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12月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侨商领袖陈嘉庚:他一辈子的心愿就是兴学报国 | 循迹晓讲

战斗鱼 循迹晓讲 2021-05-21


◎ 循迹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战斗鱼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5000字 阅读需要15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60年前,陈嘉庚先生在北京病逝,终年87岁。


陈嘉庚生前拥有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等等头衔。写这期文章的时候,我也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只给陈嘉庚先生保留一个头衔的话,应该是“实业家”还是“慈善家”呢?

 

想了想,应该是后者。

 

陈嘉庚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但知道他做过什么事情的人并不多,陈嘉庚这个人,和一般的富豪并不一样,把他的生平了解一遍之后,发现他辛苦办实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保证捐钱的时候能“砸”的出钱来

 

比尔盖茨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宣称在去世之前捐出99%的财富,这已经是相当有魄力了,而陈先生则是活着的时候一直这样干,倒好似辛辛苦苦胼手砥足赚来的血汗钱,他一点也不心疼。——哪怕不提他历年来做的事情,单单是这种轻财的魄力和风骨,就已经足以令人尊敬了。

 

接下来,让我们来走进陈嘉庚先生的生平。

 

◎  优秀的行业巨擘

 

1874年,陈先生出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社——和厦门岛隔海相望的一个村庄,他的父亲陈杞柏在新加坡发展事业,由于路途遥远,只往家里寄钱,从不回家,直到16岁的时候,陈嘉庚才知道自己的父亲长什么样子。

 

1874年是同治年间,陈先生照例被母亲送到私塾里读书,这里要说,清朝时候考取功名是要写八股文的,知识分子都去搞这个无用之物,久而久之,严重钝化了全国知识分子的思维能力,陈嘉庚的教书先生就是这样,每天在讲桌前摇头晃脑,带着孩子诵读经文,照本宣科,完全不讲解的。

 

要知道陈嘉庚已经很用功了,老师给他的书被他背的烂熟,但学了好多年,书里面说的是什么呢?他一点也不知道。

 

所以陈嘉庚发迹之后,心心念念发展的全是新式教育——他着实被那种不知所云,没头没脑的传统教育恶心透了。

 

 青年陈嘉庚


1890年,16岁的陈嘉庚远赴新加坡投奔自己亲爹,帮父亲经营米店产业,也不知道是因为太久不见,父子感情淡薄,父亲更疼爱庶出的弟弟,陈嘉庚敏锐的感知到这一点,在米店谨言慎行,多做少说。

 

陈嘉庚在父亲的米店一干就是13年,由于陈嘉庚老成练达,踏实能干,不久就升任经理,帮自家的“顺安米店”赚了大钱,但父亲还是把米店交给自己的庶子——陈嘉庚并没有摊上一个正常的父亲。

 

但陈嘉庚并不以为意,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没有怨言。

 

后来,母亲去世,陈嘉庚回福建丁忧三年,再回新加坡才发现,米店已经破产了,偌大一个产业被自己颇得父亲欢心的弟弟就给干黄了。陈嘉庚拿着7000个银元,经营了一个菠萝罐头厂。

 

当时的菠萝罐头生产行业一般是进一大批菠萝,慢慢加工,陈嘉庚发现菠萝放不住,经常有腐败变质的情况,于是他改变策略,每日的生产和每日的原材料采购是等比的,做多少进多少,严格把控浪费,这样一来,罐头厂的利润大大增加,很快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陈嘉庚代父还债


而陈嘉庚赚到钱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父亲的欠债还了。明明是父亲和弟弟惹的祸,但陈嘉庚以家族信誉为重,还是不计前嫌的帮忙还账。

 

这让陈嘉庚在商圈的口碑扶摇直上

 

再后来,一战打响,做菠萝罐头的白铁皮成了紧俏物,陈嘉庚囤积销售,又赚了一大笔,接下来他又精准看到了橡胶行业的潜力,他把所有的积蓄all in进橡胶行业,把原本种植菠萝的土地全用来种植橡胶。

 

这个操作,以及后续的一系列精准的投资和经营,直接让他变成东南亚跻身前列的富豪。

 

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侨商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橡胶产业的四大“开拓者”之一。


他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国内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大埠设立分销店100多处。慢慢地,他还设法和美国橡胶业协会搭上关系,把广告做到了美国,把“谦益”橡胶厂的大半产品直接销售到美国,开创了在英国统治新加坡百年来华侨不通过洋行而与外国商家直接进行贸易的先例。


