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阻碍秦国统一”的罪人么? | 循迹晓讲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瑞鹤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40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端午节马上到了,循迹晓讲提前祝各位读者节日快乐!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这个结论其实有不严谨的地方。民国时期,闻一多先生做过考证,说在屈原之前,吴越地区就已经有类似“端午节”的存在了。
更有甚者,胡适说:“屈原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人发过问的。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那意思是,屈原可能是个虚构出来的人物。
历史的考据很难有确凿的结论,但这也不妨碍民间吃粽子划龙舟,以各种方式纪念屈原,甚至近些年,有个男子穿着汉服cosplay屈原跳江,每年端午节一次。
◎ 每年一次硬核COS
他这么做的动机且不论,但至少证明,在民间,“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以及“屈原就是郁郁不得志,跳江而死”是被广泛接受的观念。
在这样的观念下,人们纪念屈原几千年,也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既然如此,人们纪念的是那个民间心目中的屈原,至于屈原自己真实的行迹,反而显得不太重要了。
◎ 屈原阻碍了天下统一么?
不过,屈原毕竟是个历史人物,所谓“是非功过后人评说”。民间主流对屈原是正面评价,这毫无疑问,但对他的负面评价也还是有的,近些年,影响最大的大约是这么一条——屈原阻碍了天下统一。
◎ 某问答平台上的问题
关于这种观点的讨论在网络上甚嚣尘上。有人义正言辞,煞有介事地提问,说“其实他(屈原)爱的是中国的一个局部罢了,反而是阻碍统一的力量,但我们为什么一直受到的教育说他们是伟大的爱国者呢?”甚至有人说,如果屈原阻碍了秦国统一,那么为什么现在的秦地陕西也要过端午节祭奠他,这样智商感人的问题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在网上大规模存在着。
◎ 图/网络
至于有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则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比如有人说,屈原当然没阻碍秦国统一,他的各种计策楚王都没用,自己不得志郁郁而终,有没有屈原,秦国都是要统一的——那么,这构成屈原因为“爱国”被人祭奠的理由么?
事实上,关于“如何看待屈原爱国和统一的问题”,有个老生常谈的废话,那就是“不能拿现在的要求去套到古人身上”,就拿屈原为例,他生前无法预料到谁去“统一”天下,甚至连“天下该不该统一”都不确定。他所努力的,也无非就是让楚国尽可能在险恶的战国中后期争取些利益罢了。
◎ 如果按照那套逻辑,诸葛亮和文天祥该如何自处?
如果说屈原阻碍了统一,那么,诸葛亮也是阻碍统一的,为什么大家要祭奠他?文天祥也是阻碍统一的,为什么大家要怀念他?甚至,孙中山闹革命是“破坏统一”的,为什么他值得大家铭记呢?
说到底,如果一切唯结果论,很容易以为“历史事件都是命中注定的”,但事实上,历史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
就说秦国统一天下吧,事实上,秦国最后攻打楚国,第一次是失败了的。第二次在王翦的带领下,才侥幸成功——如果第二次攻楚不利,秦国怎么统一天下呢?
当然,有些人会拿历史的大势之类的说事,但我要再说一遍,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当事者有上帝视角的后见之明。屈原所做的,就是为楚国奔走而已,说他阻碍统一,这大约是“历史决定论”的遗毒——当然,由于我们都懂的原因,历史决定论是官修史书的底层逻辑,而在体制之外,一个人思考问题,顶重要的是去质疑这样的底层逻辑是否合理,或者用形象的话说,叫吐狼奶——这是比争论“屈原是不是阻碍统一”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屈原是不是阻碍统一呢”?我的答案是,这种问题就不该问,问这问题的,大概非蠢即坏,如此而已。
◎ 屈原是爱国者么?
当然,伴随着“屈原是不是阻碍秦国统一”的问题,还有个让人很不知道说什么好的问题——“屈原是爱国者么?”
有人说,屈原“爱的是狭隘的楚国,并没有宽容的胸怀爱整个中国,而且,他所谓的爱国,也只是爱贵族阶级,爱楚怀王,谈不上爱楚国人民,所以,屈原不爱国”。
◎ “客观看待历史”
要正经解释这个问题,就必须明白一个概念。现代汉语中的“国”和“爱国”,是很晚近的产物,是西方民族主义国家概念兴起之后才传到中国的。在此之前,中国人对于“国”,或者“爱国”,认知是很模糊的。鸦片战争那会儿,英国人打清朝官府,老百姓都还拍手叫好。
两千多年前的屈原,你非要说他的“爱国”必须要同20世纪的“爱国”看齐,实在是非常荒谬。
◎ 中国古代只有“天下观”没有“民族国家”的观念
中国自古以来的“共同体认同”方式是和欧洲不同的。在欧洲,民族认同是共同体认同的重要方式,一个民族就该建立一个国家。因此,分裂的德意志各国要统一起来,也因为这个,大杂烩一般的奥匈帝国最终解体。
但在中国,从古至今主要的认同方式是“文化认同”,不管是什么民族,只要你认同中原的主流文化,你就是中国人。在屈原生活的战国中后期,中原文化,秦文化和楚文化是非常不一样的。这些不一样的文化就足够造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圈子,而这些圈子,就是当时人们对“国”的文化概念了。
◎ 现在我们还能很直观地从各种楚国青铜器上直观感受到楚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不同。失蜡法,夸张的造型和纹饰,奇绝的想象,这都让楚国青铜器很容易被辨识出来。图中的这个现藏河南博物院的云纹铜禁,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从这个角度去看,说屈原爱国,大概的意思是说,他无比热爱楚文化,这当然没问题了。他的诗歌里透露着浓郁的楚国风物和方言,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另外,很重要的是,浪漫尚巫术的楚文化,跟奖励耕战的秦文化是有着根本的分歧。往小了说,这是大国之间的矛盾,往大了说,这是“形而上学的精神世界”和“世俗世界”的决战。
◎ 纯粹胡编乱造的热播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会影响很大一部分人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虽然秦国和楚国过去曾经交好,但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在楚国和中原各国的眼中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虎狼之国”了。关于秦国到底是怎样的,循迹晓讲过去发过很多文章去讲,一言以蔽之吧,虽然很多人还觉得秦国特别好,但所谓的“我们不想当楚国人,要去当秦国人”,基本就是胡扯。
◎ 楚国流民去秦国是给赵政当刑徒?还是做炮灰?
