气完全建立在美国主导的盟军在二战中战胜法西斯的基础上。

 

麦克阿瑟的政治构想也不是完全没有反对力量,日本虽然被剥夺了反抗能力,受到盟军占领,但日本国会还在,日本政府还在,如果日本国会对麦克阿瑟的指示意见过大,即使最终推行了新政,也不可能像历史上发生的那样顺畅。


▲岸信介(1896年11月13日—1987年8月7日) 图片源于网络


在这个问题上,麦克阿瑟和盟军司令部做了很多工作,包括重新启用在政坛深耕的政治家,默许他们的家族继续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岸信介曾任东条英机内阁的商工大臣,战后被关押调查。但经过三年半的调查之后,岸信介没有被起诉,得以重返政坛。


麦克阿瑟善对岸信介这样没有直接参与战争的政治家采取了怀柔政策,旧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在一部分受到严厉处罚之后,大部分主体能够过渡到新的体制中成为它的维护力量,是确保战后体制得以在日本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03
门阀政治的余续


1950年开始,各大新政党开始陆续走上政坛。


其中有鸠山一郎主导成立的民主党,后来改称自由民主党,吉田茂主导成立的自由党,还有小党改进党,共同在1956年合并成立自由民主党,也就是如今日本的执政党自民党。

 

战后成立最早的社会党,仅维持了片山哲一届首相就惨败成为小党。社会党分裂为左右两派,斗而不破,于1955年再次统一为社会党。


▲ 片山哲(1887年7月28日—1978年5月30日), 首任社会党委员长,日本第46任首相(内阁总理大臣),也是至今为止日本第一位社会党出身的首相(第二位是村山富市)。图片源于网络


1956年开始,自民党长期执政,社会党屈居第二位,是万年在野党,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党选情愈发低迷,最终于1996年改组为社会民主党,淡出主流政治舞台。

 

在自民党的长期政权中,自民党主要政治细胞由遍布日本各地的地方派系组成。在总体方针上,自民党偏向右倾保守主义


具体的政纲,自民党主张实行小政府大社会,控制财政支出,推动地方分权,保障经济自立,实行适度开放和坚持日本主体相统一


这些纲领本身也就是从二战前开始日本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共识,它以自民党政纲的形式固化为团结日本大多数政治派别的最大公约数。


但是自民党最早是没有固定政治纲领的,它的建立和统合,完全是由于鸠山一郎、吉田茂、岸信介等影响力巨大的政治人物拥有极大的个人号召力。

 

▲鸠山一郎与吉田茂交谈 片源于网络


战后的日本,百废待举,再加上数千年的传统政治影响,日本普通民众对政治的参与热情普遍不高,但国家在客观上又确实需要有强有力的人物稳定推行政策,民众的自愿远离,政治人物的共识,形成了以自民党为外壳,实际上是日本政治人物们共同协商推动政策的日式一党独大制。


在这当中,政治人物是核心


这些政治人物继承了日本封建时代流传下来的运作传统,在普通民众普遍不愿意参与政治的形势下,得以通过家族、血缘、姻亲、师生等纽带,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外界看来,似乎是一个一个家族在连续把持政坛,被看作“门阀政治”。


但日本现代史上的“门阀政治”,不同于中国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也不同于日本封建时代的等级政治,因为魏晋门阀政治和封建等级政治是掌握权力的群体刻意制造社会的分离和对立,以排斥权力圈层之外的人分享政治权力。


▲安倍晋太郎与安倍晋三一起乘坐新干线  片源于网络


而日本现代史上的“门阀政治”,则是客观上普通日本人参与政治运作的意愿太低,更愿意将自身的民主权利委托政治家去行使,政治家族在这样的便利条件下,以政治为世代相传固定职业。


不唯政治,在企业界,日本的家族企业众多,也是类似的情形。


日本几乎每个政治家族都有自己专属的选区,这个家族的接班人通常会自动获得这个选区的选票而成为议员。


如果想通过各种手段抢得对方家族的选区,则被认为是一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做法,通常会以失败告终。

 


04
首相的任期规律


1960年,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岸信介在担任了三年多首相之后辞职,自民党选举池田勇人为总裁,继任首相。


池田首相致力于消除保守政治势力和革新政治势力之间的尖锐对立,希望杜绝在日本公务员当中流行两种有害倾向,即无所作为的“等待政治”和贿赂腐败的“高尔夫政治”。


▲ 池田勇人(1899年12月3日~1965年8月13日)图片源于网络


池田担任首相期间,身边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智囊型人物,为池田在经济方面的正确施政提供了保障。

 

1961年起,日本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10年的时间内让国民所得增长率达到或超过年经济增长率。国民收入倍增有力刺激了经济,让出口导向型的日本经济有了增加进口、平衡国际收支的内在动力。


