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泥泞中的病熊:苏联为何无法征服阿富汗? | 循迹晓讲

冯·毛奇 循迹晓讲 2021-10-05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冯·毛奇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10000字 阅读需要30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征服者的力量在被征服的国家消耗殆尽,不得不离他而去。--驻阿苏军总顾问,加列耶夫大将


在上世纪70年代,一直希望继承彼得大帝遗志,逼近印度洋的苏联连续在阿富汗发起三次政变,扶持的傀儡一个比一个亲近苏联,但这依然没有满足苏联的浪子野心,新政府对游行群众的大屠杀更挑起了阿富汗内战,时任阿富汗总统阿明也失去了苏联的信任。


◎ 正在通过苏阿边境友谊桥的苏军


于是在1979年12月24日,苏联发起代号为“暴风”333的刺杀行动,将作为盟友的阿明击毙在自己的官邸里,随后大量苏军冲过苏联-阿富汗边境的友谊桥,开始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入侵行动。


这场被苏联人称为“有限出兵”的战争最终变成10年血战,给阿富汗与苏联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 宝石、毒品与山之国


在文章开头,我们需要先了解阿富汗的基本政治面貌与游击队的组织、经济体系,这将解释为何苏军血战10年,但游击队依然有源源不断的兵员、财政去痛击侵略者。


在决定出兵之后,苏联高层想当然的认为阿富汗就像之前的布达佩斯、布拉格一样,只是一小撮反革命分子试图掀起叛乱,只需要苏联大军一到,就能秋风扫落叶般的击溃叛军,剩下的就是进行维和,重建新政府。


但是这一次,他们错的非常离谱。

 

◎ 群山间的阿富汗


我们需要先了解的是,阿富汗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如同中国的春秋战国一样,阿富汗名义上在喀布尔拥有一个周天子一样的中央政府,但实际上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北方边境的普什图部落其实都是自治状态,并长期与中央政府擦枪走火,在内战前的几年,双方的停火不过是一种微妙而短暂的平衡,苏联恰恰是打破这一平衡的蠢货。


苏联人之所以如此自信,而且是先对身为盟友的阿富汗政府军发起突袭,就是因为他们不懂这一分裂的国情,认为只要击溃并重建阿富汗政府就能彻底结束战争。


但实际上,他们的入侵行动只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 阿富汗游击队的合影


首先,游击队本身就分成两大联盟,数十个派系。


两大联盟分别是:巴基斯坦境内的七党联盟和伊朗境内的八党联盟。其中七党联盟的总部位于白沙瓦,其下下属7个游击队,分别是希克马蒂亚尔领导的阿富汗伊斯兰党;拉巴尼领导的阿富汗伊斯兰联盟,拥有大约1.5万人的作战部队;古拉尼领导的阿富汗伊斯兰民族针线,作战部队约8000人;哈列斯领导的伊斯兰党,拥有约4000人的作战部队;萨亚夫的解放阿富汗伊斯兰联盟,拥有3000人的作战部队;纳比领导的阿富汗伊斯兰革命运动,拥有大约1万人的作战部队,最后是莫贾达迪领导的阿富汗民族阵线,拥有约6000人的作战部队。总兵力约3.6万人

 

◎ 阿富汗游击队的高射炮阵地


而位于伊朗境内的八党联盟也同样由8个主要游击队组成:叶克达斯捷领导的阿富汗真主党,作战部队约4000人;艾克巴里领导的阿富汗伊斯兰革命圣战军,作战部队只有1500人;莫赫谢尼领导的阿富汗伊斯兰运动,作战部队为3000人;曼苏尔领导的伊斯兰革命运动,只有800人的作战部队。马扎里领导的胜利运动,作战部队约4000人,穆萨维领导的伊斯兰革命联合针线,拥有2500人的作战部队;利赫什蒂领导的伊斯兰和睦委员会,作战部队6000人以及巴赫·扎杰领导的捍卫阿富汗伊斯兰战士组织。总兵力约为2.1万人