那么,一种虎狼之文化要对自己深爱的浪漫文化入侵,屈原的所作所为,就都是符合文化尺度下“爱国者”的标准。
事实上,不管是文化认同还是族群认同,“爱国”的起点,都是爱周围的事物,屈原显然是满足这个要求的(可以去读读他的《山鬼》),因为对周围的文化和山川草木很热爱,屈原自然会痛恨一切有可能毁掉这些的人或物。
所以,他痛恨秦国,痛恨令尹子兰等贵族——说句跑题的话,也只有这样的贵族官僚才有身份把国给卖了,随随便便说一个普通人“卖国”,无论从逻辑还是从情感上,都非常的莫名其妙。
而屈原这种“有所爱,所以才有所恨”的特点,是“爱乡土”的爱国者的一个共同点。
◎ 这些人最厉害的手段就是对同胞重拳出击
因为热爱这片土地,所以要奋勇反抗外敌,因为热爱这片土地,所以要警惕政权被暴君掠夺,这些思想年代跨度很大,但出发点都是“热爱土地”。多说一句,从这点就能看出,现在的很多“小粉红”,其实也不是爱国,他们只不过是找了一个看似安全的道德制高点去发泄自己的仇恨罢了,于是才会有U型锁的悲剧。
这么看,我们当然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屈原,但屈原的的确确是个爱国者,他的爱国,可是比很多叫嚣声音特别大的“爱国者”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顺便说一句,楚国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这是从春秋那会儿就有的事情。所谓的“楚才晋用”都不算啥,楚国人伍子胥还把楚国先王鞭尸了呢。屈原一生都留在楚国,即使被放逐了也没有跑到别的国家去,如果这不算爱国的话,那么,出生在楚国上蔡的李斯算什么呢?
当然啦,屈原是贵族,李斯是寒门,不能这么草率对比。即使如此,也能看到屈原对自己故土的热爱——所谓狐死首丘嘛。
那么,怎么解释“屈原只爱楚王和贵族”呢?还是那句话,人不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屈原当时是楚国贵族,他所看到的当然也只有楚王和贵族,你总不能指望他去唱着国际歌去团结战国七雄当中受苦的劳苦大众吧——当然,穿越小说没准儿敢这么写,穿越小说什么都敢写,但历史毕竟不是小说啊。
◎ 屈原的死有什么意义?
关于屈原,还有一个困扰世人的疑惑,那就是“屈原死的值不值”。
从现实的角度看,当然不值了。他死了,汨罗江照样流,地球照样转,楚顷襄王照样昏庸,没过多久楚国就歇菜了。他要是想一死以劝谏君王,这是白死了。他要是一死明志,这也未免迂腐。
◎ 太史公画像
司马迁写《史记》,给屈原写了个传,最后他发了一通感慨,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那意思是说,司马迁读过贾谊凭吊屈原的文章,贾谊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为啥非要投水自尽呢?这段话中,屈原能不能被别的国家容纳,这个可以讨论,但如果他这么做了,他就不是民间祭奠的屈原了。
鲁迅说过这样的话,想必很多人是耳熟能详的——“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 屈原画像
少有失败的英雄,不代表没有。至少民间祭奠的屈原,算是其中突出的代表。说屈原是“殉道者”有点过头,但他是一个可以为理想牺牲自己,而不是牺牲别人的人。这样的人死了,可能没有用,但有意义,而所谓意义,本就是形而上学之物,精神世界不富足的话,大约是无法体会“意义”的。
屈原没有殉道,但殉了自己的理想,没有连累他人,他死去的意义,至少有这么一层。
◎ 渔父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屈原在最后时刻与一位渔父的对话。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应该说,这个渔父和屈原虽然道不同,但至少没有落井下石,算是很难得的义人了。纪念屈原,不妨连他一起纪念了罢。
瑞鹤,写于2021年端午前夕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秦国真是靠“富士康流水线”一统寰宇吗?| 循迹晓讲
喜欢《大秦赋》这种毁三观烂剧的都是哪些人?| 循迹晓讲
正本清源:为什么说《大秦帝国》是一部平庸的历史虚无主义作品?| 循迹晓讲
正本清源:秦以后的中国,到底是不是封建社会?| 循迹晓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