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中国考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才能通过美国「高考」?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瑞鹤
|配图/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12000字 阅读需要30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从我记事儿开始,每年高考都是全民参与的盛事,家长和学校以各种方式照顾考生,高考后的作文题和一部分阅读题也是大家讨论的热点。当然,关于高考的讨论,吐槽的居多,各种奇葩作文和奇葩阅读题目也经常让段子手们有发挥的余地。
吐槽之外呢,也有些人是拥护高考制度的,主要观点无外乎承认高考制度虽然不好,但是这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底层上升通道,如果取缔高考制度的话,将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云云。
所以高考在大家心目中成了类似国足一样的存在,大家都骂,一到高考的时候,很多对高考“痛心疾首”的人们又是趋之若鹜地去讨论它,年年如此,形成了所谓的“毅种循环”,而与此同时,经历了高考的一代代人被分流,有的经历高等教育,有的去当三和大神,就如那句新华字典里的段子——“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图源于网络
在我看来,高考制度好不好这个问题过于复杂,至少在说好不好之前,得拿别的什么做个对比吧。
而且,整个高考制度牵涉到的具体问题也不少,比如题目怎么选呢,分数线怎么划呢,各地的公平性怎么一碗水端平呢?等等等等,真要写出来,没个几万字根本打不住,那也不是这篇小文能够承载的东西。
说到对比,有人是真心地认为我们已经天下第一了,甚至说“中国可以统治世界,像秦一样一统天下”,“美国和日本迟早有一天都要被中国征服和统治”,而且这么想的人似乎不在少数,很多领域内总有热心的爱国群众拿国内的东西跟美国比,什么“中国航母应该秒杀尼米兹”,“华为吊打苹果才被阴谋陷害”,诸如此类,那么高考这事儿,跟美国比一比也不能说是过分,不比怎么能体现“我们中国真是太厉害了”呢?
而至于我自己,过去教美国高考教了蛮久,虽然说“很惭愧,只是一点微小的贡献”,但也还是能够说几句话的。
|像这样想的人大约不在少数
当然,在说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自己主要的关注点是“美国高考怎么选择考试的题材,怎么出题”,至于别的方面,也会有讲,甚至还有自己的一点点吐槽。
自己的观点呢,肯定不中立不客观,私货夹带严重,诸位有什么想说的,咱们评论区见就好了。
中国的高考被赋予很多神圣的色彩,所谓的“一考定终身”,虽然现在上大学的出路不止一条,但实际上,高考一年也就只有那么一次,很多学生一不留神在考场上犯了低级失误,比如英语选择题忘涂答题卡之类的,要么就只能去很一般的学校,要么就只好再来一年了。
当然,中国高考一年一次也是有原因的,高考的主办方是政府,政府每年组织人力出题,监考,改卷子,这都要占据大量的行政教育资源,如果一年举办多次考试,那么现在的资源,显然是不够的。
在美国,并没有政府组织的“高考”,一般来说被中国人称为“美国高考”的,是两种考试,一种是“学术能力测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简称SAT,另一种是“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mericanCollege Test),简称ACT。
这两个考试都不是官方举办的,而且一年可以举办好多次。
以SAT考试为例,这个考试的主办方是“美国大学委员会”(CollegeBoard),这是个历史悠久的非盈利非官方组织,正经算年头是从1900年就有了,而试题呢,是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Testing Service,简称ETS)参与研发编写。
