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没有原子弹,美国能打败日本吗? | 循迹晓讲

瑞鹤 循迹晓讲 2021-08-07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瑞鹤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7800字 阅读需要20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今天是8月6日,1945年的今天,第一颗实战用的原子弹“小男孩”在日本广岛上空炸响。三天后,第二颗实战用原子弹“胖子”被投在了长崎。在此之后没过几天,日本就宣布投降了。

 

◎ 广岛(左)和长崎(右)的原子弹爆炸产生蘑菇云

 

关于这段历史,相关的资料早就汗牛充栋,相关的故事,像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最后的航行,伊诺拉盖伊号轰炸机,广岛和长崎的死者和幸存者,“原子弹下是不是有冤魂”的争论,在此就不展开了。


原子弹开启了人类杀戮的新纪元,而在战后,原子弹也和雷达,VT信管一样,被列为“盟军制胜的几种关键武器”。

 

◎ 日本广岛的原爆纪念遗址

 

虽然在二战中姗姗来迟,但原子弹的威力和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围绕着它,会有很多幻想。甚至有人说“二战美军胜利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核武器的投入”,借用一位网友的话说,“大概有人的历史水平就停留在了高中必修,所以才认为美国二战就登了个陆,扔了俩原子弹,别的啥都没干。

 

◎ 这位网友的观点在网上非常有代表性

 

这种“原子弹一出,二战的结局就确定了”的观点,也不是厉害国网友独有。之前日本有过一本穿越漫画叫《次元舰队》,讲一艘现代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宙斯盾军舰穿越回二战的故事,在那个故事里,知晓了未来的日本海军军官草加拓海一心要改变战局,他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让日本先造出原子弹”。


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有了原子弹,日本就能赢”的理念

 

◎ 动漫“次元舰队”中的名场面,当然,这部漫画的主线不是这个,而是原子弹

 

这些战后的想法,归根到底指向一个问题——“没有原子弹,美军能战胜日本吗?”

 

在此先抛出答案——能。但是,如果把这个答案推广到战后别的场景里,这就不对了。

 

◎ 没落行动的准备和日美双方的心态


1945年夏天,美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占领了冲绳。


自此之后,美军下一个登陆的目标就是日本本土了。盟军计划了对日本本土的登陆计划,这个登陆代号为“没落行动”,它包括了1945年下半年在九州南部登陆的“奥林匹克行动”和1946年春天在本州岛关东平原登陆的“小王冠行动”,这样的计划如果实施,将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两栖作战。


当然,1945年8月15日,日本就投降了,这样的登陆计划也就永远没有了实施的机会。

 

◎ 美军计划对日本的登陆

 

在原子弹爆炸之前,日军大本营也很清楚,美军肯定会在本土登陆的。他们为此制定了“决”号作战计划——从这个字面意思就能看出来,日本要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这次决战中,不打算为任何可能的后续作战计划留存余裕

 

由于日本列岛的地理特点,适合登陆的地点是有限的。对于日军来说,猜测美军登陆的地点比较轻松。接下来就是准备以怎样的方案迎敌。


战争打到了这份儿上,那种自杀式的特攻战术已经差不多成了日本海陆军唯一有效的战术。先前的神风特攻队给了美军很大的震撼。虽然神风特攻队的口号是“以我大和魂,一机换一舰”,但日军高层也深知,神风特攻摧毁军舰的效率其实不高,他们发动这样的决死突击,其真正目的是震撼美军,让美国前线和后方的决心发生动摇,以此求得“体面结束战争”的机会

 

◎ 神风特攻名场面,知览女子中学的学生欢送昭和男儿去特攻

 

事实上,神风特攻的确给美军官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海军中将布朗说,“这样一个如此地与我们西方哲学所背离的场景,它所带来的是一种催眠般的入迷。我们不像是攻击的受害者,倒像是怀着某种冷漠恐惧的目击者,以观看一幕令人惊叹的奇观的心情,目睹每一架神风飞机下冲。那一刻我们忘了自己,惟在思绪着天上的那一个人是怎样的心态。

 

◎ 1945年4月,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被神风特攻机撞击前的一瞬间

 

日本人也知道盟军在自杀攻击面前心理的脆弱,于是在1945年加大了自杀攻击的力度。


除了神风特攻之外,一时间陆海军的各种特攻兵器如百花齐放,回天鱼雷,樱花火箭,震洋快艇,这都不算啥。日本还准备让潜水员预先埋伏在盟军登陆场附近的海里,手持长杆炸药跟美军登陆艇同归于尽呢。


