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父母为什么喜欢贬低孩子? | 循迹晓讲

熊心 循迹晓讲 2021-06-15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熊心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4500字 阅读需要12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最近有一个新闻让笔者很难过。

 

5月14日,浙江温州,女孩坐在桥檐外欲跳河轻生,现场消防员抓住机会瞬间抱回女孩,当救援人员将女孩抱回桥内,女孩的爸爸竟然直接对她大打出手。消防员见状立刻拉开该男子,将他抱住,围观群众也严厉地呵止:不要打她,你好歹先让她上来,不能这样打小孩子!

 

◎ 点击可以观看视频


虽然发生的新闻是个案,但这样的亲子关系却是普遍存在的

 

知乎有个高赞回答。从家长或未成年的孩子角度,你如何看待上海卢浦大桥「孩子受母亲批评后跳桥」这件事?

 

◎ 上海卢浦大桥17岁男孩跳桥事件


◎ 截图/知乎


四千多的赞,这个回答想必唤起了很多人童年不美好的回忆

 

本文想讨论的,就是中国式的亲子关系,问题在哪里?本文打算从一些“教育金句”入手,简要分析一下中国式亲子关系问题出在哪里。

 

◎ “你这孩子太自私!”

 

在中国式亲子关系中,作为子女大概率都听过家长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这孩子太自私!”那么,这句经常用来批评教育孩子的“箴言”,真的对吗?


先来看一个新闻。


2021年5月17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沙坝镇的一个小学老师让没有捐钱的十几名学生站成一排,拍视频发到家长群里说“请家长支持一下”,一位学生家长介绍,16日学校组织捐款活动,让一个学生捐六块钱,孩子忘了告诉自己,结果就看到老师发的视频。

 

 事件发生后,该校校长被就地免职


事件发生后,并没有人指责那些孩子太自私,大家都明白,既然是捐款,那就应该遵从自愿原则,规定每人六元本就不合适。

 

但轮到一些家长让孩子分享的时候,似乎孩子就没有拒绝的权利。随意把孩子的东西送人,不同意就会把那句箴言说出来——你这孩子太自私!


给孩子扣上自私的帽子,就能显得家长“无私且道德”吗?显然不是。


首先,人性是否都是自私的?答案是肯定的。有人可能会说人性并非都是自私的,比如人会天然在物质,感情上对自己的后代做出不求回报的利他行为。然而,人类这种行为表面看起来是无私的,实际上他们是为了能获得对生存与繁衍更长远的回报,只是个体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并没有明显的意识


 图/网络


因此,自私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维护自己的物品本来就是人类天性其次,当作为强势的家长把孩子的东西送人,这难道不是为了维护家长的面子吗?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来牺牲孩子,哪个才是真正的自私?


那些教育孩子不要自私的家长,是不是也会高尚得“工人要为国家想”?把维护自己的面子当做是教育,就如同把推卸自己的责任叫做鞭策一样

 

◎ “不要比吃穿,要比就比学习”

 

这句“箴言”会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呢?

 

答案是,当家长用“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孩子比较的时候,孩子的自然反应就是别人家的条件

 

因为家长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在所有孩子眼中是无解的存在,在无解的情况下,孩子自然会拿“别人家的孩子”的吃穿反驳,之后家长就开始耍无赖的说出这句话“不要比吃穿,要比就比学习”。

 

 某卫视节目中出现的孩子吐槽 图/网络


之所以这么说,家长方面的理由就是,比吃穿会造成孩子攀比,而比较学习可以让孩子进步。

 

显然,这是一种诡辩。

 

这句话是把物质比较偷换成比较吃穿,同时否认了物质是保障学习的基础条件之一

 

无论是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还是囊萤映雪(这几个都是极端个例,家长轻易不要给孩子说),这些故事的本意,还是家长/老师借古人的励志故事激励孩子/学生勤奋学习。但如果家长用这些故事来论证学习只和态度相关,不需要家庭什么条件的话。那又如何解释古代状元的家族性?比如浙江的钱家。

 

对于孩子来说,这番说辞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示威——我可以拿你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你不能拿我们和别人家的父母比较。

 

甚至等到孩子长大以后,一些姿势水平比较高的长者同样会对他们说出下面的话。

 

 “不要比待遇,要比贡献” 图/网络


而且这句话还有一个很阴毒的地方就是,家长永远可以找到更好的孩子来作为榜样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有些家长有心思去找一个遥远的榜样来贬低孩子,缺不愿意认真的表扬自己的孩子呢?