有人看到这个“教育考试服务中心”,会觉得这个组织是不是政府主办的,但其实人家官网上写的明明白白,这是个“全球最大的私立教育考试机构”,很多人都听说过的托福,GRE,也是他们命题的。
|美国大学招生委员会官网上对自己的介绍
既然“美国高考”是私营机构命题,这些私营机构也有自己的雇员,所以他们可以在不动用行政力量的前提下一年组织多次考试。
正常情况下,一个学生一年考6次SAT可以被允许,取最好的成绩就行了。
当然,讲到这里,有人会说,能考那么多次,还算什么高考啊?所谓的“高考”,其实指的是美国大学需要看的一个硬性成绩。
美国大学在面对新学生的时候,不管这些新学生课外活动做的多出色,在学校的成绩是有多么高,这些都带有很主观的色彩,他们需要一个可靠的第三方成绩来衡量这个学生起码是合格的,那么SAT考试和ACT考试起到的就是这个角色,所以,说它们是美国高考也不为过。
当然,我自己教书这么多年,中国学生考SAT的比考ACT的多很多,相应的,我对SAT的熟悉程度也对ACT多一些,接下来谈到的美国高考,主要就是这个SAT了。
熟悉中国高考的读者都知道,中国的高考声称是“一碗水端平”,给底层上升空间,但其实各省市的题目难度和侧重差异极大。
与之相比,SAT作为美国高考,就简单的多——美国国内的一张卷,美国之外的一张卷,而且这个成绩的有效期是两年,也就是说,两年之内的任何两场考试,成绩都是可以比对的。
而美国大学在招生之时,硬性的成绩就两个,一个是作为语言考试的托福(其实托福不仅仅是语言,关于这个我会另外写东西),另一个是SAT或者ACT,既然大学看这个成绩,所以这样的考试,说是美国高考,也没有错。
|美国高考SAT有详尽的官方指南,还有8套样题,本文中的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这本官方指南和后面的8套样题
当然,2020年因为疫情的缘故,SAT考试没办法如期举行,美国西海岸民主党治下的一些学校宣布不看SAT成绩,这个消息引起的争议非常大,不看高考看什么呢?
有些左派说,黑人学生不能受到平等的教育,这种情况下让他们拿出好看的分数是不可能的,而大学招生中,种族平等和多元化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所以一些学校就趁着疫情的机会把“美国高考成绩”这一项给免了。
当然,对这样的行为,我自己是不知道说什么好,我们去年也有专门的文章谈这件事,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我们还是把注意力放在美国高考的内容上——SAT考什么呢,简单来讲,阅读,文法,数学和作文,我不打算细说这些分数,时间啥的,就说说都考什么吧。
大凡参加过中国高考的人,有不少都被数学折磨过(前些年的江苏考生应该知道我在说啥)。
作为学渣,我绝不敢说中国高考的数学简单,但自己念完研究生,也工作了这么多年,扪心自问一下的话,那些很难的解题技巧,数学问题,在后来能用到那么多么?比如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找出数列的规律,用方程拟合曲线,类似的,我自己是读的理科研究生(偏生化类),在自己读书那会儿,这样高考会考到的数学知识,是一次都没用到过。
|知乎上的数学精英亲自下场解释“为什么中国高考数学这么难”,满满的人上人之感,那句“真正有用的也就2%左右”让本废柴瑟瑟发抖
那么既然如此,中国高考数学为什么如此之难呢?
我之前看到过一些说法,大概意思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就这么多,而每年要考大学的人数量巨大,一定要设置门槛增加难度,增加淘汰率。也就是说这么难的数学考试,就是为了“淘汰一批人”而存在的。
再或者说,“对中国的科学进步和技术进步来讲,真正有用的人基本也就是2%左右,其他人都是普通劳动力。”这个说法是否靠谱,是否合理,留给读者诸君去判断,但问题是,如果考试陷入了“为淘汰而淘汰”的怪圈,那么这样的淘汰又是为了什么呢?