◎ 准备用竹竿炸药突袭米国鬼畜的伏龙特攻队


如果这种“伏龙特攻队”还是不能阻止美军登陆,那么铺天盖地的木质自杀飞机和全民皆兵的“肉弹”,将会“让美帝国主义的入侵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到时候虽然日本很可能是“一亿总玉碎”,但没准儿在彻底玉碎之前让美国人有所顾忌,被迫停战,也说不准——整个日本的“决”号作战,大抵是建立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之上。

 

 一式陆攻搭载的樱花自杀火箭

 

既然要“一亿总玉碎”,那么平民显然也不能被排除在外。除了正规军,日本还组织了为数达2800万人的“国民义勇队”,包括任何身体健康的15到60岁男子及17到40岁女子。


国民义勇队缺乏训练、缺少制服、装备落后:一些人仅有火枪、弓箭甚至是竹制刀枪,但是,这些队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很有精神”。一个被征召的高中女孩,葛西幸子,被发了一把锥子,并被告知:“即使只杀掉一个美国兵也可以。……你必须瞄准他的腹部。”

 

◎ 1945年,日本的女高中生学习射击

 

美国人在塞班,菲律宾,硫磺岛和冲绳已经见识了日本人打起仗可以有多疯狂,也预计了一亿总玉碎的可怕后果。从战术到战略,美军为了登陆日本,已经做了尽可能多的准备。


首先,美军作战时,为了自身的安全会将所有日本人(不论男女老幼)视为军人,如此平民死伤必然惨重,但这也是无奈之举。

 

其次,盟军针对神风攻击制定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即“大蓝毯”计划,将用他们计划用更多的战斗机代替航母机库中的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尼米兹还提出了一个佯攻计划,即在真正进攻前几周,先派一只舰队到登陆点附近引蛇出洞,诱使日本自杀飞机暴露目标。

 

最后,盟军尽可能地用各种方法削弱日本的工业潜力,这些方法包括飞机空投水雷封锁航道,空袭港口,战舰炮击工业设施,当然也包括对日本城市的大规模空袭。在这样高强度的打击下,日本的军事工业产出呈断崖式下降,战争潜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 在吴港空袭中被炸毁搁浅的伊势号航空战列舰,虽然战争末期日本海军已经“很没有精神”了,但是为了预防万一,一切可能的抵抗都要消灭掉

 

尽管如此,美军仍然预估自己在登陆中会遭到非常惨重的伤亡。就算日本的战争潜力被摧毁,反正这次“决号作战”是一锤子买卖,没有以后了,这种一次性投入的自杀部队真的有可能给美军造成重大的杀伤。


1945年4月,美军联合参谋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若奥林匹克行动持续90天,将有45万6千人伤亡,其中死亡或失踪10万以上。如果小王冠行动也持续90天,则伤亡总数将达120万,其中死亡人数为26万7千

 

当然,因为“没落行动”最终也没有变成现实,“登陆日本到底会死多少人”这个问题可能永远也不会有确切的回答。一份由尼米兹的幕僚于5月给出的研究报告称,头30天的伤亡率为4万9千,其中海上损失5千人。麦克阿瑟的幕僚给出的数字则是,头30天2万3千,120天后为12万5千。


这个数字被马歇尔所质疑,于是麦又给出一个为10万5千的调整后数字,其中扣去那些负伤后能返回前线的人员。美国战争部部长史汀生的幕僚曾委托威廉·肖克利完成一份报告,其中评估为征服日本将造成170万到400万的美军伤亡,其中死亡40万到80万人。

 

不管怎么样,如果没有原子弹,美军一定会登陆日本,而这个过程中,美军一定会承受巨量的伤亡,这点毫无疑问。预测到受伤人员可能为数巨大,美国预先生产了约50万枚紫心勋章。


◎ 紫心勋章实物,二战末期制造的50万枚勋章,到现在还没用完


可是,即使到今天,美国在各战场的受伤总人次也没超过这个数字。到2003年,库存中仍有12万枚紫心勋章。由于勋章太多,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斗部队干脆把它们准备在手边,以便随时授予在战场上受伤的士兵。


那么,美国人预期伤亡这么大,会不会决心动摇,跟日本和谈?答案是不可能。

 

