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苗人为啥放着好日子不过,偏偏要造反? | 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谢承汇
策划:谢承汇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法源寺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颐和园线下游活动
位于贵州省榕江县的古州(今属苗族侗族自治州)。自古以来,这里就有大量苗族部落。由于地处偏远的边疆地区,从元代开始,当地苗族就是自治状态,首领叫土司,一般来说,中央朝廷不过问他们的情况。
◇ 如今的古州镇地理位置卫星图
因为苗民比较封闭,祖祖辈辈生活在自己的村落里,不太跟外界来往。偶尔跟外界通商,也都神神秘秘的。加上苗汉混杂,时间一长,难免有点儿冲突,久而久之民族矛盾很重。明清两朝,苗民叛乱的事情常有发生,连官府都管不了。
不过,雍正登基之后,事情开始发生变化。雍正帝有个特点,权力欲极大,平时表现就是控制欲极强。对于所有事物,必须事必躬亲,这也是为啥雍正那么勤政,因为他不想让别人触碰自己的权力。
那他对于云贵地区的苗族自治情况能忍得了?于是,雍正决心瓦解地方土司,让当地苗人服从中央朝廷管理。后来在宠臣鄂尔泰的建议下,雍正帝进行“改土归流”。所谓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土司制度,用流官代替。清代地方官有任期,三年一换,所以也叫流官。
◇ 鄂尔泰
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开始,“改土归流”在云贵地区开始推行。
这个政策一出,在云贵地区争议极大。当地土司肯定不答应。我们这当了这么多年的土皇帝,如今说废就废,这哪行。从朝廷来说,每年土司要向朝廷赋税,税款极低,也就几十两银子。但当地土司每年从老百姓身上征收的,却是这个数的几百上千倍。如若不交,轻的赶出寨子,重的活活打死。不少苗人跑到寨子外面的汉民村落避难,这帮人跟汉人接触多了,渐渐成为汉化的苗人,也叫熟苗。与之对应的,叫生苗。土司不依不饶,赶尽杀绝,连同汉民一起杀。苗汉双方爆发了大规模械斗,地方很不太平。
所以在雍正五年,苗民爆发了小规模起义。有个叫刀瀚的土司,伙同一帮苗民造反,还烧了镇沅府衙,杀了知府。云贵总督兼兵部尚书鄂尔泰发兵平叛。这次叛乱规模不大,加上鄂尔泰调度有方,很快就被镇压了。之后几年,云贵地区类似的叛乱接二连三爆发,得益于弹压及时,没有爆发大规模叛乱。
◇ 雍正帝
◇ 清朝将贵州新开辟出来的土地称之为“苗疆”,或者“新疆”。从雍正六年到雍正十一年,清军大举进攻苗岭“化外生苗”地区,最终设立了古州、台拱、清江、都江、丹江、八寨六厅,合称“新疆六厅”。
于是,鄂尔泰上报雍正帝,说改土归流取得圆满成功。雍正帝很高兴,不但嘉奖了鄂尔泰,还下令在四川等地进行改土归流。在《清史稿·世宗本纪》中,雍正8年到11年这几年的记载里,经常出现鄂尔泰上奏,又有多少多少苗寨自投,也就是接受改土归流。笔者对此深表怀疑,这很可能是鄂尔泰为了邀功,向雍正帝瞒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几年后,就爆发了清代最大规模的苗民叛乱——古州苗乱。
说起来,古州苗乱的根源还是改土归流政策出现问题。前文提到,当地苗寨存在时间太长,自治早就成为一种成熟的社会规则。现在通过三五年的时间,就想连根拔起,把这些苗人都纳入帝国的管理体系,那是痴心妄想。
◇ 包利,苗族,人称为包利王,苗名包利,根据父子连名的习惯,“包”是其名字,”利“是其父亲名字
雍正12年,云贵地区流行开一句话叫“出有苗王”,这话是倒装句,就是有苗王出世的意思。这话是谁传出来的呢?当地苗人包利。这哥们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刀瀚土司的老部下,当年刀瀚起兵造反,包利就是副手,后来阴差阳错逃过一劫。如今他打着苗王出世的旗号,身边很快聚集了一大批追随者。
眼看着“苗王”身边人越来越多,鄂尔泰也觉得要压不住了,赶紧向雍正汇报此事。雍正一听就明白了,这是你鄂尔泰多年来报喜不报忧,谁让你是我心尖上的宠臣,也不好责怪。只好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叛乱。
没等朝廷这边准备好,雍正13年2月,叛乱终于爆发了。因为包利起兵的地儿在古州,所以被称为“古州苗乱”。苗军很快攻占了镇远府,捎带手围困了周围不少县城。连省会贵阳都危险了。别看苗军就几万人,但地里熟悉,后勤补给容易,所到之处就是抢。加上多年来民族仇恨的积累,民风彪悍,好勇斗狠的苗军势如破竹。
雍正一看,加紧调兵遣将。不光从周边的四川两广地区调兵,就连内陆的湖南湖北也开始出兵出粮。清军很快集结7万多人,进入云贵作战。
◇ 《百苗图》中的红苗