和中国高考相比,SAT作为美国高考,它的数学部分就很简单了。试卷上来会给一大堆数学公式,唯恐考生因为记不住数学公式而丢分。
另外,有些特别复杂的计算题目,SAT还专门注明了,考生可以用计算器,那种写着写着算错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这样的设置其实基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常识——数学能力本身不是记忆力,也不是算数的能力,如果因为记忆力和算数的问题遮掩了真正的数学能力,那并不是美国人想要的“淘汰性考试”。
|SAT考试的数学有一个部分可以用计算器,而且把很多数学公式都给到了,生怕学生因为记不住这些而影响发挥,最底下英文的几句话是初中数学常识,大概意思是“圆周角是360度,三角形内角和180度,诸如此类”
去掉了这些干扰因素之后,SAT作为美国高考,纯数学部分其实很简单,为什么呢,够用就行,虽然知乎上一些大神言之凿凿地说“国家的科学进步必须要高精尖的数学”,但显然美国人不这么认为。
除此之外,美国人特别注意数学怎么在研究中的运用,怎么看待一组实验数据,怎么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工作中,这反而是他们的考查重点——其实这是比较接近数学真实用途的状态。
洛必达法则什么的,可能很多时候用不到,但是,在Excel表格里找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算方差,这还是很多人都会用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高考的数学部分还是比较接地气的。
|美国高考SAT中纯数学难度大概如此,解个方程,对很多学霸来说,的确“也就这样了”
|不过话说回来,美国高考的这种“应用题”在数学里出现的频率不少,学生还得有点统计学常识。以这道题为例,学生不能一说统计就只知道平均数,起码得知道中位数(median)和众数(mode),光知道还不行,还得知道中位数和众数怎么算怎么找,它们代表了什么,这些知识蛮实用的
当然按照一些精英的观点,高淘汰率是必须的,毕竟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对社会做贡献,“能推动科学发展的人,基本上都是顶部0.01%的,能推动技术发展的人,基本都是顶部1%的。没毛病。”
既然如此,美国高考数学这么简单,难道就不考虑“国家利益最大化”么,关于这个,需要澄清这么几个事儿,首先,SAT作为“美国高考”,其实不是政府行为,这个之前已经说过了。
其次,在美国,一个学生将来想学什么专业,学什么课程,在高中也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并选修相关课程的。
有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可以去考SAT II的数学,AP的微积分,IB的数学课程,等等,这个就难多了,能真正筛选出“想学数学的孩子”当中,有多少是“真正可以有潜力学数学”的。
既然如此,那么在最普遍的SAT考试中,自然没有必要用数学难题把大家卡死。
最后,相比于数学能力,SAT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逻辑推理能力,科学素养,阅读抓主干复述概括的能力,显然,这样的能力无论做科研还是日常生活,都比数学重要得多,而这部分能力的考察载体,就是SAT的阅读部分,这部分向来是中国考生的难点和痛点,这也说明了中国目前的教育中,逻辑,科学之类的东西基本是空白。
在这种情况下,阅读理解不过是无源之水,再好也只能沦为“揣摩出题人心思”的事情了。
讲到阅读,中国语文教育中的阅读理解被吐槽成什么样子,我就不说了。很多次阅读理解的题目给原作者去做,也都是未必做好的。
前几年浙江高考阅读里那个“死鱼眼睛里诡异的光”,也是成了很多网络段子欢乐的源泉。
在中国,“阅读理解”通常是语文课的话题,而因为语文课的特质,“阅读理解”的内容往往偏向于散文,随笔,小说这一类的。
这种文章的一大特点,在于“作者可以写的很随便”,而对于同一篇文章,无论是进行大而化之的解读,还是进行类似训诂考据的尝试,都很容易得出彼此截然不同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语文的阅读理解被人吐槽,这是一种大概率事件。
|中国高考阅读名场面之“死鱼眼睛里诡异的光”
而美国高考SAT里面的阅读理解没有散文的空间。
五篇文章,65分钟读完做完52道单项选择题,这五篇文章的题材也很有趣,一篇是文学小说选段,一篇是美国历史上著名人物发表的演说或者文章,剩下三篇是科学类的话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
说起来,这“科学类的文章”在许多人看来,要么是不入眼,“不就是说明文么”,要么是觉得敬而远之,“谁还看那些东西”,但美国高考SAT选的阅读,五分之三是科学类话题的文章,这说明在美国出题者看来,一个人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和叙事逻辑,比什么漂亮的修辞和所谓的“文学素养”重要多了。
关于科学素养,我之前写过一篇东西,参见《正本清源:当我们在谈论科学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些什么?| 循迹晓讲》。SAT科学的阅读,选材也不含糊,直接就是论文节选,甚至连沃森克里克两人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得了诺贝尔奖的那篇论文也照选不误。