 陈嘉庚公司产品广告


此外,他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厂等,厂房达30多处。鼎盛时期,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约值黄金百万两)。

 

值得一提的是,陈嘉庚的钱每一分来路都非常正,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事情,陈嘉庚一没背景,二没关税政策扶持 ,纯靠聪明的头脑和辛勤的劳动奋斗成巨富。

 

 南洋华侨中学


陈嘉庚如此吸金,但他在自己身上的花销可以用吝啬来形容,日常穿得朴素至极,身上甚至有补丁,伞用了十几二十年破到拿不出手了也不换,身上带的钱从来不超过5块,他有四房太太,九男八女,一年的花费只有几千块钱。


结合陈嘉庚的童年经历,就很容易理解,他小时候经历了马江水战,亲眼看着中国水师被法国人揍的丢盔卸甲,这种屈辱一直压在他心里,他太希望祖国有一天能够强大起来,他太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再受欺负了。


这成为了他毕生的夙愿。

 

◎ 真诚的慈善教育家

 

把钱花在哪,才能最大限度的让国家强大起来呢?经过一系列思考之后,陈嘉庚认为问题的答案是“教育”。

 

陈嘉庚久经商场,游历各国,见识越广他就觉得中国的教育程度实在是低到令人发指,欧美文盲率只有10%,日本文盲率也只有20%,中国文盲率直接90%+,这样持续下去,这个民族怎么能不被淘汰呢?

 

于是,陈嘉庚逐步开始投资建学,他在自己的家乡集美,先建立了“集美小学”,之后逐渐又建立了中学,幼儿园,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国学学校——要知道这是20世纪10年代的事,这样系统的学村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集美大学


这时候,临近的村县受其影响,也开始逐渐办学了,可他们没有老师,集中培养老师又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于是陈嘉庚又创立了师范,女子师范,幼儿师范等学校。


由于陈嘉庚认为师者为教育之本,这些师范学校和中学的待遇更是好,学生们来上学只交饭钱,学费杂费住宿费全免,甚至于宿舍的蚊帐被席各种文具也不用花钱,学校直接配给。

 

前段时间是厦门大学的百年华诞,而厦门大学正是由陈嘉庚在1921年建立的华侨独资大学,陈嘉庚全程亲自参与建设,现在美轮美奂的厦门大学,大多数建设创意都来自于陈嘉庚。


在厦门大学奠基仪式上,陈嘉庚的演讲词中这样写道: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唯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人心耳。”“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日。


 厦门大学的奠基石


建立厦大之初,清华就有人专门来信,不赞成办厦大,信中洋洋洒洒提了五条意见,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你厦门是什么地方,小荒岛怎么办大学?办大学需要有大师,现在清华北大都在欠薪,你怎么办大学?”

 

陈嘉庚的答案是,撒币解决。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月薪50块大洋,陈嘉庚直接给开150块,所有的教授工资都是几倍几倍的给,纯靠砸钱让半个中国的大师来到这个如同渔村一样荒凉的东南小岛,甚至鲁迅都来教过四个月的课——当时一到鲁迅的课,教室里连挂票都卖出去了。

 

 厦门大学内的陈嘉庚塑像


这所有的小学,幼儿园,中学,各科学校,大学,学杂费,工资,一共118所学校,你看得见看不见的所有费用,都由陈嘉庚独自承担。当时的所有学生看见他,都恭恭敬敬的鞠个躬喊“校主”。

 

1931年,发生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大萧条,陈嘉庚的财政也捉襟见肘,有洋人愿意给陈先生融资,但条件是“你要珍惜现金流,不能再跑去办学了”,陈先生听完这句话就送客了,“我赚钱就是为了办学,公司黄了我不心疼,学校必须办!”。

 

手里没钱了,学校嗷嗷待哺,陈先生先卖公司,后卖别墅,钱不够就再卖公司,再卖别墅,刚刚凑足了钱,马上给学校那边送过去。

 

陈先生的另一份经商头脑体现在,他不是只一味的给钱。


◎ 集友银行成立周年总行全体同人合影(1944年)


1947年,他投资创办了集友银行,每年用股息和分红养着集美各个学校,这样,集美学校就拥有了恒定的,靠谱的现金来源,直到现在(01年开始),集美大学每年白白拿的分红,至少都有2000万。


到现在,陈先生在东南亚大片大片的橡胶林,挂着的牌子上都写着一行行的“集美校产”。

 

