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互联网大厂的企业文化,为何如此太监? | 循迹晓讲

肉山大魔王 循迹晓讲 2021-08-13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肉山大魔王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3200字 阅读需要15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这两天,国内某顶尖互联网公司一领导“涉嫌侵害女员工”的丑闻,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


据受害者自述称,男领导不仅强制其出差,而且被要求陪客户喝酒,最后被恶意灌醉后接连被客户和领导侵犯。


此事一出,就有网友提到了一个据说是该公司的“破冰”的企业文化。


 有人称有所谓的“破冰”文化,但该公司否认,那到底有没有,各位自己判断


所谓的“破冰”指的是一种入职培训,为了让刚入职的新人快速融入集体,而进行的一些团建或者活动。表面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可事实上,有些企业将破冰与隐私结合,形成职场PUA方式之一。


为什么说所谓“破冰”团建是一种职场PUA,其实质就是上级对新人的一种服从测试,而这种测试,往往以新人的自尊、隐私、羞耻心为代价。


只要新人在这种“自我献祭”式的团建中表现出色,那么,他/她今后就成了领导和同事眼中的“自己人”。


而类似以“自我献祭”为手段,拉人或主动入伙的现象并不新鲜,古以有之,最典型的莫过于占山为王的强盗和服务皇帝的太监。


◎ 梁山的企业文化


2007年,陈可辛导演根据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改编而来的电影《投名状》上映。


在剧中,大哥庞青云,二哥赵二虎,三弟姜午阳,这三个草莽兄弟为了为了团队认同,也为了在乱世中抱团活下去,决定纳投名状,义结金兰。


投名状的代价就是三兄弟杀了三个无辜的人。


 庞青云三人义结金兰


有了人命在身,三人就对彼此“更放心”,因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庞青云团队在今后的工作中才会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变得更团结,更有效率。但即便如此,纳了投名状的三人最后也落得一个自相残杀的结局。


说到投名状,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小说《水浒传》。


在第十一回,林冲第一次上梁山,王伦就向他提出了要纳投名状的要求,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林冲便道:“小人颇识几字,乞纸笔来便写”。


刚加入黑社会的林教头比较天真,以为只是签字画押这般简单,一旁的朱贵笑道:“教头你错了。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谓之投名状。”


 《水浒传》连环画


拿“杀一个无辜的路人”为条件作为对王伦及其团伙的忠心保证,就是让加入的新人死心踏地跟自己混的一个重要手段。


实际上,这种“自我献祭”一旦完成,天真的林冲们就再也别的可走之路,只有硬着头皮干下去。


我们看《水浒传》,初代目王伦时期的梁山企业文化比较简单粗暴,好处是,只要“手上沾点血”你就是我王伦的人了,坏处是,摊上王伦这种领导色厉内荏、目光短浅、固步自封、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的领导,这种企业永远也做不大也做不强。


直到最后,落得被林冲火并的下场。


自从王伦被林冲下克上后,二代目晁天王成了梁山集团的CEO,梁山公司的整体氛围也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二代目晁盖时代,梁山只有聚义厅


企业文化从“沾点血”文化升级为“讲义气”文化(也可以称之为好兄弟文化)。此时,梁山应聘条件没那么简单粗暴了,但对新人有了硬性要求,得有道儿上的大哥做担保人,证明你是一个讲兄弟义气的同道中人才能入伙。


这个时候,梁山的投名状就是一个人的“德行”,你在道儿上口碑不行,人缘也差,想跟晁盖混,那是想都别想。


到了三代目宋江时期,梁山的企业文化变成了“忠义”


宋江跟鼠目寸光的王伦,理想主义者晁盖都不同,他有更远大的政治理想和目标——把梁山洗白上市,所有公司同仁都能为朝廷尽忠效力


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梁山对新人的要求只有一个:有本事且能为我所用。此外,在晁盖死后,宋江又给梁山上下全体同仁提出了一个新的道德指标。


 从聚义厅到忠义堂代表了梁山企业文化的转变


比兄弟义气更重要的是“忠义”,什么是忠?对谁忠?当然是对梁山头把交椅的“及时雨”宋大哥忠了。那宋大哥对谁忠?当然是对皇帝忠了。


于是,在三代目宋大哥的指挥下,破旧的“聚义厅”换上了崭新的“忠义堂”匾额。从此,“忠义”二字便是梁山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当然,人的思想境界不是完全一样的,被逼上梁山的林教头就一直不认同宋大哥的终极目标,但每次林冲的这种想法暴露出来,就总会被宋大哥精神PUA一波。