由此可见,两大联盟总兵力不过5万多人,根据苏联第40集团军作战处和克格勃估算,整个阿富汗境内的游击队的作战兵力也不过7万多人,而苏军光1982年的峰值兵力都超过11万人,可见苏军一直是在兵力优势下作战但却无法胜利。

 

◎ 阿富汗游击队的DshK高射机枪阵地


人们总是喜欢把没接受过军校教育的游击队当成目不识丁、不懂打仗与管理的散兵游勇。但这一条并不适用于阿富汗的军阀们。


这些游击队领袖在战争中建立了一套完整、严密的指挥与经济体系,为游击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与兵力。


以七党联盟为例子:该联盟下设军事、侦查、情报、宣传、行政管理、法律、财政、医疗委员会,并在巴阿边境等诸多城市设立了分部,可以灵活、系统的指挥阿富汗境内的抵抗行动,整个体系都位于阿富汗境外。而游击队的领袖们也都财源广进,高效的管理着整个组织。

 

◎ 阿富汗出产着大量的青金石与绿宝石


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导致超过500万阿富汗难民逃亡到了伊朗,巴基斯坦境内,这一庞大的难民营成为了游击队天然的经济和兵员来源


比如最大的游击队领袖,后来成为阿富汗总理的古尔别金·希克马蒂亚尔。他在打仗的同时,还经营着青金石、毒品、玻璃以及各种基金会生意,还投资股票,拥有着数量众多的境外账户。


除此之外,他还通过向阿富汗难民出售药品、服装等渠道盈利,甚至能把死人的衣服扒下来卖钱。光在1987年3月一个月里,他的瑞士账户就入账24万美元。

 

◎ 后来当上总统的阿巴尼


而另一位游击队领袖—布尔汉努丁·拉巴尼则更加传奇,如果不是爆发了战争,笔者甚至怀疑他会成为阿富汗的李嘉诚。


早在1978年,他就是一位在穆斯林神学界享有盛名的教授与商业家。他经营的地毯与家禽养殖生意可以一年带来2000万巴基斯坦卢比的利润,随后他像其他军阀一样开始染指毒品与难民贸易,开始像印钞厂一样疯狂敛财。


仅在1989年初的6个月时间里,他的账户里就有足足6亿巴基斯坦卢比!当时的巴基斯坦卢比兑美元的汇率约为20:1,所以,他的存款就高达3000万美元。而这还只是存款,已经花出去的钱与总收入则难以考证。

 

◎ 阿富汗的民间武器作坊,正在制造RPG-7火箭筒


由于黑市价格五花八门,所以笔者也无法查证当时的武器价格。只能采用叙利亚战场上较高的价格计算,即一把AK-47价格500美元,一把RPG火箭筒2000美元。


那么,光他自己就能采购6万把AK步枪或者1.5万把RPG火箭筒。考虑到有些AK只需要200美元,那么这个数字还会暴涨。


◎ 图为开伯尔当地的手工霰弹枪作坊,可见已制作好的霰弹枪枪身半成品,其中白衣工人正在检查刚做好的霰弹枪成品。(来源:参考消息)


◎ 开伯尔山口是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之间为数不多的陆路途径之一,历史上的战略重地,大小冲突不断。生产和贩卖武器是当地居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当地有各种武器手工作坊,主要生产自19世纪以来的各种枪械,多以英、苏制武器为主。


1988年,美军采购毒刺导弹的单价约为3万美元,所以,他的钱还够买1000枚毒刺


要知道,1988年的游击队算上后勤等非作战人员的总数只有14万人、其中只有5万人较为活跃,只有8667具火箭筒与546套单兵防空导弹,也就是光他一人的存款就足够武装所有游击队当然,美国不可能无限制的提供毒刺,这个计算只是为了便于说明游击队自身的财政情况。

 

◎ 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标志;该机关曾经培训、援助游击队


除了富有商业头脑以外,游击队领袖们在外交与活动方面同样建树颇高。他们的联络与宣传活动为游击队建立了根据地和稳定的物资来源。上文所提到的拉巴尼掌握波斯语、乌尔都语、阿拉伯语、普什图语等诸多语言,在伊斯兰世界内与沙特阿拉伯、伊朗、巴基斯坦、埃及都有联系