|在美国人看来,科学素养是一个很基本的素质,而很多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背后,这样的科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这篇被选作出题的文章是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原文,二位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的发现也拉开了整个生物科学的新纪元
|沃森克里克搭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名场面。当然,这样发现背后的科学精神之所以珍贵,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很多人并没有科学精神”,就在这两位鼓捣DNA的时候,前苏联的李森科还在打击异己建立自己的“唯物主义生物学”呢,关于这些,参见《脆弱的科学:苏联「李森科事件」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循迹晓讲》
至于科学话题的文章怎么出题呢,美国的出题者很喜欢发出那种“作者写这个是为什么”的灵魂拷问。
具体到科学的文章,很多问题是这样的,“文中作者讲的这个实验是为什么目的”,或者“作者提出的这个理论,依据是什么”。
当然你也可以说,题目的答案就在原文里,但如果阅读者对基本的科学,批判性思维,理论和证据的逻辑闭环都不清楚的话,做这种阅读想必是相当痛苦的体验。
|这两道题是在那篇DNA的文章之后出的两道选择题,翻译一下吧,第23题在问,“一个学生认为DNA碱基对随机配对,下列文中的哪个证据和学生的理论相抵触了?”第24题在问,“文章第二段,作者关注的兴趣点是什么”,做这些题需要科学和逻辑的基本素养
当然,很多科学话题的文章后面会缀一个图表,这个图表往往是和主题相关的一次实验结果,那么问题随之而来——“这个图表是否支撑/反驳文中的某个结论”,这当然是要把文章看懂了,才能做对这样的题。
|这篇DNA的论文后的图表,发表于2003年,图表中是不同物种当中四种碱基的百分比
|关于这个文章和图表的两道题,翻译一下,第29题在问,图表中的数据是否支持文中作者关于碱基配对的理论。第31题在问,图表中每一种生物的腺嘌呤含量是一样的吗?这个数据和文中作者的哪句表述是一致的?
科学的三篇文章之外,和美国历史相关的所谓“历史名人文献”是很多学生“读不懂,也不想读”的东西。
当然,说到这个“历史名人文献”,由于这里面传达的许多价值观和我们价值观有显而易见的冲突,所以,SAT在中国大陆是没有考点的(也有说法是钱没谈拢或者大陆容易泄题),最近也得去香港考试。
说起来,SAT的考试报名费用其实不高,但考虑到每次考试都得出国,这对很多想要留学的中国孩子而言的确是非常大的一笔开支了,有的学生直接去美国考,有的呢,香港考一次出不来分,那就换泰国,日本,台湾,差不多要把中国大陆周边周游一圈的节奏。
话说回来,这篇“历史名人文献”的考察范围不仅仅是美国历史,法国大革命,印度独立解放运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等等的话题,这里都有涉及。
其实这样的文章,承载的是美国核心价值观,美国价值观和法国大革命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这些,很多资料不难查到,方生老师也都讲过,而美国核心价值观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个世界,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也都清楚,所以,有人抱怨说“某次SAT怎么考到对法国大革命的看法了,不讲武德”,其实这只是此人对美国历史的理解过于浅薄,如此而已。
当然,美国的教育界和很多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一样,是左派思潮的重灾区。
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名人文献”当中,女权,黑人平权之类的话题占了一多半,有时候甚至会有一些非常极端的言论(比如19世纪一些女权主义者攻击男性和男权社会)。
饶是如此,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左派和右派也应该有些共识在,比如对个人边界的尊重,程序正义和对精神世界的认同(形而上学)。
这些我之前在写关于左派和右派的文章里也有提及,参见《【干货】:如何正确区分真正的左派和右派?| 循迹晓讲》。对于很多所谓的“新新人类”而言,他们可能非常向往进步,无论穿着打扮还是思想都完全的向往极端左派,但如果连“正常社会的这点共识”都没有的话,那么看这种“历史名人文献”,即使是著名的女权或平权演讲,大约也未必看得懂。
|19世纪美国女权主义者伊丽莎白. 斯坦顿的一篇演讲稿,这篇文章痛骂男权社会,大概意思是,人类的一切灾祸都是男权社会造成的,虽然她说“不是所有男人都混蛋”,但用词之极端,言辞之激烈,的确会让我不舒服
|饶是如此,斯坦顿的表达逻辑清晰,比这些用“蝈蝻”,“蛆”和“小屌子”骂人的新新人类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历史名人文献”选材讲完了,那这样的文章考察的思路是什么呢?