前有下克上王大哥,这次纳了“忠义”的投名状,无论如何也不能克了宋大哥。


所以,看似“高大上”“伟光正”的企业文化,其核心理念往往是让新人完成“自我献祭”,完成这个仪式,你就会变成无条件服从“宋大哥”的“忠犬”


其实,不管你加入小小的梁山,还是加入江山,出将入相。总有一款企业文化等着你。


◎ 太监文化


如果把皇帝当成公司CEO,把皇宫当成一个企业办公场所的话,那自东汉以来,皇宫便有了一个独特的企业文化——太监文化。


专供皇室役使的阉人被称为太监、宦官、公公、内侍等称呼。早期的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比如始皇帝的股肱之臣——赵高,就是从宦官一步步爬上来的,但赵高不是阉人。直到东汉以后皇家才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


但是,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太监和生产制造太监的制度时间一长,就会在一些国家形成一种独特的“太监文化”和“太监思维”。


这种太监文化的核心要义就是:一切为了主人(领导)服务;而太监思维:不论主人(领导)说什么屁话,干什么蠢事,我也要第一时间站出来利用太监逻辑,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来证明主人说得“没毛病”。(可以想想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我们东厂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可以说,历朝历代的太监们是用他们的生殖器官和灵魂,完成了对皇帝的“自我献祭”。


但是,一旦献祭了对于他们最宝贵的东西后,这些太监的心理就会变得极度扭曲变态。他们可以做到对皇帝忠心不二,死心塌地的效命,也可以做到弑君弑父,化身无鸟献忠。他们是皇帝身边终身的奴隶,也是一座座待喷发的活火山。


例如,末代皇帝溥仪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回忆到:“我每逢发脾气,不高兴的时候,太监就要遭殃;如果我忽然高兴,想开心取乐的时候,太监也可能要倒霉。”


一天,溥仪指着地上一件令人作呕的脏物,让太监吃下,太监马上吃下了。又有一天,溥仪用水龙头直浇得一个太监浑身哆嗦。而那个太监纹丝不动,连躲都不敢躲。


 “我们西厂也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新唐书》谈到宦官时,有这样的评价:“迹其残气不刚,柔情易迁,亵则无上,怖则生怨,借之权则专,为祸则迫而近,缓相攻,急相一,此小人常势也。”


大概意思是:这些宦官身体残缺,没有阳刚之气;性情阴柔,又不够稳重;做起坏事来,连皇上也不放在眼里;受到了高压,却又怨声载道;给了他权力,他就会独断专行;祸害起人来,又是迅雷不及掩耳。这大概是对太监比较中肯的评价。


事实上,也是如此,唐中期以后,从十一任唐顺宗李诵开始到十九任唐僖宗,要么被宦官杀掉,要么受制于权宦。


可见,拥有太监文化的企业该多么可悲,拥有太监思维的人该多么可怕。


◎ 结语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一个很有时代感的段子,大概内容是:


整个社会就像一棵树,所有人都在爬树,往下看的都是一张张笑脸,抬头看都是一个个屁股,左右看全都是耳目。而你要想在这棵树待下去,看更多的笑脸,就要舔上面的屁股,周旋左右的耳目,猛踩下面的笑脸,才有机会继续往上爬。


在这颗树上,有人为了彰显权力,满足自己的欲望,强制下属出差,灌酒;有人为了接近权力,放弃自己的尊严,主动阉割自己的灵魂,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


除非有人不配合,主动从树上跳下来,不然没人会停止这个游戏。


因此,不论是梁山的忠义文化,还是皇宫内部的太监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向上“舔屁股”的权力文化


这种文化不灭绝,你我身边就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自我献祭的太监”,他不仅不为自己是太监感到羞耻,他觉得自己是“凭本事”当上太监,感到十分骄傲,甚至还想办法把你也变成它的同类,一块去害人。


最后,昨天,该公司CEO在其公司内网上公布了“女员工被侵犯”的阶段性内部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其中第三条写到:旗帜鲜明地反对丑陋的酒桌文化,不分性别,本公司无条件支持员工拒绝陪酒。


从什么时候开始,“拒绝陪酒”需要公司支持了?这本来不就是员工应该享有的权利吗?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为什么恶臭无比的「酒桌文化」可以长期存在?| 循迹晓讲


正本清源:企业家追求的究竟是「狼性文化」还是「狗性文化」?| 循迹晓讲


基辅会战:69万苏军被俘,战斗民族,就这?| 循迹晓讲


为何北宋后,中国社会愈发逼仄?|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