 

◎ 伊斯兰国家援助的苏制9K32“箭”2防空导弹,性能不如毒刺,但在游击队中数量较多。


战时的游击队从这些国家获得了大量武器援助,仅在1989年上半年,游击队获得了400多枚反坦克导弹、450门迫击炮、超过39万发火箭弹以及400多万发机枪弹。这些物资主要是通过巴基斯坦和伊朗输入,然后再通过驮运队运入阿富汗


美国也在1989年提供了1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而埃及甚至能向游击队提供122mm火炮、火箭炮与防空导弹等武器。尽管西方是游击队获胜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毒刺导弹造成了苏军航空兵极大的杀伤。


但在毒刺进入之前的1984~1985年,游击队光用苏制“箭”2M防空导弹就发动了超过200次的袭击。而游击队在1988年所拥有的546套防空导弹里,只有约96套是毒刺。苏军前期损失的超过60%的米-24也都是高射机枪与高炮造成的。

 

◎ 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他同样是游击队的大后台之一


也就是说,除了西方援助之外,游击队依然能靠伊斯兰世界去拥有一套完整的经济与物资体系,来发动一场长期战争


最关键的是,游击队拥有的毒品种植地、工厂、训练营都位于国外或者苏军控制区以外的边境省份。而苏军也曾试图对巴基斯坦境内的这些游击队基地发起轰炸行动,结果被巴基斯坦空军迎头痛击,被击落多架苏-25/22攻击机,就连作为第40集团军空军司令员,后来的俄联邦总统的鲁茨科伊也被击落被俘,不仅没有摧毁敌军的根据地,反而成就了F-16“战隼”战斗机的赫赫凶名。

 

◎ 位于阿富汗的罂粟田


正如前文所说,游击队们的主要兵员也是来自伊朗、巴基斯坦境内的阿富汗难民营,这里当时居住着500多万阿富汗人。


这些难民除了早就流亡国外的人以外的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苏联扶持的人民民主党推行激进的改革政策,制造大量流血惨案,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国外的。


入侵前的阿富汗反对党们也只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例如最大的反对党领袖希克马蒂亚尔和阿富汗抵抗运动军事领袖马苏德之间也发生过争吵,闹得不欢而散,把他们团结成8党与7党联盟的,恰恰是苏联人的大举入侵

 

◎ 巴基斯坦境内的阿富汗难民营


也就是说,苏联人的入侵行动看似体现了大国强权,但实际上是为对手提供了超过500万人的人口,还让他们建立了自己打击范围以外的国外根据地。这种挖个坑来埋自己的事情,在现代外交史上也堪称奇观。


可以说,这些举动让苏联在战争爆发前就彻底失去了摧毁游击队兵源与经济的机会。


◎ 苏军最大的敌人--官僚主义


介绍完了游击队之后,我们已经明白了为什么苏联一开始就会输掉这场战争,但现代战争远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


笔者将从战局、情报、指挥、装甲兵、步兵、战术等多个方面来理清这1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苏军只能黯然撤军,留下一地死尸。

 

◎ 正在集结的苏军摩托化步兵


首先,战局上对苏军都是绝对的不力,苏联轮换出兵数十万,耗费无数军费从没掌握过阿富汗战争的主动权


由于交战双方巨大的体量差距,以及中文网络对苏联钢铁洪流无比强大的刻板印象,大家很容易认为战争一直都是游击队在角落里苟延残喘,但实际上游击队的占领区一直没比苏联小过


尽管苏军初期的入侵确实顺风顺水,迅速控制了坎大哈等重要城市。但这些城市本来就是苏联的友军—阿富汗政府军控制的。政府军中的很多高层军官曾在苏联学习,在阿明总统被刺杀后,都选择了望风而降。与其说苏军是征服,不如说是接管了这些城市