有人说这就是考美国的价值观,是美帝国主义霸权在教育系统的体现。抛开感情色彩,这话也不能说错。
美国的高考,不考美国价值观总不能考主体思想吧。但是美国高考并不只是把这些价值观“灌输”给考生,告诉大家“你必须认同这个”,或者“某某某思想,就是好来就是好”,它更多的是通过最基本的逻辑推理去展示“在某个时代,一些思想是怎么产生的,或者这些思想怎么深切地影响了美国和世界”。
关于逻辑推理,我过去写过相关的文章,参见《正本清源:到底什么是「逻辑,私货,辩证法」?| 循迹晓讲》,简言之,最基本的三段式轮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三方面,是文章会展示,出题人也会非常留意的。
很多题目的问法是“作者推理的过程基于如下的什么共识?”,这样的题目,对于有逻辑常识的人来说,很有意思,但对于毫无逻辑的人来说,想要理解这种题怎么做,的确是强人所难了。
|还是斯坦顿的女权文章,底下的典型出题方式,翻译一下,第35题在问,“根据文中表述,下列哪个事件是晚近发生的”。为了防止学生用一些旁门左道蒙对,紧接着的36题就在问,“上一题你是根据文中的哪句话做出的选择”
刚才说美国高考SAT当中“历史名人文献”的考察,更注重的是一些重要思潮的由来和影响,所以很多情况下,关于一些观点当时的争论,考试中会以“双篇文”的形式给出材料。
像什么“激进派大战保守派”,“直男癌大战田园女权”这样的话题,在考察的文章里占的比重还挺大。
针对这样的争论,SAT出题者也会问一些很有趣的话题,比如“两篇文章作者都认同的事情是什么”,“设想一下,第一篇文章的作者会怎么回应第二篇文章作者的某个观点”——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两篇文章都是逻辑通顺的,并不是“为了杠而杠”的存在。
|一篇典型的政治双篇文章,第一篇的作者是林肯,第二篇的作者是梭罗,二者在美国历史上都大名鼎鼎。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在探讨“人世间的法律法规要不要遵守”,林肯认为“遵守法律是基本的程序正义”,而梭罗认为,“如果人世间的法律是恶法,可以不必遵守”,这其实牵涉到了程序正义的界定,关于这个,参见我过去写的“左派,右派”的文章。
|关于这两篇文章的关系出的几道题,第40题在问,这两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第41题在问,林肯最有可能如何看待梭罗的某个观点(虽然林肯的文章写在前面),第42题在问,林肯和梭罗对废奴主义的态度是什么。关于废奴主义和南北战争,方生老师也都有过很精彩的叙述。
|其实,高水平的论辩是很难得的。国内的很多辩论赛水平怎样,我并不想多说。循迹的评论区里,这样的言论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看多了这样的“反驳”,读者诸君应该能体会“为什么美国高考会考双篇意见相反的文章”
科学和“历史名人文献”之外,美国高考对文学的考察就是小说选段了。
小说是一门虚构的艺术,其核心在于冲突的设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人物性格的塑造等等,换句话说,即使虚构的世界有无限的可能,文学创作是有底层逻辑的,而关于小说的考察,也是围绕着这些底层逻辑进行。
