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学校进化的演变史,分析学校3.0时代的特征与设计趋势

未来学校建设 未来学校建设 2024-03-19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还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那就等于抹杀孩子的未来。 


随着时代的变化,生活方式变了,教学方法也得跟着改变。学校教育不能短视,更不能应试,而应该着眼于孩子未来的人生,着眼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改革的尝试,正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思考未来学校要建设成什么样子?首先需要了解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校形态是如何从过去逐步发展成现在这样的。


学校形态演变史


中国最早具有广泛意义上的“学校”出现在夏朝,但那时的学校是专门供贵族学习的地方,普通老百姓是不能够接受教育,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直到孔子开创杏坛讲学,他算是我国办立私学的鼻祖,提出的“有教无类”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让受教育的范围变宽了。


但即使此时,学校依然是小众的,整个教育传播的范围,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面。


到了工业时代,学校也进入2.0时代。


从16世纪法国的一些学校出现“班级”开始,到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为班级组织奠定了理论基础。


1862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最先采用班级进行教学,开创中国班级教学的先河。


不过,班级授课制教育的优势很多,但缺点也很明显。


第一个是规模化,即规模越大越挣钱。

第二个是标准化,以各种考试为标准,而所有标准的背后都是工业化。

第三个就是同质化,教育出来的人要一模一样,否则这个人就是“次品”。


这时候的学校就是把工业社会的哲学搬到学校里去了,把人的教育的过程,等同于工业品的加工过程。


所以学校2.0时代可以大规模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但是解决不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学生是人力资源,但不一定是人才。要进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就需要改变学校的教育方式。



因此,学校教育变革随着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进入到3.0时代,教育教学方式都与社会特征相对应。那么,此时的社会特征又是怎样的?


第一,海量的信息知识。现在社会的信息量每秒钟都在不断更新,知识的生产速度,远远大于一个人的学习速度。


第二,信息对称。当下的社会,即使掌握特别多的知识,也能立马搜索出想了解的知识信息。互联网的存在,让信息的获取更加及时、高效、对称。


第三,以个性与创新为时代的标志。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准,而创新的背后是人才资源。要培养人才,那就需要因材施教,以个性化的教育促进人才大量地产生。


第四,新技术无处不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学校概念越发模糊。学习不再成为生存的需要,动机鸿沟就显现出来。


学校3.0时代的特征


学校的进化使得它不再是一个传统的校园,而慢慢开始变为一个泛在的、智慧的、虚拟的学习场。因为有学习场,所以会有泛在的学习服务,要做到精准化、个性化,必须做到所有的都基于数据,每一个学生都应有数字画像。


这个数字画像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教育服务做到精准、高效、个性以及智能。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把学习数据、生活数据、生物数据、社交数据等等,汇集到学生成长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将这些数据经过整理后,进行建模,构建数字画像。


数字画像会推送给老师,让老师可以在教学方面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沟通、教学指导、作业推送、家校协同等;也会推送给校长,让校长可以做完善学校的教育治理、环境整治,服务水平等;还会推送给家长,让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活动情况及生活管理等。


可以说,数字画像是学校成为智慧教育场的起点。那么,学校3.0时代还具有那些特征?


第一,每一所学校都是虚拟学校的组成部分。


学校3.0时代是一个虚实融合的时代,学校的教育不再局限于围墙之内。整个社会泛在的一体,家校共育的学校就可以看做是一个虚拟学校。


这样的虚拟学校用一个八卦图来表示,就可以看出虚拟学校和实体学校具有不同的功能。


虚拟学校首先要解决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泛在教育资源,满足学习者时时处处可以学习的需求,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学习,提供课程服务。


虚拟学校是基于教育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以及管理系统,由全体教育人共建、共享、共治的平台。教育人三个字,不仅包括老师、校长,还包括家长、技术专家、教育研究者等相关人士。


那么,实体学校的作用呢?它是满足情感沟通和心灵成长的环境、氛围体验,是基于创新流程的创作空间,是学生深度学习和体验的交流场所。3.0时代的学校就是虚实融合的,它是智慧的、共享的、泛在的。


第二,每一种学习都会被记载。


过去的学习局限于传统学习的流程中,学新课、做作业、考试等。但现在的学习流程发生极大转变,数字化学习将成为主流方式。这一方式的背后,是众多学习数据的收集、记录、分析,最后都会成为未来学习教育服务的起点。


