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分子赚钱丢人吗? | 循迹晓讲

陈无术 循迹晓讲 2021-08-05


◎ 循迹晓讲·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陈无术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4500字 阅读需要12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近年来,关于知识分子身份地位的讨论时不时成为社会的焦点。前段时间,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的自述就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建业原本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了大量论文,在学校里也有超高人气,他的课一座难求,抖音上还有500多万粉丝。戴老师在爆火之后,他便开始出席各种演讲、活动、甚至是开了直播。


 “我们最爱的诗词,居然有人拿来践踏!”一个小建议:各位读者遇到爱用叹号,排比的文章,趁早别看,伤眼


于是,不少人质疑:作为一个大学教授,这样疯狂捞金的行为,难道不觉得有失文人风骨吗?面对质疑,戴建业的回应发人深思。他说,他的夫人得了肺癌,一盒抗癌药五万一千块钱,不在外疯狂捞金文人风骨可以给妻子治病吗?


◎ 戴建业接受媒体采访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戴建业妻子没有得病,像他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跨界”赚钱,到底是不是辱没文人风骨?知识分子跨界捞金到底可不可耻?

 

◎ 知识分子的性质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环境中,知识分子主要特指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识的人群,此处的文化知识主要是指文学、哲学、历史学知识。


在漫长的历史中,知识的主要作用是进身的阶梯。汉代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让具备家学积累的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上流,形成了士族门阀社会。


◎ 袁绍 《三国演义》剧照


隋唐以降,士族门阀社会解体,在科举制度下,人们读书、考科举,可以获得免缴赋税、免服徭役的特权,读书人群中的顶尖高手则通过获取进士、贡士资格而成为朝廷的官僚。也就是说,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取身份、地位、利益

 

进入近代,科举制度的解体,极大扩充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概念范围,更改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


首先是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让中国增加了研究科学技术的科学家、工程师等。这些在传统社会中只能作为“奇技淫巧”或者低贱的“匠人”,到了近代以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 詹天佑


同时,拥有知识的目的不再是为官,尤其是清末、民国以来,军阀混战的情形,政界也大多是军人当道,知识分子只能退守于知识界,尽量与政治保持既依附又对抗的微妙关系。

 

从古代获取知识纯粹为了进身,再到近代以来知识的多样化和职业的丰富化,知识分子概念发生了变化,但是知识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本质却没有发生改变


古代的读书人,如果准备科举考试,必然要影响农耕,可以说是赌上了全家的生计来读书。而现代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大学教授、工程师、科学家、研究员、医生、律师等等,无一不是从事社会服务的工作,即以自身知识作为服务社会的资源,为社会提供某种服务,从而换取报酬。

 

◎ 文人风骨的由来

 

既然知识是谋生手段,但我们又经常听到“文人风骨”这样的词汇,似乎“文人”就不应该“为五斗米折腰”,就应该视金钱如粪土。这样的一种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呢?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底气源自于其显赫的家世


“风骨”一词原用于衡量文学艺术作品的格调和品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风骨”篇,此处的“风骨”纯属美学范畴,意为文章诗词中,用词端正、直率,行文峻峭、流畅。越有“风骨”的文章,越像一幅描绘山石的传统中国山水画。


后来,风骨逐渐从文章引申到了人品,最初是形容人格潇洒俊朗,睥睨万物。魏晋时期正值士族门阀社会的顶峰,很多士族中人在身份上高人一等,生活上放荡不羁,为人也超脱高迈,面对门第不如自己的人,哪怕是皇亲国戚也不放在眼里,这样的故事在《世说新语》中比比皆是。


士族门阀的“风骨”未必代表文人的风骨,但是士族门阀只重门第,而不重权势,再加上文学作品的美化,让风骨一词获得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 郑板桥《竹石图》


到了后世,人们往往用风骨来评判一个人的品行、修养、操守,风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意象,并将这种意象加之于为人所称道的言行上


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欲以毕生精力成一家之言,让人生如泰山之重,并切实行动,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司马迁的风骨。北宋张载以一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为世人称道,开创了宋明理学,其风骨也是后世读书人的榜样。

 

◎ 被滥用的“风骨”

 

世人谈及“文人风骨”,往往认为知识分子就是要保持“绝对的自主性”,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政治权力低头,其实这都是一种误解。


人们从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中,只能看到浪漫的一面。杜甫说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又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出李白的洒脱傲岸,似乎李白就真的不把朝廷当回事。

 

苏轼登赤壁,发出感叹,“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清俊高洁。反观苏轼是如何来到黄州的?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之后,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朝廷放他外人,先后任职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 杭州苏东坡石雕像


此间,苏轼尤其对青苗法的做法大为不满,故而著文、题诗,表达批评和讽刺。苏轼的诗词文章被维新派官员发现之后,向朝廷告发,说苏轼“诽谤朝廷”,最后被判贬黄州,这就是“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的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朝政的关注少了很多,这也就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背景,他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只要不是我职责范围内的事,一律不关我事”,而不是被人们广泛传颂的那样,认为苏轼风骨高洁、孤傲立世。

 

对优秀历史人物的美化、对文学作品的浪漫想象,是让“风骨”一词被滥用的重要催化剂。久而久之,人们总以为文人就是要睥睨权力,睥睨金钱,永远傲世独立。这也是后世人们每看到知识分子从事赚钱的营生,或者把他们的才华、知识变现的时候,就会生出负面看法的原因。风骨作为一种意象,被加之于人,让人只知风骨而不知其它。


司马迁史学传家,世代都是朝廷的史官,他的家族都以此为生。张载历任司法参军、著作佐郎、佥书判官、崇文院校书等,虽未能位列宰辅,但也还算得到重用,如果不当官,张载靠什么生活?得罪王安石之后,张载辞官回乡,著书讲学,此时的张载,如果没有之前考中进士、历任官职的经历,又能对谁讲学,向谁著书?