实际上在入侵的近3个月后,近卫第108摩步师才终于把游击队赶出了喀布尔的郊区,让集团军司令部不用再担心吃早餐的时候被袭击了。

 

◎ 在山间激战的苏军空降兵


到了1984年,游击队控制着70%的国土,其中包括全国3.3万个村庄中的2.2万个,完全控制了288个县乡中的76个,还有133个被他们部分控制,而此时的北约尚未开始大规模的开始援助。


即使打到了1988年,苏军总共发动了400多次大规模战役,但也只控制了68个县乡,大部分农村地区依然被游击队控制。哪怕是省会城市也只占领了81%,依然有数个省会没有攻占。


◎ 发起冲击的伞兵与BMD伞兵战车


尽管苏军拥有无与伦比的火力优势,可以在大规模战役中取胜,但也无法限制游击队的活动。


1986年1~2月,苏军控制区内的行政中心遭到了132次袭击,而1987年同期遭到了692次袭击。针对苏军自身目标的袭击也在一年之内暴涨了3倍之多。同年4月,游击队甚至越过边境线,对苏联国土发动了袭击

 

◎ 战争中被击毁的苏军坦克残骸


如果只看第40集团军参谋部的战报,会发现苏军在战斗中动辄以1敌50,甚至打出了1:144的交换比。


但这些数据让苏军自己都感到怀疑,第40集团军作战处在核对之后,声称:1.游击队不会把死伤人员留在战场上;2.每场行动平均都要消灭15名叛乱分子;3.但实际情报显示,大部分被打击的敌军集团通常损失都很少。

 

◎ 活动在阿富汗的苏军步兵小队


不可否认,苏军取得过诸多大规模战役与清缴行动的成功,但这些作战行动并没有让游击队损失掺重,反而越打越强。


1981年的游击队只有3.1万人,而到了1984年就暴涨到了12万人(包含非作战的后勤人员)。坎大哈、帕尔万、卢格尔、库纳尔、楠格哈尔等省份都有数千人的游击队活动。即使是苏军心脏地带的喀布尔也有超过4000多人的游击队,其中就包括让苏军最为头疼的马苏德。


经过多年激战之后,游击队的装备水平也发生了质变和量变。1987年的游击队跟1985年相比,单兵导弹系统的数量暴涨了5倍,导弹发射装置提高了1.5倍、山地防空系统提高1倍、重机枪、火箭筒涨幅也达40~50%。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众多,而其中苏军高层和指挥体制首当其冲


首先,苏军虽然在阿富汗只部署了第40集团军一个集团军。但是这个集团军却有起码三个指挥机构:他们分别是集团军司令部,国防部督导组、土耳其斯坦军区司令部,还有那些不论何时何地都趾高气扬,恨不得拿鼻孔看人的克格勃代表这些人的权利都远大于第40集团军司令员,每次作战前都要争论半天才能定下一个作战计划。


而能定下作战计划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情况了,因为在长达10年的阿富汗战争中,庞大的苏联国防部和苏军总参谋部干脆连一个长期计划都指定不了。


这些身居高位的官僚,每天都在召开作战会议,却根本不知道该下达什么命令。因此第40集团军从来没有收到长期计划,只能收到一份临时的每月作战计划,而且计划中的很多任务还都是互相矛盾的,比如同时让集团军向南和向北突击。搞得集团军司令员每次都得在三大部门争吵过后,在两种意见之间折中进行。

 

◎ 装备毒刺导弹的阿富汗游击队


除了高层腐败无能之外,阿富汗近乎地狱的后勤条件和苏联臃肿抵消的后勤体制也拖累着苏军的脚步


如果苏军无限制的增兵,投入数百万兵力去清缴的话,那对苏军来说可以说是灭顶之灾。苏军在战争中投入了超过60万兵力,有14453人阵亡,46万人伤病,伤亡率超过了70%。因为糟糕的后勤,其中有115308人感染了肝炎、31080人感染了肠伤寒这些严重传染病。