◎ 美国让日本投降的决心,以及新闻媒体在战时受到的限制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获得胜利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1943年11月27日,罗斯福总统,蒋中正和丘吉尔首相一同发表《开罗宣言》。内容则表示同盟国将会坚持与日本作战直到日本愿意无条件投降为止——当然,无条件投降意味着排除了双方都妥协而停战的任何可能,日本一定会顽抗到底,这是可以预期的事情。


◎ 开罗会议时的三巨头合影,在这次会议中,“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成了盟国的共识

 

对于美国而言,珍珠港事件是国耻日,罗斯福总统在遇袭第二天就发表讲话,声称“无论应对这场预谋的侵略要耗费多久,正义在手的美国人民都会获得全面的胜利。我不仅将会最大程度确保我们的安全,还将确保我们再也不会被此类不义行径所伤害,我相信这也是国会和民众的心声。”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军队,民间和媒体,在“报仇雪恨”的动机之下同仇敌忾。

 

◎ 美国海军中将哈尔西的名言——杀日本人。从本质上讲,这句话非常献忠,但在特定的历史年代,这种“献忠”是可以被接受的

 

本质上讲,媒体报道战争和军事行动的保密会有冲突,甚至如果媒体过分报道前方的惨状,会极大地动摇后方的士气。


但在报仇雪恨的大背景下,悲惨的景象都可以解读为“日本人丧失了人性”,所以“一定要打到东京去”。战争期间,美国媒体对前线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按照日本(当然也包括德国)的估计,美国民众会因为媒体报道厌倦战争,但其实不是这样。

 

1945年4月16日,冲绳战役期间,美国海军“拉菲”号驱逐舰(LaffeyⅡ,DD-724)遭到22架日军飞机的轮番攻击,被5架特攻机撞中,遭受了严重损伤,但仍以难以想象的勇敢战斗到底,最后幸存下来——对于驱逐舰而言,一架特攻机就足够让整艘军舰沉没,而拉菲号竟然没沉,这绝对是一个奇迹。

 

◎ 艺术画,被日本特攻机围攻的拉菲号驱逐舰

 

劫后余生的拉菲号经过简单的修理回到了国内。1945年5月25日,拉菲号依靠自身动力抵达西雅图,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当时欧洲的战争已经结束,军方需要一个典型提醒公众战争还没有结束,前方将士还在流血,以保持国内对战争的支持和军工厂的定货。此外,媒体也需要新的英雄人物来激发人们的热情,凝聚人心,而拉菲号正是最好的素材。

 

在进入船坞大修前,拉菲号对公众开放,允许自由参观,舰体上存留的弹孔焦痕和尚未修复的损伤,还有舰员们的生动讲述,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前方将士的英勇。


当时前线的美军面对神风特攻队焦头烂额,拉菲号英勇抗击自杀飞机并幸存的事迹对于鼓舞士气具有非常大的价值。于是,这艘船和她的舰员,成了媒体报道的宠儿——这在1945年的美国,并非个例。前线的血腥战斗成了媒体报道美军英勇的素材。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指望用特攻战术动摇美国人的士气,显然是打错了算盘。

 

◎ 拉菲号驱逐舰劫后余生的样子被媒体暴露于公众面前,在二战末期,这是凝聚士气的重要手段

 

总之,如果美国没有原子弹而登陆日本本土,就算是日本用特攻战术给美军巨大杀伤,美军还是会不惜一切代价“为珍珠港报仇”,不让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次战争就绝不算完


在这种情况下,说美军没有原子弹就无法赢得战争,实在是相当幼稚天真了。

 

◎ 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


二战期间,美国媒体和军队尚且能够团结一致,但到了战后,媒体对政府和军队的批评就多了起来。20世纪50年代之后,美国的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美国的媒体自然是站在了“弱势群体”这一边,他们以笔做投枪,抨击着“不够进步”的美国政府


一来二去,双方的矛盾迅速增长。

 

1960年3月29日,《纽约时报》刊载了题为“留心他们高涨的呼声”(Heed Their Rising Voices)的整版广告,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受到阿拉巴马州伪证罪指控的辩护筹集资金,在广告中提及了一些阻挠民权领袖的行动,但部分内容失实,而且涉及到蒙哥马利市警察。