待两军一交锋,雍正才知道这场仗真难打。由于苗民叛乱提前,朝廷准备不足,加上云贵地区多山路,河流纵横,清军所到之处大多被苗兵抢光了,清军补给困难,双方前几次对垒都是苗军大胜。消息传到北京,甚至有大臣建议,让雍正的十四弟允禵出山,到前线平叛。给雍正气的鼻子都歪了。这里解释一下,雍正这十四弟跟他是一个妈生的,但两人关系极差。在雍正12年,蒙古准噶尔大军直逼京师,雍正都没放老十四带兵前去帮忙。如今小小苗乱,怎么能让他出战。
但事儿总得解决,雍正命令果亲王胤礼、宝亲王弘历、和亲王弘昼、鄂尔泰、张廷玉等人,组成苗疆事务应对小组,商量如何平叛。这应对小组的规格太高了,仨亲王俩大学士。但毕竟远在北京,真能出什么好主意么?也就是宏观上指挥一下。换谁当前线总指挥?军队如何调动?谁来押送粮草?也就是纸上谈兵。真说让他们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那真是难为人。
因此,前线的清军仍然节节败退,有将领开始怯战之心,甚至有人质疑改土归流的政策是不是应该继续。
◇ 《百苗图》中的花苗
消息传到京城,雍正听说有人质疑改土归流的国策,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嘛。但是不取消,似乎前线又没有翻盘之力。真是越想越气,加上常年的996,帝国上上下下不论大事小情都要一把抓的雍正,身体是越来越吃不消。身体越不好越吃丹药。雍正十三年八月,为帝国“操劳”一生的雍正帝死在办公桌前,生前批示最后的奏折,就是关于古州苗乱的前线战报。
可以说,古州苗乱把雍正活活气死了。
◇ 乾隆帝画像
雍正帝一死,宝亲王弘历登基。乾隆登基之后就面临这么个烂摊子。前线总指挥张照仍然建议乾隆,取消改土归流政策,苗乱自然就平定了。乾隆心说,孙贼,我爸就这么气死的,你还跟我BB,换人。
于是,名将张广泗奔赴前线。到了前线,张广泗发现,苗军正面和清军作战其实不行,他们的优势是熟悉地里,来无影去无踪。与其不断寻找机会与之决战,不如分散兵力,分兵破之。这就显出张广泗是名将,分兵是兵家大忌,但镇压苗乱还真得这么办。清军人数碾压,就算分兵,每一路也是优势兵力。而且说,苗军不是地理熟悉么?那我也有熟悉当地地理的人。就在云贵地区寻找曾经被土司压迫的苗民。这帮苗民对土司恨之入骨,早就想帮着清军作战了。就在这种多路进军加上“以苗治苗”的战术下,很快战局发生逆转。
清军大兵压境,有整个帝国做后盾,前几次失败完全可以承受,但苗军可不行,失败几次之后就受不了了。苗军总指挥,生苗精神领袖包利,很快承受不住压力,病死在前线,剩下的苗兵军心涣散,在乾隆元年也就被剿灭了。此时的乾隆刚登基,对投降苗兵还是采取怀柔政策,就拿几个为首的杀鸡儆猴,剩下的都发回原籍。
此外,乾隆帝软硬兼施,大手一挥免除古州等地的钱粮。并且恢复了一些苗民自治,不再像他爹雍正那样,搞一刀切的改土归流了。乾隆这套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出,保了当地几十年的太平。
可以说,雍正帝激进的改土归流政策是导致古州苗乱的主因。俗话说得好,系统能运行就别改BUG。最多在原来基础上缝缝补补。当地自治传统存续了上千年,一下废止,让苗民全部当“编户齐民”,势必引发大乱。雍正帝搞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政策,用在中原地区的百姓还有一定效果,毕竟这些地方的出厂设置都很正。但在老少边穷的自由民社区,即便用武力强迫他们接受自己这套,那也是口服心不服。
乾隆六十年(1795年)至嘉庆十一年(1806年),湘、黔、川边境地区,以石三保、吴八月、石柳邓、吴天半等苗民为首的广大苗民,歃血会盟,揭竿而起,掀起了一次声势浩大,持续十二年的乾嘉苗民大起义。
◇ 冯宁绘,《平定苗疆得胜图》,《平定苗疆得胜图》亦称《湖南战役图》,十六幅图依次为:兴师图、剿捕秀山苗匪、攻克木山、攻解松桃之围、大剿土空寨苗匪解永绥城围、攻克兰草坪滚牛坡、攻克黄瓜寨剿贼、攻克苏麻寨、攻得茶它柳夯等处贼巢、攻克高多寨生擒逆首吴半生、攻克廖家冲生擒首逆石三保、收复乾州、攻克强虎哨、攻克平陇贼巢、捷来图、攻克石隆苗寨。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法源寺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颐和园线下游活动
★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讲自己的漫聊,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有录制过的小片,Vlog,写过的讲稿,欢迎给我们投喂。
★投喂方式:添加下方微信号,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晚清清流:一群百无一用的“嘴强王者”?| 循迹晓讲
关外水深火热,大清百姓为啥死也要润出去?| 循迹晓讲
天京事变:上帝要改圣经,上帝的儿子咋急眼了?| 循迹晓讲
巴赫穆特:这场巷战俄军到底赢没赢?| 循迹晓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