游击队对交通线的突袭让苏军损失了超过1万辆卡车与大量军用物资,保障机械化作战必要的燃料管线也经常被突袭,平均每天都要损失20~50吨,有时的损失会高达500吨。


由于苏联高度集中僵化的经济体制,苏军所有食物都必须由国内空运,即使身边就有新鲜的瓜果蔬菜,他们也不能购买。这导致前线部队收到了大量腐败变质的食品,第56旅的萨拉巴耶夫列兵甚至领到了1942年生产的牛肉罐头。

 

◎ 正在观察敌情的苏军步兵和狙击手


1987年,游击队们甚至封锁了霍斯特市的交通线,让苏军只能通过空运去投送粮食,但游击队们的防空导弹也让空中运输都不再安全。苏军不得不发动了战争期间规模最大的“交通干线”行动来解救霍斯特市,这次行动被拍成了著名电影《第九突击队》。


◎ 损失惨重的苏军运输队


虽然苏军取得了胜利,但这也仅仅是解除了霍斯特地区的交通中断而已。而其他地区的苏军很多部队都无法储备足够的物资,部分部队的储备甚至远远低于标准。如果盲目增兵的话,那英勇的苏联红军可以考虑吃土打仗了。

 

◎ 正在阿富汗前线视察的亚佐夫大将,也是最后一位活着的苏联元帅


同样要说回苏联高层,尽管他们对前线部队的苦难洞若观火,但是却从没做出任何改变局势的做法。


战争期间,苏军高层多次视察阿富汗前线,但是却只是走走过场,吃喝玩乐。不仅没有改善苏军的情况,反而增添了无数的负担。比如1981年苏军派遣3位军区司令员视察阿富汗。其中包括后来官拜总参谋长和苏联元帅的中亚军区司令员亚佐夫大将、喀尔巴阡军区司令员别里科夫上将,外高加索军区司令员库里绍夫上将以及莫斯科军区司令员阿乌舍夫大将。


这些动辄上将、大将的高层来到阿富汗之后,每天都在关心士兵的床头有没有放脚垫,或者被子叠的整齐与否,还有营长、连长再作战通信时有没有用扬声器这种细枝末节的问题


连第40集团军司令员格罗莫夫中将都绝望的感叹道:“我们的首长们已经忘了什么叫做战斗行动!”更悲哀的是,他们每次过来还需要集团军分出三分之一的作战部队担任他们的警戒部队。而这都还算好的,有的将军在视察时甚至会干涉作战行动,酿成各种各样的灾难。

 

◎ 游击队的传奇领袖,潘杰希尔的雄狮--马苏德


1985年4月,苏军对传奇的马苏德的根据地--潘杰希尔山谷再次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作战,但是一位装甲兵出身的大将突然抵达前线,强行接替第40集团军司令员指挥起了空降作战


他居然异想天开的让空降兵们直接降落在山谷最中心的地区,结果毫无疑问,空降兵们刚刚降落就被游击队包围,蒙受了惨烈的损失,作战行动也随之失败。负责营救他们的摩托化步兵营也付出了100多人阵亡的惨痛的代价,花了3天才将他们救出来,营长奥舍夫少校还被炸断一条手,事后被追授了苏联英雄称号。

 

◎ 泥潭中的苏军士兵


讲过了高层与体制的问题,让我们把目光放回基层部队,从技战术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苏联人是如何输掉这场战争的。


战争中的苏军主要面临三个作战任务:护送车队、清缴山中据点、通过机降作战袭击游击队的驼运队,切断游击队补给线。这主要需要装甲兵、步兵、空降兵以及特种部队的配合来完成。

 

◎ 阿富汗战场上的TOS-1火箭炮


首先说到装甲兵,作为苏联红军的标志性军种,钢铁洪流能否淹没欧洲是冷战史爱好者不断津津乐道的话题,无数人认为现实战争跟红警一样,鼠标点几下,无数天启坦克出击就能平英镇美。


