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何如此重视人口统计? | 循迹晓讲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方生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2500字 阅读需要7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最近人口这个事儿又成热点了,前一阵人口普查,最近又说让生三胎。当然,这个问题不是现在就形成的,从古时候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今天就来讲讲这个事儿。
之前的文章里我说过,到清晚期的时候,中国人口就已经激增到了四个亿。人口增长速度如此之快,其中有俩原因,一是因为乾隆实行摊丁入亩,二是从海外进来的这些个土豆番薯能喂饱更多人了。
在清代之前,中国人口的增长一直比较缓慢,比如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普查,是在西汉平帝元始二年,也就是公元5年做的,数据是多少呢?
一千二百二十二万两千零六十二户,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人。这将近六千万人口,过了1700多年,到乾隆五年的时候,才变成一亿四千万人,平均下来一年才增长不到五万人,可以说是相当缓慢了。
◎ 清代人口变化图
不过这个缓慢增长只是个势头,如果把清代之前的人口数据都拉出来,那可是跟过山车一样,全是大起大落。
举几个例子,西汉有将近6000万人口,到刘秀建立东汉的时候,就剩2100万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再经历个三国,等到西晋统一的时候,1600万。隋朝统一,隋炀帝在位的时候,一下涨到5000多万,到唐高宗再做统计的时候,还剩下多少呢?2500万,人口又少了一多半。
◎ 公元前5世纪-20世纪,中国人口变化图
这么大的人口起伏,它究竟是怎么来的?
首先,就是社会不稳定,俗点就叫天下大乱。有些评书,比如《三国演义》,经常提这么一句,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不过这话的顺序得改改,叫“民不聊生,天下大乱”,老百姓先过不了日子,吃不上饭了,才会去闹事搞起义。
例如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起义,西周时候的国人暴动,就是因为周厉王对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这不是现在的专利,其实就是国有垄断,也就是说,老百姓不能到山林川泽里采东西打猎了。
那时候又没有什么精耕细作的技术,种地收成不怎么样,很多人还得靠采点野菜野果,打点野味填饱肚子,周厉王这一下就把他们生计给切了。结果,老百姓抄着家伙就把王宫围起来了,最后把周厉王赶到了一个叫彘的偏远地方才罢休。
◎ 国人暴动图
周厉王被赶走,由周定公和召穆公代理,大事与六卿合议,又称“周召共和”,我们现在用的共和俩字就是从这来的。不过大部分农民起义的结果可没这么好,从陈胜吴广到后面的太平天国,都搅得天下不得安宁,但是最后都没成功。
老百姓吃不上饭了,才会去闹事,那又是啥原因让老百姓吃不上饭?
这原因可就多了,像是周厉王,这是听信了谗言,自己作的,有的朝代,像宋朝,是因为不抑制土地兼并,老百姓都没地种了。
◎ 黑土地
还有一个,明清以前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北方主要农作物是小麦。这就有一个问题,小麦是很吃地力的作物,耕种几年就必须休耕。
人口如果越来越多,种的也越来越多,地力的消耗也在加剧,到最后,地力整个枯竭了,不是盐碱地就是板结化,什么都种不了了,农民也就活不下去了,各个都去起义闹事。
比如莽朝起事的绿林军,就是因为新市,也就是现在湖北那一带种不出粮食了,闹饥荒,才会有人去响应王匡王凤两人鼓动去起事。
等天下乱个几十年,土地的地力又恢复过来了,又能再种一轮了,老百姓安生了,天下再来一轮大一统。这也能一定程度解释,为什么中国古代这些统一王朝,基本最多也就撑个两三百年就肯定会大乱一场,然后改朝换代,又来一轮。
◎ 山东寿光为了培植口味纯正的蔬菜,专门从购买东北黑土
除了这几个以外,中国古代人口的大起大落还有个原因,就是历朝历代统计方法不一样。
其实中国的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人口统计的重要。春秋时候的管仲,后人拿他的思想写了本书,叫《管子》 ,这本书里就提到:“分春曰书比,立夏曰月程,秋曰大稽。与民数得亡。”
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春天登记,夏天核实,秋季检查,如此弄清人口数量。
不过这时候,虽然重视,但是还没有成制度的统计方式。到秦统一天下以后,才有了一套方式,首先老百姓要到官府自己申报,叫“自占”,然后官府根据申报的情况,要逐一核验,叫“案户比民”。
乍一看,自我申报,这不是挺好么,其实不是这么个意思,古时候的官府可跟现代政府不一样,不跟你讲什么服务意识,更何况是秦朝,不管男女老少,都得在固定时间去固定的地方上报,要是瞒报错报,得挨重罚。秦朝严刑峻法,这也是一项。
不过到了汉魏时期,官府没那么强的执行力了,这一套方法就不好使了,经常有人隐瞒不报,或者虚报年龄,好摆脱徭役和税负。
这么一来,登记在册的人口信息就漏洞百出,逼着官府也得改变方法。
◎ “大索貌阅”时期的“天下粮仓”砖刻铭文
到隋朝的时候,就开始用一招,叫“大索貌阅”,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把人长啥样用文字记录下来,比如你长什么脸型,五官如何,有没有疤瘌,毛发重不重。
这一招一用,想瞒报就难了。隋朝还学习秦朝搞基层控制,300到500家组成一团,人口和财产情况汇集在一起编成一册,而且还搞连坐,如果发现有误,当地的乡长里正跟着一起罚。
这么一套下来,大量之前没有统计到的人口都被纳入统计里。隋朝建国初的2000多万人口一下在十几年里翻了一番,增长到5000万人。
◎ 朝鲜的号牌制度就是模仿明制,百姓没事不可离开住处六十里的规定(超过一百里要官府路引),所有年满十六岁的男子胸口也要挂一号牌,小吏可随时翻看,目的是控制人口活动,不让他们离开住在。
到了宋朝,又开始搞“户牌制”,以街道为单位,把户主,主妇,子女,家人的身份信息都写到户牌上挂在门前。
明朝开始,户部统一印户帖,然后地方官吏要拿着户帖挨户统计,上面信息包括什么年龄,籍贯,财产,与户主关系等等,而且还是一式两份,一份留在本户,一份送交户部保存。
明朝极其重视人口统计,要求以里为单位,把户口信息编成黄册,汇总到南京。特地在玄武湖上建了个黄册库,黄册库管理极其严格,200多人负责打理,不能随时翻,要查阅得等入库日,每10天只有两天入库日。
说了这么多,那中国古代为什么这么重视人口统计呢?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因为那时候,人口就相当于劳动力,劳动力就是税收,就是徭役,换句话说,就是资源。所以在皇帝眼里,清点全国人口就跟点自己家的钱一样,就这么个道理。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屈原是“阻碍秦国统一”的罪人么?| 循迹晓讲
20世纪,是谁在制造饥荒?| 循迹晓讲
中国高考作文为何如此奇葩?| 循迹晓讲
从韦东奕到“韦神”:中国人为何特别爱制造“天才”?| 循迹晓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