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茶事件:我们该如何帮助这些“社会边缘人”?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谦逊好学盛老师
|配图/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36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一个多月前,一位网名叫墨茶official(本名:陈淞阳)的年轻人去世了。
墨茶曾是一个B站up主,虽然作品播放量寥寥无几,但他依旧乐观积极,除了在断断续续的动态中流露出生活的艰难困顿,似乎和其他满怀期望、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没什么两样。
但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虚拟账号背后,一个22岁的青年却在贫穷和重病的双重折磨下,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直到第二天房东看到灯没关,打开门才发现墨茶已经去世了。
1月19日,账户为“御坂伊里奇Official”发布了一条墨茶的讣告,随后瞬间引爆了互联网。
|在1月23日,UP主御坂伊里奇对之前发布的讣告做出说明 图源于网络
网友们惊诧地发现,这样一个上steam、在B站直播、会制作视频和自己兴趣爱好相近的同龄人,竟然会在贫病交加中孤独逝去。
|想吃草莓的动态发布于2020年12月29日,12天后墨茶去世 图源于网络
而当网友知道,墨茶在人生最后的时刻却买不起自己最爱的草莓时,更是让很多人瞬间泪崩。
|墨茶事件在网络发酵后,大量网友关注了他的账号 图源于网络
随着墨茶的故事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后,各种哀悼和缅怀蜂拥而至,其在B站的“墨茶official”账户粉丝从两百多迅速涨到一百八十多万,B站也将他的账号设置为纪念账户,网友们在他的视频和动态下写下了几十万条留言,给他的账户充电送礼物,共同筑起一座互联网纪念碑。
墨茶去世引起的舆论大战
“墨茶事件”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缅怀哀悼的同时,怀疑的声音也跟着高涨起来。
很多人开始怀疑是否存在墨茶这个人,他是不是真的死了,他的事情有多少是真的,随着媒体的介入,墨茶的一生逐渐展现在大众面前,和同情者们想象中的“完美受害者”不同,墨茶的真实经历和他身前诉说以及网上流传的有一定出入。
墨茶在生活中内向寡言、沉迷电脑,职校念了两年就不愿意再读了,和家人的关系非常不好,但他并非被父母抛弃,而是在和母亲的一次争执后,选择了离家出走。
而在他病情逐步恶化的过程中,是有机会去寻求母亲的帮助,但他宁愿悄然死去也没有联系过母亲。
同时,也有一些网友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证据链,足以证明墨茶过去曾经骗过一些网友的钱。
| 图源于网络
特别是骗钱这件事,墨茶在一部分网友眼中顿时显得面目可憎起来,很多人开始在网上扒墨茶的小号和生前言论,整出一篇篇黑料来证明墨茶的“卑劣”,认为“整个事件也就他死了是真的”、“墨茶这个骗子的死丝毫不值得同情”,进而开始对那些同情缅怀墨茶的人进行嘲讽攻讦,觉得这些人试图将墨茶塑造成受难的“圣人”,并通过道德绑架强迫其他人接受的行为,不是蠢就是坏。
最终,这件悲剧还是沦落成一场网络口水战,各种互联网群体圈子纷纷下场,将墨茶变成一个靶子,以评论墨茶为名来攻击敌对团体。
于是在一些人的口中,墨茶是个小粉红,最后的结局“喜闻乐见”;在另一些人口中墨茶触犯过法律,绝不值得同情;甚至还有人举出阴谋论,说这是境外势力想要分化我们的人心,扰乱我们的团结,抹黑我国的形象。
| 图源于网络
连“女权主义者”们都趁势跳出来说,墨茶“猥琐”、“仇女”,都那么穷了竟然还看不起女性,“国男”这素质。
就这样,一群又一群的人站在墨茶的墓碑前大打出手,为了所谓的“立场”舍弃了生而为人的善良。
正如罗祥老师说过“有些人学法学到最后丧失了人性”,在墨茶事件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些人玩所谓的“键政”、“网上辩论”,沉浸在自己的那一套理论中,党同伐异、仇视所有不同观点的人,连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去将墨茶塑造成神,或是将他贬低的一文不值,而是要怀着同情怜悯的心去反思墨茶的死,进而避免更多与他境况相同的人在绝望中离去。
被嫌弃的墨茶的一生
正如有网友说”墨茶有父母,但他更像孤儿”。
父亲不要他,母亲因为事业没时间管他,在重组家庭后对他的关心更少,这几年流行一个词叫做“丧偶式育儿”,是指孩子成长中父亲的缺位,而在墨茶这里更是父母双方的缺位,可以说,墨茶从小就缺失了正常家庭的关爱,是在孤僻哀怨的环境中长大的。
| 丧偶式育儿 图源于网络
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墨茶,其内心是不健全的,而这种心理不健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肉体上不想死、精神上不想活的自毁倾向。
因此,究其根源,墨茶的悲惨结局与其父母未能尽到职责有直接的关系。
从墨茶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他就像父母脚下的皮球一般被踢来踢去,虽然父母尽了抚养的义务,但随着新家庭的建立,墨茶成了一个“多余的人”,父母给他的爱与关怀太少,始终游离在家庭的边缘。
2019年底,墨茶回到老家,家人注意到他身体开始不正常的发胖,鼻子两个各长了两个黄豆大小的瘤子,但也仅仅是注意到罢了。
在墨茶病情恶化后曾找过母亲借钱,其母亲觉得墨茶混不下去就会老老实实回家,于是就拒绝了他,再次得到关于墨茶的消息时,就是一张死亡通知书。
笔者并不怀疑墨茶父母的后悔和悲伤,但正如某主编所说“至亲无疑应是监督极端不幸遭遇并通报社会力量的第一责任圈”,“打破隔阂关怀身处绝境的孩子是父母应当朝极致所做的努力”,很显然墨茶的父母没有做到这一点。