比如“某个人物的性格可以被概括为以下选项中的哪个”,或者“文章中的主题是什么和什么的冲突”,诸如此类,对修辞的考察也有,但一切的考察还是围绕着这一段小说的核心矛盾。
会不会有作者抖机灵写出的俏皮话呢,小说里肯定会有的,但美国高考的命题逻辑很清楚,跟小说选段主线无关的,一律不考。
|SAT当中的小说选段,这篇小说的作者是夏洛特. 勃朗特,讲述了一个社畜和上司的冲突,以及社畜本身雄心壮志和现实之间的冲突
美国的出题人既然默认文学有底层逻辑,出的题也自然是相当严谨。
说起来这篇小说选段,连读带做题,加起来十分钟多一点,任何一个正常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都没有足够的精力体会到原作者语言上的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所以,并不会有“死鱼眼睛放光芒”这种让出题人放飞自我,让考生不知道说什么好的东西存在。
|SAT当中也不是不考文章的修辞和语言。比如这道题问的是“作者把某些东西比喻成山猫和蛇用意何在”,但这样的修辞针对的是某个重要的节点,绝非可有可无,更不是作者有意无意的卖弄
|与之对应,“死鱼眼睛放光芒”的作者也不知道自己为啥这么写
这大概就是美国高考SAT阅读考察的选材和出题角度了。美国高考中阅读占的分量非常之重,而这个阅读能力背后,是一些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诚然,SAT前两年被爆出有舞弊,而且左派当政的加州试图弱化这个考试,但是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就是通过这样的考试上了大学,那么美国顶尖大学的那些竞争者,至少这些基本的素质是不会差的,可以说他们是做题家么?
似乎不行,这样的能力,光是做题刷题,而不是开阔眼界去读书思考,真的是很难获得。
从这一点上看,“做题家”和“具有学习能力的人”,也还是不太一样的。
美国高考嘛,毕竟是用英语考试。讲到英语,在中国学习英语的很多小伙伴可能都有不那么愉快的回忆,我自己当然也不例外。
在我看来,中学的英语课大抵有一多半是语法课,要记各种动词介词搭配,各种“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的语法现象。
没记错的话,那会儿有个报纸叫“英语周报”,那上面的英文选择题是我这种学渣的噩梦,有时候呢,英文老师拿的标准答案错了,但也“竟然能把错的标准答案解释清楚”,这大约不是我自己一个人会经历的事情。
|对英语周报的吐槽背后是对整个英语教学的吐槽,这样的吐槽从我上学那会儿直到现在,似乎一直没停
|直到现在,“死记硬背语法”也是一个很多人必须经历,吐槽不能的问题
直到如今,我的英文语法也并不好,现在想想,中国的英文高考,有相当一部分是纯语法的考试,语法嘛,在很多人看来没什么道理可以讲,“别管为什么,你记住再说”,这样的说辞是我在英文课上经常听到的,让人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甚至有好心的老师在课堂上写了很多语法规则,然后怕大家不认真听,拍黑板大声说,“对不对!”“是不是!”,一如江田岛森下学长的那句“好!很有精神!”但废柴如我,自然是没什么精神的,幸好学校没什么“海军精神注入棒”,不然我大约早就残废了。
|一方面自己在英语课上半死不活,另一方面英语老师为了让大家掌握考点的各种语法心急如焚,所以我应该庆幸自己上学那会儿没这种“精神注入棒”,否则......
那么,美国的高考考语法么?