尽管蒙哥马利市民选市政专员沙利文并没有在广告中被指名道姓地点出来,但是鉴于他的职位,加上他的职责是监督警察部门,对于警方行动的失实批评被认为是对他个人的诽谤。

 

◎ 纽约时报为马丁· 路德·金筹措辩护资金的整版广告

 

阿拉巴马州法律要求,政府官员受到出版商的诽谤,必须书面要求出版商公开道歉,且在被告未执行或拒绝执行的情况下,方可要求惩罚性赔偿,因此沙利文发出了书面要求。《纽约时报》拒绝收回报道,并回信表示,“我们很不解您为何认为广告是在说您的”。沙利文没有回应,而是发起了诉讼。

 

这个案子最终打到了最高法院那里。1964年3月9日,联邦最高法院以9比0作出判决裁定《纽约时报》公司胜诉。判决认为,为了保障新闻自由,政府官员不得单纯因新闻报导中的内容有失实的部分而提出诽谤起诉。除非他们能证明媒体的报导存在“真实恶意”(即“真实恶意原则”),并且还需证明自己的实际利益因为这一部分失实的内容还确实受到了伤害。


但是在这个案件中,政府官员无法证明《纽约时报》公司的这个报导存在真实的恶意,因此判其败诉——事实上,在正常的国家里,想要证明媒体存在“真实恶意”,是非常困难的

 

◎ “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成了美国历史上非常经典的法院判决故事

 

众所周知,英美法系中,对既往案例的判决往往成为今后判案的参考。


这次判决之后,媒体的新闻自由得到了充分保证,而在牵涉到战争的问题时,如果“军方的要求”,或者“维持士气”的要求,跟“媒体自由报道”的想法相矛盾,那么“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就是一个先例,正常情况下,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媒体自由报道”总是有优先权的

 

◎ 越战:一场“被新闻记者改变的战争”


这之后没过多久,越南战争爆发了。


一开始,美国媒体对战争还是很乐观的,《纽约时报》在报道军方即将派遣部队进入越南时就充满正义感地评论说:“美军的干涉行动旨在限制越南内战的扩大”。当1965年12月到1966年1月约翰逊决定暂停对北越的38天轰炸时,电视称此举动为“伟大高尚的美国人在寻求和平,反对邪恶的北越人”。

 

政府和媒体的合作有冷战的原因。美国政府声称如果中南半岛的一个国家“沦陷”于进步主义统治之下,那么西方阵营在东南亚的整个防线就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纷纷倒塌,以致全部沦陷。很显然,媒体对这一说法并不反感。

 

另一方面,当时电视刚刚兴起,他们对越战的报道也自觉地遵守了限制。根据当时规定,在五角大楼通知死伤者家属前,媒体不可播出有关美军伤亡的图片,那些过于血腥和可能引起麻烦的镜头也被要求删除。人们只能看到大兵们在丛林里跋涉并且开始射击,却看不到敌人。

 

不过,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越共于1968年发动“新春攻势”之后戛然而止。“新春攻势”是越共撕毁了协议,主动进攻的,越共在战争中也做着很残忍的事情。但这些在美国媒体和民众眼中都不重要。当时,各种左派运动已经把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点燃了,而越南战争前线的种种画面,随着电视的普及被传到国内,极大地刺激了民众们本已脆弱的神经。

 

◎ 越南战争

 

这其中,《枪毙越共》的照片,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1968年的西贡街头,南越警察局局长街头枪决了一名越共游击队上尉,而枪毙的一瞬间,美联社记者埃迪·亚当斯记录下了这个越战中最经典的镜头,拍完照片他马上将这张照片发回了国内,用的新闻标题是《阮玉鸾将军对越共上尉执行死刑》。


◎ 《枪毙越共》的照片


这则新闻很快促使学生反战示威升温,逐渐遍及美国各大城市,尤其欧洲左翼人士更把照片奉为反战经典标志。一年之内,支持这场战争的美国公众从41%下滑到37%,此后各年一路走低。在美国国内,各种左派运动过去都还各自为政,现在大家都在“反战”的旗号下集合起来,由此带来了所谓“喧嚣的1968年”。

 

当然啦,《枪毙越共》这张照片,看上去非常残忍,但其背后另有隐情。被枪毙的那位越共上尉叫阮文林,他在被捕之前刚刚处决了34个“反革命”(这种行为是越共大规模进行的,战后南越发现了好几个万人坑),这其中大多数是南越警察以及他们的家属。其中有一个警察是阮玉鸾的好友,他们一家6口都被这位越共游击队上尉阮文林给杀掉了。阮文林被抓捕后,对这一切事实供认不讳并引以为傲。