经济高速增长,缩小了农业和非农业部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以及各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全面提高生活水平,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60-70年代的日本也因此绕开了“中等收入陷阱”,打开了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大门。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也并非没有负面作用,由于消费过热,日本的物价过快上涨,让国民的实际所得并未真正“倍增”。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火车上看漫画的高中生 片源于网络


但日本社会已经形成了只要努力工作,生活就会改善的氛围,高速增长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让日本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独步世界,至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复制。

 

池田勇人之后,佐藤荣作连续执政了七年八个月。首相的更迭,没有改变国内经济政策,佐藤首相借着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风,在外交上有所作为,争取到了美国将冲绳交还日本,与韩国签订了《日韩基本条约》,实现了日苏关系正常化,日本成为苏联在红色阵营之外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佐藤荣作之后,田中角荣、三木武夫、福田赳夫、大平正芳、铃木善幸五任首相任期都不长。他们都在连续执政较短时间之后就面临支持率下降的问题。


中曾根康弘连续执政5年,他之后的竹下登、宇野宗佑、海部俊树、宫泽喜一也都只能维持一两年的任期,1993年自民党甚至失去了政权。


日本首相的任职时间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总是有一两个强势首相连续任职多年,之后就迎来只能任职一两年,甚至不到一年的弱势首相。而连续的弱势首相连续执政的结果,就是导致自民党失去执政地位,在野党上台执政。

 

 明仁天皇时期的日本首相 片源于网络


但是,新上来的在野党往往还不如自民党的弱势首相,政府更替更加频繁。


20世纪90年代,恰逢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上的衰退,民众对政府的信心跌至低谷,厌倦了频繁更替的民众几年后又把自民党选了回来。


由此而上台的又是长期任职的强势首相。自民党实质上并不是一个有固定政治纲领的政党,而是传统政治力量同盟


所以自民党中虽然派系林立,但几乎都是树大根深的政坛大佬,他们中如果有一两个特别杰出的人物,就会成为长期任职的强势首相。


在野党则不同,由于政治资源十分有限,很难吸引有实力的政治人物加盟,而长期在野,也根本无从获取执政经验。在野党的存在,更多是一种平衡和制约,以免自民党太过强大而让权力失控。


这也就是日本普通民众虽然政治参与意愿不高,但却又能够内化于心的社会共识。

 

▲ 2012年12月26日,安倍新内阁集体亮相媒体  图片源于网络



日本法律并没有规定首相的任期。这是因为在议会制内阁制下,政府对议会负责,得不到议会的认可,政府就不能运作。


所以理论上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政府随时都可以更换,也就没必要有任期限制。但凡议会制内阁制的国家,政府首脑频繁更换或者长期任职都是常有的事。


与一些媒体长期宣传的故事不同,长期任职不等于大权独揽,频繁更换也不等于政策就会频繁变动


在历史实践中,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即使频繁更换总理,也没有出现政策摇摆不定的情况,而长期执政的安倍、默克尔、贝卢斯科尼等人,也从来没有被国民看作国家的“太上皇”。

 


05
安倍晋三这些年

 

日本自民党于2009年第二度失去政权,新成立不久的民主党联合社会民主党、国民新党等党派组成了联合政府。


尽管民主党的鸠山由纪夫是前日本首相鸠山一郎之孙,但祖父的荫蔽只能给他从政必须的声望和势力,可长期的在野生涯不能给他带来执政所必需的能力


▲2011年08月27日,菅直人正式宣布辞去日本民主党党首职务 图片源于网络


不到一年,鸠山下台,菅直人继任。然而运气不佳,菅直人遇上了“311”东日本大地震和后续的福岛核事件,一年多之后黯然去,继任的野田佳彦也只在任一年多,期间的日本大选,民众就把自民党选了回来。

 

历史赋予了安倍成为强势首相的机遇,他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周期中再次登上舞台。安倍上台之后,为了扭转民主党执政期间的混乱局面,在经济上祭出三大举措,被称为“安倍三箭”。

 

“第一支箭”是量化宽松政策。日本本身就是量化宽松政策的创始者,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泡沫破灭导致的经济衰退,就是量化宽松政策的负面后果之一。但金融手段是政府刺激经济的最重要手段,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实施量化宽松,几乎是全世界任何国家地区的政府最常使用的政策措施。


“第二支箭”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全面扩大政府债务规模,让日本政府的债务达到全球最高,债务扩张给政府带来了大量资金,扩张预算,扩大政府购买,刺激社会生产。安倍在任期间,日本军费增长速度极快,海空军装备均得到了更新换代,也让日本的工业企业受益匪浅。


“第三支箭”则是动员民间投资。日本长期以来由大企业掌控经济支柱产业,但日本的大企业并非国有经济,主要是通过复杂的股权结构,由大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分肥型经济。