 

因为对于某些家长来说,有句至理名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又是一个被滥用的“教育金句”。如果这话真的正确,那么那些每天自嘲废物的“三和大神”可能是进步最大的。

 

我们从逻辑上来分析,可以发现这句话有两个严重的错误。

 

其一,把可能偷换为必然。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谦虚可能使人进步,骄傲可能使人落后”。这种程度上的偷换,无疑造成了广大家长的“恐慌”,导致他们对孩子的情绪过分在意。

 

以至于孩子在进步过程中的任何愉悦,都要被看做“骄傲”赶紧打压下去。至于如何打压,一种方式就是上文所说的,找一个家庭条件比自家好得多的孩子,还让孩子只能比学习。

 

  图/网络


其二,忽视了进步的其他条件。在唯物主义的国度,“态度决定论”的广泛存在本就不应该。谦虚在什么客观条件下可以让人进步、骄傲在什么客观条件下可以使人落后。合格的家长应该去了解并营造对应的环境让孩子成长,而不是强求孩子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因为“正确的态度”不保证有好的结果。

 

2001年7月18日,一名女婴在中国广西梧州出生,父母为其取名吴颖思后将她遗弃在医院门口的台阶上,不久,她被当地的社会福利院救下。2002年的夏天被美国人雪莉收养,改名为摩根。

 

 养母抱着摩根 图/网络


最初雪莉仅希望摩根能有个快乐的童年,于是将她带到体操房玩耍,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摩根在短时间里就展现了惊人的体操天赋。


  图/网络


随后,雪莉带着摩根开始一步步正规化接受训练。作为单亲妈妈,为了有更多时间来支持摩根的训练和学习,雪莉甚至辞掉了自己做了30年的牙科工作,

由于养母并不富裕,送摩根进入体操俱乐部进行专业训练需要付不菲的学费,为此雪莉曾在网上为摩根发起众筹体操训练的学费和路费。

 

摩根13岁的时候,在美国以2008年北京奥运女子全能冠军娜斯蒂·柳金名字命名的“柳金杯”比赛中,达到专业10级,随后在青少年组磨练两年后,顺利进入“成年国际精英级”。


◎  图/网络


一年后,在蒙特利尔的世界体操世锦赛中,16岁的摩根-霍尔德代表美国队拿下女子全能冠军,这让她成为体操世锦赛史上第一个获得女子全能冠军的华裔选手。

 

摩根的成功,也是她的养母雪莉教育成功。一方面,雪莉敏锐的捕捉到了孩子的优势特长;另一方面是营造出适合孩子的教育环境(专业训练)。从始至终,养母雪莉并没有让摩根保持谦虚不要骄傲。


相比之下,面对足球的困局,大多数中国家长想到的不是培养孩子踢球的兴趣,而是提出了死刑犯踢球的建议


  图/网络


摩根的养母没有像有些中国家长那样,在营造不了良好环境的情况下,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自己的无能辩护。这或许是中美家庭教育理念完全不同的一点。

 

◎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想,这句话的应该是孟子那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的总结。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而,这篇文章却有严重的逻辑错误须知,孟子这段话属于举例论证,中学时代写作文的招数,但并不是逻辑论证。笔者照样能找到很多没吃过什么苦就成为人上人的。后世把孟子的话奉为圭臬,显然是犯了诉诸权威的错误。

 

 某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名为《变形记》的节目,让纨绔子弟下乡吃苦,让贫苦孩子体验城里生活,但节目中的孩子在后来的人生中,并没有变得更好 图/网络


以至于后世教育孩子时,让孩子为了吃苦而吃苦,为了受挫而受挫,还会美其名曰怕你骄傲

 

在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有过精彩表演的演员热依扎,曾经在综艺《听姐说》中献上了一段有关“中式家长”挫折教育的脱口秀。

 

如果你拿着95分的卷子兴冲冲跑回家,迎接你的将是生怕你太高兴的妈妈:“95分啊,那差的那5分,差到哪里去了呢?你今天考了95分,你能保证都考95分吗?你这95分看着还不错,但是在全国十几亿人当中,又算得了什么?”