实战证明,苏军装甲兵在阿富汗战争的表现并不好。苏联第40集团军在1981年获得了7个A级摩托化步兵师的支援,拥有了数量可观的装甲力量,要知道80年代苏联数百万大军里的A级师不过30多个,这意味着第40集团军的实力仅次于驻扎冷战最前线的驻德集群等三大集群。


但这一强大的力量却并没有为苏军带来胜利。

 

◎ 正在集结的苏军摩托化步兵和T-62主战坦克


苏军初期非常依赖装甲集群作为突击矛头对山地游击队进行清缴。


但是战车却暴露出大量技术性问题,比如所有车辆的动力系统防尘性和可靠性都很差,在高原沙暴的阿富汗山地会出现大量故障。而且BMP-1步兵战车的防雷性非常差,碰上任何地雷都会导致车毁人亡,那门看起来火力十足的73mm低压线膛炮也因为仰角问题,在阿富汗山区几乎变成了废物,主炮旁边安装的9K11反坦克导弹也完全没有任何用


◎ BMP-1步兵战车


它那脆弱的装甲也导致它的侧面、顶部会被游击队用机枪、AK-47轻松击穿,防护性远远不够。而BTR-60/70装甲输送车也同样存在防护不足的严重问题,再加上它们功率过小,导致在高原气候下经常没法正常工作。


除此之外,即使是T-62主战坦克也存在严重的机动性、俯仰角不足的缺陷。在1982年第一次潘杰希尔战役中,苏军投入了3个摩托化步兵师和第103空降师,结果阵亡500多人,损失5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都没能击败只有3000人的马苏德游击队。

 

◎ 行进在阿富汗古迹中的苏军BMP-2步兵战车


其原因除了装甲部队本身的低效外,还包括支援火力的低效


比如D-30 122mm榴弹炮和82mm榴弹炮都因为需要较大的发射主阵地,难以在怪石嶙峋的阿富汗山地部署,炮兵所使用的红外测距仪和无线电定位手段也都因为阿富汗的高温而全部失灵这导致苏军装甲集群离开了空中支援之后,就只能被山峰上的游击队用各种反坦克武器打击防护薄弱点。


而无独有偶,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航空兵中。


首先是米-24武装直升机和米-8直升机的功率在高原上都严重不足,难以满载起飞。尤其是米-24的载弹量受到了严重影响,为此,茹科夫斯基试飞中心还专门研制了一种米-24助跑起飞的起飞战术来弥补。


但是该战术技术门槛较高,出过不少恶性事件,而且航空兵也存在大量的后勤问题,先是发动机需要的去离子水严重不足,导致地勤们得靠酒精来充数,然后还得从报废发动机上拆零件拼凑发动机来满足损耗。


而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苏-24战斗轰炸机,先是部署在中亚的苏-24团因为补给严重不足,不得不从隔壁基地借调发动机,然后又因为苏-24的导航系统过于落后,经常在阿富汗山区迷航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到了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空军的导航系统依然很落后。勇士表演队的苏-27出国甚至需要伊尔-76进行领航,结果还酿成了1995年12月3架苏-27撞山,4名飞行员遇难的恶性事故。

 

◎ 活跃在阿富汗的苏军特种部队,最右侧的狙击手的SVD上装上了罕见的1NP54夜视瞄准仪


在1983年之后,苏军越来越依赖空降兵和直升机进行清剿任务,但是游击队也获得了高射机枪、高射炮、“箭”2M和“毒刺”导弹在内的大量防空兵器,这导致苏军直升机的损失直线上升。


因为不论是米-8还是米-24早期型都缺乏足够的主装甲来抵挡高射武器的射击,更要命的是他们没有任何红外抑制措施来躲避红外制导的防空导弹,这让苏军在10年战争中直接损失了317架直升机


但这个数字不建议和越南战争的美军损失直接对比,因为两种战争的对手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越战中的北越人民军是拥有SA-2防空导弹、米格-21战斗机和至少10万中国防空部队增援的正规军,其规模、火力密度远远不是阿富汗战争能比的,应该和美国-阿富汗战争的损失来对比。