陈先生不在了,但他为后辈学子的花的心思,还在一年一年地让集美学子们受益无穷。后来,陈先生把自己的独立支撑的所有学校,包括厦门大学,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  坚定的爱国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支持祖国抗战,1938年10月10日,南侨华人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可不要小看这个“总会”,它可不是什么草头班子,其领导了80多个筹赈会,1000多个分会,这个庞大的机构在总会的领导下,统一步骤,统一行动,一刻不停的运转,捐款捐物,仅一年时间,捐款就达到1.4亿元


——不要小看这个数字,1938-1939年期间的法币,100元的购买力是一头牛。

 

◎  陈嘉庚在新加坡成立筹赈会


筹赈总会不仅出钱出金,更大的作用则是出人

 

1938年8月,滇缅公路建立完成——如果你对抗战史熟悉的话,你会知道这条公路在整个抗战史上的作用是有多么巨大。


七七事变之后,日寇兵分两路,一路占领主要大城市和内陆区域,另一路跑步前进,把所有的通商口岸全都占了,日寇想让中国没有物资给养,把中国活活困死。


而37年-41年,这四年时间,中国的物资补给大多是由滇缅公路运来的,称之为抗日战场大动脉都不为过。

 

◎  从云南省地图,可以见到滇缅公路重要位置


滇缅公路刚刚建成之后,大家急切的要将各种物资运往中国,这时候,又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困境——没司机。

 

而滇缅公路崎岖异常,九转十八弯,除了悬崖峭壁就是深谷湍流,而且道路坑洼不平,综合难度是世界最危险的公路,一般司机运几十吨货开这个路相当于找死,需要驾驶技术高超的司机方可胜任。

 

但是中国那时候会开车的人都不多,更何况司机还得要求自己会维修,这样水平的司机更是抽调不出来了,现培训根本来不及。

 

◎  南侨机工被视为「驾驶兵」,必需在位于昆明的军事委員会西南运输处运输人员训练所接受训练才能出行,图为乙级干部班第二期及练习司机班第一期毕业典礼盛況


这时候,陈先生挺身而出,1939年2月7日,他以总会的名义,发布通告招募华侨机工,参加演说鼓励华侨回国参战,在总会的倡议下,南洋华侨机工撇家舍业,踊跃报名参战,一个月后,第一批80个司机就行驶在滇缅公路上了,7个月时间,各个行业回国的华侨机工已经有了3192人之多

 

在陈嘉庚的领导下,全南洋范围内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华侨筹赈救亡运动,“富商巨贾既不吝啬,小贩劳工也尽倾血汗”。


◎  陈嘉庚在南侨总会成立大会上,号召华侨支持祖国抗日


据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华侨自1937年至1945年捐款共达13亿多元国币,其中南侨总会在抗战期间义捐国币约5亿元。


另据1940年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在国民参政会上报告:“1939年军费为18亿元,同年华侨汇回祖国之款达11亿元,其中捐款约占10%,而南洋华侨捐款占华侨捐款总数的70%”。


◎  九龙工人为支援抗战捐赠的救护车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0年10月,海外华侨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1000辆,大米1万包,以及大量药品等,仅金鸡纳霜药片就有5000万粒,这些物资亦多为陈嘉庚领导下的南洋华侨所捐。



◎  海外侨胞主要抗日救亡力量


◎ 抗战期间,南洋华侨机工的贡献与功绩,永远受到世人的敬仰与怀念



◎  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陈先生不仅热心捐赈,政治立场上也是非常爱憎分明,本来他和汪精卫是至交好友,汪精卫投敌后,他大骂汪精卫,提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还自己掏腰包出巨额资金作为赏金,悬赏缉拿汪精卫。

 

◎  陈嘉庚先生雕塑


由于陈先生的种种做法,新加坡沦陷之后,日本宪兵队成天到晚搜捕他,抗战期间陈先生四处躲避,改名换姓,身上放着一瓶氰化钾,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这种生活足足持续了3年半的时间。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北京病逝,他的丧仪极为隆重,首都各界两千多人举行了公祭仪式,周恩来总理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席,并同朱总司令一起,亲自为陈嘉庚执绋起灵。

 

陈先生的一生,光辉灿烂,令人景仰,首倡了华侨爱国兴教的传统,东南亚华人至今心系中华,捐资出力,蔚然成风,余荫至今,惠及了每一位华夏儿女。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蒋介石日记的可信度有多高?| 循迹晓讲


觉醒之后:陈独秀生命的最后四年 | 循迹晓讲


抗战时期,苏联空军志愿队真的没让「中国人破费」吗?| 循迹晓讲


兵败大陆时,蒋介石究竟带走多少黄金?|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