 

相信这段话,在座的各位都听过吧。

 

  图/网络


人类为什么需要游戏,一大原因就是游戏可以及时反馈人类非常渴望自己的行为能够收获正面反馈(就算是游戏中的通关升级也可以)。成年人玩游戏尚且如此,为什么家长就认为孩子越受打击越是发奋?无论进步与否都一律打击,其实就和游戏中设置超难关卡一样。最终结果无非就是——玩家放弃,学生躺平。

 

对于“表扬”中国式家长非常吝啬,但如果是批评孩子却很慷慨,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畸形的教育观。

 

◎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句“箴言”大家回忆一下,通常都发生在什么情况?一般来说,当家长批评孩子,又发现批评错了的时候,为了保住“尊(面)严(子)”,家长就会用这句话为自己的错误辩解

 

这就好像网上的一个笑话,和男朋友吵架吵到一半发现他是对的怎么办?那就上升到态度问题——你居然吼我。

 

 男女关系中,双方争论到最后,不论对错,男生会第一时间道歉 图/网络


以上两种行为其实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那就是父母(女朋友)的权威不容置疑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就去禁止反驳的声音。但对于听到这话孩子来说,他是真的认识到自己需要加勉,还是认识到父母既不讲理也不会分辨是非呢?

 

如果正确的得不到表扬,对和错都一样批判,那么谁还去学好呢?

 

要不,家长让孩子给自己提意见,允许孩子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时候中国式家长的第一反应恐怕是“翅膀硬了”“给你吃给你穿,你居然……”

 

这时候,家长又要拿出终极大招——我这都是为你好啊

 

◎ “可怜天下父母心”

 

很多家长爱说的这句话,事实上,这句名言出自慈禧太后所做的《祝母寿诗》。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慈禧单方面认为父母很伟大,但自己却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从历史来看,慈禧的教育水平大概和她治国政的水平一样烂。

 

简单概括慈禧对后代的教育,那就是期望很高、手段很严、效果很差、创伤明显

 

◎ 清穆宗 图/网络


例如同治和光绪两任皇帝在生理、心理上都有严重问题。


对于亲儿子同治皇帝,慈禧揠苗助长。在其六岁的时候就请了4位大师级别的老师(李鸿藻、祁寯藻、翁心存、倭仁),并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


每日先拉弓,次习蒙古文,次读满文,最后读汉文”,“皇帝入学时间,在每日临朝,引见臣僚之后,开始时只读半天书,八岁之后延长为全天”,“诵读与讨论不可偏废,皇帝读书之暇,应时时与师傅讨论问题,以求深入了解文中经义”。


在如此严苛的教育下,小皇帝上课,除了打闹、嬉戏之外,基本上不学习,他已经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如此这般,下来,小皇帝也没学会,甚至奏折的时候,还读不成


待19岁的同治帝死后,慈禧的教育理念又发生了改变,对于光绪皇帝,慈禧更多的不是教育而是立威


对于“女强人”慈禧太后而言,每天的政务工作让她无暇顾及光绪的感受,对大侄子的教育十分粗暴性急,稍微不合心意,便是讥讽、呵斥、甚至责打,这对后来光绪性格影响极大,在年幼的光绪帝眼中,慈禧给他的不是亲情而是更多的恐惧。


◎ 清德宗 图/网络


在这种简单粗暴的高压教育下,导致光绪成年后,都害怕锣鼓吆喝之声,听到天上打雷声都会吓得腿直哆嗦,可见慈禧“鸡娃”教育的失败。


现在看来,同治,光绪皇帝就是鸡娃的典型。我相信同治,光绪这样的鸡娃悲剧在当代依旧重复。我也依然相信,现在的中国家长也会重复慈禧的话为自己的鸡娃教育辩护。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如果是父母自己说,那就是用“动机是好的”来为自己错误行为辩解。

 

 “妈妈都是为你好啊” 图/网络


但动机再好,也不能改变孩子身心受到伤害的事实。

 

综上所述,本文剖析了我们常见的“教育金句”。他们的共同点有两个,一个是故意忽视孩子正常的需求,另一个是强调家长的权威


这也是当代教育的问题,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整健康的人重要,还是培养成听话的考试机器重要呢?


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中国式家长深思。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才不再挨饿?| 循迹晓讲


镇压太平军的“洋枪队”,最终是什么结局?| 循迹晓讲


二战期间,苏军究竟死了多少人?| 循迹晓讲


以色列真是“美国的狗”吗?|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