这些防空武器的运用让米-24的损失率高达8~12%,不得不停止了大规模高频率的机降行动,1986年的苏军还有能力发起568次机降行动,但是到了1987年,全年就只剩下了48次。

 

◎ 被击落的第40集团军司令员鲁茨科伊


更可笑的是,即使是在高技术的电子战和情报战中,游击队也同样能打的苏军落花流水。


由于苏军电台加密性差,游击队又有经过伊朗、巴基斯坦特务机关培训的电子战部队,所以导致苏军通讯大量被解密。不光集团军空防参谋部的通讯被大量接获和监听,更有甚者,游击队甚至还渗透进入集团军司令部的通讯网络中冒充苏军师长下达错误的作战命令,企图引诱苏军进入包围圈


而第40集团军下属的特种部队更是被害惨了,该集团军编成有一支500多人的独立特种营,经常被用于搜索和打击游击队的驼运队,但是由于情报大量泄漏,导致特种分队经常被伏击和围歼


游击队歼灭特种分队往往只需要30~35分钟,而这点时间根本不够苏军派出空中支援。在集团军司令员格罗莫夫上将的脑海中,特种分队被全歼的恶性事件都至少发生了3次。集团军空军司令员鲁茨科伊也是因为僚机飞行员是卧底,而被巴基斯坦空军提前伏击击落。

 

◎ 正在开火的苏军AGS-17自动榴弹发射器阵地


说完了装甲兵、航空兵和空降兵,最后让我们再说说这场战争的基石--步兵。


在俄国的战争史上,这个庞大的国家靠海绵一样的广袤国土吸光了拿破仑、希特勒两股滔天巨浪,成就了两次卫国战争的胜利。然而在阿富汗,他们发现脚下早已不是熟悉的祖国大地,这里的一草一木、水土空气都是他们最大的敌人


首先,阿富汗的高原气候极为恶劣,昼夜温差很可能达到50度,白天是近乎40摄氏度的酷暑高温,而夜间又会突然降低到近乎零下。


苏军士兵根本没有经过如此极端的高原干旱气候,更没有受过相应的山地战训练,糟糕的后勤体系也无法保证这一条件下的后勤需要。这导致所有出征的苏军士兵都需要背负多达1个星期的给养补给,单兵负重达到40~60公斤,很多人直接把防弹衣、头盔直接扔在基地里,轻装前行。


更要命的是士兵们经常嫌累,不得不把AGS-17榴弹发射器、82mm迫击炮等武器直接扔掉。往往出发时的3门迫击炮在战斗开始时只能剩下1门,剩下2门的情况都很少,很多时候甚至1门都没有。


而且后勤严重不足,首先米-28直升机当时的静升限就只有2000米左右,很多直升机以最大功率飞到山上放下补给之后,马上就会功率不足开始俯冲,险象环生。


除了前文所说的食物补给严重不足以外,睡袋、御寒设备的补给也严重不足,以精锐著称的空降兵也得抢劫游击队的睡袋。很多士兵晚上只能在零下低温中挤在四处漏风的帐篷里艰难度日。饮用水的供应往往也严重不足,需要战士喝雪水,脏水,往往进行1星期的山地战,苏军士兵的体重就会下降7~10公斤,山地行军的速度只有100m/h,如果进行一个月的山地战,那大部分士兵都会精神崩溃,回到后方医院进行疗养


在1981年底,近卫第5摩步师除了参谋长特列立科夫上校外所有的团长和师部军官几乎都得了病,全师差不多丧失了战斗能力。士兵们甚至开玩笑说:“战士出黄疽,将军患肝炎。”

 

◎ 为牺牲战友献花的苏军士兵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阿富汗高原的很多战斗,装甲兵都无法爬上山区,而航空兵因为兵力、性能局限也难以实现全程覆盖,所以很多战斗都是纯步兵的较量,而在这些较量中,阿富汗人的战斗力远超苏军