也有,这部分考试的全称是“文法”,这样的文法中,纯语法的考察内容只有不到一半,而且也不是什么非常难以理解的东西,剩下的呢,是基于行文逻辑的考察,比如“作者考虑在这里加一个例子,是否合适”,“某句话应该被放在一段当中的哪个位置”,诸如此类。
|美国高考当中对于“文法”部分的考前指导。这部分要考察的文章会有一些逻辑和语法错误,考生需要站在逻辑和语法的角度去改,把一篇不尽完美的文章改的尽可能好一些
这里单独拎出来“事例”讲一下,我看到的许多学生写作,总是喜欢堆砌一些例子,越生僻越好,越高大上越好,可是,事例的目的是什么呢?它不能从逻辑上支撑观点,因为这都是个案,那么它能做的也就是解释说明,帮助读者理解。
这样看上去很生僻的典故例子,真假不论,读者看得懂么?既然看不懂,写这些的用意何在呢?为了显示自己博学多才么?很多文章都有这毛病,不止学生写作。
|浙江高考那个争议非常大的“满分作文”,就是一个典型的“以生僻的例子掉书袋”的案例,不管评委读懂没读懂,反正正常人看懂概率不大
事实上,所谓的文法全称是Writing andlanguage skills,牵涉到的是文章的修改。
修改文章,首先要在逻辑上过关,保证信息有效地传达给读者,其次再讨论语言是否在信息之外恰如其分地传达了作者的情绪,最后才是一些语法的小问题。到了大学,写作时几乎每门专业学生都绕不开的东西,指望文章一遍过,自然是小概率事件。
怎么样的文章才算好呢,一个学生有没有能力将一篇不那么好的文章改好呢?“文法”考试做的就是这个,这比纯粹的语法考试要难一些,但在我看来可能更有趣一些。
|典型的SAT文法考察的问题,注意看第4题,这道题在问“作者在这里加一小句注释合适不合适”,这句话的语法没有问题,但该不该加呢,还是行文逻辑的问题,或者,很多问题都归于一个灵魂拷问——你为什么写这个
终于说到作文了——中国语文高考的作文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大家也都清楚,每年高考的时候,“零分作文秀”也成了社交网络一种全民娱乐的方式。
娱乐嘛,吐槽也是有的,这样的作文能考出啥呢?凭什么一些堆砌辞藻的东西可以被判为满分呢?跟法国高考的作文题比起来,中国高考的作文题怎么就完全上不了台面呢?等等等等。
当然啦,吐槽归吐槽,娱乐归娱乐,许多人一边骂着这样的作文,一边又熟练地把高考作文的风格刻入骨髓,以至于我看到的不少东西,留言也好,长篇大论也好,怎么也都是一种“高考作文”的调调,久而久之,“你写的东西像高考作文罢”开始成了一种揶揄和讽刺了。
|关于高考作文的吐槽和争议,年年都有,202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事件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典型罢了
法国的高考作文怎么写,这里暂且不论。美国高考的作文在2015年经历了一次改革,改革以后不要求学生针对一个话题发表观点(这种发表观点的议论文的确比较容易钻空子),而是给一篇演讲稿或者社论,要求学生在50分钟之内读完,并写出对这篇文章的分析。
有人说,这怎么能体现出学生的写作能力呢?这其实是一种“标尺比照”,换句话说,用一篇写得不错的文章做标尺,来衡量学生到底有几斤几两。
用我经常说的话讲,同样的《红楼梦》,猥琐之人大约只能看到少儿不宜的描写,而懂得文学鉴赏,也会写点东西的人,自然能看出很不一样的东西来。
|一篇典型的SAT作文,阅读材料是1967年马丁路德金的反越战演讲。在阅读之前,考试组织者希望读者去留意作者如何运用证据,逻辑和修辞去说服读者的。
|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考生需要去写写马丁路德金如何从证据,逻辑和修辞几个方面说服读者的。这需要考生对“证据,逻辑,修辞”这些基本概念的目的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有最基本的了解,不然写出来的也就是一堆废话
类似的,一篇颇有社会影响力的社论放在学生面前,啥都不懂的人大约只能说“这篇文章写的好啊,就是好来就是好”,一些似懂非懂的人会说出一些套话,比如“文章立意深刻,结构清晰,言辞优美”,其实这样正确的废话并不能让人得高分。
最后呢,真正懂了文章的人,会具体分析文章的逻辑,修辞等具体的内容,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写作能力不会很差,阅读别的文章,洞察力也是相当深刻的。
SAT的作文说是“选考”,但很多大学也都是要求提供作文成绩的,所以很多我遇到的出国高中生,不得不面对这么一篇“分析性写作”,而这个写作背后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一些基本的常识,都得从零开始准备,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个耐心,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也是不忍卒读。