他们虽然完成了父母的法定义务,但没有做好为人父母者应尽的职责,事后的懊悔和痛苦根本无济于事。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图源于网络
同时我们也该认识到,像墨茶这样原子化的边缘人时常处于福利政策、社会关怀的盲区。
在我们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走向原子化是一种必然,特别是脱离传统乡土关系、失去亲族纽带的青年人,在进入现代化城市的钢铁森林里,栖身于一个个出租房中,成为独居人口。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其中有7700万人独居。到了2020年,我国独居人口的数量已经达到了9300万,在这惊人的数字下,还会有很多像墨茶一样的边缘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和大神。
不论是墨茶这样的年轻人,还是曾今管的“三和大神”,这个群体由于种种原因,被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所抛弃,没有家庭和亲人的扶持帮助,依靠出卖劳动力换来些许微薄收入,靠不断压低生活质量来勉强维持生活。
他们往往对现实和他人抱有敌意和警惕,没有梦想和希望,听天由命、随波逐流,不管是苟活着也好,还是在贫病中默默死去,他们早已麻木了。
然而,他们却很难被社会所发现,也很难得到他人的同情,因为他们总是会被冠上“混吃等死”、“不求上进”的帽子,被认为“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人们在道德谴责中获得了满足感,却很少有人会去关心他们为什么会成这样,去帮助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来。
如何帮助边缘人?
对于像墨茶这样的边缘人群,我们不应该去一味的厌恶嫌弃,甚至认为他们就应该自生自灭。虽然他们自身是有很多问题,但这不是我们拒绝帮助他们的理由,帮扶弱者是人类良知的体现,况且我们也有能力去做。
在《岂不怀归:三和青年社会调查》一书的作者在和三和青年群体交流时发现,这些边缘群体往往来源于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长期缺位,缺失家庭的关心和教育,在性格和心理上畸形地成长,很多留守儿童都存在这孤僻、狂躁、无助、抑郁等问题,不能建立起正常的三观,对他们的人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害,这一点从墨茶身上就可以清晰的看到。
|日本NHK纪录片中的“三和大神” 图源于网络
根据2018年的调查显示,全国仍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在一些劳动力输出地区留守儿童的数量甚至达到当地儿童20%,如果不加以重视,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就会偏离正常的成长轨迹,变成边缘群体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刻不容缓。
我们的基层组织应该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打造一整套留守儿童保障体系,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医疗、学习、心理健康;加强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建设,实行课外托管制度,让儿童在学校多待两个小时,组织各自集体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图源于网络
同时加强对监护缺失儿童的监护干预,对于问题严重的儿童应当越过家庭直接干预,对其实施一对一的追踪帮扶,必要时应直接由政府进行监护。
对于已经步入社会的边缘人群,应该帮助他们回归生活,而不是将他们视为不存在的“透明人”,可以开设网络救助渠道,建立线下救助点,提供物质救助和基础医疗,让边缘人群在面临生存危机时能够获取社会救济,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和法律援助,为想要改变的人提供就业机会。
当然,这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现实情况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但作为世界第二强国,应该能找到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
笔者在读关于墨茶的报道时,一个细节让我唏嘘不已。
在他生命的最后五天里,和外界完全没有联系,而原本两百斤的体重到了最后只剩下八十斤,被人发现时躺在地上,口鼻上都是血迹,房间内还有几大滩血迹。
或许那时墨茶已经放弃了生的念头,选择在孤独中等待死亡的降临,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抑或是更加仇恨自己的父母家庭。
而在墨茶之死引发的互联网舆论大战中,这个普通人的光明与黑暗彻彻底底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墨茶并不完美,但我仍然同情缅怀他。
|墨茶的墓地 图源于网络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现在F-35A的性能进化到什么程度了?| 循迹晓讲
「历史发明家」福缅科:金字塔是伪造的,古希腊假的...人类文明起源俄罗斯 | 循迹晓讲
干货:中国考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才能通过美国「高考」?| 循迹晓讲
古印度文明真的是被雅利安人毁灭的吗?| 循迹晓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