 

◎ 阮文林被抓捕之后的样子

 

阮玉鸾在枪杀阮文林后,告知过亚当斯原因,作为摄影记者的艾迪·亚当斯只是一个战争旁观者,他无权阻止阮玉鸾的行为。


在此之后,亚当斯一生都活在深深的内疚中。因为他的一张照片,阮玉鸾成了恶棍的代名词,战后,阮玉鸾走到哪儿被骂到哪儿。1998年,阮玉鸾因癌症去世后,亚当斯送去鲜花并夹着一张纸条:“我对不起你,我的眼中含着泪水。”

 

◎ 阮玉鸾将军在越战时期的留影

 

但这有什么用呢?没人关心阮玉鸾其实是个好人,没人关心被处决的越共上尉其实是个杀人恶魔。


反战运动把各种进步不堪的势力团结在了一起,美国政府面对这样大规模的民权运动,最终选择退让和从越南撤军,由此带来的越南难民潮,是一个国家一代人痛苦的记忆,当然,在美国左派的眼里,这都是“为了社会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

 

◎ 1965年12月,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市反越战示威人群。


在越南战争之后,有人说“美国人打赢了每一场战役,但输掉了战争”,战场上美军表现如何,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但美军输掉了战争,这是确凿无疑的。在这个过程中,媒体记者“功不可没”

 

◎ 由嬉皮士和左派团体领导的反越战运动游行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的日本“生不逢时”。


如果他们晚个几十年发动侵略,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倘若美国媒体跟政府还不那么团结一致,当前线各种血腥的场面被传到国内,保不准轴心国就赢了呢——这并非是无意义的瞎想

 

◎ 1944年末,美军处决抓捕的德军间谍,这些间谍来自第150特种作战旅。这段影像在二战时被放出可能没什么,但类似的影像在后来的战争中,成了媒体对美军口诛笔伐的武器

 

站在这个意义上讲,美军没有原子弹当然也可以战胜日本,但这个结论不适用于战后的历史,特别是越战之后的历史

 

◎ 结语


越战对美国而言,是非常痛苦的回忆。


在此之后,军方和政府在不断调整和媒体的关系,不过,嬉皮士和进步人士主导的“新美国”掌握了媒体的话语权,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冲突中,这些媒体固然揭露了美军的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比如虐囚之类,但新闻记者一些过于轻率的指责,甚至同情美国的敌人,也会让深处前线的军人处于道德险境当中


2006年,美军在阿富汗执勤的几名士兵,面对“放不放牧羊人”的抉择,最终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导致小分队死伤惨重,这其中,媒体很难说是没有关系的(具体内容参见:澳军射杀平民事件是个案还是“整体有组织的屠杀”?| 循迹晓讲)。

 

◎ 关于红翼行动可以参看电影《孤独的幸存者》


美军的战斗力,他们的武器装备,他们的军事组织,都比对手高出很多,甚至在整个地球上孤独求败。但即使如此,他们在战场上也不是无敌的,新闻媒体给他们的压力,是导致美军很多军事行动结果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因素。当然,这些新闻媒体的报道,又可以让很多别的国家民众欢呼雀跃,惊呼美国要完蛋了。

 

那怎么办呢?按照某些人的想法,新闻媒体这是给境外势力递刀子,这就是美奸,必须干掉他们,才能保障美利坚合众国不可战胜。

 

这样也不是不可以,但这么一来,美国和纳粹德国,军国日本等国家又有什么区别呢?

 

没有任何一种政治体制是完美的,美国的政治体制也不例外。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左派控制的媒体说的很多话不负责任,会煽动情绪,甚至会给一些人造成莫大的痛苦,这都是事实。这样的缺点,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美国国内和国外的敌人所利用。将来美国会往何处去,媒体会不会毁了美国,谁也说不好。

 

从这个角度看,轴心国真的是太生不逢时了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大洪水时代,波兰翼骑兵教你如何活下去 | 循迹晓讲


记住,长城很伟大,但你是修长城的人 | 循迹晓讲


南非骚乱:黑人翻身成主人后,为何反而拉胯?| 循迹晓讲


肉眼PK雷达:我们大日本帝国海军真的是太厉害啦!|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