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带专人”不受欢迎? | 循迹晓讲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谦逊好学盛老师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5300字 阅读需要15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6月7日,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正式提请审议,引起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关注。
◎ 图/网络
修订草案一共8章58条,主要内容有“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明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相互融通;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健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阶段
事实上,不论在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都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
例如澳大利亚全国共有200多所TAFE学院,最受欢迎的专业是管理、商业、工程、社会和文化;又如日本的专门学校共计3000余所,专业遍及工、农、医、教、商等等行业。
但与我国不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机构在专业设置上一般会根据本地区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立,因此这些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
事实上,正是注意到了职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此次修订草案将职业教育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的职教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2019年中国职业教育学校数量、招生规模与在校生人数;2015-2019中国职业高中毕业生数;2020-2021中国高职院校计划扩招规模(万人)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曾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在改革开放初期,职业教育曾经一度非常火热,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不仅初中生抢着上,连高中生都抢着去上“大中专”,当时还有“考不上中专才读高中”的说法。
例如1980到1985年间,中专在校生增长了26.4%,农业职高生甚至增长了4.8倍。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1996年统分统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职业教育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如今处于“很重要、离不开、瞧不上”的尴尬地位,但除了社会发展、产业迭代等因素,职业教育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职业教育处在“很重要,离不开”,但大部分人都“瞧不上”的尴尬境地呢?本文抛砖引玉,就此问题与大家聊聊我的观点。
◎ 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就是培训体系不完善。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尚未建立专门的职业培训法律,主要依托于《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中的零星条例,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没有明确学生、学校、企业等主体的权责范围,无法保证各方的合法权益。并且,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的职业培训都依照自行设立的规章制度,约束力差、很难发挥出具体作用。
同时,缺乏权威机构专门对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培训管理协调,帮助解决培训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就导致院校和企业之间沟通不畅,难以建立运行流畅的培训机制。
结果往往变成院校和企业各搞各的,院校照本宣科完成任务,企业不愿意投入资源,最后学生只能学到课本上过时的知识,在前往企业实习过程中也得不到培养,职业院校就成了“混日子”的地方,根本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职业教育毕业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 山西汾阳某高职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年职业教育人才就业景气报告》显示,职业教育人才求职时投递其他行业的比例高达91.75%,投递其他职业的比例也有72.90%,而且职业教育人才的跳槽周期明显高于本科学历,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高达35个月,而本科人才只有23个月。
结合职业教育人才跳槽周期长和跨行业职业就业的特点,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当下职业教育人才求职难的问题。
而且哪怕是口碑最好的一批学校,但由于其课程的局限性,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处于制造业基层岗位和基础服务业,短时间内可能有较大需求,但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具有很大的可替代性,很容易就被淘汰。
◎ 服从安排还好
举个例子,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工作人员很大部分都是交通类职业教育毕业生,然而随着很多地区逐步取消人工收费,这部分人就面临着失业的风险。2020年底江苏省全面取消人工收费,就一次性安置了316位原国企收费员去当地小区做物业和保安。
其次,就是当下还存在一大批混补贴、吃财政饭的职业学校,这些学校往往扎根于四五线小城等偏僻地区,教育质量差,只会照本宣科、严重脱离实际需求,几乎培养不出优质技术人才。很多学校的心思也不在培养学生上,只想着盘剥学生的经济价值,学生交了学费学不到知识,被卖去流水线又根本学不到任何经验,这些学生就变成了学校和企业的韭菜,被来来回回收割。
部分学校更是打着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幌子,行“卖猪仔”之实,以毕业证书作为要挟,强制要求学生前往工厂上流水线,甚至要求学生一天工作13个小时,大大损害了学生的利益。
◎ 这种现象早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
例如,数年前人民日报报道了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强制学生前往东莞“实习”,有学旅游专业的学生却被安排去生产服装和电子产品的工厂,完全成了学校牟利的工具。
◎ 职业教育的困境
除了职业教育自身培训体系不完善、相关法律不健全、职业教育院校良莠不齐等问题以外,从宏观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中,还存在诸多困境急需破解。
第一点,就是职业教育经费缺乏,经费投入是开展职业培训的必要条件,根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的数据显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为1628万人,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872亿元;普通高中在校生2494万人,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556亿元;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为1288万人,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758亿元,普通本科在校生为1997万人,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1241亿元。
◎ 2007-2015年,中职、高职学校教育经费支持情况
对比数据可以得出,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的教育规模比为65.3%,教育经费投入额度比为51.7%;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的教育规模比为64.5%,教育经费投入额度比为24.5%。
根据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的2倍以上,换句话说,在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教育规模比是65.3%的情况下,教育经费投入额度比至少要达到130.6%,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额度比至少要达到129%。
然而事实上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只有51.7%,高等职业教育只有24.5%,不及普通本科教育的四分之一,和预期结果差距太大。
◎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第二点,除了经费不足外,作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关键角色,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较低、积极性欠佳,无法提供行业指导培养效能,发挥出校企联合的育人优势。