▲1000日元 图片源于网络


大企业的存在,保障了最大限度吸收民间资本,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产业,起到国有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却又不存在国有经济政府干预过多导致的腐败和低效问题。


但大企业主导的国民经济也带来了投资者到大企业之外开展小规模投资意愿不足的问题,久而久之影响了经济活力。安倍鼓励民间投资,本质是希望借此机会改革日本的经济结构,革除长期以来存在的积弊。

 

“安倍三箭”的社会评价并不一致。如果把政策效应从“A”到“E”分为五个评价档次,量化宽松政策的社会评价是“A”,积极财政的社会评价是“B”,鼓励投资的社会评价是“E”,连起来正好是安倍的罗马字拼写“ABE”。


这是日本媒体人的一种调侃,但客观来看,量化宽松和积极财政都是立竿见影的短期政策,被赋予高度评价是安倍执政能力的合理体现,而鼓励投资、改革结构却是非常困难的长期行为,很难在短期内见效,而且还面临着既得利益者的重重阻力,目前的评价“E”不应该是最终结论。

 

▲2016年12月28日,安倍晋三与奥巴马在“亚利桑那纪念馆”向珍珠港事件的死难者献花。 图片源于网络


在外交上,安倍扭转了民主党政权与美国疏远的政策,重新与美国确立亲密无间的盟友关系


2015年安倍发表了战后70年的谈话,被一些媒体人评价为“消除二战包袱、真正走出战后”的宣言。这次谈话也是为安倍实现修改宪法的承诺而作出的铺垫。

 

然而,这也是安倍执政最大的遗憾。


安倍承诺的修改,是在保留日本宪法“放弃战争”的条款前提下,将“自卫队”修改为“自卫军”,并赋予自卫军从事“与国际和平、安全、紧急时公共秩序与保护国民安全、自由之相关行动”的职能。


一些媒体将此解读为“放弃和平宪法”,这一解读是十分错误的,安倍的修改动议从来没有想要删除“放弃战争”的条款,只是扩大自卫队的职能,使其能够更多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地区安全。


即使修改之后,日本自卫队还是无法决定对任何一个国家宣战,而这也是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都不允许的。

 

▲日本民众街头示威 抗议安倍强推修宪 图片源于网络


修改宪法需要参众两院同时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的赞成,难度非常高。但安倍在任时,曾经有过参众两院三分之二以上议员都表态同意的情况,可是由于天皇退位等其他更重要的事而耽搁了,政治上机会总是稍纵即逝,强如安倍也只能无可奈何。

 

安倍没有能够与俄罗斯就解决北方四岛问题达成一致,也没能解决朝鲜绑架日本公民的问题,执政后期由于“安倍三箭”的短期效应已经发挥殆尽,没有能够对经济有持续的刺激。


安倍对东京奥运会的重视程度过高,导致其他很多重要的事务为此让位。在2020年疫情肆虐期间,只考虑旅游业的收益,而没有果断封关断航


以上种种都是安倍八年值得诟病的地方,而这些也成为安倍的继承人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语


一代人办一代人的事,安倍的时代就要落幕了,带着成功,也带着遗憾,安倍终究要退出历史舞台。


有趣的是,一些媒体处于特殊的立场,对安倍八年的执政成就视而不见,而只要出现一点问题就大肆渲染,将最后几年经济缺乏刺激导致的失业率上升描述为“民生凋敝”,把为了实现政纲而进行的权力改组描述为“打压异己”,把扩大日本的国际空间描述为“为军国主义招魂”。


这些片面、错误的叙事方法,直接导致了很多不在日本、不了解日本的人无法看到一个真实的安倍,无法看到一个真实的日本。

 

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曾说,中国人对日本的研究,远不及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之深


从古至今,中国人通常抱着大国之心态,似乎并不愿“屈尊”去研究日本这个“弹丸之地”。


其实,二战以后的日本历史和政治,很好的揭示了如何在一片现代政治荒漠中构建文明大厦。历史是无法预测的,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日本首相任职的下一个纪录何时出现,就像我们几天前也根本想不到安倍会辞职一样。

 

但是,无论是长期任职的安倍晋三,还是那些任职时间一两年、甚至不到一年的首相,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知道自己的权力从何而来,也知道自己何时应该放下权力,他们从国民中来,最后也必将回到国民中去。



(完)


圣殿骑士VS蒙古铁骑的里格尼茨战役有什么好吹的?| 循迹晓讲


职场歧视:35岁,想生孩子的他们该被辞退吗?| 循迹晓讲


为什么恶臭无比的「酒桌文化」可以长期存在?| 循迹晓讲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是因为签订《广场协议》导致的吗?| 循迹晓讲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