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封闭教育场走向学习共同体,如何深度挖掘学校的空间价值

未来学校建设 未来学校建设 2024-03-19

传统学校是筑起一道道围墙,与周边社区做出明显的空间“分割”,以维护教育场所的专属性与安全性。


但是,面向未来的学校,我们更需要一个灵活、开放的校园空间设计,让学校可以与社区互成一体,积极为家庭和社区服务,同时也可广泛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学习资源,将原来封闭的学校教育场变成一个互通互联的学习共同体。



如何打开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界限,把过去的消极空间转变为积极空间?下面这两所学校的校门区域设计,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退墙造园

善用每寸空间的最大价值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有不少学校可以说是大隐隐于市,校园周边被狭窄的弄堂包围。上海市实验学校(Shanghai Experimental School,SES)小学部就是其中的一所。


学校的主出入口位于一条只有7.5米宽的弄堂,属于典型的的居住区级道路。除开停车带与车行区域,留给学校师生和居民行走的人行道只有1.5米,勉强满足两人并肩通行。每到上学或放学等人流量大的时段,这里的拥堵情况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出行难的问题,设计师结合学校空间的使用情况,选择“退墙造园”的方案,让校园围墙后退,将原本围墙内没有发挥多少实际作用的绿化带分为两个区块,围墙外的部分有240平方米,与原1.5宽人行通道结合,形成近300平方米的 步行花园 ;围墙内剩余部分继续作为操场跑道与围墙间的绿化隔离带。



过去90°的直角围墙被分割成三段,分别架起指引、情感、颜值三大功用。




指引功能的校徽墙


由于正式的校门入口深藏在弄堂里,所以在弄堂口的围墙上特别设置了一个校徽牌,整体造型优雅含蓄。在南码头路上经过时能够更方便地识别出学校。45度的墙体走向设计,让路口转角的的视线更为通透,也更为安全。






情感链接的玻璃围墙


小学部的学生由于年龄偏小,一般都需要家长接送,而接送群体往往以老人居多。出于对孩子的关爱,老人们常常会站在围墙外,远望着孩子穿过校园,走进教室。放学接孩子的时候,又会提早到达,在围墙大门外等待张望,一直到孩子们走出来。



因此,设计师们特地采用了全透明的玻璃材料来做围墙,并在围墙外设置可以坐下休息的原木凳。这样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加强了校园内外的视线沟通,也让年老的家长有个歇脚的地方。






颜值担当的校名牌墙


新的校名墙是退墙造园过程中退让最大的部分,达到8米,也是整个步行花园中最漂亮的部分。虽然是颜值担当,但设计的出发点却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是考虑了三个要素:


第一,希望校门前的广场尽可能更大一些,方便高峰时人流的集散。

第二,希望原来校园里最大的一颗香樟树能够站立在校名墙之前,形同一位自然守护者;

第三,希望站在广场看校名牌的同时,也能够看到后方远处的教学楼。


最终呈现新的校名墙高度下降到2.1米(原校名墙高2.4米),宽度拉长到11米,配合横向展开的书法字体,十分简洁大方,清晨或傍晚时分,大树的影子洒落在墙面上,呈现出动人的斑驳光影。



在退墙造园的过程中,设计师还细心地考虑到一个问题,如何在时间的流逝中,还能让老围墙的影子留在市民的心中,让以后的孩子知道这一段退墙造园的故事。


虽然旧的围墙完成使命被拆除,建设者却在新道路上为旧围墙设置一组不锈钢镶边地灯,间隔1米布置,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能形成一条隐隐的围墙线,让老围墙以这样的方式被来来往往的行人记住。



这样的退墙造园方案完成之后,无论校园内外,都具备了更为合理、明确的功能,过去的消极、无用空间一下子变为积极、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且既增加了学校与周边社区的互动,也能保障校园里的安全问题。









元素植入

重塑场所的空间秩序


深圳蛇口学校的西南门外有一个向内闭合的街角广场,周边是高密度的社区,在上下学高峰时间,这里就会聚集大量的家长及随处停放的自行车和电动车,使得无论是学生排队,还是等候的家长,都缺乏秩序,拥挤不堪。



为了解决空间秩序的问题,同时让这样的街角广场发挥更大的空间功能,设计师决定以“光阴的故事”为主线,在尊重原场地的功能使用的前提下,重塑场所的空间秩序。




学校Logo展示墙


展示墙将界面打开,通过墙上开洞的形式,让行人可以透过洞口隐约窥探到广场内部场景,不经意地向路人提供场地信息。




积木坐凳


根据广场原有的树木、绿化带而铺装的六边形积木模块座椅,既是与绿植的隔断,也为家长和学生提供足够的休息空间及不同方向就坐的选择。




互动科普装置


既然这个广场属于学校和社区的共用区域,那么在设计上也需要体现一些教育元素。设计师巧妙地通过钢结构柱建立一个互动科普装置,通过刻度单位、旋转地球以及星系,向驻足者传达基本度量和地理知识,凸显位于学校的教育文化氛围。




童年游戏连环画


将14个童年游戏剪影刻画在花基上,激起场地停留者对童年的回忆。这即是属于大家的童年记忆,又向学校的学生传达其父母辈的童年游戏记忆。



体能游戏图案


地面设有一组跳格子及跳远的体能游戏图案,学生上下课后可在此的玩耍,这段玩耍的时光将成为他们的童年美好回忆。



在设计改造方案之前,设计师们了解到深圳蛇口学校成立于1970年,可以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老校。周边大多数居民是在蛇口学校里度过自己的童年时光。而当他们的角色从孩童转变为父母时,他们的孩子也在蛇口学校开始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当年的孩童变成了家长,在曾经玩耍学习的地方,等待着自己孩子上下学,这里即承载着他们的青春,也承载着他们与孩子的共同回忆。在这个传承着一代又一代人记忆的街角广场里,记录着无数个“光阴的故事”。



因此,设计师通过置入积木座椅,童年游戏连环画,科普互动装置、体能游戏图案等颇具意义的元素,为使用者提供一处阴凉休息的等候空间、自由玩耍的游戏空间以及周边居民休闲的共享空间,让这个满是记忆的广场更有活力、更有趣。








结  语


每一个校园设计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充满社会情趣的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及未来生活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面向社区开放的学校,将会成为社区文化交流、福利及体育活动的据点,成为增强地区凝聚力的核心。


你可能会感兴趣 

研究未来学校建设,这8个维度很关键

从学校进化的演变史,分析学校3.0时代的特征与设计趋势


来源丨 杨晓青公众号、自组空间设计

编辑丨 雅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