 

◎ 现代知识分子的自主性

 

现代社会,知识爆发,知识分子的范围、功能、内涵都比古代有了大大的拓展。


古希腊时期所定义的哲学区别于宗教在于人类理性,这一思想到文艺复兴时期又被西方知识分子所继承发扬,进而发展出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以其客观理性,区别于权力、资本、信仰,成为影响社会的第四种力量。


◎ 壁画《雅典学院》拉斐尔·桑西创作


这就要求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应当具备一定的自主性,不轻易为权力、资本、信仰所左右。如果根据权力的好恶,就轻易认为相对论是“对的”或者“错的”,完全脱离了可管理性的范畴,这种判断没有任何知识价值,这样的知识分子也就没有任何社会价值了。

 

只可惜,中国古代并没有什么科学传统。李约瑟说,“中国古代有很好的科学传统,到明清后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这句论断并没有任何根据,说的不是事实。但当李约瑟的话传入国内之后,却给了国人极大的心理安慰。


 所谓李约瑟之问就是伪问题


其实,古代中国极少有科学,并且完全缺乏系统、抽象的科学理论,也就是类似于古希腊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哲学体系。


现代中国的科学主要是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融合的过程中,逐渐传入,并在中国形成的。这也就造成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研究科学、哲学的知识分子,并没有一种科学传统的传承,绝大多数人仅仅是学到了当下具体的知识和技术,并不能完整地认识到自然哲学的思辨过程和思维方式


在这条脉络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恐怕并不能认识到什么叫现代知识分子的自主性。他们需要为了自己的职称、地位、收入而不断地根据既定的规则开展研究,申报课题,发表成果,如果对晋升没有好处,或者被认为是“禁区”而不能碰的领域,他们自然坚决不碰,也就谈不上什么自主性了。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下来对“人文风骨”的认识,或者说误解,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在传统认知中,“文人风骨”当然是要保持文人完全的独立性,一定要像李白一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可是事实上,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仅不可能不“摧眉折腰”,而且他们的工作本身就是完全围绕“权贵”来展开的。


对于大部分默默无闻的知识分子来说,无论他们多么“摧眉折腰”,普罗大众也不可能注意到他们,但对于那些“明星学者”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在公众的眼皮底下参与各种活动,获得可观的收入,这本来是社会的现实状况,但却与公众的传统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 如何化解冲突

 

戴建业的事情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让不少大媒体也参与进来,大媒体自然是按照标准的模式讲话,说戴建业作为“传播正能量”、“红了师生火了教育”、“红得有道理”,大力为戴建业捞金的行为点赞站台。


 获得官方点赞


但这些大媒体似乎忘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本质并不是传播什么“正能量”,究竟什么是“正能量”,谁可以定义“正能量”,大媒体并没有这个资格。而知识分子传播的到底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也完全应当是知识分子的自由,绝不存在传播“正能量”就“红得有道理”,传播“负能量”就红得“没道理”了。

 

在市场经济时代,知识分子也是市场的主体。在到处都强调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今天,如何才能真正让市场主体“活”起来呢?显然,减少管控,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自主权,是让市场主体“活”起来的不二法门。


 虽然获得2020年度法治人物称号,但随后,罗翔就因一条内容,被迫隐藏自己全部微博内容


在文化市场上同样如此,知识分子们“火”不“火”,不是取决于他们传播的是什么“能量”,而是取决于市场,只要他们说的内容不违反法律,不违背公序良俗,应当是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传播,谁传播的内容质量高,谁传播的内容公众接受度高,谁就能赢得受众的认可,成为市场上最火爆的知识明星

 

在戴建业引发讨论的背后,是另一种忧虑,那就是即使知识分子们放弃了自主性,完全围绕着权力和资本工作谋生,知识分子的待遇依然很低。


在大学里,“非升即走”的制度下,多少优秀人才面临重重压力,依然无法看到发展的希望。而即使获得了“编制”、“职称”的学者们,收入待遇普遍不高,正如戴建业所说,他的妻子生病以后,医药费是他的工资收入完全无法负担的。


在这样一种社会分配体系下,知识的价值恐怕很难得到体现。

 

◎ 结语

 

知识要活起来才能弘扬,知识的承载者也要活得下去,才能让知识活起来,对社会产生推动作用,这应当是全社会的共识。至于“文人风骨”,我们应当做的不是继续对它进行误解,认为文人就应当甘于清贫,而是用一种现代的眼光去理解“风骨”。


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自主性就是“风骨”,一个知识分子只要能够在重重重压下,依然保持足够的自主性,那就是了不起的有风骨的文人


当然,如果为了生计而放弃自主性,我们也不要过分苛责,因为社会的现实不是一个两个人能改变的了的。现代社会最需要反对的,是转移话题、不就事论事。要反对一个人的观点,就攻击它的为人,说他宣扬某种观点,是因为拿了某个利益相关方的钱。


其实,就算拿了利益相关方的钱,只要观点本身是科学的,是有道理的,也无可厚非,这无关“风骨”。只有尊重知识分子的自主性,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中,能够用科学理性的知识真正推动社会发展,并且获得足够体面的报酬,才是一个社会真正尊重知识的体现。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公知」是如何被污名化的?| 循迹晓讲


【干货】:如何正确区分真正的左派和右派?| 循迹晓讲


所谓「民族劣根性 」真的存在吗?| 循迹晓讲


知识分子决不能堕落为夜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