游击队的兵员主要来自边境地区的普什图部落,这些部落可谓是现代的斯巴达人。


他们从小就接受射击、骑马训练,远比苏联人的生存性更强,而且还接受了伊朗、巴基斯坦、英国SAS的外国教官的训练,其山地战能力远非苏军可比。缺乏经验,教条古板的苏军经常在山区忘记设立警戒分队,而游击队们最擅长的就是伏击与突袭。


1981年,游击队们就对苏军发起了264次破坏性突袭,在1980~1981年就造成了苏军3427人的伤亡,而这还仅仅是烈度较低的初期。1980年,苏军第783侦察营在法扎德地区就曾被游击队奇袭,聪明的游击队优先击毙了苏军通信兵,切断通信,然后把战斗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让苏军付出了47人阵亡、49人负伤的代价。


在1984年4月30日的一次伏击战中,游击队们又成功的抓住了苏军第682摩步团团长的指挥失误,包围了该团1个营,击毙苏军53人,其中军官12人。而游击队对交通线发起的数不清的伏击也让苏军损失了足足11369辆卡车和油罐车。

 

◎ 正在待命的苏军士兵


在强敌环伺,气候恶劣的情况下,苏军战斗意志和士气也被迅速瓦解,虐待新兵、吸毒、走私、叛逃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很多士兵为了能够喝到酒就用糖、医用酒精、防毒面具的滤罐勾兑、过滤有毒的酒精饮料来顶替伏特加。


很显然:不论是精神层面还是客观层面,所谓的苏联红军都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了


最终,苏军损失了103架飞机,317架直升机、1314辆步战车和装甲车、11309辆卡车、433门火炮、迫击炮、1138辆指挥车,14453人阵亡,46万人伤病,伤亡率超过了70%之后,黯然撤出了阿富汗,并在2年后迎来了苏联解体。


◎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妨对这场10年血战进行一点小小的总结,并和年代相近的1991年海湾战争的美军进行一些对比,首先战略层面上:


一、苏军缺乏明确的作战目标以及对阿富汗四分五裂的国情的基本认知,想当然的就挑起了战争;


二、苏军高层胡乱指挥,官僚主义浓厚,导致第40集团军不论是作战还是后勤都一塌糊涂,连一份基本的长期作战方案都拿不出来;


三、苏军战斗力很成问题,在11万对7万的兵力优势下,居然只能占领全国30%的国土,连省会都无法全面占领,还出现了游击队包围城市,让苏军一度只能空投救援的窘境;


四、游击队控制着全国大部分领土,而且有伊朗,巴基斯坦做后盾,不可能被全歼,就算肃清了阿富汗,他们也能跑到伊朗、巴基斯坦继续抵抗;


五、其次技战术层面上,苏军通讯、导航技术相比美军严重落后,美军同时期已经装备旅级战术数据链,GPS导航仪,即使在毫无地标的沙漠中也能精准掌握敌我位置,进行精确引导;


六、其次,苏联苏-24战斗轰炸机、苏-25攻击机都缺乏精确制导弹药和夜战能力,空中引导依赖地面引导,及其容易迷航且支援能力较差。而同时期美军近接空地支援战术(CAS)已经非常成熟,在1991年海夫吉战役中就出现了一个陆战连依靠反坦克导弹和空中支援击溃萨达姆整个装甲集群的经典战例,制导武器使用比例高达10%,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达到了90%,而俄军到了车臣战争的制导武器使用比例甚至只有1%,2008年俄格战争甚至不到1%。


最后,以上资料和数据全部来自苏联官方,作者包括第40集团军司令员戈莫洛夫上将,驻阿富汗军事总顾问加列耶夫大将以及第40集团军作战处,与他们相比,没有西方资料,而且有的西方资料明显美化苏联,比如英国《熊翻越了高山》中的伤亡统计明显少于苏联自身。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美军跑了,塔利班赢了,阿富汗会变好吗?| 循迹晓讲


卷土重来:塔利班重掌阿富汗,谁愿意和他们做朋友?| 循迹晓讲


美国的兵都是废货?认真你就输了 | 循迹晓讲


如果没有原子弹,美国能打败日本吗?| 循迹晓讲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