据说2021年之后SAT要取消作文考试,但无论如何,写作考察的这些能力,阅读也考察的很清楚,没有这些能力的人,美国的大学大概是不会收的。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对美国高考的考察内容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了。在我看来,人的能力是分层级的。最底层是“有逻辑和科学思维,有基本的同理心”。
在这个基础上,一个人“运用逻辑和同理心”推导出一些自己认可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包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看待世界,等等等等。
再往上,可以在这些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一些常识性的知识网络。到了这一步,这个人已经可以算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了。倘若此人有意深造,他大可以在已有的常识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研究下去,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在整个过程中,语言,不管中文还是英文,其实都只是一个工具。倘若没有这样逐层递进的能力内核,语言就未免空洞。
在中国,这些年有条件把孩子送出国读书的家庭是越来越多了,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本地的教育没有能力提供“一个合格公民该有的素质”。让这样的孩子面对美国高考,实在是有点难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了。
于是,各种培训机构应运而生,这些培训机构的路数,具体参见黄教主的电影《中国合伙人》。
本来在我看来,如果不认真地从底层把素质夯实,的确很难在美国高考中考好,更遑论在美国的大学里有好地表现了,但这些培训机构的各路名师,大神,天后和女皇们,有相当多数非常沉迷于“中国人世界最聪明”的想法,对这些扎实学习不屑一顾,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外界,都声称“你没有时间从头学,只能猛刷题,用旁门左道考高分”。
所以这些大师们教给学生的,也都是些在我看来不知道说什么好的东西,比如“历史文献倒着读”,“比如“后几题你就选C或者D”,比如“你要在作文里写一些没几个人认识的模板,分析好词好句”,等等等等。
有的老师看到这美国高考里,美国价值观的讲述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写过一些所谓的“通俗版美国史”,开篇第一句就是“天下纷纷,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样的通俗美国史里,华盛顿和林肯等人,都变成了市侩,无赖,流氓,而他们的国家,自然是无恶不作的美帝国主义,学生考不好,这都是美帝国主义的阴谋。
戴着这样的眼镜去看美国史,再拿出中国学生非常擅长的“做题家”本领,相当多中国的学生在美国高考这里,花钱做题无数但收效惨淡,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但无论如何,想让一个在中国教育中呆了太久的人接触点不一样的东西,总是很难。
这也就不奇怪网络上为什么总有奇谈怪论了。国家也好,公司也好,甚至家庭和学校也好,核心都是人。看看中国和美国的高考怎么选拔人的,那么“中国是不是太厉害了”,“国外的是不是垃圾”,读者诸君应该会有自己的结论吧。
|西方考古都是伪造的,“我们中国真是太厉害了”——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在中国也还是不少的。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古印度文明真的是被雅利安人毁灭的吗?| 循迹晓讲
时代之泪:汪伪精锐部队起义与钟健魂的多面人生 | 循迹晓讲
战争与季节:古代游牧民族一般会选择什么季节南下劫掠?| 循迹晓讲
探秘江湖:古代镖局和劫匪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循迹晓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