第三,屏读将成为常态。


屏读不只是信息的传递和呈现,还意味着你在读屏学习的时候,屏幕也在读你。这两个作用相结合,就可以让我们知道学习将是一种泛在的存在。


第四,每个学生作业都是不一样的。


个性化的教学,一方面是老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另一方面是给学生布置不一样的学习任务。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安排学习任务,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而这样个性化教学的背后,也是基于学习模型的算法来实现的。


第五,每个学生的学程都可以定制。


学校2.0时代,每个学生的学程都完全一致。但到3.0时代,学生的学程可以定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选择跳级提升或者继续学习一年。


第六,每一种学习都被尊重。


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我们要鼓励老师与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方式,比如说,创客学习、混合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将将成为学校3.0时代的主流,让群智发展成为共识。


第七,教育就是人的天性合作。


学校的本身就是想方设法跟人的天性进行合作,教育场就是要与人的天性合作,成为快乐的生活空间,满足人的天性。而人的天性大致分为三份,一份好奇心,一份好玩心,一份好胜心。


第八,每一个家庭都会形成一个独特的教育场。


家校共育将会成为教育治理的主阵地。家长全范围参与,有助于学校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这将成为未来教育与整个社会协同进化的重要支点。




学校3.0时代的设计趋势


学校3.0时代新特征的出现,也深度影响着未来学校建设的设计趋势。从“为了设计而设计”到“为了学习而设计”,学校的每一个空间环境都能成为师生的学习资源,使整个校园形成全学习生态系统。


在这样一个全学习校园里,如何才能让校园真切地从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学习逻辑出发,形式跟随功能,让空间支持“终身学习”目标,形成全时段泛在学习的有机环境,我们不得不重新梳理学校3.0时代的设计趋势。


1

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的全能超级教室


超级教室出现的意义就在于,任何学校都可以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寻求一种或多种专属的教室类型,根据校园环境、课程特色、学生基数、教学要求等量身定制的超级教室方案,将满足学校从现状到未来的需求。


重庆启诚巴蜀小学 ©DETT教育设计


全能教室的空间赋能 ©DETT教育设计


2

可持续性的跨学科空间


跨学科空间的意义,不是为了多学科使用的便捷性和兼容性,更多在于构建起一种立体思维模式和知识架构,让空间功能融合后1+1>2。


在跨学科空间的设计及建设中,必须综合考虑空间的改建和建设,集合更好的管理和服务,打造可持续的学习空间。


成都万汇学校科学教室 ©DETT教育设计


重庆南坪实验金科小学 ©DETT教育设计


3

增强“空间赋能于学习”的校园灰空间


校园灰空间原本只是校园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比如说门厅、走廊、楼道、教室阳台、中庭、内院以及架空层等,基本只发挥单一的功能。


通过对校园灰空间的充分利用与设计,不仅能解决建筑空间不足的问题,更能在师生无边界学习和自发的交流讨论功能上发挥影响力,创造出自由开放的教与学氛围。


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 ©DETT教育设计


贵阳验中学©DETT教育设计


4

创建校园立体式研学环境


“校园立体研学环境”是以国家基础课程、学校校本拓展课程为依据,以学校自身特色文化主题故事,设计成一个个课程型景观节点,让校园每一处环境节点都能讲故事,串联成不同的研学岛屿,支持学生、老师、员工以及全球社区间的学习、探索和对话,带来更具合作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探索体验。


东江广雅学校 ©DETT教育设计


连嘉汇学校 ©DETT教育设计


5

增强主题性、故事性、参与性的新型运动空间


学校运动新空间将常见构筑物、空间空地、高差关系、单一功能、建筑结构、景观小品等与儿童景观因地制宜、特性、丰富个性化的结合,充分考虑经济实用、环保可持续。运动新空间将为学校带来多元、积极、充满和谐氛围的综合性空间,成为学生运动、学习、休闲、交往和集会的场所。


重庆启诚巴蜀小学 ©DETT教育设计



北京新英才学校 ©DETT教育设计


6

以图书馆为始的复合型学习空间


新时代对学校图书馆的定位从“书本位”的阅览需求转为“人本位”的复合型学习空间,出现多价空间与新型复合功能。让学校图书馆由传统的“藏书阁”变成学校的阅读中心、资讯中心、学习中心、课程发展中心等,发挥一个多元化阅读型综合场馆的功能。


重庆启诚巴蜀小学 ©DETT教育设计


小  结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它如生命系统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演变出相应的特征与教育设计趋势。未来的学校,将是教育学、认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混合体,会伴随着时代变更而不断进化。



你可能会感兴趣 

要成为一所未来学校,您的课桌椅选对了吗?

如何以自然植物环境,链接未来学校的新型学习生态场


来源丨 校长会、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

编辑丨 雅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