因为在提供就业机会上,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绝大比重,提供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岗位,但是在职业培训、校企合作上,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既缺乏动力也没有资源可以投入其中。
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必要储备人力资源,最经济的用人策略就是社会招聘,省去了培养人才的过程,新员工上岗只需要依靠通过以老带新、边做边学等手段就可以完成,并不需要专门培养技术人才。对于他们来说,职业院校最大的合作价值就是提供廉价劳动力罢了。
◎ 我国劳动力市场构成
而对大型企业来说,他们往往都拥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机构,更倾向于投入资源和设备在内部培养人才,这样可以体现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增加员工黏性,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也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下来。所以对于国内大型企业,如果不是为了塑造品牌形象,就不会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培训当中。
企业的宗旨是盈利,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当下直接用人成本远低于培养成本的环境下,他们就缺乏动力去参与到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第三点,职业教育的就业环境差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些年大学大幅扩招下,普通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差异越来越小,很多专业都是高度重合的,就像专科师范生曾经是教师行业的主力军,而现在非师范生也可以当老师,专业师范生在于本科生的竞争中就没有任何的优势。很多工科专业同样如此,企业用人时都是更愿意选择本科生而非职教毕业生。
◎ 据教育部预测,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909万人
事实上,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必然会导致企业能提供的职业岗位大幅缩水,失业人数增加,同时,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不断涌进主要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程度会进一步加剧。而在高校扩招的拉动下,企业在招聘时一定会倾向于高学历人才,这进一步增加了职教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而对于职业教育的“基本盘”传统制造业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管理岗位往往都被本科生包揽,而职业教育毕业生只能去参与一线生产岗位,也就是俗称的流水线,这些岗位工作环境差、薪酬很一般、工作压力也很大,一上岗动辄数十小时,由于技术含量不高,个人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和体现。
第四点,职业教育的生源并不好,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基本上都是选拔性考试筛选下来的学生,虽然考试成绩和个人能力并无绝对关联,但其可以作为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能动性的相对参考。
而且源于近年来各高校的扩招,而各个职教学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唯一的办法只有降低招生标准。因此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我国许多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不足,业内人士对职业资格证的认可度不高。而在大众认知中,职校就是混日子的地方,大多数职校在管理上比较松散,学风不是很好,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欠佳,很难学有所成。
◎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职业教育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职业教育不仅对德国经济增长影响深远,而且为德国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这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因此,在职教培训制度建设上,德国有大量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历史悠久,立法起步很早,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法治化、规范化,从1182年的《科隆地区车旋工培训规章》规定学徒教育起,延续了近千年的历史,到了20世纪下半业,为了振兴工业,保证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德国颁布了《青少年劳动保护法》、《联邦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促进法》等十几部和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形成较为严密规范的职业教育法律支撑体系,在法律上明确了各主体的职责,对职业培训的各个环节做了细致的规定,保证大多数人能够获得职业教育、达到培训的目标,为职业培训营造了良好环境。
◎ 德国教育系统构成
在如此细致的法律基础上,德国得以建立起“二元制”职业教育,由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职业教育。
在“二元制”职业教育下,企业是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学生要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每周3-4天在企业进行培训,剩下1-2天在学校学习通识教育和理论知识,最后培训成果要接受第三方行业协会的考核,只有合格者才能被授予资格证书。
法律还规定了所有打工人参加工作前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培训,企业也不得录用未取得资格证书的学生。
在这些制度建设上,德国还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来督促职业培训体系的正常运转。
德国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分为三个层次,在联邦一级,主要负责立法、规划设计、决策咨询;在州一级,由各方代表组成委员会,统筹培训事务;在地方一级,则由各类行业协会承担审查培训合同、组织结业考试、仲裁培训纠纷等具体事务,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作为第三方承担监督职能,譬如企业的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津贴都在行业协会的监督范围内,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此外,德国还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了多种类、多层级的标准划分,并对应到不同的学校因材施教,绝大部分学生均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进入到不同的学校学习,并最终完成高等水平教育;而我国职业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替代选择,毕业后绝大部分流向劳动力市场,上升通道局限,导致了我国劳动力高等教育普及率低,劳动力基础能力和学习能力整体偏差。
而在培训教育经费上,除了国家补贴,德国也强制所有企业都参与到这项社会公共教育事业中。
根据《联邦企业基本法》规定,企业总收入的2.5%必须用于职业教育,每家企业也必须向所属的行业协会缴纳一定培训费用,由行业协会统一规划安排使用。同时《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由企业给予德国最低生活工资标准,以保证学生能够专心学习,不用为生计发愁。
◎ 结语
职业教育方面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因此,我们不仅要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而且结合当下的现状,不断完善优化中国职业教育体系。
例如,我们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出台职业教育培训专门法,对职业教育一系列流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对培训考核和结业进行严格监督,明确各主体的责任与义务,逐步淘汰那些不合格的职业院校,确立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倒逼企业去承担相应的职责。
其次建立专门负责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独立于院校和企业之外,在其间作为管理者和沟通者,配合院校和企业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并作为监督者去监督职业教育结业考核,保证只有真才实学者才能拿到证书。
最关键的一点还是改善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让他们得到与其技术相匹配的薪酬福利待遇,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当然,这最关键的一点不仅仅限于职校毕业生,所有步入社会的打工人都应享有这些权益,然而,如何让企业主不直接或间接侵害员工合法权益,还需社会管理者进一步思考。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衡中的“乡下土猪”能拱到“城里白菜”吗?| 循迹晓讲
年轻人,你为什么要“躺平”?| 循迹晓讲
996制度下,你只是一块“干电池” | 循迹晓讲
为什么现在“鸡娃”的人越来越多?| 循迹晓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